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体验 | 从深圳转学到香港是怎样一种体验?

Poppy 港漂圈 2021-01-28


转学的不是我啦,是我家小朋友Kevin。


他今年12岁,在深圳公立中学上了一学期初一后,今年1月顺利转学到香港的一间中学读中一。Kevin不是港宝,之前也一直在深圳读幼儿园和小学,转学之前并没有接触过香港教育。



经历了去年的修例风波,身边有不少朋友的小孩从香港回流深圳读书,那么为什么我们却在这个时候转学香港?在香港读中学又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接下来,就由我和儿子Kevin一起跟大家分享一下。



# 为什么要转学

—— 妈妈Poppy


自从决定让Kevin来香港读书后,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让儿子转学?原因很简单,其实就是因为升学路上更多选择权。


要知道,如今深圳考试竞争的惨烈程度有如“华山论剑”,我查了一些数据,去年深圳高中录取率不足44%,广东省985高校录取率仅1.32%,也就是说,如果以目前的深圳初中生为基数,大概每200人才有1人能进985高校。


但在香港读中学,没有中考分流,一路可以读到中六直接参加香港高考DSE。通过DSE考试后,可以申请香港八大院校、240多所海外名校和84所国内名校,升读大学将会有更多选择。


并且,香港八大院校至少相当于国内985高校的水准,以此类推相当于985录取率至少是广东省的40倍以上。


当然,这是比较现实的数据,而另一个原因是,目前深圳的学习环境并不适合儿子。


去年9月,Kevin进入深圳南山区一所不错的公立初中读初一,一开始作业虽然并不算很多,但却有各种“综评(深圳初中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要求——义工活动、艺术修养、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游学项目、竞赛成绩…...如果“综评”不达标,那么将没有资格申请公立高中,另外,如果中考分数一样,综评得分也会影响录取结果。


从此,我和Kevin的周末变得异常忙碌,个别活动孩子是喜欢的,但大部分活动孩子却只是勉强应付,只为综评得分。


随后作业加码,各科老师开始实行题海战数,时间长了,孩子开始有了厌学的倾向......


“我不是不喜欢上学,但我不喜欢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这题一定会考,一定要记住这个方法;”

“为什么总是要反复做那么多一样的题,我不想做;”

“我讨厌作业那么多,我都不够睡,我想多点时间可以每天玩编程、游泳、打羽毛......”


这时候,我深深感觉自己做不到佛系面对和坦然置之了“分数至上“的大指挥棒下,学校要做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何其难,虽然从不宣传,但却实际已将“取得好的考试排名”作为办学目标了吧。

 

孩子喜欢上学,但却不适应高强的应试教育,这时,我便开始考虑是否要让孩子转学香港。

 

虽然当时正处于修例风波之下,香港的社会撕裂让很多人心生疑虑,担心不良思想渗入教育,但从目前国家的规划来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趋势,随着大湾区的发展与融合,相信教育也一会取长补短,不断修正。


所以,我决定让Kevin转学到香港。



# 在香港上学的体验

—— 儿子Kevin


先简单说一下我转学的过程吧。


我的目标是转到香港Band 1中学,这些学校通常是以英文教学为主,所以英文能力是插班笔试和面试要准备的重点。


我平时就很喜欢看英文电影和书籍,词汇量还可以,但听妈妈说笔试时数学也是英文出题的,尤其应用题、选择题都会有成段的英文叙述,各类数学术语的英文表达就要提前熟悉。所以我报了一个辅导班,大概花了10个学时熟悉了英数单词并做了一些英文的数学题。


果然,笔试时我发现数学题的确是英文出题,但比国内的考题简单不少。


而语文的笔试则要提前熟悉繁体字,但会看就可以,答题是可以用简体字的。

 

转学的笔试和面试对我都算是一个考验,有1个多月的时间,我需要同时应付深圳的学业,还要腾出时间来准备香港插班的笔试与面试当时,我对新学校新环境既有新奇和向往,又害怕会有一些不适应;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通过考试,也不敢跟深圳的同学说出自己转学的安排......


但好在最终拿到了offer,超级开心!



虽然截至目前,我在香港读书也才短短几个月,但体会良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我的感受。


首先,我感觉上课时比在深圳跟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因为本身一个班的人就少很多(我深圳的班48人,香港是31人),一个班的学生又会根据中文、数学、英文的不同水平分为不同的组别,不同组别会到不同的老师那里去上课。


这样有任何一个同学不懂,老师都可以详细地讲解,不像内地那边老师只会讲一遍,对于学生的理解,就算没有完全理解,也没有时间再去细讲。


另外香港校园里的电梯是公用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使用,而之前我在深圳的学校电梯只是给老师用的。


另外,我觉得上课更有意思,尤其是英语课。


因为喜欢看英语电影和漫画,所以我一直很喜欢英语,但在深圳时我不太喜欢上学校的英语课,因为比较死板,通常都是老师反复讲书本的内容,再让我们反复读背。


在香港这边,老师上课的方式就比较有趣,例如老师会跟同学像聊天一样学习英语,同时还会播放英语动画、美剧以及英文歌,所以我就更喜欢英语了。哦对了,香港老师在教学时很少会说“这是考点,请一定要记住”这类的话,却会经常询问我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是不是听懂了。


我特别喜欢早读时光,因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中文、英文书籍来读,也可以从图书馆借阅,但我之前在深圳,每天早读都是大家一起朗读语文或者英语的课文,有点无聊。


至于大家可能最关心的功课作业,我的总结是:少而精。


没错,跟内地比,总体上香港作业少很多,通常是老师一次发一个工作纸,做完就可以,一般都有好几天的时间期限。


作业虽然不多,但管得比较严,每一份作业都会计入平时分,如果没有好好做就会被扣掉。欠交作业在学校的内联网也全部都有记录,作业平时分太低也可能会留级。香港有部分作业是通过邮件和APP布置,所以一定记得每天查看邮件和APP,要是漏掉作业可就惨了。


另外学校考勤也非常严格,每一天到校、离校都要刷卡,刷卡时间会发信息到家长的手机上,这样学生在学校有没有迟到、早退,老师和家长都知道。出勤率也会在期末成绩单列出。


总的来说,我觉得管理虽然很严格,但也比较合理和透明。


最后,再聊聊香港学校的午休和午餐。


香港和深圳的上课时间差不多,但课间休息时间不一样。在香港,我每天有9节课,但只在上午有一次20分钟的小息,而深圳每节课后都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课间休息时,两地学生做的事情都差不多,聊会儿天、玩一玩。不过感觉在香港更少有同学追逐打闹。

 

在深圳,大部分的课都在同一个教室。但香港不一样,每次一下课我就要马上到另外一个教室去上课。每个同学的排班几乎都不同,所以大家要各自奔向自己的教室。虽然有点麻烦,但换教室时都很有学校的那种气息,就像是为了学习知识匆匆赶往一个地方的感觉。

 

至于学校的午餐,我觉得香港比深圳的好吃很多,有中式套餐、汉堡,炒米粉、菜肉包、捞面、三文治和不同饮品可选。学校也可以选择按月订餐,每餐的价格18.5港币,比单日预订优惠,有特殊情况时也可以退餐退费。如果没有按月订餐就可以自带餐食或是选择临时订餐。订餐时写明姓名、班别、学号和勾选餐食就可以了。中午时配餐箱就会送到每个班级,里面每份餐食都标好了学生的信息。拿到餐食后也可选择在班级吃或是到楼下餐桌吃。

 

在深圳时,我也是在学校吃午餐,妈妈给我交了一学期的午餐费,但如果某天请假餐费是不能退的,而且上完课后我需要去食堂排队点餐,去晚了可能要排20分钟的队,好菜所剩无几,最后只能悲凉吃完一餐。


深圳的午休时间大概有2小时,但监管老师会要求大家只能在教室睡觉或是写作业,不能出教室溜达,甚至上厕所也要特殊报告,管束比较多。


而在香港,虽然午休时间只有65分钟,但相当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睡觉、看书,也可以出去打球,还可以在校内小食部买东西,只要是在校内就可以。

 

对比起来,我更喜欢香港的午餐和午休,感觉对大家更公平,也给了我们更多自由。



# 结语 

—— 妈妈Poppy


从深圳转学香港,对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人生选择与转变。


但从一个相对高压和竞争激烈的环境,转向一个相对宽松和管束合理的环境,似乎适应起来并不痛苦,孩子渐渐也适应并喜欢了这个选择。


这个转学体验至今为止对孩子和我来说都非常满意,对比深圳公立中学,他更喜欢香港Band 1中学,而对于我来说,则减轻了不少莫名的焦虑。


教育的威力需要很久以后才能显现,并且也会受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影响。我相信没有一个教育体系可以适合每一个孩子


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对我和我的孩子来说,转学香港目前看来是一个最好的转换。



/本 文 作 者/


Poppy

优才居港/带娃港漂/正能量妈妈/财务策划经理

(个人公众号:HKinsurance小助手



/欢 迎 来 聊 聊/ 


你在香港上过中学吗?两地教育还有哪些不同?



/往 期 回 顾/


在香港,用软件约会异性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香港关了整整5个月是怎样一种体验?

跟香港大叔交朋友是怎样一种体验?

住在香港农村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香港,我是如何花最少钱get最多体验?

在香港,因疫情被裁员是怎样一种体验?

跟港姐当室友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香港网购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香港,我是怎么变成恐婚族的?

在香港,我是如何对抗长期home office焦虑的?

在香港薅资本主义羊毛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香港天天点外卖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港村读MBA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在香港这5年:港漂最后的黄金时代?

在香港,初学粤语是怎样一种体验?

跟香港local男孩谈恋爱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TVB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被迫在香港上网课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香港做服装设计是怎样一种体验?

疫情期间,在香港媒体工作是怎样一种体验?



/征 稿 时 间/ 


如果您也想将自己的港漂经历与更多人分享,想让您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港漂圈愿意提供一个平台。


稿件要求: 以“在香港,xxx 是怎样一种体验”为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港漂在香港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的经历。


字数不限,内容丰富充实就行;

形式不限,文字、条漫、VLOG......来者不拒;

文风不限,或逗逼有趣,或深度思考,统统OK。


您将获得:

1. 声音、想法被更多人听见;

2.宣传个人品牌的空间;

3.基本稿费500HKD + 额外奖金


如有投稿意向,请先将选题与港漂圈小助手沟通,以“体验栏目投稿:选题名称”为邮件主题发送至邮箱joeyhuang@gangpiaoquan.com


或者


如果您也可以直接微信扫码添加港漂圈小助手(请一定在备注中写明您想要分享的主题)


对啦,我们最近有意招募长期写手,如果您有兴趣加入,请先添加小助手,我们将拉您进入写手社群哦。



期待您的骚扰来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