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倘若以虐猫为乐,他的精神世界一定存在“隐蔽的角落”。
虐猫者被高校拒录,生命教育高于一切
这名学生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初试中名列第一,但却以专业课排名第一的成绩复试被刷,原因疑似是其思想品德考核不过关。
随后,有消息称徐某已被列入兰州大学的复试调剂名单。在兰州大学官方微博底下,大量网友纷纷留言表示“不应该录用此类品行恶劣的学生”。
在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最终公布的研究生调剂拟录取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徐某因“复试面试不合格,未进入思政考核”。
正所谓,“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心中“隐蔽的角落”,还要靠德育之光照亮。从虐待小动物到低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都折射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今年全国两会上,再次提出并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国家工程。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单位还是社会,对个人品行的重视越来越加强。
这次从虐猫者被南京大学拒录的事件中可见一斑。
这位考生最终因为虐猫而“落榜”,从相关规定上来说也是没有问题的。
教育部《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而虐待动物显然属于一种品德问题。
事实上,高校对于虐待动物行为的处置,正呈现趋严迹象。
高校不断向学生发出信号: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同样是成长的必修课。
2020年,山东理工大学通报学生范某某存在虐猫并在网上发布、转发他人虐猫视频情况,并予以退学。
2023年,河南南阳理工学院通报学生李某某存在虐猫行为,并予以开除学籍处分;
2023年,四川科技职业学院通报学生虐待流浪狗,并予以留校察看处分。
这些事件也提醒我们,针对青少年和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确实应该加强了!
在童年时期,一些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虐待动物的行为,比如折断昆虫的翅膀或扭断它们的头。
研究发现,这种残忍行为背后通常反映出孩子们处于心理压抑的状态。
如果孩子们成长在一个不和谐、充满敌意或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中,父母间的争吵或者对孩子缺乏关爱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和紧张焦虑,为了缓解这种压抑,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虐待动物来发泄自己的冲动。
此外,自卑感和被歧视感也可能导致孩子虐待动物。
他们常常会通过虐待动物来展示自己的"强大",用这种行为来弥补内心的自卑感,寻求不正常的心理平衡,并试图吸引他人的关注和重视。
教育学家还发现,不当的教育和不良的环境也会导致孩子产生残忍行为。
孩子周围的成年人,如父母和教师,如果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常常通过体罚来代替说服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孩子习惯于残忍行为。
今年两会,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带来了《关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
他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较为注重智力的开发和教育,对生命教育存在着淡化、软化、弱化等现象。
生命教育不仅与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密切相关,也包含着如何理解生命过程、如何处理与周围事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蔡元培先生曾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从古至今,在评价人才时,有夸人“德才兼备”的,也有批评“德不配位”的——“德”始终是一个重要标准。
教育之重,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技能,更在于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培育。
学会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应当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前提。同样的,教育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素质的培养。
生命教育这一课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缺失,每个人都要学会与自然相处;与他人相处;与所有别的生命相处,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完整且幸福的人。
●为什么孩子厌恶学习?根源其实在家长身上……●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除了爱,一无所有●教育最大的失败:母亲越位,父亲缺位,老师让位,学生错位!●“圈养”下一代,就是对教育的亵渎●摆脱原生家庭阴影,谁是你人生最好的修复师?
汇编、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