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晓光 | 作为节气诗人的陆游 ——古川末喜新著《二十四节气与汉诗》读后

文汇学人 2021-12-26


去年岁末收到日本佐贺大学名誉教授古川末喜新著《二十四节气与汉诗》(《二十四節気で読みとく漢詩》)。古川博士与我同龄,毕业于九州大学,前此著有《中国skinship纪行》(1988)、《初唐文学思想与韵律》(2003)、《杜甫农业诗研究》(2008)、《杜甫的诗与生活:训读》(2014)等。 上世纪90年代我曾在他长期执教的佐贺大学客座两年。《二十四节气与汉诗》“后记”落款时间是“二O二O年八月”,我可能是中国大陆最早的读者。


以节气说汉诗在中国早有之,该书亦述及《古今岁时杂咏》(北宋蒲积中编)与今人出版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等多部。然而古川教授该书特色在于,所有举为“节气诗”范例的古诗,都经过了基于“二十四节气原理”的科学考察与认定。这种考察首先是基于作者发现的新方法。下面试译述片段。

 

 

很多古诗并没有明确标记何年何月所作,而根据某古诗诗题等所提供的节气词等相关信息,可以推定其作于何年何月。因为当代中国出版的两本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张培瑜著《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河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和王双怀等主编《中华日历通典》(四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后者尤为必要”。在这两部书中,中国悠久的历史纪年首次被附以二十四节气的标记。从公元前104年开始,直至以后的两千年,所有的岁月,都恢复其原有的节气之时日。一一由此,只要某一朝代某一诗人的某首古诗中述及与节气关联的信息,那么以上面二书为工具,就可望有所推断该诗的制作年月等。


“我注意到这一方法是在2016年夏天,其时正准备后学期的授课讲义。当我以此方法推算出某诗的制作年后,再去查阅该诗人专集文献的‘作品年表’,令我惊愕的是,很多诗处于制作年未详的状态(有些诗集则尚未有‘作品年表’)。此时此刻我意识到,目前看来尚未有研究者以此方法来推断古代诗人作品的制作年。”


“这一方法的公式是:标附节气的年历、该节气的名称,以及具体年份,这三项条件如果已知其中两项,那么第三项几乎不证自明。如果尚有另一种可能,则由于作者生涯幅度有限,也不难辨别。”“此外,根据已知的制作年份,也有助推断作者创作该诗时的年龄、所居何处等。”


“如果这一方法可以确证的话,那么对于古典领域的作品研究和作家研究,当可有所推进。”


“这一方法对于中国古典诗歌以外的相关领域当也有助益。还有,中国之外的国度,只要古文献中标记有二十四节气的相关信息,那么也可望在更大范围中加以活用。”(以上见该书序文)

 

 

笔者循此从张培瑜所著《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书中了解到:由于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中国古代历法也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农牧业生产”。“二千多年来,节气一直是中国历书的主要记载内容,是指导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据;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各种历史文献中也常常要遇到有关节气的记载。”然而辛亥革命以来出版的中国通史历表中,“皆未列出二十四节气”。作为查阅古代历日的工具书,于此“未免可惜”。(第2页)由此可知该书贡献在于弥补了这一空白,不仅将中国历史自公元前1500年开始注记公历,并且逐年标记二十四节气。


笔者又从王双怀等主编的《中华日历通典》“前言”中读到:


“由于中国历代颁行的历法采用帝王纪年和干支记日的独特方法,……但我们现在用惯了公历,面对这些干支,很难立即弄清其中的含义。”比如,史载武德九年“八月甲子,(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癸酉,放宫女三千余人。丙子,立妃长孙氏为皇后。癸未,突厥寇便桥。乙酉,与突厥颉利盟于便桥。”这段话中有五个干支,涉及五个时间问题。唐太宗何时即位?何时释放宫女?何时立长孙氏为皇后?突厥何时寇便桥?唐太宗何时与突厥结盟?“如果不借助工具书,便无法形成正确的时间概念。”


《中华日历通典》就是为此而提供的一部“能够直接逐日读出中西历日的工具书”。全书包含了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2050年的全部日历。中西历日对照列出全年中每日的干支、公历日期和星期。节气和天象栏则给出二十四节气等。“读者可以通过帝王年号及年月日干支,直接查出其相应的公历时间,也可以用公历日期迅速地查出其相对应的中历日期。”如《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载:贞观元年“二月丁巳,诏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若想知道唐太宗颁发这道诏书的具体时间,只要从该书翻到“唐太宗贞观元年”,从二月栏中找到“丁巳”,就可以马上看出这一天是夏历二月初四,公历2月24日,星期二。并且,“如想知道公元628年1月1日是星期几,从夏历十一月栏中找到1月1日,即可知当日是星期五。”

 

 

显然,该“新方法”是基于上面两部当代中国出版的通史日历工具书。就古典汉诗研究而言,其功用首先在于有助辨明某古诗的创作年月。如果说这一方法迄今鲜有使用者,那么发现并尝试这一方法,堪称古川末喜《二十四节气与汉诗》的首要特色。


该书多处以陆游诗为节气诗范例,所据文献是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笔者多年前因《资本论》日译者河上肇《放翁鉴赏》课题(见《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参阅过《剑南诗稿校注》,缘此首先注意的是古川教授对陆游一首“大暑”诗创作年份的辨析。


陆游该诗:


《六月十七日,大暑殆不可过,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数日,作此自遣。》

赫日炎威岂易摧,火云压屋正崔嵬。

嗜眠但喜蕲州簟,畏酒不禁河朔杯。

人望息肩亭午过,天方悔过素秋来。

细思残暑能多少,夜夜长占斗柄回。


该书对诗题“去伏尽秋初,皆不过数日”诸句,作了长达近十页的考量。兹窥数斑:


“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三种,‘三伏’尽,则酷暑时期结束。”


“新历一年中,末伏最早是立秋8月7日,该日如值庚日,则立秋日即末伏日。一年中最晚的立秋是8月8日,如该日值辛日,则立秋为8月17日。”


“而旧历中没有像新历那样固定的日期。……夏至如是辛日,则夏至后第30日为最晚的初伏,中伏则是第40日……。”


三伏日的范围,包含与“十干”匹配的偶然因素,但是其差异最大不会超过一旬(十天)。以此为前提,可作如下测量。


首先,诗题所谓“六月十七日”,不是指大暑节气日,而犹谓大热天。然而该诗却通常被视为在大暑节气日创作。


其次,《剑南诗稿校注》认为该诗为陆游开禧二年(1206)八十二岁所作。该年“大暑”是六月八日,“立秋”则是六月二十四日甲戍,立秋后最初庚日是七月一日庚辰。此日正是末伏,即诗题中的“伏尽”日。


由此看来,“开禧二年(1206)”的“六月十七日”,距秋初(立秋)尚有七天,而距末伏(伏尽)日更有长达十三天。这一客观事实与“然去伏尽秋初,皆不过数日”句意,两相抵牾。因此,《剑南诗稿校注》将该诗解释为“开禧二年(1206)八十二岁之作,并不妥恰”。


古川教授根据陆游该诗与节气相关信息的分析考量,排除了《剑南诗稿校注》所释创作年份,而提出至少另有三种可能:“最可能的是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所作”,也可能是“淳熙十一年(1184)六十岁所作”,还可能是“嘉泰三年(1203)七十九岁所作”。(第276页)


笔者据王双怀等主编的《中华日历通典》查阅上述三种可能年份中“夏至”与“立秋”的具体月日,得如下:


“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所作”

——该年大暑在六月乙巳,新历6月15日(星期三);立秋在六月庚申,新历6月30日(星期四)。(第3025页)


“淳熙十一年(1184)六十岁所作”

——该年大暑在六月癸亥,新历6月15日(星期日);立秋在六月戊寅,新历6月30日(星期一)。(第3017页)


“嘉泰三年(1203)七十九岁所作”

——该年大暑在六月癸卯,新历6月16日(星期三);立秋在六月戊午,新历6月31日(星期四)。(第3036页)


《二十四节气与汉诗》对陆游该诗的创作年份虽然未作确切断定,但是提出的可能年份却显然更具合理性;更重要的是,由此提示了一种新的更科学而精确的考证方法。

 

 

“放翁诗万首,一首值千金。”(河上肇《放翁鉴赏》,《河上肇全集》第21卷,日本岩波书店1984年,第78页)陆游是中国古典诗人作诗数量最多者。《二十四节气与汉诗》由于发现并首次运用了新方法,在作家论方面也别有所见。例如该书提示:陆游可能是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代表性诗人。


陆游后期诗歌几乎“日记般地记录日常生活及感怀,其诗集原来就是按年代顺序编列,又经过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的整理。”


该书据校注本卷四十六、七所录,以二十四节气(含七十二候)作为时间轴刻度,考察公元1201年(嘉泰元年)立秋至秋分这一个半月(8月6日~9月21日)中近20首诗的创作轨迹,初步发现,对节气与物候变化的敏感,乃是陆游诗歌的显著特征。例如:


立秋·初候第三日(8/8)《立秋后作》:“宋玉悲秋千载后,诗人例有早秋诗。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风漫不知。”


立秋·初候第四日(8/9)《早秋南堂夜兴》:“候虫喞喞满空廊,风前落叶纷可扫。”


立秋·初候第五日(8/10)《秋夜》:“长庚未配月,织女已斜河。”


处暑(8/22)《秋暑夜兴》:“微雨已收云尽散,众星俱隐月徐行。”


处暑·初候第四日(8/25)《七月十八日夜枕上作》:“露草蛩相语,风枝鹊自惊。”


处暑·末候第五日(9/5)《白露前一日已如深秋有感》:“白首灯前听雁声。”


白露(9/6)《秋兴五首》其三:“秋暑势已穷,风雨纵横至。”


白露·初候第四日(9/9)《嘉泰辛酉八月四日雨后殊凄冷,新雁已至,夜复风雨不止。是岁八月一日白露》:“残暑方炎忽痛摧,……未动秋砧雁已来。”


白露·次候第五日(9/15)《夜归》其一:“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秋社》(9/16)“不堪沙雁带寒来,蘋花零落蓼花开。”


秋分(9/21)《秋夜》:“俯仰秋已半,……梦月忽满窗。”


作者据此写道:“可以明显看出,陆游是一位随时咏叹季节变化的诗人。”(第314页)

管见所及,我国学界迄今为止主要将陆游定格为“爱国诗人”,古川末喜教授则提示了陆游还可能是一位吟诵“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典范诗人。该书序言写道:“二十四节气是距今至少两千年以前的中国发明,2016年成为联合国确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是日本、韩国、越南等汉字文化圈的古老传统,虽然有所差异。”循此进一步研究,也许还可望深化对汉字文化圈特色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本文得张士立博士协助)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更多相关文章:



朱玉麒 | 龟兹石窟题记与丝绸之路文献整理

蒋杰 | 中共“一大”为何在“树德里”召开

孙华娟 | “霜柿”、“橄榄”与宋诗

邬可晶 | 《老子今研》 ——带你重新认识老子

何兆武谈汉译名著 | “有益的知识可以影响一生”

沈建中 | 近楼受教似“学徒”

王启元 | “文科生”与“读书法”

何伟文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科大融合

谭牧 | 《穷理查历书》的时代刻度

陈尚君 | 赵昌平的唐诗研究

韩进 | 江南画史上的几个清代片段

萨义德:周旋于“两个世界”之间

韩天衡谈印学的过去与未来

郑幸 | 日本汉学家古城贞吉的中国之行

在海格特公墓“守护”马克思

虞云国 | 《大宋宫词》中的宋真宗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

蒋寅 | 在中国发现批评史

唐雯 | 评聂溦萌《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碑林的化石和月球的土壤

韩汉君 | 孜孜以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者——怀念恩师雍文远先生

艾俊川 | 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的“烫蜡钉朱”

李刚田 | “展览时代”的书法创作何以“艺文兼备”

赵平安 | 伴着汉字起舞——谈谈文字守正与书法创新

彭锋 | 从中国美学传统看今日书法

纪念 | 与郭若愚先生交往记事

秦蓁 | 柳亚子与顾无咎手札跋

顾钧 | 民国时期围绕《上海工业化研究》的一次书评交锋

《争鸣》与《对话》:“美国理论”vs“法国理论”

贾鹏涛 | 1949年常州恽家墩汉墓的考古发掘

汪涤 | 东西两种文化之间——方闻的中国近现代绘画研究

徐渭500年诞辰 | 心心念念者,无非“真我”

胡志金 | 章梫与他的授业恩师俞樾

刘寅 | 迈向现代的中世纪

从外卖菜单读起,然后是普鲁斯特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