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伟:那些债务违约,教会我们的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赵伟宏观探索 Author 赵伟团队


来源:赵伟宏观探索
作者:赵伟 、杨飞、马洁莹(赵伟为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报告要点

 

换个视角看债务违约,不只是债券投资的事;违约背后的驱动逻辑,也会对权益投资产生影响。本文梳理过往违约风险特征、驱动逻辑和市场影响,可供参考。

 

债务违约呈现3年左右的周期,风险逐步向重资产领域、高评级主体等扩散

 

债务违约呈现3年左右的周期特征,风险逐步向重资产的地方城投平台和地产等领域扩散。2010年以来,一共出现4轮信用利差明显走阔、违约风险发酵的阶段,分别为2011下半年至2012年、2015年前后、2018年及2020年底以来;违约风险从一开始的点状“暴露”,到过剩产能行业主体、民企违约增多,再到近年来城投“信仰”的动摇和地产大规模违约,涉及到的行业、债务存量越来越大。

 

出现实质性违约的主体多为弱资质民企,但近年来国企、高评级主体也明显增多。过往违约信用债中,民企违约债券规模占比超60%,第3轮违约阶段的2018年尤为集中、当年违约90%以上为民企。近年来,国企违约开始逐渐增多,违约债券占比较2020年前大幅抬升23个百分点至39%左右;高评级主体债券违约也明显增多,AAA违约债券占比由原来15%以下升至当前30%以上。

 

债务出清背后是经济出清,从被动到主动,出清周期拉长、“资产荒”凸显

 

债务违约风险多伴随经济出清过程出现,从经济下行驱动到政策主动释放。过往4轮违约风险集中发酵的阶段,均出现在经济下行阶段,前面2轮主要缘于钢铁、煤炭等行业景气大幅下滑;最近2轮主要缘于政策推动“去杠杆”带来的风险加速释放,2018年“结构性去杠杆”背景下,高负债民企“首当其冲”,2020年下半年以来,房企融资相关监管加强等,加速前期债务扩张过快的房企风险暴露。

 

驱动逻辑变化下,债务出清周期明显拉长,出清过程中“资产荒”现象持续存在。债务出清过程多伴随“资产荒”,货币流动性宽松、“安全”资产减少、资金风险偏好下降等,使得资金与资产不匹配现象较为突出。2018年债务风险转向主动释放后,融资修复过程由1年左右拉长至2年以上,“安全”资产持续收缩、资金对“确定性”的理解变化等,导致“资产荒”持续时间长于前2轮债务出清阶段。

 

本轮债务出清节奏,决定了“资产荒”现象延续,使得“确定性”资产享受溢价

 

政策调控定力、债务压力凸显下,本轮债务出清过程或尚未结束。地产政策微调,重在避免地产出清带来民生等领域“次生风险”;对于前期扩张较快的房企债务,坚持企业自救责任和市场化的处置原则。违约风险发酵下,银行放贷谨慎、机构认购债券意愿下降等,加大房企债务“螺旋式”收缩压力。地产出清过程中,前期累积的地方债务压力更加凸显,尤其是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地区。

 

传统重资产领域的债务持续出清等,决定了“资产荒”或仍是影响资本市场的重要逻辑。对债券市场而言,地产和城投等违约风险的频现,改变资金对“确定性”的理解和定价,不同地区、不同主体债券分化加大,优质主体或享受相对更低的成本定价。对于股市而言,确定性较强、收益相对较高的资产减少,将推动资金向权益类资产要收益,“固收+”和权益类产品增长,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结构深化。

 

风险提示:债务风险加速暴露,政策调控变化。

 

报告正文

 

一、债务违约周期性变化,风险向重资产领域、高评级主体等扩散

 

2011年以来,债务违约风险呈现3年左右的周期变化,当前正在经历第4轮。2010年以来,一共出现4轮信用利差明显走阔、违约风险发酵的阶段,分别为2011下半年至2012年、2015年前后、2018年及2020年底以来;分别对应2011年“云投集团”事件、2012年钢企破产,2015年过剩产能危机,2018年民企“违约潮”,及2020年底以来部分地方国企和房企债务违约等。


违约风险,从一开始点状“暴露”到过剩产能行业主体等,逐步向重资产的地方城投平台和地产等领域扩散。第1轮债务违约风险发酵,并没有打破债券刚兑,但市场“信仰”已明显动摇。2015年至2021年的债券违约事件多出现在周期性行业中 ,其中,2015年违约多出现在设备制造行业;2016、2017年,采掘钢铁行业违约较多;2018年以来,违约多集中在基建链和地产行业,尤其是地产债违约频现、2021年违约规模创历史新高。

出现实质性违约的主体多为弱资质民企,但近年来国企、高评级主体也明显增多。过往违约信用债中,民企违约债券规模占比超60%,第3轮违约阶段的2018年尤为集中、当年违约90%以上为民企。近年来,国企违约开始逐渐增多,违约债券占比较2020年前大幅抬升23个百分点至39%左右;高评级主体债券违约明显增多,AAA违约债券占比由原来15%以下升至当前30%以上。

二、债务出清从被动到主动、周期拉长,出清过程中“资产荒”凸显

 

债务违约风险多伴随经济出清过程出现,从经济下行驱动到政策主动释放。过往4轮违约风险集中发酵的阶段,均出现在经济下行阶段,前面2轮主要缘于钢铁、煤炭等行业景气大幅下滑;最近2轮主要缘于政策推动“去杠杆”带来的风险加速释放,2018年“结构性去杠杆”背景下,高负债民企“首当其冲”,2020年下半年以来,房企融资相关监管加强等,加速前期债务扩张过快的房企风险暴露(详情参见《债务视角看地产,黎明前的黑暗?》)。

驱动逻辑变化下,近年来债务出清周期明显拉长。前2轮债务违约风险的暴露,频率性相对较低、出清周期相对较短,例如,2015年左右的“过剩产能危机”,部分钢铁采掘类企业集中违约,伴随供给侧改革推进、行业利润改善等,违约阶段性“清零”。近年来,债务出清节奏明显拉长,从信用环境修复时长也可侧面印证,以企业债券融资同比的底部到阶段性顶部作为一个修复周期来看,2012年、2015年后的信用修复时长大约1年左右,而2018年“民企违约潮”后,企业债券修复周期长达2年以上。

债务出清过程多伴随“资产荒”的出现,出清周期拉长使得“资产荒”持续时间较长。4轮债务违约风险集中释放的阶段,经济回落、实体融资收缩,货币流动性环境转向宽松,使得资金相对富余、而资产供给相对偏少;违约风险发酵下,资金风险偏好下降,导致机构配置需求进一步向相对“安全”资产集中,“资产荒”逐步凸显。2018年债务风险转向主动释放后,债务出清周期明显拉长,“安全”资产持续收缩、资金对“确定性”的理解变化等,导致“资产荒”现象持续时间长于前2轮债务周期。

三、本轮债务出清过程或尚未结束,决定了“资产荒”现象延续

 

政策调控定力、债务压力凸显下,本轮债务出清过程或尚未结束。地产政策微调,重在避免地产出清带来民生等领域“次生风险”;对于前期扩张较快的房企债务,坚持实企业自救责任和市场化处置原则。违约风险发酵下,银行放贷谨慎、机构认购债券意愿下降等,加大房企债务“螺旋式”收缩压力。地产出清过程中,土地市场的降温,拖累地方土地财政,使得前期累积的地方债务压力更加凸显,尤其是对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地区。


传统重资产领域的债务持续出清等,决定了“资产荒”或仍是影响资本市场的重要逻辑。传统负债驱动相关的债务出清的背后,是经济“新旧动能”的切换,“安全”资产供给显著缩量;同时,货币宽松对冲经济阶段性“超调”压力,均有利于“资产荒”延续。“财富管理”的大时代已然启幕,资金加速涌入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剧“资产荒”的情形,并对资产定价形成深远影响。

“资产荒”延续下,债牛基础牢固、股市结构深化。对债券市场而言,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确定性强;但地产和城投等违约风险的频现,改变资金对“确定性”的理解和定价,不同地区、不同主体债券分化加大,优质主体或享受相对更低的成本定价。对于股市而言,确定性较强、收益相对较高的资产减少,将推动资金向权益类资产要收益,“固收+”和权益类产品增长,有利于股票市场的结构深化(详情参见《寻找“新稳态”:2022年四条主线逻辑》)。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债务违约呈现3年左右的周期特征,风险逐步向重资产的地方城投平台和地产等领域扩散。出现实质性违约的主体多为弱资质民企,但近年来国企、高评级主体也明显增多。

 

(2)债务违约风险多伴随经济出清过程出现,从经济下行驱动到政策主动释放。驱动逻辑变化下,债务出清周期明显拉长,出清过程中“资产荒”现象持续存在。

 

(3)政策调控定力、债务压力凸显下,本轮债务出清过程或尚未结束。传统重资产领域的债务持续出清等,决定了“资产荒”或仍是影响资本市场的重要逻辑。“资产荒”延续下,债牛基础牢固、股市结构深化。

 

风险提示:

 

1、部分行业销售惯性下滑、叠加债务到期压力较大,或加速债务风险暴露;

 

2、地产等行业调控方向明确,关注政策的边际调控变化。


——————


赵伟:美元何时见顶?

赵伟:LPR下调,或只是开始

赵伟:政策“大年”,财政如何“提升效能”?

赵伟:2022年四条主线逻辑

赵伟:稳字当头下的着力与纠偏


合作、版权请联系华老师:1364170555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