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西不著尤非理 净秽双忘亦是尘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2-12-24


又有一种人说,我现在也不求往生西方,也不住在这个世间,这就是东西我都不执著。临命终时随着我的意,这个业力、心愿去投生。这个观点也不符合道理,尤其跟佛理不相应。为什么?如果不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也不是应化示现在这个世间的圣人,那就说明还有见思惑,贪瞋痴烦恼还在。由这个烦恼,就会造作轮回的业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信愿求生西方,那就一定会滞留在这个娑婆世界。还是三界六道的轮回没有出去。

 

更重要的,随业力所牵,这个世间的恶业往往占主要的成分,那么下三恶道的概率还很大,怎么可能随着你做主,临终可以随意受生呢?临命终时业力所牵,自己做不了主的。别说平时没有什么修行的人,就是有相当修行功夫的人,中阴身现前,他都做不了主。



这方面古往今来的例子很多了。可以举唐代的一个法师,叫圆观法师,有的传记又说圆泽,这是著名的一个“三生石”的故事。他是有相当的修行造诣,跟一个李源居士交往甚深。李源的父亲原来是做高官的,安史之乱,遇害了。所以李源就很厌恶官场,就舍宅为寺,有一个慧林寺,请圆观法师来住持。李源又修点道家的功夫,有一次就约圆观法师到四川青城山、峨眉山,去这些著名的山洞就求药,圆观法师也同意去。但是,是走陆路去还是走水路去,两个人意见有分歧。

 

李源就希望从水路,从荆州三峡这个路走,圆观法师就希望经过长安再过去。两个人各执自己的意见,半年都决定不下来。后来,圆观法师还是随顺李源就从水路走。从水路走,到一个地方船停岸的时候,看到一个孕妇正在汲水,圆观法师一见就掉泪了,跟李源说:“我不想走水路,就是怕见到这个妇人,她怀孕三年就是等我来。如果我见不到她,可能还侥幸避开,现在碰上了,那躲不掉了。”就跟李源说:“你会画咒符,你就到她家,使她能快速生下来。”那圆观就圆寂了,这个妇人家就生了一个儿子。


 

这时候,圆观法师就跟他有一个约定,说:“生下来三天之后,你到那家去看,我对你一笑,说明我认出你了。而且十二年之后,在中秋夜,在杭州钱塘天竺寺外,我们相见。”果然生下来三天,去看他,这个婴儿对他相顾一笑。李源这时候就很难受,青城山也不去了,打道回府,回到慧林寺。再一询问圆观法师的徒弟们——原来圆观法师已经把后事准备好了,知道他回不来了。

 

李源居士就知道圆观法师不是一般的人,修行造诣很高了,就系念杭州之约。十二年之后,到天竺山寺葛洪井旁就等候。还真的有一个牧童骑着牛,骑牛扣角唱着歌来了,这首歌就是: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一看赶紧趋近礼拜,称呼他原来的名字:“观公健否?”这个牧童说:“李公,你真讲信誉,但我跟你还是有殊途,你不要跟我接近。你俗缘未尽,还是要好好修行。”说完,这个牧童又骑着牛离开了,唱着歌。


 

圆观法师在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的来生了,而且投胎不昧前因,所以这样的禅定智慧的功夫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就是由于不知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又没有到达断见思惑、证人我空的境界,所以依旧还在三界轮回里面,不能自由摆脱。可见,靠自力要了生脱死之难。

 

所以一般人说:“我这娑婆也不住,西方也不往生。”那你到哪去呢?为什么那些禅宗开悟了的祖师要一往情深地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虽然开悟了,但是见思惑没有断,还得要有后有,要投生。与其投在人道里面,六道轮回,倒不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华开见佛。所以像圆照本禅师、死心新禅师、永明寿禅师,这些都是以开悟了的资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天如禅师甚至说,一个开悟了的人,其求生净土的心是万牛莫挽。如果一个说禅宗开悟了的人还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那就说明他叫“管保老兄欠悟在”,说明你没有开悟。


 

下面一句,“净秽双忘亦是尘”。“净”就是净土,“秽”就是秽土。一般宗门下的人总是要扫荡一切,所谓的向上一路,离开一切对待,净秽、苦乐、圣凡都要扫荡。他似乎在扫荡,就跟东西不著是同样的道理——东西都不执著,任运受生,净秽双忘。但是没有证到空性,你是忘不了的,这不是你想忘就能忘的。就是净秽双忘这一念,也是你的妄想、情执,属于前尘影事。所以《楞严经》讲,纵然能灭见闻觉知,仍然是法尘影事。

 

如果真的做到了净秽双忘,那就证到空性了,证到空性,也就不会生起障碍求往生的念头了。因为空和有是辩证统一的,那就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就能够把握住,而不是偏在空里面了。偏空,就是断空,就是顽空,就是豁达空,就不是那样的一个境界了。所以,“净秽双忘亦是尘”。


——节录自《劝修净土诗》讲记


若执往生为妄想 岂言住此便成真
何事劝人生彼国 只缘此土道难成
佛无彼此皆同体 地有东西是假名
苦乐双忘名极乐 死生俱尽说无生
娑婆魔外事纵横 寂灭无如安养城
蜾蠃祝儿终肖父 蛣蜣丸粪亦遗尘
即名显体方称妙 托境观心易入真
六字真经堪读诵 谁言名字假非因
主人底事凭居易,公据何人问大苏
龙树辩才还拙否 文殊智慧是虚无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赣(2022)000000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