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开幕。
缩短学制、振兴县中、加强科学教育、为教师减负、守护师生心理健康......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议题。
多位代表委员关于教育的提案,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今天,我们为大家整理出十条热门话题,一览未来教育发展动向。
刘希娅:降低中小学生师比,促进“小班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这对于教师资源配置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建议,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优化生师比。比如小学生师比由过去的20:1左右调整为13:1左右,初中生师比由过去的13.5:1左右调整为8:1左右。这样的发展方向可以促进中小学告别“大班额”,走向“小班化”。通过调整生师比,将从根本机制上常态化全方位解决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提升学校的课程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民进中央建议,优化教职工配置标准,降低中小学班额。我国现行标准班额比OECD国家平均班额小学21人、初中23人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应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配置标准,科学制定不同学科的教师配置标准,加大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学科的师资培养和补充力度。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推进落实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教师配置方式。彻底消除大班额现象,有步骤、分地区推广小班化教学。很多中小学教师不仅承担了教育系统内部的检查、评比、打卡,还承担了创卫、垃圾分类、反诈、反腐宣传等非教学任务,给教师带来多重负面影响。“有老师反映现在的检查标准越来越细,要求越来越高,评价标准非常繁琐。准备的纸质资料堆积如山,因为每件工作都有留痕,导致有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材料。”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在湖北、湖南、河南、甘肃、贵州、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的专题调研发现,很多中小学教师承担了大量其他部门的创建类工作,门类可达10余种。
对此,陈贵云委员建议:1、完善学校非教学任务准入机制,非教学事务进入校园必须经本地教育领导小组批准并向全社会公示;2、健全监督机制,建立非教学事务进校园举报电话并向全社会公布,对查证属实情况的责任人进行处分;3、开展学校非教学任务问题专项整治。一方面,整治校园形式主义问题,严格限制各类考评事项;另一方面,整治不合规定的摊派任务和责任人。祝响响:提高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教师教龄津贴在设置之初约占教师工资的1/10左右。但随着工资、物价、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教龄津贴38年未调整(据统计,现行教龄津贴标准仅占教师平均工资的1/1434),已起不到政策设立之初的激励作用,急需调整政策、提高标准。”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说。
祝响响注意到,国家已经关注到该问题。2021年1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提高教龄津贴标准。2022年春节后,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要求,教育部还把提高教龄津贴标准写入了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研究形成了《关于提高教龄津贴标准的实施方案》。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正在对所提方案进行进一步研究。
为此,她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加快提高教师教龄津贴标准的工作进度,更好地满足中小学教师的期望和需求,鼓励他们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张琼丽:取消与高考重复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
全国人大代表张琼丽是湖北恩施高中一名政治教师,今年她关注与中小学生息息相关的领域,提出关于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建议。
在高考之外,普通高中还有一项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须合格才能顺利毕业。这项考试包含了13科,即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张琼丽表示,这其中有6门是高考科目,“实际上是重复的,学生既要参加高考,又要参加合格性考试。”
她认为,对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而言,组织一场大型考试需按高考的标准来要求,人力、物力、财力、行政成本都是非常高的。“考试期间,除了老师,还有电力、公安、消防、交通、医疗、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等各部门都要参与。”张琼丽说。
频繁考试也让老师和学生的负担加重。“这13门考试不是同时进行,而是分批次分时段进行,主要集中在春季学期。”张琼丽说,“老师课业负担本来就重,还要组织监考,感觉就像是在考试之间疲于奔命。对于学生而言,合格性考试的难度其实很低,学生不是很重视,价值也不是很大。”
因此,她建议对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进一步优化,取消普通高中学生已选6门高考科目的学考。
李国华:把课间自由活动权还给学生
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被逼无奈之下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即所谓的“厕所社交”。
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李国华近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到的独特现象。他呼吁:“不能让这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就此停留在了厕所里。”李国华在调研中发现,迫使小学生进行“厕所社交”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安全的顾虑,另一方面则是家长对学生的焦虑。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学校对课间活动的管理日趋僵化,逐步演变成设立“一刀切”规定——除上厕所外,学生课间不得离开教室。面对学生们迫不得已的“厕所社交”,怎样才能把他们从厕所中“解救”出来,获得更多美好的童年回忆?对此,李国华建议教育部门切实拿出方案,确保全国学生课间自由活动权的落实。要想学校放开包袱、解放课间10分钟,还要从源头上帮助学校合理管控风险。建议最高法和最高检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学校尽到教育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发生意外伤害的相关责任。
倪闽景:禁止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所谓的拔尖创新人才班“教育系统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许多高校开始在高中甚至初中招收所谓的超前拔尖学生,集中举办少年班,甚至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也在效仿举办所谓的拔尖创新班,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关注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问题。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学生的大脑更多样化,而不是掐尖培养。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
倪闽景建议在学校里建设更多的科技类兴趣小组和创新实验室,在课堂里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和各种教学方法。中考高考需要设置更多样化的评价招生方式,特别要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新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找到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估办法。
在校科学课程更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以形成基本的思维能力;校外课程更强调实践性、时代性与多样性,以形成个性与特长。建议规定中小学生,每周都要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调研实践;鼓励社会开展各种科技类实践活动和比赛。
兰臻:提升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目前,乡村学校呈萎缩之势,小规模学校及教学点出现新的“撤并潮”,优秀教师的流失使得乡村教育发展更为艰难。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认为,对于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而言,培训是帮助教师提高知识技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调研中,很多乡村教师反映仍存在培训机会稀少、模式固化、供需脱轨等问题。此外,兰臻还发现,乡村薄弱校结构性缺编的形势也十分严峻,紧缺学科的师资配置问题亟须解决。今年两会,兰臻想带着关于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研结果与有关委员们共同商讨对策,希望能够通过乡村教师培训绿色通道的开通及紧缺型教育人才的区域流通,打造出一套适用于乡村教师的培训新样板,以切实举措高效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窦延丽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方案。加强落实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配备,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并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制定各学段衔接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全学段护航学生心理健康。第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建档工作。建议教育部门推荐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测评软件,鼓励学校定期测评、建立档案,并健全危机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第三,建立规范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要主导和统筹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出台青少年心理工作准入、年审、培训和退出的相关制度,形成包括行业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人员资格认证和注册备案管理等在内的相关机制,加强对涉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产品和活动的监管。
第四,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联动,构建科学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干预网络;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进家校干预和医校合作,充分调动群团组织和社会资源,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科学诊疗、早日康复的闭环机制;尽快将青少年抑郁症治疗纳入医保。
雷军: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纳入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指出,2023年,以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浪潮。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特别是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因此,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将成为我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对此,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正高级教师马丹表示到: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自己工作重心和调研方向主要在美育方面。在跟老师们沟通中,马丹发现美育这块开展得不足,比如教师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特别是区域差异明显,边疆民族地区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没有得到有力彰显。美育课程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为此,马丹建议从美育资源数字化、拓宽美育浸润渠道等方面持续发力。开发智慧美育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学生进行画像,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成长方案,深化育人成效。鼓励学校引进社会资源,丰富美育教学和实践内容。鼓励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厅、音乐厅、剧场等美育场馆与学校建立合作,积极为学校开展美育工作提供场地、器材、设备、仪器、工具等。同时,马丹还建议创新美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特色和优势。将艺术与文化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交叉性的教育模式。注重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方式上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聘请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教师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家和手工艺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内容。还可以组织开展民族特色艺术活动,如民族音乐会、民族舞蹈比赛、民族手工艺比赛等,让学生深度参与民族文化实践。今 日 互 动
10条建议中
你最赞成哪几条建议?
点击下方,参与投票
↓↓↓
排版、汇编 | 张庆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