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鸡娃困局”,看“牛剑”妈妈如何应对

张庆 新教育家 志道
2024-10-25


2024年1月6日,【新教育家·思响派】线下沙龙第8期在有杏书店举行。我们邀请到"牛剑"妈妈、职业女性精英大赛全国总冠军刘红燕为大家带来“全民鸡娃时代,内卷妈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勇气?”主题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近几年,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家长具有这样的观点:生娃而不养“鸡娃”就是不合格的家长。


“鸡娃”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读好书、考出好成绩,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出现鸡娃现象,是因为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平庸,主动发起内卷。


在这部分家长中高知父母占主体,他们不能容忍孩子在学业方面表现的不如意,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家长就会责备孩子不用心。


孩子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只能将家长的选择作为自己的选择,将家长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


现实中有些孩子尽全力也无法达到家长心中的目标,但是家长不接受,继续施压,所以厌学、逃避学习、不能正常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因材施教,避免“鸡娃”?
一起看看刘红燕的答案。


刘红燕
“牛剑妈妈”
家庭教育写作者 口述历史工作者
职业女性精英大赛全国总冠军
著有《妈妈的勇气:引导孩子找到自己》
2018年,刘红燕大儿子Jason以全A*的成绩被剑桥大学经济专业录取;2022 年,刘红燕大儿子Jason同时收到牛津、剑桥两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即将以一等学位、院长优秀名单从牛津大学毕业。


“现在我们常说有公办教育、民办教育还有国际教育。就当下的教育形态来讲,我认为无论是在哪一种教育下面,孩子都不能够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成长的路径,只能找到相对来说比较理想的一种”刘红燕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识材”。


家长至少要了解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才能开始采取相应的教育行为,不能别人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现实中,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差异,采取社会中通用的方式进行教育,所以孩子的问题才越来越突显、教育行为越来越扭曲,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差强人意。

刘红燕举例:“上个月我的一个读者朋友,问我要成都两所创新学校的联系方式,这个学校既不属于我上面所说的三种,而且校内的学生基本上是被学校劝退过的学生。

我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个学校的联系方式。他说是他朋友的孩子小学六年级厌学了,所以他们想去这个创新学校,然后又突然说了一句主要是孩子太小了,不然就可以送出国去。


我立即非常认真地问他:你对国际教育一定有误,或者你对出国上学这件事情是有误解的。


把一个在国内他已经遇到了很多问题的孩子,你没有去找到适合他的路径,没有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就盲目的认为另外一种教育方式能够解决你所有的问题,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在国外,孩子有很好的一种状态,无论是学习的状态还是自我成长状态,那还说得通,但是,你在什么都不了解的前提下就把孩子‘扔出去’,那么他所经历的压力,他所面临的挑战甚至更多。”



有多少孩子是被盲目的家长以“我是为了你好”这样的理由送出了国?而家长做决策之前丝毫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征询孩子的意见。


很多家长以“身边的人都送孩子出国了”为由,怕自己孩子“掉队”,于是也迅速把孩子送去留学了。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对于家长们来说,这种行为无异于一种逃避。


所以说,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识材”非常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才是合格家长;顺应孩子兴趣与个性,充分挖掘孩子潜能,这才是优秀家长。

有些孩子可以给压力,有些孩子需要鼓励,还有些孩子需要家长精心呵护。



“鸡娃”家长其实是把儿童当成了被灌输的对象,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儿童身上,而没有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孩子。

激励孩子有理想、求上进,从孩子实际出发,适当培养一些兴趣特长,本身是一件好事;但一旦过度,演变为“鸡娃”,就适得其反。

教育界常说一句话: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孩子出现问题,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很少反思自己。

“我一直觉得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补充,我们不能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管了。”刘红燕告诉大家,在一个孩子的身上,是可以看到他背后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形态。

前段时间,刘红燕的读者朋友们问:“‘双减’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做什么?”

刘红燕回答道:多阅读、多运动、学好英语。


阅读,在刘红燕家庭里是一直坚持做的事。

刘红燕认为,我们一定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感受到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也是学习的好办法。

关于参观展览,刘红燕分享道:在去看展之前,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让孩子大脑中先建立起一个概念。

在孩子看展览的过程中,还可以与孩子互动,让孩子当讲解员,这个过程不要太在意孩子讲得如何,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

“千万不要让孩子沉醉于碎片化信息,比如刷短视频。”刘红燕提到。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互联网大时代,对人们的生活确实有着正向的积极作用。比如让生活变得便利,办公社交教学变得高效,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视野......

同时也有着负向的影响。由于信息多、信息乱、信息快,造成这些信息每天从我们大脑流过之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记越来越浅。

“我们家设定了限屏规定,客厅是没有电视的。”刘红燕说,自己的小儿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几乎没有看过动画片,即使看过都是在幼儿园看的,现在还规定小儿子每周只有20分钟看动画片的时间。

“有一年暑假,我感觉我们家的阅读习惯不好,于是就规定大家每天必须阅读一小时。这一小时不能够看电脑,不能够玩手机,也不能做其他的游戏。”刘红燕又想到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又提出,允许孩子自己选择书籍阅读。

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刘红燕一直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传身教影响着两个孩子。

孩子虽小,但父母的一言一行全部都会被他捕捉到。

如果父母没有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那再怎么要求孩子,通常都很难起作用,反而还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教育孩子,不能光说不练,总要有行动,做出榜样。




其实,有时候我们作为父母的,大可不必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对于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偶尔“认怂”一下。


有实践证明,父母学会适当示弱,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孩子会更独立,更自信。

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孩子更强大,刘红燕是如何做的?

1、在生活中,向孩子“示弱”多让孩子参与。

刘红燕经常会因为工作带着儿子,到各个书店参加讲座、活动,孩子看到小朋友多,然后跟台下小朋友成一团就会很激动,声音很大。

像这种情况怎么办?刘红燕不会告诉儿子我要你怎么样,反而会告诉儿子:妈妈在工作,妈妈需要你的帮忙,需要你维持一下这个现场的秩序。

那个时候,刘红燕儿子的小胸脯就会提的高高的,自信的说:“妈妈需要我。”

家长适当的向孩子示弱,是尊重孩子独立意识的表现,引导孩子多做,他的自理能力也会变得更强。

其实,向孩子示弱并不难,只要父母掌握好分寸和方法。


2、在学习上,向孩子“示弱”,孩子才是学习的主导。

一次,刘红燕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到家中,刘红燕便和儿子一起将试卷错题分析了一遍,然后问儿子:“问题出在哪里?需要我们去找找老师吗?还是需要自己先试着解答这个问题?”

一般儿子都会说我先试着我先试着学一学,看看能不能解答。

如果不行,他可能会找找爸爸,因为爸爸数理化特别好,或者再找老师。

刘红燕从来不会让儿子去参加某一个补习班。但如果是儿子自己想在某一方面做提升,需要一个补习班时他会主动提出参加补习,并且会自己筛选补习老师。

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可以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

家长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尝试“示弱”,让孩子学会多思考,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培养了孩子自发学习的动力来源。

适当的向孩子示弱是每位父母的必备技能,但“示弱”不等于“软弱”,主要目的是要让孩子学着面对困难和挑战,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慢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让孩子变得强大。


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基本社会职能。

家长们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激发孩子发展潜能,因材施教,在此基础上的付出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END-



12年12人特别策划丨孙庆忠:乡村也可以拥有与之共生的教育12年12人特别策划丨陈默:今天的孩子已经不一样了12年12人特别策划丨王熙乔:培养内心充盈积极行动的未来公民12年12人特别策划丨王嘉毅:落后地区的学校更要先一步发展互联网教育●12年12人特别策划丨王天民:圆每一个普通孩子的成才梦

2023年/第291期

图片丨刘红燕

文稿、排版 | 张庆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