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下一代,就是对教育的亵渎
“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话题登上多个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此前,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也有学生表示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
“课间很少出来,时间不够,上了个厕所就上课了。”一位男家长的孩子今年上二年级,他表示,孩子跟他提起过有时候上个厕所就到时间了,所以课间一般就在教室里坐着。
同样,一位孩子正上三年级的女士表示,作为一名“80后”妈妈,在自己的学生时代,下课是能在操场上自由狂奔的,而现在似乎很难在孩子身上看到了。
还有家长表示,“学校的做法是防止学生在课间玩耍时出现意外,作为家长也能理解,但孩子们一天的时间大部分花在学习上,我们也希望孩子适当放松,能够享受自由的课间时光,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课间十分钟,孩子们走不进操场,不能在走道里停留,甚至在教室里也只能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被逼无奈之下,孩子们只能躲进厕所里社交、放松。
有些孩子每天最喜欢的时光就是“上厕所”,不论是否有真正的需求,他们都喜欢去厕所闲逛一圈,因为厕所里可以聊天、交换零食、结交新朋友……
因此诞生了“厕所社交”。
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他们进行了一项针对1000多名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5.2%的家长认为“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家长甚至表示几乎没有听到孩子讲述过有关课间玩耍的趣事。
课间十分钟,一般都干什么?
“喝水、上厕所、复习、看课外书、课前准备、跟同学聊天、做会儿题、玩、放松、去外面走一走、放风、溜达、呼吸新鲜空气……”
如果课间十分钟被占用或限制呢?
这种"圈养"现象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一种"怕"的心态。学校之所以采取课间“圈养”方法,最直接的理由是避免发生校园安全事故。
由于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日益增加,学校的安全管理压力也不断增加。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学校可能更倾向于将课间时间用于学生的监管和控制,而不是提供自由活动和休息的空间。
一位老师表示:“一些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方式过于苛责,一旦学生发生小事故,就会无休止地追责,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压力。这也导致学校在管理学生时更加保守,不敢轻易让学生自由活动。”
一部分家长过于神经质,经常对老师和学校的事情处处为难。只要不发生事故,一切都还好;但只要有一点小摩擦或者小事故,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将责任归咎于老师的不尽职或学校管理不善,并且会大闹学校,要求赔偿,并且将事情以各种方式发到网上,引发网络暴力。
在校园安全事故中,学校方的责任往往边界不清。
观察近些年校园安全事故的处理过程可以看出,遇到校园意外事件,在调查之前,家长和舆论首先怪罪学校,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也往往先处理校方,这就使得学校内部“为了不出事,干脆不作为”,牺牲孩子的课外活动,关在教室里保安全。
薛海平表示,目前我国学校安全治理法律制度体系是由多部法律法规共同组成的,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校园安全法。
“制定一部综合性、针对性的学校安全法,能更有效地推动学校安全治理的制度化与法治化,为安全事故的权责划分提供法律依据。”
薛海平建议,法律条文应尽可能考虑到课间活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学校安全所涉及的实际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由于学校安全事故的特殊性,需要合理区分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应承担的责任,包括对教师的免责情况加以明确细化。
被“禁锢”在温室里的花朵,可能会长的很好。但一旦脱离温室保护,总会不知所措。
但石头缝里“野蛮生长”的小野花,总是充满朝气、野心勃勃。
-END-
●摆脱原生家庭阴影,谁是你人生最好的修复师?●当老师有多难多累,说出来你不会信!●班级出现霸凌/被霸凌,怎么做才是合格班主任?●特别报道丨访谈刘涛:任何时代,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封面故事丨洞见未来的改革者,凉水井实验学校校长吴舸
汇编 | 实习生 苏海琪
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