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原生家庭阴影,谁是你人生最好的修复师?
“随便。”
“不对。”
“你先听我说!”
“算了吧……”
“你就是个废物,你这辈子都没什么出息!”
“你就是个垃圾,你这辈子完蛋了!”
你是否觉得这些话很耳熟,是否发现这些正是父母经常说的?
你始终在努力地想要改变你所生活的环境,不断地反抗你的父母,并发誓将来要成为与他们完全相反并且开明的父母。
但突然有一天,你说出的某句话正好是你一直摆脱不了的,正如“长大后,我成了我父母”。
子弹正中眉心,负面教育此刻完成闭环。
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呵护和教导下成长。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留下烙印,成为他们一生的基石,对他们的命运和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
姜文:我最大的失败,就是和母亲的关系
姜文,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很成功的人。
他才华横溢,是著名的华语影视导演、演员、编剧,金鸡奖、百花奖双料影帝,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事业上功成名就,家庭也幸福美满。但是他却说自己是个很自卑的人。
他在《十三邀》节目中谈到“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而高兴”。
他谈到两件事,一是自己兴冲冲地告诉母亲考上中戏时,母亲把他的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让他去洗衣服;二是自己长大赚钱后,给母亲买房,母亲却不愿意去住。
董卿:骄傲摆在脸上,自卑长在心里
提到董卿,我们会回想起她那温柔而知性的形象。作为曾经的“央视一姐”,她在《朗读者》和《中国民歌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中展现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
央视连续八年获得“央视十佳主持人”,然而,就在新书发布会上,她却流泪坦言:时至今日,我仍然深感自卑。
这样的坦白让人们更加关注董卿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董卿在自己的经历中谈到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到了父亲对自己的严格管教和自卑情绪的影响。
父亲很可能受到自己成长经历的影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导致他过分要求和限制董卿的行为。
这些限制和严苛可能对董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获得父亲的认可和满足自己内心的安全感,董卿可能一直努力超越自己,追求更好的表现,让自己感到踏实和安全。
这种推动力可以促使董卿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但也可能带来焦虑和压力。这个例子再次凸显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和心理状态的重要影响。
我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和接受,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遭遇到强势、否定和情感上的忽略。
这种伤害可能导致我们的心灵变得脆弱,并使我们的成长过程受到限制。尽管如此,我们有机会摆脱原生家庭的限制,选择一条与自己和谐相处的道路。
与有缺陷的原生家庭保持一定距离是极其重要的。这不是说要完全切断与家庭成员的联系,而是要学习在什么时候需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为自己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反思和成长。
那没有对原生家庭选择保持距离的人现在怎么样了呢?
张忻炀:父母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现在也该值一千多万了
在短视频“16岁读博士神童张炘炀现状”中的他,说了这样四句话。
“靠父母。”
“还有父母的父母。”
“父母不愿意怎么办?不愿意也得愿意。”
“父母还欠我一套房,市值1000万。”
是什么让他说出这些话呢?
神童张忻炀,10岁参加高考,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
他十岁高考那年,离985就差50分想复读,父母不让,后来13岁考上研究生,有机会要去德国留学,爸妈也不让。
2011年,他要求父母在北京买一套房,不然他就不去读博。然而,爸妈没听他的,为了哄儿子去读博,结果他父母租一个房子骗他说买了。
张炘炀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严格的父母教育。他的父母为了保证他的学习成果,限制了家庭中的电视观看和接待客人的活动。这一举措展现了他们对学习的严格要求。
这种严格的家庭教育模式也对张炘炀的性格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成为一个自私自利、自视清高的人,甚至宣称自己最敬佩的人就是自己。
他如今的叛逆,更像是对父母无声的反抗。
你现在就是你的孩子的原生家庭,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美国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中说:“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在《原生家庭》书中,苏珊·福沃德讲了戈登的故事。
38岁的戈登是一名出色的整形外科医生,但由于他的暴躁性格,与他结婚六年的妻子选择离他而去。
事实上,戈登从小时候起就受到了父亲的体罚。
说话时的轻微失礼,成绩低于平均的分数,以及遗忘的家务活动等等,父亲对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施以严厉的惩罚。
从他的童年阶段开始,戈登内心深处就隐藏着一座火山,那代表了他对父亲深深的愤慨。
但是,当戈登长大后,他选择向他最亲密的妻子宣泄情感。一次又一次的突发事件和无情的斥责让妻子感到恐慌,最终导致妻子离家出走,戈登的家庭也因此破裂。
这就像是一个循环,父母将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你自己身上,而你成年后,自己又会将愤怒发泄到你的配偶或者子女身上。
那么,究竟如何降低或者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拥抱自我
首先,要重塑你的内部评估机制,当你决定自己的事务时,尝试独立做出选择。你应当咨询他人的看法,但最终的决策权在你手中。
放下对周围人的依赖,不再考虑照顾他们的想法,也不再迎合权威、世俗和流行。
再者,马斯洛坚信,真正倾听并接纳你的内在情感,“真正的自主者会对自己的经历完全敞开心扉”。
他坚信,直觉、感觉以及其他体验性的元素是我们了解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的最信赖的途径。
调整心态
每当我们深入研究原生家庭,都会注意到许多在童年经历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在成年后对父母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有些人习惯性地与父母产生冲突,有些人希望父母能够认同他们的看法和观点,而有些人则选择与父母保持距离,试图远离他们。
然而,在讨论原生家庭这一主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法真正地改变他人,我们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应对策略。
实际上,如果你真心信任自己并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那么你不会再过分追求父母的赞同,也不会再那么关心他们的看法。
合理发泄情绪
苏珊·福沃德在她的作品《原生家庭》中提到:“每个人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重复他们熟知的情感模式,不管这些情感对他们造成多大的伤害或痛苦。”
书中,32岁的李是业余网球领域的顶尖种子选手和网球教练。她的社交活动非常丰富,她的职业生涯进展得非常顺利,但她也受到了严重的抑郁困扰。
李的妈妈一直生活在李的身边,她担心李可能不会好好吃饭,所以她经常带着饭菜到李的家里,帮助她打扫房间,整理衣物。
当李去其他地方参与球赛时,她的母亲会陪同他一同前往。
如果李选择拒绝,她会反问:“妈妈为自己深爱的女儿做这些事情,真的有错吗?”
李对她的母亲的愤怒日益增长,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发泄,这使得她的心中积累了更多的情感,最后导致了她的抑郁情绪。
如果我们只是抑制自己的愤怒,这只会导致更强烈的愤怒,压抑着甚至患上精神疾病,因此,我们也应该理智地释放我们的情感。
你可以向你的家人和朋友分享你的感受,让他们成为你情感的“垃圾箱”。
学会和自己和解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写到: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季羡林在《悲喜自渡》里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与其被痛苦折磨,还不如学会放下,学会与生活和解。
生命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生存,要么消亡。
放下心中的痛楚和创伤,让过去的事情随风飘散,那么,从此刻起,让我们有机会去改变那些我们有能力改变的事物。
原生家庭无疑将成为伴随我们整个生命的重要课题,它需要我们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与自身进行磨合和适应。
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曲折和困难,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们追求幸福。
幸福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更深层次的,它是一种能力。
所有的能量都是彼此的,仇恨只会引发仇恨,敌意只会导致对立,只有爱,才能吸引爱。
我们绝不能终其一生,都在为童年的负面经历买单。
●特别报道丨贵阳市观山湖区第一幼教集团:快乐游戏健康成长,让每颗星星都闪亮●邯郸初中生事件 | 如何消除孩子基因中的恶魔?●特别报道丨观山湖一幼:快乐游戏,健康成长●“两会”这10个建议,直击当下教育痛点!●封面故事丨访谈向以鲜:看见杜甫,重塑自己
汇编、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