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丨看“95”后教师如何把“人性”还给杜甫
程志鹏,来自成都市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一个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教师。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他,热爱教育,也热爱杜甫。
非师范专业出身的他,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角度,回答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到底应该如何给学生讲解杜甫?
他说,诗歌教学,不应该只是对文本的简单解读,更应该挖掘背后的人文精神。
他说,他要把人性还给杜甫,把杜甫还给学生。他还说,他要让学生,从杜甫身上,找到直面生活的勇气。
著名诗人冯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唐贞元五年(789),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迁至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居于浣花溪畔的茅屋内,自称“成都草堂”。在草堂先后居住近四年,杜甫创作诗歌240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耳熟能详的名篇。
一千两百多年过去,草堂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杜甫文化符号,同时也成为了成都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万千杜诗爱好者趋之若鹜,从全国各地奔赴而至。
和绝大多数年轻人不爱逛家门口的景点不同,出生于1998年,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程志鹏,一直是杜甫草堂的常客。
由于母亲的工作单位在草堂附近,从小,程志鹏就常在杜甫草堂、浣花溪公园和四川博物院里打转。耳濡目染下,他喜欢上了文学,喜欢上了读诗,对杜甫也有了深厚的感情,那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曾给予他许多力量。
然而,程志鹏坦言,年少的他对杜甫的认知其实很浅薄,对杜诗的理解也并不深刻。
“我知道他是‘诗圣’,知道他的诗歌精妙绝伦。但诗歌的前后创作顺序,诗歌背后的人生经历,以及杜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命态度,我并不了解。”
比如,那首小学就倒背如流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程志鹏表示,他是在上大学之后,重读杜诗,结合杜甫的五十九载生涯,才理解了诗歌里隐藏的情愫。“安史之乱结束后,航道恢复,从东吴来的船才能够停泊在四川。除了春天的气息,诗歌背后还有杜甫归家的喜悦,有无限温柔的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尽管年少的程志鹏对杜甫一知半解,他仍旧怀揣满腔热爱,反复走进草堂,试图与杜甫找到更多的灵魂共振。
和三次“高考”落榜的杜甫截然不同,程志鹏的高考之路颇为顺遂。2017年,他以四川省高考文科第二名的成绩,从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裸分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在燕园,程志鹏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最初的那段日子,他一度如惊弓之鸟。身边的同学个个才华横溢,学习刻苦,更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出口成章。每每聊天,程志鹏总会被他们的阅读量所折服。为了不被落下,他疯狂买书,疯狂读书。宿舍的桌子上堆不下了,就直接摞在墙边。大学四年下来,摞了整整一面书墙,毕业时,打包了近十个大箱子,才把书籍勉强寄回家。
大量阅读之外,程志鹏还一头扎进了支教里。
从小到大,程志鹏最大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当年如果没有考入北大,我的目标学校其实是北京师范大学。”
怀抱着对教育的热忱,程志鹏加入了北大中文系的支教队,一路从队员、副队长,最后成为了队长。在支教的同时,他还和队员们一起深入调研,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在几年的支教生涯当中,他看到了孩子们淳朴、求知的眼神,看到了偏远地区教育的不足,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了教育的意义。
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程志鹏对教学有了深刻的理解,甚至连毕业论文,他研究的都是小升初衔接过程中的文言文教学问题。
此时的程志鹏,终于找到了年少的自己没有读懂杜甫的原因。
“单一‘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会导致学生思维简单化和线性化,无法形成包含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为其理解新知识搭建脚手架,建立联系,让学生有方向地主动思考知识的内在意义。”
“此外,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学中的应有之义。教师不应该只对文本进行简单解读,更应该带着学生挖掘文本背后的人文精神。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最核心的东西,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未来很多年后,依然烙印在他们心里的那份人文情怀,那份精神底蕴。”
有了深刻的认知后,程志鹏的教师梦想变得更加具象化,“培养具有科学理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情怀的学生,这是我的最高教育目标。”
▲杜甫草堂前的杜甫石像
2021年,程志鹏从北大毕业,回到了嘉祥。此时,距离2011年他初次跨入嘉祥的校门,正好十年。
回到母校教书,除了深厚的感情之外,程志鹏还有其他的考量。
“过去,嘉祥在大家眼中,就是高分,但如今的嘉祥,已经远不止应试,更多了人文情怀,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多元、理念多元、教学方法多元,德育、美育、体育齐头并进,始终坚持培养自然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
这样的教育生态与程志鹏的教育理念完全契合。
更为重要的是,在嘉祥,有许多闪耀着伟大品格的老师,这些老师是程志鹏人生路上的明灯。
他的初中班主任周永蓉,退休后仍然坚守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在周老师身上,程志鹏看到了一个老师的职业尊严,一份对教育的坚守。
还有他的高中历史老师王子涵,一个刚从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新老师,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原文本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王老师不仅教会了他们学习方法,还以丰富的阅读资料丰富课本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供了一种很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让知识不仅用于答题,而且还能传递个人思想,这是王老师教给我的。他带给了我更丰富多元,更自由广阔的思维方式。他课堂上旁征博引的习惯,也影响了我的上课风格。”
嘉祥开放、包容、创新的教学环境,给程志鹏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发芽的沃土,他开始大胆地进行自己的教育实践。
进入嘉祥之前,程志鹏曾在成都一家语文教辅机构实习。在那里,他对中小学的语文学科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的诗歌教育,正经历着严重的知识断层。由于教学相互交流有限,小学老师觉得更深刻的内容初中老师会讲,默认教到一定程度就差不多了,初中老师则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学老师已经讲过了,没必要再讲,这就导致了知识断层的出现。这种断层必然会形成对诗人的刻板化认知和割裂化认知。”
“此外,大部分老师上课基本都是以教材为主,但现有教材的组织形式无法呈现一个诗人一生的作品,以时间推移为逻辑的其余作品的呈现,有赖于老师的个人教学理解。虽然大单元教学被逐步提倡,但实际教学实践中,诗歌教学仍是单篇式为主,很难出现聚合式的、主题式的教学方式。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并不深刻,对于诗人的理解也往往浮于表层。”
就像曾经年少的他,每每想起杜甫,脑海里出现的,总是那个志向远大、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诗圣”形象,仿若神明一样的存在。
现在程志鹏深深知道,杜甫身上不只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壮志,也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无奈和伤感,更有“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烦恼。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身上,有着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等普通人的情绪,忽略这些情绪,只会把杜甫“扁平化”。
“只有把‘人性’还给杜甫,杜甫才有可能真正鲜活起来,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诗圣’二字背后的真正的人格魅力。”
所以,在程志鹏看来,不管是高中、初中还是小学,语文老师想要讲好杜甫,首先应该把诗歌和生涯进行整体性梳理,让学生感知诗人与时代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诗人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人,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人,是对时代特征捕捉最为敏感的群体。
在他的杜甫诗歌课堂上,他将杜甫的人生阶段划分为四个部分,“少年杜甫的悠游”“仕途不顺和安史之乱”“草堂里的复杂情绪”“最后的漂泊和诗圣的临终”。每一个部分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首诗歌,以部编版教材的课内篇目为导读,将杜甫的一生系统地整合起来,让学生们对杜甫的各个人生阶段有所了解之后,再去进行单篇式教学,以期避免小初高学段间互相的知识断裂。
程志鹏将之称为“语文课本之外的文学世界探索”,要从课内跳到课外,源于语文课本,立足课堂,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做老师的,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就应该为学生铺好更多的路,这样他们到了高中甚至大学,学习才能够更加深入。要从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向教给学生方法,交给学生思维模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程志鹏清晰地记得,大学临近毕业,文学课教授在给他们上最后一节课时,说了这样一席话——
“很多年以后,你们可能不会记得我在课堂上讲过哪些文学作品,也可能不会记得你们在课堂上回答了哪些问题。但我相信你们一定记得,有那么一天,在我讲完某个文学作品之后,你们下课走出教室,抬头看见满天繁星,特别亮,特别美。你们可能不会记得那个文学作品,但你们会永远记得那晚的星星,因为那晚的星星真正照亮了你们的人生。”
这番话,正是程志鹏坚持给学生深度讲解杜甫的原因。他希望,也有那么一天,学生在听他讲完杜甫的某首诗之后,走出教室,看见一朵云或是一株草,能够喜笑颜开。在“躺平”盛行,心理疾病越来越困扰年轻人的当下,程志鹏相信,杜甫一定能给学生带去一点温暖。
“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杜甫,他一辈子其实活得很平凡。金榜题名与他无缘,没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小儿子活活饿死;生逢乱世,颠沛流离,卑微地活着。但他并没有一味地沉溺在苦难之中,反而以诗为剑,把对国家和老百姓的情感都揉进诗里。即使在最低的境遇里,也在用力活出最高的人生境界。”
“他的诗歌,写的是普通人熟悉的事物,比如春光多么好,比如百姓日子怎么样。读他的诗,就像是在读我们自己,读多了就会发现,他的诗歌是有力量、有温度的,他会告诉我们如何去面对挫折,如何去爱,如何真诚面对自己,以及如何保持直面生活的勇气。”
“他就像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缩影,诗歌里有你、有我、有他,有众生。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依然深情地热爱着生活,热爱着世界。”
程志鹏最喜欢杜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他说,每每读到这句诗,仿佛都能看到在一千多年前的某一天,杜甫拉着妻儿的手,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那是一个普通人最大的幸福。”
2023年大年初七,草堂“人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程志鹏再次去了儿时去过无数次的杜甫草堂。那天,回忆起儿时在这里的点点滴滴,面对着大雅堂里那尊清瘦的杜甫像,他给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
那张明信片上只写了一句话:“草堂人日我归来。”
-END-
●叶澜:教师首先要像人一样活着,才能对孩子产生好的影响●“培养的都是打工人”!清华教授剖析中式教育●教师打骂、出轨、猥亵……是该谈一谈师德问题了●专家建议取消中考,在制度上给孩子减压!●Sora会“杀死”传统教育吗?
排版 | 张庆 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金鑫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