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城市紧急叫停民办面谈!小升初的罗生门何时终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草叔消费升级研究 Author 草叔
文/吴劲草
罗生门一词出自日语,现在通常指:事件当事人各执一词,分别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证明或编织谎言,最终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这几天,全国各地的小升初家长群都懵圈了:导火索是银川小升初的一则突发事件:
根据国务院近日发下的义务教育政策最新文件(详情点这里👉:重磅!小升初“公民同招”来真的!)
省会城市银川紧急取消民办初中招生的自主招生名额,改为全部电脑摇号:
很快,昨天晚上,宝鸡市也紧随其后,紧急取消小升初民办初中的自主招生面谈环节,改为全部电脑摇号:
这两件震惊全国的小升初突发事件缘于前几天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昨天课长已经推文:👉👉突发!民办初中全部摇号!疯狂小升初还能疯多久?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没有读过的可以回顾一下。
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全浙江的小学生家长都在等待浙江的细则出台。
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市教育局也及时作出回应。
(红线是家长划了发给课长的。对于记者写的“目前杭州民办学校的招生已经多年不做评测,主要以面谈方式进行,只能“呵呵”了
在说说小升初罗生门之前,我们有必要来吃透一下国务院这份文件的重点:
最为重磅就是这份文件里的17条:
完善招生考试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健全联控联保机制,精准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这个第17条里面说了两个重点问题:
①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测评等名义选拔学生。
②民办学校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对报名人数超过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其实“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完全不是重点,重点是“允不允许民办学校筛选选拔学生”。
公民同招不同招,只是选择先后的问题,而现在可能面临的问题是“剥夺民办学校的筛选权”,根本就不是先后的问题了。
小升初是什么?
政策实际的规定——禁止小升初考试
在吐槽这个事情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小升初的真相,之前,课长虽然说了很多,但没有系统的论述出来,今天我们希望可以来做这件事情。
小升初,即小学升入初中的过程,这个过程,好像是大家都经历过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能说两句“当年我们小升初的时候,如何如何”,讨论门槛也非常低,以至于经常很多人会一起为教育理念而争得不可开交:“小时候就应该学数学,开发智力”,“小学时候不应该压得太狠,应该释放孩子天性”
这同样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不同的人采取的方针,依然已经采取了,相当于已经下注了,那下注了以后,就要想办法强化自己的观点。但是和其他领域不一样的是,教育这个领域,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屁股是坐在哪的,甚至对“教育”这个凳子本身的形态是没有想清楚的。
比如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叫做“小升初考试”。某著名高知论坛,在孩子教育板块,有人义愤填膺的发帖“教育部门如果真的想减负,小升初就不允许考数学”,时间是2018年11月,离现在时点是比较近的。
图:2018年11月某知名高知论坛,一位版友言-应该禁止小升初考数学
其他版友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义愤填膺,有人说“不考数学,你的科技人才就跟不上,要玩完”,有人说“应该多考语言,各个国家基础教育都是很重视语言”的。
图:针对“小升初应该考什么”,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说的都有道理。
但是其实,这里面最有问题的点,不是“小升初应该考数学,还是应该考别的东西”
而是“不管数学语文还是别的什么,小升初,政策上本来就不允许任何考试”。
一堆版友讨论的热火朝天,其实并没有注意到最本质的东西。
笔者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这个机构学的这个东西(机器人,语文等等等等),小升初考试能加分吗?”,这个问题也让人有点不好回答,小升初根本就不允许考试,那“小升初考试加分”又从何而谈?
实际政策是怎样的呢?
——简而言之,是禁止各种形式的小升初考试的,而禁止小升初考试,不是一开始就是禁止的,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开始全面禁止的。
首先,初中是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通过并实行,最早的义务教育法,是并没有关于“禁止考试”的说法。在1992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版本中,关于小升初的说法是“普通初中应当根据人口分布情况和地理条件相对集中”,而关于小学入学的说法也仅是“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并非强制性的,也没有提到“免试”,此外,1986年最初的《义务教育法》版本中,也没有提到“民办学校”的问题。
图:《义务教育法》最初版本是没有提到“免试入学”等问题的
而到了《义务教育法》2006年的修订版本,强调了“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这里面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第一是提到了“免试入学”,开始强调小升初禁止考试了,第二是措辞从“应当有利于”变成了“应当保障”,要求程度提高了。并且,2006年的《义务教育法》的版本提到:民办学校同样适用本法(因为民促法中未有规定招生考试相关内容)。
图:《义务教育法》2006年的修订版本,重点提出了“免试入学”和“民办学校适用”
而在之后,随着“减负”大潮,加之《义务教育法》的修订,之后“禁止小升初考试”相关政策持续不断出台,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公办,民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在该政策的发布会上,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图:2014年《就近入学意见》直接提出,小升初是禁止考试选拔学生的
离得最近的是2019年4月2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举行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通气会》,提到的“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行为,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严格遵守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规定,不得通过考试或变向考试等方式选拔学生”。
图:2019年4月,广东教育厅再次提出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进行小升初筛选
基本上,2006年之后,“减负”大方向就已经定了,“小升初考试”这个东西,渐渐变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很多家长认为“现在小孩子怎么这么累?我们小时候就没有这么累,一定是学校给予的压力太大了”,给予了“减负”较大舆论压力)。
实际上在2005年以前,“减负”论调还没有这么盛行的时候,当时是有存在“全区小升初联考”,“小升初X校联考”这种统一的考试的,并以此作为小升初选拔标准的,所以现在很多家长,经历过那个年代,把“小升初有考试”当做一个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实际上,现在小升初考试已经不存在了,或者说,至少是不合规的。
小升初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罗生门
——信息不对称程度最高,高于幼升小,中考,高考和考研。
这就是现在非常魔幻现实的一个现象——明明小升初是禁止任何考试的,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有很多家长,认为小升初是一种类似于中考的统一考试?
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①部分家长有刻舟求剑思维,自己小时候参加过小升初考试,就自然而然认为小升初考试是一直有的,
②小升初的信息,是高度不对称的,是否有选拔?按照什么标准?都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
③虽然明面上小升初禁止考试,但是实际上各种变相的选拔是客观存在的。坑班,小五班,SMK,递简历,杯赛,各种提前点招的方式,实际上一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变得越来越信息不对称,让各路家长都一头雾水。
图:某家长论坛上,家长们对于小升初“SMK”的讨论
中国高考的公平性和信息透明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中考的信息对称性也很高。幼升小因为孩子差异性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大,所以虽然有信息不对称,但总体来说,差异性还没有那么大。而小升初,是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罗生门,是整个考试体系内信息不对称程度最高的环节,
小升初本质上的矛盾——供需不平衡
为什么小升初会带来如此大的焦虑感?本质上的矛盾在于“供需不平衡”。小升初压力大,根子上源于两个字“择校”。
我们习惯于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有些学校是“好学校”,有些学校是“差学校”,甚至同一个初中里面,还需要分“好班”和“差班”。那问题就来了,“好学校”就那么些个,100个人一起跑步,无论每个人跑的多快,都是博尔特的水平,也肯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好学校”一般指的不是“教育让孩子能够健康,有启发性成长”的学校,而是“在考试和选拔中平均排名突出”的学校,那其实既然是一个筛选排名机制,就不存在“整体教学水平提升,大家都变成好学校”的情况,而“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划分,会长期存在。
所以“好学校”长期来看,就那么多,华育中学,人大附中,长郡双语,南师大附中就招那么多人,所以“择校”一定是一个长期供需不平衡的事情,“好学校”总是人满为患的,需要筛选的。
但这只是我们要说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是“小升初供需不平衡”其实是有人口结构和城市结构的原因的。
而很多人可能没有关注到一个现象——小升初的强烈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在一二线和部分三线城市的,大部分四五线城市,其实当地最好的初中,大都是公办学校,小升初直接通过学区房和划片进入的,不是特别存在一二线城市习以为常的“择校”这样的情况。
而近20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青年人纷纷离开四五线,迁入一二三线城市,而这样,在一二线城市,小升初就变成了一个供需不平衡的事情,学生多,“好学校”少,这样的供需失衡,使得“招生更为灵活的学校”,逐渐吸收到了更好的学生,成为了更强的中学。而长此以来,学区房和划片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光靠学区房和划片,解决不了择校问题,更多学生和学校选择的方式是“点招”。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2000年出生人口为8.5万人,2016年出生人口是22万人,而学校数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存在一些扩招的现象,但是“好学校”供不应求的现象,是与日加剧的。2000年出生的人,2012年会参与小升初,而2016年出生的人,2028年会参加小升初,也就意味着,2012年-2028年,上海小升初会变得一年比一年竞争激烈。
图:2000年至2016年,上海市出生人口从8.5万人提升到22万人
图:2000年至2016年,上海市初中数量没有明显增加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两年出生人口不是下降了吗”,这两年这个问题会不会缓解了呢?但是实际上,出生人口下降是2018年才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2016年,全国出生人口是单边提升的,2006年出生的人,参加小升初是2018年,2016年出生的人,参加小升初是2028年,也就意味着,从总适龄人口角度来说,2018年-2028年之间,小升初的适龄总人口是单边提升的。而另一方面,人口的结构迁移,向一二线城市和强三线城市迁移,导致这些城市,小升初的择校压力更大。
图:2006-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是持续增长的,意味着2018-2028,小升初适龄人口都是增长的
小升初本身不焦虑,焦虑的是“择校”,这发生的原因,本质上是“供需不平衡”,而且这些供需不平衡,主要存在于人口流入的一二三线城市。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
其实“公办”与“民办”学校一直也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界定。我们倾向于认为,“以财政进行办学的,通过学区划片(而不是各种各样的筛选和考核)招生的”,是公办学校,而“不是财政办学,不是直接通过学区对口划片进入”的,是民办学校。
以这个标准判断来看,很多企业(包括国企,包括一些大学)办的学校其实是民办学校,比如杭州阿里巴巴办的云谷学校。不过杭州家长普遍追捧的还是几所国有民办,就是由一些公办教育集团办的民办学校。
在杭州,民办初中和公办初中的矛盾尤为突出!就拿中考成绩来说,虽然现在不允许宣传中考成绩。但是家长都心知肚明:在杭州,就算最好的公办初中,考上重高的人数基本上不及一些热门民办初中的十分之一。
在杭州很多家长的眼里,上了公办初中就是等于半只脚踏进了职高。而进了热门民办则等于半只脚跨进了重高。
更加让他们担忧的是公办初中的校风,优秀学生被民办掐尖掐走了以后,在他们看来,在公办初中就缺乏好的学习伙伴。
“初中阶段正是孩子青春叛逆期,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伙伴、学习环境太重要了!”一位小升初的家长这样说。
目前所谓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矛盾,大家吐槽的小升初加重孩子负担的问题,核心其实是直指一些热门“民办初中”。
近20年来,因为生源的选拔,可筛选生源的初中变得越来越强,并形成正反馈,导致“好初中”越来越强,“菜初中”越来越菜,本来就很供应不足的市场,变得供需越来越不平衡。
有关部门希望打压的,可能不是“民办初中”,而是“特别强,且越来越强”的初中,而这些中学,大部分是“可筛选生源的初中”,而“可筛选生源的初中”,大部分是“民办初中”。有关部门只是希望,越来越强的学校不要越来越强了,加强公平化,平均化,均衡性。
关于课长往期推送的小升初鸡血文章请点击👇👇👇
👉2019小升初大变局:坑班将死,掐尖照旧!【附:《中国坑班简史》】
创意读写夏令营!
跟着名师读经典、读整本书,学习立竿见影的写作妙招!
直接长按二维码报名(部分年级已满员)
点击下方链接查各年级课程
👇👇👇
➣特级教师推荐的60本小学生数学阅读书单,让孩子爱上数学!
主编:田妈,责任编辑:小石头
版权声明:综合整理自草叔消费升级研究,原文略有删改。原作者国金证券吴劲草,已获授权。本公众号的观点、分析及预测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任何机构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