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大事件!“新教改”风向标的北京,这次传递了什么信号?
近几周,教育界发生了三件大事,可以说都是风向标级别的。
如果要是总结归纳这三件事,大家会认为它们一个是在“打明牌”,一个是要做好配套措施,而最后一个,则需要大家仔细琢磨、研究,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1月23日教育部召开的会议上指出,要“优化招生结构,引导高校加大理工科招生比例”。这件事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打明牌”:以后不管北大、清华,还是985、211,理工科上大学名额会变得更多、概率更大。
具体到对孩子上学有实际影响的事情,就是强基计划、综合评价、五大竞赛、科技特长在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里的比重会加大。
唯一提醒的是,现在国家需要找的是有想法、能创新,能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而不再是靠纯刷题刷出来的人才了。
“致敬英雄”赛事被取消了。“致敬英雄”是2022-2025年公布的中小学竞赛白名单比赛里面的一项比赛,但是现在被官方痛批、除名。
可以理解为组织者“瞎搞”,扰乱了选拔真学霸、真人才的系统工作,这在以公平为导向的考试体系里边是不能容忍的。
从北京刚刚结束的中小学期末考试试卷中,体现出考试命题的三个明显趋势。这需要大家仔细琢磨、理解了,因为它跟孩子们未来的考试得分会直接相关。
正所谓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试点、全国跟进”。这次期末考试考题的三个明显趋势,都是在持续贯彻新课标的改革思路:
1.情景化
比如海淀区五年级的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几道大题都和博物馆的话题有关;丰台区试卷更是巧妙地把丰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考试简直变成了一次大的热爱北京实践活动,什么胡同文化、燕京八绝全出来了。
试想孩子们在生活里如果没有接触过、体验过这些文化,那考试会怎么答题呢?
2.跨学科
比如西城的一道考题,看着是考数学,算蟋蟀鸣叫次数,但算着算着就变成了关于物理“摄氏度”的题了;还有一道数学题是分析心理健康知识的统计表格。
更有甚者,初中物理的一道考题居然是从语文课文《口技》里面直接拿出来的,孩子们要是还是分学科“死学”,那分数一定是高不了的。
其实,“跨学科”这个词在新课标里出现过400多次,它就是未来中、高考命题的大趋势,代表了国家需要的顶尖人才在真实环境下体现出的应该具备的能力。
3.阅读量
西城六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
海淀六年级数学期末试题 ▼
海淀和西城作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这两个区的教法和考法,会成为北京其它区命题考试的重要参考,而北京的考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全国未来教法和考法的示范。
期末试卷从某种程度上讲更像是一个风向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改革的整体方向以及侧重点。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本次海淀和西城的期末考卷,大致了解小学甚至初中阶段,需要着重关注的新课标提出的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除了鼓励孩子打牢知识基础,还要提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寒假即将到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想要突破自我的孩子,都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具体可以做些什么?
语文重阅读
阅读会改变大脑,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上潜力更大。我们看到的超强的学习能力,其实可以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开发90%甚至更多。
今天的教育,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在小学阶段对课内知识过度投入,反复练习,以时间换分数。小学欠的阅读债,在小学成绩中体现不出来,但却会在初、高中的学习中刁难孩子,让孩子偿还。
课内知识的单一性和肤浅性,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孩子的大脑成长需求。只有博览群书、海量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书籍,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成长,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学习能力。
数学重反思
数学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的。越思考,就越会爱上思考,领悟力也会更强。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死背公式和定理,硬背解题套路和技巧,慢慢就会失去思考的乐趣,忽略数学的魅力。
如何提升数学思维?
建议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自问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不仅要学习具体的知识,还要探究知识背后的本质。尝试自己推导数学公式,并且主动尝试探究其他的数字规律。
遇到经典题目和综合性高的题目时,每道题写完解答过程后,需要进行分析和反思:
· 这道题目的条件是如何转化的?
· 未知量和已知量是如何结合的?
· 借助了哪些学过的知识、定理?
· 如果某个已知条件改动一下,题目还能做吗?
· 如果条件和结论交换下还能求解吗?这道题还有没有其它解法?
解题时发散思维,解完题后举一反三,总结解题思路,这才是思维品质螺旋上升的关键所在。
数学思维好的学生,转化思维、分类讨论思维、图形结合思维运用得如鱼得水,可以轻松看清试题本质。只有提炼思想方法,感悟学习本质,学习才能突破肤浅,走向深刻。
当孩子们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后,再面对新题、难题、新定义题目时,就会产生“一览众山小”之感。
大体来说,北京这次期末试卷的命题更具开放性、探究性,这会让大多数学生做起来感觉难度增大,而以思维取胜的学生也更易冒出头来。
那些在学习中习惯“死记硬背、盲目刷题、不善变通”的学生,未来考高分的难度会有明显提升。
北京中小学教改十大风向标
上下滑动查看
↓↓↓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成为2023年教育界的高频词,也将继续成为2024的教育热点。
2024年,北京市基础教育将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进一步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
包括:推进科学类课程改革,开齐开好实验课,鼓励教师设计学科内跨主题学习和跨学科综合科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和探究项目;
鼓励高校实验室、职业院校实训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和高新技术企业等向中小学开放,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科学教育资源平台;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学生金鹏科技团等高水平学生科技社团建设。
可以预见,202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方面将破除大中小人才培养壁垒,聚焦一体化贯通培养,另一方面将更加注重培养集知识基础、学习兴趣、综合素质为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
2、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为落实好相关政策要求,北京市聚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和科学教师素养提升,充分利用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做好学校科学教育加法。
2024年,北京基础教育课改全面加大科技教育,具体做法包括推进科学类课程改革,开齐开好实验课等。
据了解,北京很多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航模、机器人、生物科技、数学建模等科技类课程,2024预计将有更多学校在小学至高中学段,开设科技类课程。同时,也会有更多的高校实验室、博物馆、科技馆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面向中小学开放。
另一方面,北京新中考改革通过强化实验环节,强化日常实验教学,让实验成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
可以预见,未来的科学教育,一方面会从基础教育抓起,甚至下探至幼儿园阶段,从娃娃抓起,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另一方面,将通过增加实验课、实验考核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勇于质疑、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3、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新看点
日前,教育部公示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名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共推荐63个实验区和189所实验校。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入选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公示名单,史家胡同小学、北京中学、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潞河中学、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妙峰山民族学校入选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公示名单。
教育专家表示,参加义务教育改革实验的相关区、学校将结合自身优势,在课程改革、课程育人、课堂变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发展目标,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课改实验。2024年,预计将会有更多中小学校在启用新教材的背景下,进一步回归教育本质,重塑课堂样态,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及教科研体系数字化进程。
4、更多各具特色的高中教育集团将建立学生连续培养机制
2023年9月26日,北京市中考改革政策正式发布。中考,承上启下,向前可以撬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向后能撬动高中教育改革。北京市教委选择中考改革作为基础教育系统变革的切入点,正是北京基础教育即将迎来一轮系统变革的明确信号。
据了解,北京中考改革总体思路的后6个字是“多渠道、新载体”。未来北京高中升学将逐渐减少单纯以考分升学的人数比例,增加升学渠道。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取消中考,也不是简单的电脑派位,而是形成较大规模的新的育人载体。
在育人体系构建方面,北京将构建不同尺度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有集团尺度的,也有区域尺度的,还有全市尺度的。在市级层面,北京将坚持“指标到校”等市区统筹的入学方式。在此基础上,市教委鼓励各具特色的高中教育集团在建立连续培养机制以支撑学生的连续培养。
在教育集团内,通过集团内的一体化、连续的高品质教育教学、教研设计、学生访学、课程衔接等方式,畅通优质教育资源要素的流动,夯实集团教育内涵,形成集团教育特色。学生们一方面能见到更多的同学,见到更多的好老师,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中考升学的压力。
可以预见,2024年将会有更多中小学加入教育集团,进一步增加全市优质资源供给。各具特色的高中教育集团也将在集团内对学生进行贯通培养,会有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为了实现资源互补,教育集团之间也可能结盟,或许还会涌现出多个集团的联盟,小学教育集团与中学教育集团的联盟等其他形式。
5、考试命题增强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
2023年底,市教委明确指出2024将继续扎实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整体提升考试评价质量。
除了充分发挥考试引导、激励、反馈的育人功能,北京市还将不断提升命题的科学性,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
中考试题命题具有导向性作用,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命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并不局限于中考。其他学段,包括小学高年级学段,命题也会尝试试卷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
同时,所有学科都可能出现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题型,有些学科考试一道题就可能融合了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未来,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可能成为全学段、全学科考试命题的方向。
6、“跨学科融合”成课改关键词
2024年北京市将积极开展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教与学方式变革等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大单元、大任务、真问题、真情境的教学设计。
“真问题、真情境”“做中学”“解决真实问题”成为北京基础教育持续推进的课改主旋律。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融合”成为是2024年课改的关键词,尤其实践类活动跨学科融合会相对频繁,一次实践类活动,能融合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物理、化学、思政等众多学科。
7、教育集团内共建共享特色课程
据了解,“课程改革年”启动后,北京市基础教育将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在国家规定性基础上体现首都特色。
具体来说,包括建立课程教学实验机制,在全市设立一批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实验校(集团),支持一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针对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探索破解之策,全面提升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探索以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主题课程等多形态并存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鼓励学校聚焦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资源,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特色课程体系,以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由此可见,发挥课改实验区、实验校(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特色类课程建设是2024年北京课改的重心。
据了解,北京不少中小学校都开设了特色课程,有的学校还设置了小初高一体化的特色课程体系。可以预见,2024将有更多学校通过特色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集团内也会涌现出更多的特色课程、拓展课程或者个性化课程,满足集团内、甚至是学区内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8、数字化转型推动学校教育变革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CHATGPT“刷爆”了网络和朋友图,与之相关的多个话题接连登上2023年的热搜头条。
CHATGPT正在以超乎想象的数字内容孪生能力、数字编辑能力、数字创作能力,掀起一场学习革命,也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2023年,北京市教委完成了2023年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遴选工作,共有41所大中小学校成为首批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近年来,北京市推进实施“双师课堂”建设,通过数字化转型,学校改变原有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校际间、校区间的均衡发展,实现了人与人智能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创新。
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挑战,2024年将会有更多的学校借助新的技术,提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让科技的力量在适合的教育场景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助力课堂教学和学生高质量成长。
9、把健康摆在第一位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教师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等话题频繁登上各平台热搜。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这个话题的背后,是要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的教育诉求。
2023年,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北京市坚持把心理健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
同时,北京市公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现场考试评分标准,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强化运动锻炼,弱化考试压力,让学生动起来、体质好起来,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024年,北京中小学势必会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开设心理课、配齐心理老师的同时,培养家校社共育的环境,做到家校医社达成共识,在学生具体的预防、转介、诊断、治疗、康复等落地环节中实现更为紧密的配合。
10、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2024,北京中小学将会把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
构建完善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推进的美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美育价值与功能,强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健全课程教学实施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
大力推进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按照各学段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相关课程,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化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夯实课程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
完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艺术特长学生一体化选拔和培养,拓宽艺术人才成长通道,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统筹区域内艺术教育资源,为在校生提供实践教学支撑。
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
让你现在去做中小学的期末考试卷
(难度增加版)
你能拿高分吗?
点击下方,参与投票
↓↓↓
-END-
●自信的孩子,背后的父母都是“捧场王”●来真的!2024,教师“铁饭碗”金身破灭●读完大学,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技能出现全面下降●为人之师,教学的勇气从哪里来?●李政涛:我们缺少有灵魂的教育
汇编、排版 | 张庆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