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故事丨为杜甫“减负”

石映照 新教育家 志道
2024-10-25

杜甫,一个历来被不断加持的醇儒形象,其全身罩满正能量,让他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生活,被一种正面的“共谋”给弱化了。
今天,我们不必都从苦难的正义和正义的苦难,去“正确”地阅读杜甫。我们想给杜甫减减负。
杜甫一生多病,但也不必皆以“杜鹃啼血”这样的“高标格举”,来拔高他的诗。糖尿病、痛风、肺病,内有忧伤悲怆,外遭雨雪风霜,所谓“沉郁顿挫”,都跟“性格”有关。


少年“猛志”之后,仍需要更多能软着陆的兴趣爱好,乃至生活技能,来辅助与补充。一个拥有至少100亩左右土地的有产者,养鸡、种菜,怎么都可以把生活过下去。

诗人需要崇高的理想,同样需要坚实的生活技能。


在成都,在夔州,杜甫都有多种机会好好生活下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去生活。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诗意》周思聪)

杜甫一生多病疾。中年即得大病,怪病。

杜甫在给元结的诗中说:“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长卿”即成都人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一直被“消渴病”(即今天的糖尿病)困扰。杜甫患上糖尿病时,最多不过40岁。

公元751年,39岁的杜甫滞居长安,病卧客舍。阴雨糜积,积水生鱼,鱼啜青苔,苔深侵床,床铺湿漉,漉滋蚊虫,虫蚊寄生,生生播虐——杜甫就这样染上了疟疾。“疟疬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一个字,惨!

公元757年春,杜甫45岁,在《春望》里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大概已剩不多了。

到了公元759年,《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有一句“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头发白了,垂过耳,很狼狈。

同年,杜甫详细地描述了又一次疟疾:“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隔日搜脂髓,增寒抱雪霜。”疟疾隔日发作一次,发作时如搜刮脂髓,如抱冰霜一样浑身发冷。

公元766年,杜甫54岁。《复阴》诗记:“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牙已掉得差不多了,左耳聋了,听不见了。

公元767年,《寒雨朝行视园树》里写道,“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公元769年,《清明二首》里写道,“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半身不遂,右胳膊抬不起来了,只能伏在枕上,抬起左手在空中写画。牙也掉了很多,头发几乎没了。

此时,杜甫因糖尿病已并发了白内障、耳聋、中风、偏枯、足痿等症。一家人已在船上住了一年多。

杜甫只是在等死。

公元770年,杜甫用左手颤巍巍地写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叙述了他漂泊的一生,也表达了重病缠身的痛苦和爱国忧民的深情,最后以“葛洪尸定解,许靖力还任。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四句作为结束。

孙小潭的《杜甫的以“病”入诗》中,统计出杜甫涉及疾病的诗207首,将杜诗中的病象、瘦马、病马、病橘、枯棕、枯楠、病柏、病鹘等客观物象,排成了一长串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群,从中读出了深深的伤时忧国的情怀。寄寓于这些被损害、被遗弃的生物身上的,是杜甫真实的生命,内在的道德生命,以及唐朝的衰落迹象。

或许,人类的天才,本就是一种“病”。只有天才,才能敏感到人类、人群中的病。

公元767年,流浪到夔州的杜甫,写下了唐诗史上最伟大的“音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似是心肝脾肺肾几个器官都被强挤,被扭结。这就是诗人的“生命律”,每个音都在拔节——一个罹患各种大病的人,用他所有的力量,凝神静气,挺筋拔骨,每个字都在“垂死病中”强挤出一股攒射的力量,把“病里总有不病”的那个生命,托生在了一个高高的山顶。

▲巫树犹锦树,南国且黄鹂。《复愁十二首》选自《陆俨少杜甫诗意册》


富庶的唐朝,行进到唐玄宗时,歌舞升平铺地锦,一切生机尽板结。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十月,杜甫得知唐军在陈陶(今陕西咸阳东)惨败,悲痛难当:“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悲陈陶》)

不久,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杜甫立即奔赴灵武。走到半路,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

这一年是公元757年,杜甫45岁。因为衣衫褴褛,叛军以为他只是寻常百姓,没有特别在意。可以自由行动的杜甫没想到,昔日繁华长安,如今满目苍凉。

一股沉痛动地而起,不觉哀从中来:“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哀江头》)

春天到了,残垣断壁间,鲜花也如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忠义纯臣的杜甫,触目凄凉多少恨,满目山河空念远。

战死的是战士,冻死的是百姓。

十月,杜甫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沉郁悲凉,触目化诗,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岁暮,杜甫丧幼子。

颠沛流离中,所见都是战争过后的荒凉。

公元759年,杜甫自东都归华州(陕西华县),“牵衣顿足拦道哭”“有吏夜捉人”,三吏、三别,用生命所赋的“诗史”集中喷发了。

公元759年,十一月,实在生活不下去了,杜甫想从甘肃的天水逃向成都。途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寒冬腊月,滞留一个月,生活陷入绝境,乃作《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第一首说他已白发苍苍,生活潦倒。

第二首写到家人,全家都没有饭吃。他想去山里挖一种野生植物的块根。大雪封山,什么也没挖到,空手回家,家里正是“男呻女吟四壁静”。

第三首想念他离散在各地的三个弟弟。“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第四首担心一个已经守寡且独自拖着三个幼小孩子远在钟离的妹妹。“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第五、第六、第七首,涌荡于心的全是国家命运。

公元763年,杜甫作《天边行》:“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杜甫哭了,一个人在那儿哭。

之前,他也一直在哭——

《壮游》:“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

《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公元765年,作《三绝句》,其中第二首讲了一个让人嚎啕的故事:“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啮臂,就是咬自己手臂咬到出血。生离死别,古人常常就要“啮臂而别”。

公元766年,《白帝》之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活人只剩十分之一了,生者只有哭。

哭之不够,则“啼”。终于到达成都,但在相对安稳的浣花溪畔,杜甫仍有艰难苦恨的时候,如《百忧集行》最后四句:“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仍不够,则悲怆。“屋漏偏逢连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直哭的杜甫,终于把眼泪哭干了。“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无处排遣,只有深吸频吐,咬牙呲目,这就是“呼吸”。杜甫诗的根本,就是呼吸,就是生命节奏。而节奏最鲜活的表达,就是“哭”。
我们都不大会哭了。杜甫为我们哭过了。

▲一径野花落 孤村春水生。《遣意二首》选自《陆俨少杜甫诗意册》


杜甫用他的生命,感知到触心极目入耳的一切美好,然后和它们告别。

公元759年,三月,杜甫回华州时经过奉先县,访问了居住在乡间的少时友人卫八处士。战乱频仍,一夕相会,不知何日再见?万千心事,洪荒思绪,只能又匆匆告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赠卫八处士》)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杜甫百感交集,写下《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此前,杜甫已写下十多首梦李白、怀李白的诗。

公元765年,五月,杜甫携家离草堂南下。在忠州,喝到了一种叫麹米春的酒。也是在这里,他得知高适死去的消息。《闻高常侍亡》:“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前后,在江上,杜甫还遇到了送严武灵柩回乡的船。严武,成都尹,两镇成都府,一个曾给予他很多帮助的朋友、诗友,死了。在《哭严仆射归榇》里,杜甫与严武作最后的告别:“风送蛟龙雨,天长骠骑营。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也有重逢。公元770年,暮春,《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重逢,也是死别。

这一年四月,杜甫避乱入衡州(今衡阳)。游岳庙时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杜甫而还。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对于古代的天才诗人,我们很容易忽略他们天分的养成中,“童子功”的基础作用。有“童子功”,长大后还能将“童子功”当成日课,乃可为大才。

李白还是孩童时就知道一件事:好文章都在《文选》里。小李白为了写出《文选》水准的文章,开始了仿写之路。

同题,同文体,一篇一篇地来,写完一遍,700篇,诗歌文赋都有,检点一遍,觉得不够功夫,放于火中,烧了。再来一遍,再烧。再来一遍,觉得《恨赋》《别赋》还不错,值得留下,其他的,又烧了。

2000多篇文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万小时定律”,是“刻意练习”。什么是天才?就是一根筋,不怕枯燥乏味,重复,锤炼,练出精神上的愉悦意志。

这是写文章。那么读书呢,李白又有多努力多深入?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岁通诗书;十五观奇书;十五学神仙;十五学剑术。看,“十五岁”一年学的东西,多么惊人!必须要在十五岁这个经典的年龄节点,在各方面都有精进或突破。

这就是读书的“童子功”。

回到杜甫。杜甫肯定熟读儒家经典,但像李白那样的具体经历,则资料阙如。但从他怎样教他孩子,可略窥堂奥。

唐朝进士科习传《文选》学,所以杜甫也要求儿子“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须精熟《文选》,不要追求物质享受。

杜甫在《又示宗武》中说:“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这一年,宗武十五岁,杜甫巴望儿子见贤思齐,学问上能登堂入室。

杜甫诗中,引用庄子典故有60个,老子的有4个,杜甫也曾热心于求仙访道。那么,杜甫是怎么看待陶渊明的?

杜甫充分肯定陶诗的崇高地位,但又指出,陶渊明虽然避世隐居,“未必能达道”。原因是,陶诗文中颇流露出人生枯槁的遗恨。

其实,杜甫觉得陶渊明美中不足的地方,正是“及时行乐”的李白和陶渊明“共醉”的地方。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

仔细比较、换语这两句,大略可知,杜甫的心里还是太“苦”了。他用自己年少时的“猛志”,把自己充满了。

公元745年春,李白、杜甫、高适同游梁宋(今山东),见道士,采仙草,赋诗作歌,不亦乐乎,差不多从春天一直玩到秋天,三人才各奔东西。杜甫兴致盎然地写下,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两人在性情、人生态度上开始有了“往来”。分别在即,杜甫写下《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还有永不衰退的“致君尧舜上”,他正处盛年,“窃比稷与契”的雄心,还渴望着大展宏图。

他好意提醒李白,要打起一身正能量的精气神。然而李白并没有多说,两人一起去寻范居士时,李白写下“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已是对杜甫的答复了。杜甫一直在前进,他也需要“停”,需要“退”。或至少有朋友告诉他,你在前进的某个瞬间,走不动了,就要停下来,或是往回退一步。

突然又冒出一个问题:假如杜甫学医。

杜甫本来就懂医药,偶尔也采药、种药、制药、卖药,贫病交加中,也曾靠“卖药都市”渡过难关。他还常为诗朋文友开方治病,“省郎忧病士,书信有柴胡。饮子频通汗,怀君想报珠。”还有《驱竖子摘苍耳》诗:“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杜甫让儿子采来苍耳,蒸熟后服食,以治疗风痹之疾。由于苍耳有小毒,杜甫还记述了解毒的炮制方法:“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假如杜甫行医,那个流离失所、刀兵相加、饥疲冻饿的年代,到哪里都可以支一个摊子,给人看病。文章不疗山水疾,总能医得皮肉苦。

▲《杜陵秋兴诗意图卷之八》陆俨少


我一直心念杜甫,他到底怎样才能生活得好一点?

王维的辋川境和陶渊明的桃源,杜甫心有隔阂。但李白和苏轼加在一起,两个四川人,或可凑成一种“幸福生活”了。杜甫需要的就是这个——四川人,或说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杜甫对此是有感知的。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这个“南邻”,就是杜甫在草堂南边的邻居,名叫斛斯融。杜甫想去找他喝酒,可是这个家伙出门到别处喝酒,已经十多天了。 

酒是醪糟,滤过的叫清,带渣的叫浊。因为发酵的火候不一样,每家的味道也不一样。你请邻居来喝,邻居自然会告诉你下次哪个程序该怎么改一改。要是你想喝,隔着篱笆找邻居要一壶也可以。

我们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杜甫的草堂。

杜甫在成都所居的寺院,古称草堂寺。宋人记载其位置,在成都府城西七里。

“卜”下这块地儿,大半生艰难苦恨的杜甫,开始像一个成都人那样生活了。他变身为一位规划师。他拥有的地儿足够大,他要开始建草堂了。

他找旧友新识帮忙。先要点桃树苗,写诗去要,对方是一个姓萧的县令。《题桃树》里写,“高秋总喂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杜甫种下了一百棵桃树。

再向姓韦的绵竹县令要点竹子,“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还要栽速成林,桤木树,一种就十亩。《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然后又写了要松树苗的、果树苗的几首诗。

草堂建成了,环境真是好,“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杜甫终于在成都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种菜,养花,对着春雨寄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看,滋润的成都生活,细无声地把杜甫“润”得多幸福。小农舍,大果园,大菜地;小朴素,大优美,大轻快。这是种什么感觉?像鸟儿那样轻快,也像跟斗儿酒那样令人微醺。从前挤在一起的五脏,开开心心地散开成了一朵花儿。

春雨中,浣花溪水涨起来了。杜甫的“口语”也偶尔换成了成都“口”。“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春水生二绝》)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看,融入了成都的生活,杜甫希望找到的是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文高手,一起喝酒畅谈,一起浮槎漫游。这个亭子,也就是杜甫家的码头,他家后院是通船的,地儿可真是够大的。

有了水槛,就可以垂钓,还可以看雨、写雨。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醉了,连带把成都也要飘上天了。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这就是成都的杜甫,草堂里的杜甫,一个从来没这么悠闲安逸的杜甫。而四川、成都也留下了他最多的行迹,以及最优美、最放松的诗歌。

假如杜甫一直生活在成都,他一定有办法,怎么都能把生活过下去。多大的地啊,种菜,养鸡,多大点事儿啊。即使他不能,他的酒友邻居,他的“背时”邻居黄四孃孃,都会搭把手,帮他搞定啊。

假如杜甫继续在成都生活下去,他的那些写于这段时间、蕴含了四川口语的《绝句》,可能都会变成猜拳行令的口头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用跟斗儿酒的感觉来读读看,多好!

但是,假如终究是假如。杜甫只是暂住,他没打算做一个成都人。杜甫还是想回到家乡,回到那个能光耀门庭的地方。

今天我们熟悉的杜甫画像,是四川泸州人蒋兆和画的,所依据的模特儿,就是蒋兆和自己。杜甫终于还是要继续走向他的流浪之路,他瘦削、饱经风霜、皱着眉头,迎风坐在一块岩石上的模样,只是一个四川人的“替身”和“侧面”。但,杜甫就是以这幅样貌,永远留在了成都杜甫草堂。

公元770年,杜甫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翻检行囊中的旧文稿,发现了高适赠他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此诗写于公元761年春节,那时高适刚到蜀州刺史任上。种种原因,杜甫没有回复。现在,故人已去,他突然心里一热,立即动手回复了高适这首十年前的诗作:“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高适与杜甫,就这样给成都留下了一个游草堂的“人日”节。

不知当时杜甫在草堂,是怎么过“人日”的。也许,对杜甫来说,“人日”就是“人过的日子”。就是每年正月初七,人要过自己的日子。让人略感宽慰的是,成都,让杜甫感受到了“人过的日子”。

▲《巴船出峡图》陆俨少


-END-


叶澜:教师首先要像人一样活着,才能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培养的都是打工人”!清华教授剖析中式教育教师打骂、出轨、猥亵……是该谈一谈师德问题了专家建议取消中考,在制度上给孩子减压!●Sora会“杀死”传统教育吗?

333期/2024年/2月刊

排版 | 张庆 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张犇鑫 金鑫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