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信的孩子,背后的父母都是“捧场王”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
懂得积极暗示的父母,会成为孩子的加油站。
你越是给孩子鼓励,孩子就越自信,未来能更勇敢地去面对人生风雨。
捧场的父母,能看见孩子的问题,也能看见孩子努力和挣扎。
所以,好的父母,一定要懂得为孩子“捧场”。


曾经的你,是否常常从父母口中听到这样的话语?

“你怎么这么笨,这都听不懂!”

“你总是拖拖拉拉,一点事情都做不好,长大还能指望你什么!”

“其他小朋友都会,怎么你就不会?”

原本想努力向上的心,是不是被这些话语一次次打击,挫败?

国际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一味给孩子打击,孩子也会渐渐真的变成你嘴里“骂”的那种人。

曾看过一则新闻,一天傍晚,一个行人发现有一名女孩站在桥边,似乎有跳下去的想法。


于是他阻止了她,并将她送到了派出所。


经过警察的了解,原来女孩叫安颖,今年14岁。


她曾经在学校里学习成绩还不错,常常考到年级前三名。


然而,只要不是第一名,不仅得不到母亲的夸赞,还会被其打击,说她太笨,比不上别人。


渐渐地,安颖觉得压力越来越大,开始变得厌学。成绩的下降,招致母亲更多的责骂。


那天,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安颖的数学只考了58分,她想到回家又会遭到母亲的打击,心里就起了轻生的念头,幸好被过路的好心人救了下来。


后来,安颖的母亲来到了派出所,不仅没有安慰她,反而进门就是一顿大骂:


“你能耐了是吧?说你两句,就学人家自杀,有本事你别考58分,给我考100分......”


连警察都忍不住来劝说母亲,不要再刺激孩子。


心理学博士苏珊·福沃特曾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孩子的信心和自我价值认知,都来源于父母的鼓励和肯定。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给孩子打击,只会让孩子感到一无是处,索性自暴自弃,变得越来越差劲。  


千万别忽视了言语对孩子的伤害,它就像一把无形的刀,落在孩子身上。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孩子跟父母不亲吗?

很重要的两个原因就是父母的忽视和打击。

心理学上有一个“慢性共情失败”的概念,是指父母在孩子成长期间,长期对孩子情感的不闻不问。


不管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是“无回应”、“泼冷水”的状态,这会让孩子产生深深得被抛弃感,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在一次次的失望和心灰意冷中离父母越来越远。


捷尔任斯基说:“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才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每个孩子都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才会相信自己被爱,才能学会爱父母。


很久之前,看过一个保送清华的大学生视频。


他在视频里说道:


“我成长在一个欢乐型的家庭,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也多以鼓励为主。我的成绩刚开始也不理想,甚至可以用很糟糕来形容。


但是我的父母总是能看到我的一点点很微小的进步,并不断地给我打气、鼓励、和支持。


是他们对我无条件的爱,持续地关注和信任,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动力,把我送进了清华。我想对我的父母说:‘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孩子内心最想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欣赏和鼓励。



纪录片《小小少年》里一位9岁芭蕾舞女孩云儿是生活在云南一个贫困县的贫困村——那个村子,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村外的世界。


父母开了家猪肉店,平日里,放学回家后,她会帮着洗抹布,烫猪脚,挑猪毛。


甚至会把猪腰子一字排开来清洗,像摆弄玩具一般,红呼呼、油腻腻的猪血常常弄得四处飞溅。


有一次,云儿无意中在手机里看到了跳芭蕾舞的视频。


她开始模仿着跳,没有专业老师教,就自己看着视频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苦练,就这样,云儿就迷上了跳芭蕾舞。


有一天,云儿给妈妈说长大了想当“舞蹈家”,母亲并没有觉得女儿“异想天开”。


她说:“只要孩子喜欢,大人就得帮帮她。”


平日里,只要没有顾客上门,她就和女儿一起从网上找视频,教女儿学。


“人家妈妈怎么喊,我就怎么喊,人家妈妈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更让人动容的是,她浑身散发着自信、强大的气场,她的母亲并不觉得丢人,而是鼓励她勇敢追梦。


一个“会捧场”父母 ,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努力,也能让亲子关系更加美满。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就要说:“行,那我每天都夸孩子、吹彩虹屁!”答案当然是不行哦。

如何有效捧场,那也是有技巧的。


1.表扬需真诚


其实任何的欣赏、赞美,都应该是真诚的,是发自真心地捧场,不是华而不实的吹捧。杨澜曾说:“中国文化对当面赞美有所不屑,真诚适度的赞美是最好的社交润滑剂,跟拍马屁是两回事。”


赞美最关键的是足够真诚。尽量赞美具体的事实,加上表情和动作,让孩子知道,你是打心眼里欣赏他的。


2.不为捧场而捧场


家长们也无需为了表扬孩子而表扬,让它变成了一件极其功利的事情,心理学里把这种现象称作“表扬性施虐”


所谓表扬施虐就是过度地表扬孩子、机械地表扬孩子,孩子本来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儿,可是父母却表扬起来没完没了,这让孩子越来越无法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他们的内心很矛盾,他们既想得到父母的表扬,在得到表扬后又会对自己充满怀疑。


3.使用积极的语言


把“你能不能认真点?”改成“我相信你可以再细致点。”


把“这次考的不好哦”改成“我看到你的努力,相信下次会有进步。”


父母不断用积极的言语跟孩子沟通,孩子接收的都是正向的鼓励。


而越是被鼓励的孩子,就越超乎父母的意料之外。


4.少贴负面标签


当孩子总是接收到父母的负面评价,甚至是贴了某个“标签”时,孩子内心就认为:原来在他们的眼里我就是那个样子,我再怎么努力辩解,也许都改变不了什么,就很容易破罐子破摔。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父母标签,比如“懒惰”、“笨”、“马大哈”“吊儿郎当”等,请不要忽视语言的暗示力量。


正如《父母的觉醒》中所说:“每个孩子都有潜质成为优秀人,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养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5.适当赋予孩子相应的权力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这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需求。所以家长、老师在生活中可以赋予孩子们一些权利,帮助孩子逐渐从成长向成熟去过渡,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感。


一位初中老师,发现自己的学生在抽烟,这位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先告诉了学生抽烟的危害,其次给他讲在学校抽烟是违反了校规校纪,最后赋予他权力去监督其他的同学。


这时,你再向他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以后不能在学校抽烟了”,他不但会非常乐于接受,而且内心里还会特别感激你这个为他考虑的好老师。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我们都要学会给予孩子肯定和赞美,这就像是一双具有魔法的命运之手,能给孩子关一扇门,也能给孩子开一扇窗。


从今天起,不妨学着为孩子“捧场”,说不定有惊喜哦。


今 日 互 动


在家里,你会为孩子“捧场”吗?

点击下方,参与投票

↓↓↓




-END-


复习不累,效果翻倍!@老师们,这份期末工作清单请收下→李政涛:我们缺少有灵魂的教育面对“鸡娃困局”,看“牛剑”妈妈如何应对看完《繁花》后,我顿悟了什么是终极养娃思维●对话班建武丨你认为的苦可能是他童年的甜,孩子也有自我品格选择权

2023年/第296期


汇编、排版 | 张庆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