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如何提“鲜”变“活”,浙江卫视记者的这些“细节”令人动容

陈 婕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3289

阅读大约需15分钟


核心阅读:在新媒体、自媒体风行的当下,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坚守舆论宣传主阵地,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是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浅析记者如何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真正把“触角”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相连,采写出一批带着泥土芬芳、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活新闻,让“鲜”与“活”的报道气质改变党媒以往给人留下的严肃刻板的印象,努力让舆论宣传成风化人、入脑入心。

关键词:主流媒体;鲜活新闻;舆论宣传


今年以来,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大力倡导“鲜活新闻”,深入把握增强“四力”和新闻“鲜活”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探究增强“四力”把新闻提“鲜”变“活”的方式方法,推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刻录时代,留痕大地,为新时代浙江发展添笔墨,鼔与呼。


增强“四力”和新闻“鲜活”互为因果,只有走得深、看得透、思路新、笔头强,才能成就鲜活新闻,而每一篇鲜活新闻,无不是践行“四力”的成果。结合浙江省电视新闻宣传中的“鲜活新闻”实例,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鲜活新闻要“现场鲜活”,

最体现“脚力”


鲜活新闻首先要“现场鲜活”,这是电视新闻的音画特质所决定的。而要实现“现场鲜活”的目标,取决于“我在场”和“活现场”。“我在场”,体现的就是记者的“脚力”。而“活现场”,既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个主观认识。单纯的一个会场,在有的记者看来,是一个冷现场、静现场或者说是反映在镜头里不够鲜活的现场,但对有心的记者来说,却可以从中捕捉亮点、焦点,形成一条鲜活的现场新闻。


我国新闻采访学泰斗蓝鸿文曾说过:“鲜活”二字对新闻,尤如空气和水对人体那么重要。新闻一旦失去鲜活,就吸引不了读者,就无价值可言。他认为,解决鲜活新闻问题,首先是个采访问题,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主动出击,二是亲临现场。诚如蓝老所言,离开了现场,鲜活新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长期以来,党的新闻事业倡导“走转改”“三贴近”,就是为了让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跟群众亲些再亲些,靠现场近些再近些。“脚力”不仅仅关乎行动力,还关乎一名记者的思想意识。新闻工作者如果在思想上患了“软足病”,增强“脚力”就无从谈起,抵达不了现场,就永远不会有“鲜活新闻”。


比如,浙江卫视新闻中心制作的报道《电力“蜘蛛人”:81米高塔上行走 守护万家灯火》就体现了记者爬高塔无畏艰险的“脚力”和不达现场决不罢休的精神追求。寒冬腊月,荒郊野外,位于山顶的81米高塔上,浙江省送变电公司的施工人员究竟如何工作?适逢春节持续加班心态如何?高塔上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如果不爬上去,和他们处在一个平面上,这些问题很难直观传达,也很难让观众产生共鸣。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记者张楠是一名女记者,但面对寒风中高耸的81米高塔,她选择了爬上去。女记者的柔弱和环境的严酷形成强烈反差,现场传达的紧张感让人不禁捏了一把汗,而在81米高的作业面上,记者的记录更为真实、鲜活,体现出“直达现场”的无穷魅力,让观众能真切感受到81米高度“蜘蛛人”的所思所想。



2

鲜活新闻要“细节鲜活”,

最依赖“眼力”


鲜活新闻必须建立在鲜活细节之上。细节犹如龙之睛、凤之冠,总是给人最直接的触动、最强烈的震撼和最深刻的感染。没有鲜活的细节,新闻就犹如干枯之木,一目了然、味同嚼蜡,无法引领观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无法带来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而电视新闻有一定的瞬间性,其媒体属性决定了细节有时如电光石火般转瞬即逝,有时又如多彩钻石般深藏地底,湮没在纷繁复杂的世事当中,这个时候就需要电视记者的好“眼力”。但事实上,好 “眼力”体现的是电视记者观察、预判、发现、反应和抓拍的综合能力,这是一个复杂而精确、迅速而果断的成像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鲜活细节永远活在记者的眼睛里,鲜活新闻离不开记者的好“眼力”。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而对电视新闻来说,细节也决定了新闻的优劣。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说,有特点的细节,常常成为一篇报道最生动、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有的时候,细节可以一锤定音,上升为一篇新闻的主题主线,而更多的时候,细节就像味精,起到刻画人物、传情达意、升华主题的“提鲜”作用。在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记者采编的报道《并村之后》中,有大量的脸部表情等细节镜头。其中有三次握手,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第一次握手是尚未建立信任感的两个村干部草草一握,直观传达了双方内心的想法;第二次是一个村干部拉着“钉子户”大妈的手,急切而真实的情感一目了然;第三次是影响环境的鸭棚拆除之后,村干部和鸭棚主人的握手,传达出“一笑泯恩仇”的特殊意味。值得一提的是,一个表情,一次握手,短则几秒,甚至一闪而过,如果摄像记者没有像优秀的百米跑选手一样的爆发力,马拉松选手一样的持久力(保持开机录制状态),猎人一样的捕捉力,很难抓拍到感人至深的细节画面。更多时候,这种“眼力”还要内化为一种超敏感的潜意识,才能在对的时间,拍到对的鲜活细节。


3

鲜活新闻要“主题鲜活”,

最考验“脑力”


主题鲜活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时代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要从新闻事实中独辟蹊径,提炼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核心价值,达到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而主题鲜活,最考验新闻工作者的“脑力”,如果一个新闻工作者政治素质不高、思想站位不高、业务水平不高,没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就很难发现新闻的高度、深度和锐度,更不能体现前瞻性、时代性和典型性,也就无法让新闻主题鲜活起来,而这一切,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脑力”。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对任何一个新闻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新闻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就是以自身过硬的“脑力”提炼核心价值,发现鲜活主题,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主题越鲜活,群众越喜闻乐见,传播力和感染力就越强。在浙江卫视新闻中心记者采编的新闻《安吉:种茶炒茶“手把手” 脱贫致富“心连心”》中,完整记录了湖南、贵州、四川三省四县的22位茶农代表专门来到安吉学习采制茶叶的过程。这则新闻的画面中,一方认真学,一方耐心教,双方互动热烈,真正体现出“手把手”,这也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真实场景。如果让主题停留在这一层次,也不失为一条好报道。但记者的思考不止于此,而是进一步发挥“脑力”,用“心连心”凝练地表达自己切身感受到的“两地情”,把单纯的“事”升华为“情”,让新闻报道“冒热气”“沾露珠”“有温度”,让新闻主题更加深刻。


4

鲜活新闻要“表达鲜活”,

最需要“笔力”


纸媒表达诉诸文字和图片,电视表达依靠音画。新闻要鲜活,最终需要依靠鲜活的表达。电视表达是一种时空表达,也是一种立体表达,更是一种综合表达。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音画的表现能力、精湛的剪辑功夫等,这些都构成了电视记者的“笔力”。


浙江卫视记者采编的报道《金华:一线“蓝领” 车间里“直评”工程师》中,选取了共同参赛的60后师傅和80后徒弟作为主人公,通过对两人工作经历、参评心态和思想碰撞的呈现,揭示了“车间直评工程师”给广大技能型人才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深远变化。如果在这样一个新闻现场中,没有抓到具体的人和故事,新闻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同时,这条报道的采编记者用高度概括的生动语言展示现场,如:“车间”就是考场,“机床”就是考卷。12个字,鲜活灵动,让人印象深刻,体现了采编人员优秀的“笔力”。



原创:陈 婕 浙江卫视新闻中心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逆流而上成为纸媒记者,她说,我的纸里包着你的火

科学报道,一项种豆得瓜的事业

融媒时代,“竖屏57秒”是你应当紧紧抓住的“工业标准”

三个多月数易其稿,他撰写的报告文学首次全景式地再现了衢州江山籍台湾“御医”姜必宁被时代所裹挟遮蔽的漂泊人生

一年到头他在报社食堂吃不了几顿饭,然而他写的报道却拿下了好几个浙江新闻一等奖

冲击新闻大奖|《原料药价格暴涨》背后的故事,钱江晚报记者披露那些艰辛的采访细节

好的报道哪里来?浙江卫视的媒体“协作朋友圈”是这样炼成的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半年多集聚72万粉丝,钱江晚报的抖音运营小窍门

都有些啥?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