查看原文
其他

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2-12-20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偏就是偏到两边,不是执有就是执空,缺乏中道的正见。这里看的这个发的偏的心,主要是对我们这些众生来说。


我们都是比较执有,把缘起法的这些现象认为是一个真实的东西,这是一个颠倒的知见。所以就体现在发心上,如果见到心外有众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心外有佛法可修,心外有烦恼可断,这都是有问题了。而且觉得自己修行很精进努力,对一切功德很执著,很住相,“功勋不忘”。就好像一些人,我在寺院作了多少功德,必须要上功德碑,他功勋不忘。所以大乘般若经典为什么讲你做一切事情一定要三轮体空。功勋不忘,这是从功夫上来说。


从知见上来说,“知见不泯”。什么知见呢?他或者有圣贤的知见,有凡夫的知见,他不知道在妄心的层面才有对待,才有圣凡,才有是非,才有邪正的这些东西。如果在妙明真心层面,它是没有这些东西的,这就是《楞严经》讲的“知见无见”。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毕竟空,无所有,你在毕竟空里面还能有个能见所见吗?还有一个能布施和所布施吗?还有一个能发心和所发心吗?谈中道,就是要接触到般若的理念了。



这里举一个公案,大概能说明这个问题。达摩祖师来东土,最先就是跟梁武帝接触。梁武帝是一个大护法帝王,很了不起,信仰很好。所以他们两个人的一个对话,就反映了这个“偏”和“圆”的问题了。


这梁武帝一见达摩祖师问的一句话,就是:朕即位以来,造寺、度僧、写经很多,问,我有没有功德?说明他很在乎有没有功德。谁知道达摩祖师不买账:并无功德。这梁武帝就不高兴了,这怎么没有功德呢?我做了这么多善事,怎么没有功德呢?达摩祖师说,这只是人天小果,如影随形,虽有实无。你只是有人天福报,这个小的福报。那小的福报都是梦中之事,不出轮回。这个虽然有,真实还是要脱空的,虽有实无。达摩祖师实际上句句都是给他开示的,但这梁武帝还是不能觉悟。



然后就问第二个问题,就是:何为圣谛,第一义谛?达摩祖师又跟他说:“廓然无圣”。没有圣谛,没有第一义谛。因为这禅宗的祖师都是,他在问事相上的东西都要脱空,都要指归向上一路。你能够体会这个超越对待法的那个绝待,那个不二,这就是圣谛。当梁武帝一问的时候,有圣谛肯定有非圣谛来跟它对待,所以就讲“廓然无圣”,无圣无凡。这个,梁武帝就听了更懵了。


再问第三个问题:对朕者是谁?“不识。”那真是话不投机了,这梁武帝就不高兴了。句句都是给他的点示,句句都没有听明白。祖师句句在本分上去苦口婆心,他句句都是在事相上来偏执,来执相,来执有,那你说这还能谈到一起去吗?达摩祖师就只有一苇渡江,到少林寺去面壁去了。


所以梁武帝这个公案就代表他“功勋不忘,知见不泯”。虽然他很发心,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名之为偏”。偏两边,一个执空,一个执有,这里主要是谈执有。执空也不对,般若系经典讲“空空亦空”。空还要生妙有,双遮两边还要双照两边,才是那么回事。


——节录自《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大慈悲心是佛道的正因
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性功德的“性”具有四义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2022)00000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