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表现为自信和坚守的勇气、变革和创造的勇气和自我更新的勇气。
教学勇气源于教师对教育的深切慈爱和关怀“慈故能勇”,教师的专业学习“学而能坚”以及哲学追问和三思而行“虑而能安”。
教师的教学勇气表达首先要做有自我审视,要温柔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教学勇气,勇气表达需要依据具体的情景择宜,依法执教是教师教学勇气的最后保障。
生发对教学勇气的关注和兴趣源于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书中他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要求教师认同和尊重自我:“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
“到底有多少教师将他们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学生?这种痛苦就是来自于:他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他们真正倾心的工作。”
本文拟从“教学勇气有哪些表现”“教学勇气从哪里来”“教学勇气如何表达”三个角度讨论教师的教学勇气。
(一)教学勇气表现为自信和坚守的勇气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录了这样的故事。孔子和弟子在陈蔡边境被困,面对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逆境,孔子不仅坚持了日常的教学活动,还不断地诵读诗书、演奏音乐。
弟子子路对此很有意见:“难道君子也会这样行不通吗?”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用他的言行向弟子们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保持对知识、对道德的追求和坚守。
这种坚守的勇气基于自觉和自信。对于这样的困境,深深理解孔子的颜回认为:“先生的主张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人没有能够接受您的。虽然如此,您还应该推行您的主张,不被世人接受那又有什么妨害呢,不被接受而后才显出君子本色。您的主张不去推广张扬,这是我们的耻辱。您的主张已经推广张扬而不被世人接受,这应该是用人者的耻辱。”此言深得孔子之心。这个故事不仅是对孔子个人品格的展示,更是对于教学勇气的深刻诠释。孔子的坚持不仅仅是对自己教育理念的忠诚,更是一种对学生和未来社会负责的表现。他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培养有德行和智慧的“君子”为目标,这种超越时代的教学勇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种意义上,尽管孔子没有专提“教育勇气”和“教学勇气”,但在孔子的实践中表现出了教育者的应有勇气,这里的勇气表现为对使命的自觉、对自己所传之道的自信,以及对传道行为的坚守。在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瓦尔娃拉的形象不仅是对教学勇气作为坚守力量的深刻展现,更是对这种勇气作为变革动力的生动诠释。她说:“我的理想是教孩子们。我这样想,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地用教育来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的。可是我们一定要出于真心诚意地去教。”运用教学理念于实践,她选择西伯利亚艰苦的环境作为教学地点,她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和家长的互动方式都体现了勇于实施变革的勇气,她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来提高教育效果,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赢得了学生发展,赢得了家长的认同和社会的赞誉。她的教育实践证明了教育的力量,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变革的教育实践展示了教育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力量。《易传·系辞传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今时代,可以说变是唯一的不变。迎接时代挑战,教师需要变革和创造的勇气,满足日趋多元和高质量的教育发展需求。教学勇气不仅表现为自我认同和自信坚守,也表现在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论语·学而》有“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一方面是要虚心向学,见贤思齐,自尊自重;另一方面则是“过则勿惮改”,教师要有用于接受批评、不断改过迁善的勇气。蒙田说:“不管在何人手里寻到真理,我都会表示欢迎和亲近,并且会轻松愉快地向真理缴械。当我看见真理远远向我走来时,我会立刻作出投降的姿态。”这是一种向真理投降的态度。向真理投降包括向学生、向家长投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钱学森的一项科学研究终于成功了,他兴致勃勃地去向导师冯·卡门教授汇报,冯·卡门教授听后当时也没弄明白,他不耐烦地打断了钱学森的话:“不!这是不可能的,是你把它弄错了!”当时的钱学森深深陷入了矛盾之中,自己的科研成果是正确的,而老师又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要不要和他据理力争呢?可他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门外便传来急促的敲门声。钱学森一看,来人正是冯·卡门教授。钱学森赶紧给恩师让座,可冯·卡门教授却固执地站在门外,他郑重地向钱学森鞠了一躬,诚恳地说:“昨天晚上,我整整思索了一夜,终于得出结论,你的成果是正确的,我向你道歉!”钱学森感动得热泪盈眶。事后有人埋怨冯·卡门教授:“钱学森是您的学生,您完全不必向他如此道歉。”冯·卡门严肃地回答:“不!我这是向真理低头,向科学鞠躬,而这是一个科学家最起码的品德。”《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有老子的自我认知和认同:“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勇气来源于慈爱和关怀,无数优秀教师能够在学生遇到危险时勇敢地冲上去,是因为他们对学生深深的热爱和关心。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以教育惩戒为例,惩戒必须遵循目的正当性原则,即学校或教师所采取的惩戒措施,要有明确而正当的理由,应有助于达成其所追求的教育目的,不能单纯为惩罚而惩戒,不能借助惩戒来树立教师权威。惩戒应该出于爱和关怀,出于教育和帮助。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新月集·审判官》这样说:“只有我才有权去骂他,去责备他,因为只有热爱人的才可以惩戒人。”这样,在实施惩戒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这样处理,是不是出于对他的爱”?因为爱,教师、学生和家长就会有了共同的基础,出于爱、为了爱,教师的教学就可以更有勇气。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服务性行业,教师需要对教育实践做出合理性申辩。“我说的话没有说服力”“我的话语没有力量”是很多老师的苦恼。“说不过家长”“不知道怎么说服家长”是很多教师的困难。怎么办?还是需要学习。《论语·阳货》中有孔子对子路的告诫: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问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问是放荡不羁;喜好讲诚信却不喜好学问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问,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喜好学问容易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喜好学问导致轻率狂妄。只有充分地学,更广泛地学,在比较和研究中学,见多识广,才能避免言行的偏颇和狭隘,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教学勇气的表达和传递需要借助工具。“英国哲学家彼得斯(Richard Stanley Peters)认为,教育的核心标准应该包括:
第一,在具体目的上,教育所获得的成就必须是善的和有价值的,在终极目的上,教育必须帮助人们获得健康的生活形式,树立一般的世界观,而是不局限于纯粹功利或职业目的的达成;第二,在方法上,取得成就的教育方式必须是道德的或无可非议的;第三,在过程中,教育必须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确立和发展的。”依据这样的标准,遵循这样的标准,可以增加实践的勇气。在教育这个复杂多变的舞台上,教学勇气往往源自于教师深度的思考,源于自己的教育哲学追问。教育哲学就是对教育根本问题进行终极追问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见解,课程哲学是在对课程根本问题进行终极追问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课程目标。我曾经进行了如下追问和回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为什么要三维目标?”我的回答是:“三维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生存和生活,更好地完善和实现他们的生命。”“什么是学生?应该怎么看待学生的使命和任务?”——“学生学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会生存,学习生活,也就是既要学习生存的本领和规范,又要学习生活的智慧和意义,以此完善和实现自己的生命。”“学校教育、课程该让学生得到什么?”——“那就应该是生存的本领和规范,生活的意义和智慧,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再对“生存本领”、“生存规范”、“生活智慧”、“生命意义”的内涵和要求进行追问,就可以建立自己对课程目标体系的理解。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就我自己来说,就像在茫茫的黑夜中寻找自己的“北极星”。“教育应该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习生活”,有了这样的答案,我为自己找到了课堂教学的根基。同时,我也发现,从“生存和生活”角度引导教师思考课程改革的时候,因为与生存、生活、生命发生了关联,教师表现出了更加主动和自觉的状态。
在大的方向上想清楚了,在具体实践中不着急慢慢来,三思而后行。考虑清楚了,增加安全性和可靠性,自然也有了实践的勇气和底气。
(一)教学勇气的实践先要自我反思
一方面教师不能没有教学勇气,教育不能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另一方面教师又不能不审视教育实践的依据,不能放任勇气任意胡为。
曾经有一位中学副校长发来微信:“陈教授,我们的老师十分想进行小专题或小课题研究,但他们提出的问题感觉很多都不是真正的问题,我也无法说清。我自己只是感觉这些问题不是真的问题,苦于无法说明白,着急啊。”
笔者请他发老师的问题看看,这位校长发来了这样一些问题:1.男生课间相处总是发生矛盾;2.回寝后,学生不能快速洗漱后抓紧时间阅读;3.课中书写时孩子的握笔姿势和坐姿总是保持不了……看过这样一些问题。笔者想问:“学生回寝后洗漱后为什么还要求抓紧时间阅读?”“要求孩子的握笔姿势和坐姿保持的时间有多长?”……如果学校和教师的要求本身不合理,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所以先要审视自己,看要求本身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是否出于学生理解和关怀。教师不能一味自负,盲目自信或无理坚持。《道德经》说:“弱者,道之用。”有理不在言高,表达教学勇气最好温和而坚定,柔软而执着。日本电影《小猪教室》里,年轻的星老师带着学生在教室里养猪,引起了家长反对。应对家长的投诉,校长静静听家长说完后,校长回应:“各位的意见跟心情我都能理解。(借鉴:沟通首先要表达理解,不要把对方的意见当成无理取闹。你表达了尊重理解,对方才更容易心平气和,也才会认真听取你的意见。)我很感谢各位特地过来表达你们的意见。(借鉴:除了善于理解他人,还要善于感谢他人,要意识到他人对自己工作的批评和建议,能有效改善自己当下与以后的工作。)我请问各位一个问题,孩子们在养猪以后,有没有对星老师或者是对养猪一事表示不满?(借鉴:学校、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促进孩子成长。校长在这里的提问,实际上是想让家长转变一种视角,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这时,家长彼此望一望,意识到孩子是没有这些问题的。等家长对这个问题有所思考以后,校长继续引导:“学校的课程要顺利进行,要靠教师和学生的信任关系。星老师确实很年轻,但他很想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一些重要的道理。(借鉴:要承认家长某些意见的合理性,特别是家长对真实现象的描述与忧虑。)就是因为很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你们的孩子才会同意和老师一起进行这个生命课程。(借鉴:校长要尽可能维护老师的形象,对教师合理的改革意愿和努力要给予肯定与保护。但肯定与保护不应只是“护犊子”,而是要有理有据,最好的依据就是“学生怎么看”。)
身为校长,我选择相信星老师和孩子们。(借鉴:表明学校的态度。)
希望各位能守护好自己的孩子,也保护孩子信任的星老师。拜托各位。” 然后,校长给家长鞠躬。(借鉴:学校和老师都有引导家长的责任,并明确地向家长提出自己的希望和要求,在理由很充分的情况下,彬彬有礼。)这样的表达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教学勇气的表达需要择宜
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认为,教师最需要的不是高智商,而是在复杂情境下“择宜”的素养。教师的“择宜”素养包括“择宜”意识,要知变;“择宜”储备,有可供选择的招式和方法;“择宜”能力,能研究不同的家长,并根据不同的家长使用不同的方法。
教学勇气的表达也需要“择宜”。《三顾茅庐》中刘备与诸葛亮沟通选择的是直截了当的方式;《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采取了迂回的沟通策略:一问饮食起居,传递关心,求得对方的心理接纳;二为自己的儿子求前程,所传递的信息是“我和你一样爱儿子,我理解你的心情”;三是在合适的时机说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螳螂捕蝉》的故事中,为了阻止吴王和楚国交战,年轻侍卫用的是“不劝”的方法,他先用奇怪的举动引起吴王的关注,然后说蝉、螳螂、黄雀、弹弓的故事,使吴王听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用“不劝”的方法达到“劝”的目的。教师要学会依法执教。依法执教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自觉接受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约束,教师和教育实践才有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保障。也只有学会用法律的手段和工具维护教师以及教育专业的合法的权益,教师才能更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展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推进教学变革。-END-
来源丨成都陈大伟
排版 | 张庆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