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故事丨刘洋:品格,一生的滋养

高洪云、王竹 新教育家 志道
2024-10-25



品格教育,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就在不断给我们传递“德行”二字。然而某些时候,学业竞争激烈,成绩成了贴在学生身上的唯一标签,忽视了孩子们是否快乐、是否健康、是否心怀善念。


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越来越多不快乐的孩子迫使我们反省,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品格教育?我们到底想让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谁该对他们的教育结果负责?


当我们都在说“品格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带着这些思考,我们找到了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以下简称“星河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刘洋,或许他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和刘洋的聊天非常愉快,我常常被他讲述的小故事打动,也随时被他天马行空的创新想法吸引。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渐渐了解到他坚持品格教育的原因,也感受到了一个人优秀品质的形成,绝不是一两天的事。


  刘 洋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党委副书记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
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

高级教师

中语会第二届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

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

中语会首届学术先锋人物

教育部“国培计划”骨干教师

第十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1982年,刘洋出生在湖南益阳洞庭湖畔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语文老师,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刘洋从小在学校里长大,周遭接触的也多是老师。后来,父亲在30岁时成为县里最年轻的校长,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也收获了小刘洋的崇拜——他将父亲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


小学时,父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20世纪90年代,农村的田野里满是孩子们自由快乐的身影,但刘洋的父亲却制订了严格的假期计划,排成时间表,张贴在家里的墙上。小刘洋除了完成基础作业外,还要进行体育锻炼、家务劳动等,每一项任务都有具体的考核标准,质量和数量都必须达标。父亲甚至用竹竿制作了专门的“教具”,绑在两棵树之间,让他在空中爬行,以此锻炼他的胆量和意志。


至于练习书法,更是家里的传统。从父亲到爷爷,都喜欢书法,父亲的书法在当地还小有名气,村里但凡有红白喜事,都会邀他去写。因此,刘洋从小就练习书法,一练就是十几年,安静写字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更让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


刘洋说,他的童年比起同龄人来说,的确少了一些“自由”。小时候,他对父亲是心存敬畏的,是一个听话的“别人家的孩子”。父亲的严格要求,锻炼了刘洋的坚韧品质,让他变得独立、勇敢。


相较而言,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勇敢、勤劳、热情、乐观,知足常乐,生活简朴,对人大方,做事雷厉风行。这些品质,刘洋也多少继承了一些。


母亲说过一句话,对刘洋影响很大,“我们做父母的,也不能帮助你什么,最终只能靠你自己呀!”这让刘洋很小就意识到要独立,要自强。


在大家庭中长大,刘洋见到父亲和伯父如何晨昏定省,也从舅舅和母亲等人身上看到如何为人子女。从他们口中,他得知外公去世早,外婆独立抚养八个子女长大。母亲经常提醒刘洋要孝顺外婆:“你外婆是吃过苦的人。


▲家人的教育对刘洋从小的品格养成有着关键作用


但令刘洋惊异的是,外婆从未以艰难苦愁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从来没有听她哀叹过一声。这种笃定、坚守、宽忍、乐观,让刘洋深受触动。


上了初中,刘洋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初二的紧张学习,让他的身体有些吃不消,一向成绩很好的他,有一次考砸了,全班50人,他的排名掉到了30开外。父亲拿着排名表,捏在手上,反复地看。沉默良久,最终也没有说出一句责备的话来,只是拍了拍他的肩,便离开了。然而这样的沉默,让刘洋更内疚,他深感父亲对自己殷切的、没有宣之于口的希望。


对于父亲的宽容和理解,刘洋用加倍的努力去回报。初中毕业,他以全班前五名的好成绩,考上了中师。从此父亲的口中只有鼓励和支持,满眼都是骄傲与自豪。


在刘洋看来,父亲的教育是有自己的节奏的:小学时严厉,初中时宽容,上了师范及从教之后,就是无条件的支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对一个人的品格影响是很大的。”


3年师范学习毕业后,17岁的刘洋正式开始了教书生涯。



走进课堂后的刘洋,最先感到的是来自父亲的支持。同为语文老师,父亲总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课上得好的语文老师真的不多见,所以你首先要把课上好!”因此刚毕业那几年,刘洋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课堂教学上,他特别想成为父亲眼中的那个好老师。


就这样,刘洋教着只比自己小三岁的初中生,在工作的第三年,拿到了全县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这张小小的奖状,给了他离开湖南,闯荡深圳,去寻找自己的一片天的信心。


要去深圳当老师,中师文凭是不够的。刘洋知道自己的短板,努力去填补。他边工作边学习,拿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的本科文凭。2005年,他背起行囊,独自一人来到深圳。


新学校,新课堂,他喊出了“用生命激励生命”的教育观。他逐渐领悟到,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状态,做学生最真实、最有力的榜样。“老师自身就是最好的资源,老师的精神气象、生命状态,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结合自身体会,刘洋提炼出作为班主任最应坚守的三个品质——


一、自信。有的老师陷入攀比和竞争,但在他的班上,他从不埋怨学生,从不说丧气话,出了问题首先反思自己。


二、精神气象。他认为,班主任的精气神就是一个班的“风水”,如果班主任每天面带笑容,是能影响到一个班级的精神走向的。他对学生培养最多的,就是让他们学会自学、自立、自强。“学生自己能做的,我绝不包办,我要把时间腾出来,思考、学习、提升自己的境界。当我的境界和智慧提升上来后,配合恰当的方式,就能给学生以指引,激励学生成长。


三、胸怀度量。要学会欣赏学生,有些孩子表现出了长处,但转瞬即逝,甚至自己都不察觉,这时老师要本着对人的全面理解,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同时,也要能容学生之短,关注、激励后进生和中等生。“这些学生往往更需要关怀、欣赏、勉励,他们的品格如何,通常跟老师的关爱程度成正比。”


刘洋坦言,自己的教育起点不算高,但凭着自学和阅读,一直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和热度,从未有过职业倦怠。


▲刘洋希望,自己能为学生做出好榜样


名誉接踵而至。2012年,刘洋获中语会第二届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一等奖;2013年,获评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2014年,成为中语会首届学术先锋人物;2016年,被评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骨干教师;2017年,出版个人专著《刘洋老师教语文》;2019年,获第十二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同年,成为《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2021年,获评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这些荣誉,更加鞭策着他的学习热情,也让他坚信,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做到终身学习。


他也会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比如,把十几本读书笔记搬到教室,让学生看到,原来老师是这样读书学习的——圈画、批注……种种示范,使学生走向深阅读。同时,每周刘洋必拿一节课出来,让学生自由阅读。


当上校长后,老师们随时走进他的办公室,几乎都能看到他在看书或写东西。特别是最近三年,他每月深读一本书,已发表二三十篇读书札记。


“阅读好书,是进德修业的重要路径。做老师一定要热爱学习,只有这样,你才能把这种热情,这种感受,这种学习方法,真真切切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信服老师,教育就容易起效果。”


面向全体学生的品格教育,刘洋认为最好的地点还是在课堂。“课堂才是师生交流最多的地方。”每带一届新生,刘洋都会把自己的课堂愿景贴在教室里——


语文课堂将会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我们活跃的灵魂在这里相生相长。你们的语文老师对他的课堂充满着无限敬意,生怕不能带给你们新的体验和收获,更怕由于课堂的单调乏味而使你们对语文冷眼相待。我的眉飞色舞,我的高诵低吟,与其说是在飞扬着生命的激情,不如说是在传达着对语文的感动和对生命的感悟,我相信这也会感召到你们,使你们对语文多一分热爱。我会用心呵护我们的每一次对话、每一场情景,尊重你们的表达,尊重你们的差异……


这段话,也代表着刘洋的语文课堂价值观。在他看来,学语文最重要的就是两点: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好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二、通过语言文字学做人,养成优秀的品格。


“优秀品格的养成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师生通过课堂上的‘每一次对话、每一场情景’滋养出来的,是通过经典中的语言文字熏染出来的。”



教书越久,刘洋越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也会尽可能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他非常重视高质量的谈话,经常为学生“私人定制”一些挑战性任务,针对不同孩子,提出不同要求。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老师对学生目前的语文发展水平、语文学习某些领域的爱好、语文能力的某个短板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如果长期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很难实现。”刘洋说。


比如,他发现班上有五位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强,特别是在语言鉴赏能力训练中,常有新发现。为了帮这些学生在“文本解读”上再往前走,他给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布置“私人定制”学习内容,精读《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读法上,他指导学生从熟悉的、感兴趣的篇目入手,把学生聚在一块,针对某一篇赏读,进行一对五的自学指导。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很“特殊”——连续两周仿照《名作细读》,每天写课文微观分析。然后从五人中挑选优秀作品,做成《名作欣赏报》,供全班同学观摩学习。


这就是刘洋向往的古典教育之精粹——个别教育,一对一教学,关爱心灵,陪伴成长。


“当代师生都很忙碌,互相了解和信任的程度变浅了。但‘私人定制’能倒逼我了解和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单独谈话的机会增多了,亲近学生、细致地帮助学生才有可能发生。”


刘洋认为,花时间来面向一个独特的个体,真的能改变一个人。


几年前,深圳市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赛,每个区一个参赛名额。在挑选参赛人员时,刘洋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名字——戚念音。


这位学生成绩平平,也没有出色的演讲才华,但她上课爱举手发言,常有精辟而独特的见解。在刘洋看来,这和她平时热爱阅读,尤爱历史和文学有关。


戚念音还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是一位乐观、大气的女生。但由于机缘未到,她没有过哪怕一次登台演讲的经历。


▲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


刘洋将这次难得的机会给了她。


演讲赛虽是一场竞赛,但刘洋更愿意将其当作难得的教育契机:师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步步努力前行,学生的才华在创造性劳动中得到发展,同时,所经历的重复、艰辛、喜悦、失败,亦不失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就这样,一趟克服困难、喜忧与共的征程开始了。


只有八天的准备时间,首先摆在面前的任务,是写演讲稿。为了尽可能地锻炼戚念音,也为了让她深刻体验做好一件事的不易,刘洋让她六改其稿。直到比赛前三天,刘洋才亲自出马,把稿件定了下来。


演讲排练只剩三天,一千五百字的稿件要流利地背下来,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戚念音几乎做到了争分夺秒,花园、走廊、操场、卧室,都是她的演练场,老师、同学、家人,都是她的导师和观众。她语速快,没有节奏变化,老师就一句一句给她示范,她方言重,家人就帮她一字一字地矫正。


比赛那天,刘洋在台下注视着戚念音的每一个动作,倾听着她吐出的每一个字词。不到八分钟的演讲,牵动着他的每一根神经。为她的努力和付出,为她的第一次登台,也为她突飞猛进的成长。


戚念音发挥出了自己最好的演讲水平。但比赛是“残酷”的,在全市11名优秀选手中,她的分数垫了底。但是能亮出自己的声音,重新发现自己,激发出成长的乐趣,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赛后,刘洋送给戚念音一套书——《给理想一点时间》,并在扉页上工整地写下:“成长就是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给理想一点时间吧,会找到最好的自己的。”


这件事也被刘洋写进书中,名为《为“最后一名”喝彩》,戚念音读后也写道——


在这次演讲中,我受益颇多。回首努力奋斗的过程,我倍感亲切。从原先没有定稿时的焦虑,到校园里的一遍遍排练,再到舞台上的超水平发挥,都让我逐步成长,老师和父母的陪伴,更是让我倍感温馨……这一次,虽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印记,却也是一座发光的灯塔。


在刘洋看来,教育不以成败论英雄,专注学生的基础训练、能力提高、情感培养、品德教导,才会对孩子的成学、成才、成长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2022年,刘洋开始担任星河学校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隶属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


这所外国语学校(集团)的核心理念是“美好教育”,主张“教育让生命更美好”,提出“三个三”观点:顺应天性、培育人性、发展个性;关怀生命、联结生活、充满生趣;将尊重人的天性作为教育的起点,将培育人性作为教育的核心,将美好生活作为教育的价值导向,追求办一所有美好记忆的学校。


▲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星河学校的校训石


而龙外(集团)的校花为玉兰花,寓意纯真、高洁、忠诚、高雅、真挚,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等。


星河学校校园干净、整洁、素雅,多年来从不悬挂口号式的横幅。校园文化设计也遵从儿童视角,包括刘洋的校长办公室,也颇有居家风格。


德育活动上,刘洋反对说教式的口号,他宁愿带孩子们去公园、去登山,通过实实在在的体验式德育,来放松孩子的身心。


40岁当校长,人到中年,担子增重,但旁人从来没在刘洋脸上看到过苦大仇深的样子,他也从不会把压力传递给行政团队。这种心态,离不开持续的学习。学习拓宽了刘洋对教育的认知,比如从脑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角度看教育,而不仅仅是从成功学的角度来看。


刘洋主张尽量淡化竞争文化。在深圳做教育近二十年,他看到太多焦虑的家长,看到太多孩子被灌输“成功”和“竞争”的理念,在压力之下活得很累,抗挫折能力也很弱,心理问题成为成长和发展的隐患。


“当我们的观念扭转后,不再只盯着分数,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更好地释放天性。”因此当上校长后,他试着带老师们扭转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


“不去争前三或前五,就能腾出空间和时间,多搞一些活动,聚焦孩子的个性成长,把素质教育做实,做深。不求面面俱到,但要重点突出阅读、劳动教育和武术三大特色。”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


比如劳动课程,开设烹饪课,每个年级都要掌握一门烹饪,学会后可以做给家人吃,如此,感恩孝亲、节约粮食、养活教育等内涵,就都生发了;比如校内劳动,“美好行动,焕新教室”竞赛,如何装饰、布置班级,都由孩子们自己去设计;家务劳动方面,按不同年级布置不同要求,整理内务比赛、打卡展示书房等等;还有校外劳动,组织捡垃圾等公益活动……


▲星河学校的劳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淑女节”和“君子节”,也是学校为探索德育新途径,推出的创新活动,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三月“淑女节”,四月“君子节”,整整两个月时间,通过讲座、比赛、展览、表演等多种形式,学生们得以更深地了解“淑女”和“君子”的内涵,学生、家长、老师可以一起畅谈对“淑女”和“君子”的理解,也可以穿上好看的衣服,展示“淑女”和“君子”的才艺,最后评选出身边的“小淑女”“小君子”……


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不仅习得了社交礼仪,懂得了尊重、关爱他人,更从内心形成了争当新时代谦谦君子、窈窕淑女的信念。


“我们谈品格教育,说教、喊口号是没用的。德育一定要指向生命成长,一定要和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陶行知先生讲了,生活即是教育。”


成长阶段的幸福指数,在刘洋看来,影响一个人最为久远。“虽说为未来而教,但教育的当下,就应该是美好的。”


在刘洋看来,身为教育人,要时刻谨记不能以牺牲现在的美好,来求得所谓“未来的美好”。“我们要为孩子办一所有美好记忆的学校,这种美好记忆,将滋养孩子一生。”





-END-
封面故事丨访谈罗晓晖:致学习,快乐比苦难更重要美育丨带着孩子建一座美术馆那些被“水蛭型父母”吸血的孩子,一个个都活成了药渣……“追蛇效应”下的家长:跟孩子较劲已经输了!麻木应试,无法创新,你被功利化教育“僵化”了吗?

380期/2024年

文稿 | 高洪云、王竹

排版 | 张庆、实习生 苏海琪

审核 | 高洪云、王竹、朱埼铖  

版权说明丨品质内容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新教育家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联系。

投稿邮箱丨the_educator@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教育家 志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