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污水处理“国家科技奖”中的《创新者窘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个环保人的读白 Author 巴點虎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了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是政府主持的科技界最高奖励和年度盛事,“国奖”成为理工类科研院校实力和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院士增选的重要考核之一。


聚焦污水处理技术产品领域,并统计自2002年“国奖”开设以来的三大奖获得者,相对较熟悉的企业代表如碧水源、博世科、国祯、中持、南大、光大、京润、宇都等是学习的案例。


来源:一个环保人的读白         作者:郭永伟

阅读


国家科技奖结果公布!多个环境领域技术成果获奖
818 | 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环境领域技术应用强在哪?



最高科技奖的科技含量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了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以下简称“国奖”),这是政府主持的科技界最高奖励和年度盛事,国奖”成为理工类科研院校实力和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院士增选的重要考核之一。

 

其中的通用“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器件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个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完成和应用推广创新性科学技术成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组织。

 

聚焦污水处理技术产品领域,并统计自2002年“国奖”开设以来的三大奖获得者,相对较熟悉的企业代表如碧水源、博世科、国祯、中持、南大、光大、京润、宇都等是学习的案例,完整统计表附于笔记最后。

  

读书:《创新者的窘境》

领先企业如何被新兴企业颠覆?

 

《创新者的窘境》(以下简称《窘境》),是一本经典的西方管理学畅销书,这类书大可不必字斟句酌,但适合快速阅读、高度概括、提炼思想,然后慢慢琢磨,尤其结合了实际和时事之后的思辨,实可开卷受益。

 

原文不摘录,以个人语言概述如下——

 

本书探讨课题是:在存储器、挖掘机、电动机等几乎所有行业中,拥有最先进管理方法和相对无限资源、并且很少犯错的领先企业,为什么会被彻底颠覆掉?

 

两个主角:领先企业和新兴企业

 

主角性格:

 

领先者--大企业、客户导向型、延续性创新

追随者--小企业、自我驱动型、破坏性创新

 

结论:足够大的市场、先进的资源配置体系、利润驱动的绩效考核.....使大企业必须成为严格的客户导向者,并肩负起对行业和市场的保护和迭代责任,这恰恰阻碍了其进一步颠覆行业的机会。而中小企业因为生存危机始终存在,在寻找更多可能性的道路上走的更深远、更坚决,甚至不惜孤注一掷,反而推动了一次又一次破坏性尝试。

 

思考:中国式、环保式创新的窘境


《窘境》分析了很多案例,但以中国环保读者的视角,大多已不合时宜、又很不接地气,其间差异,以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供应商为例:

 

1、大企业不延续、小企业不破坏

 

伴生性是环保产业的本元特征(傅涛《环境产业导论》),它无法单独存在,而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的公共服务而来、伴随着产业化进程中企业的废物治理责任而来,这决定了其市场需求强烈依附于政策的驱动。

 

而政策是政治的落实。

 

因此,在中国做一家环保企业,太左或太右都没有活路——无论市场开发而言、或是技术创新而言。

 

且不论左、右何种源由,中国环保的头部阵容易主频繁、鲜有长盛不衰者,也便无法形成持续的、压制式的领先;同样,无论左、右哪种基因,中小企业只要踩好了平衡点,就可以活的滋润舒服,“破坏”既不安全、也不经济。

 

回看“国奖”中的企业,二十年来始终默默无闻不见经传者比比皆是,而那些创造了显著业绩增长的团队,无一例外,都成功拿捏住了其中的尺度。

 

2、应用学科、模糊科学



 作为一类应用技术,环保是多项基础学科的岬角、岔口。

 

  • 对研究者而言,深究某一底层原理或极限状态时,只能依规母学科,路途较远、路况难料;


  • 对应用者而言,集成和互相仿制的门槛、风险、代价都极低,“工程干好了,怎么都能达标”既是公众认知、也是普遍事实;


  • 对于使用者而言,污水只是“生产流程”末端的一块小组成,加之天生着讨人厌的成本中心属性,便丧失了将事情做到极致的本源动力;


  • 偏偏污水厂进口条件和应用场景又极复杂、模糊,很难搞清“好”与“差不多”之间的差别与转化规律(没有标准强制、又影响恶劣的指标尤其如此,比如硬度)。

 

所以,一切“差不多”就好,使用者如此、应用者如此、研究者也如此。

 

看“国奖”,环保圈获得“自然科学奖”的大有其人,但这类底层研究的价值,更多贡献给了母学科(比如地球科学);而浮到环保应用层的部分,对目标问题和效果的影响,竟微乎其微。

 

对此,行业有自己的注解:


“科技”的标准是——能达标就好;


“好科技”的标准是——能持续安全达标就好;


“高科技”的标准是——能在最佳成本点上刚刚好持续安全达标就好。

 

100多年来,“活性污泥法”永远是最懂那个点的技术,所以这是不是它永远主流的理由?

 

3、技术、关系、价格不可能三角

 

以一个污水工艺包合同为例,项目大致的销售流程为:获取信息-初次拜访-小试-技术交流-方案-中试-详细论证-招投标-技术谈判-商务谈判-合同签订-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运维。

 

  • 如此长的交付链,买、卖等多方集中陷入“不可能三角”之持久博弈中,技术只占其一角,且任何一次的配方都不同;


  • 纯技术导向的成功偶尔会有、但实在太少,乱战高手—技术型商务、或商务型技术—才是多数情况下的赢家;


  • 成功案例中,“技术”作为一种定量,长期被“关系”和“价格”两大变量贬压为附庸,在来回撕扯中,又时常扮演某一端的营销话语,此时,“技术”沦为变量。

 

再看“国奖”,发展较好的获奖技术和产品全部被层层包裹掩盖起来——科技公司的里子、工程公司的面子,一方面是自我保护,更多还是让其显得足够“变量”,获得参与到以上主流活动中的机会。


 “技术、关系、价格不可能三角”


需求侧的极不情愿、供给侧的低差异化、交易侧的复杂博弈,把中国污水处理界的技术创新者几乎全部推到了延续语境之下。

 

这种语境下,行业“教父”的一本技术手册,可以管用一百年。

 

这种语境下,创新思路与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 同一理论,不同解释

  • 同一思路,不同路径

  • 老技术新应用

  • 老工艺新配置

  • 产品化、模组化、撬块化

  • 集约化、智能化、效能化

  • 两种或多种技术复合

  • 集成

 

观察:“延续”语境中的“破坏式”创新


可能,中国式、环保式的“破坏”基因必须孕育于“延续”语境之下。


你看,“国奖”获得者的企业家和学者们,都是务实、低调、稳健的性格——既做好市场想要的、又研究市场想不到的。


当然,“国奖”们只是创新者的代表,并不能代言纯粹的破坏者,更不可能取代“头部延续者”对行业的意义。

 

但以“国奖”为引子,可能是窥探、学习创新语境的绝佳路径之一。


 

一、土壤——产、学、研、用理想形态

 

2020“国奖”中的三个污水项目,全部以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深度配合的理想形态完成:


1)哈工大—北工大—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中持—信开水务;


2)大工—宇都;


3)中科大—西安建大-国祯—光大—广州院—西北院—西南院

 

科研一侧包括了研究所(院)、院校;企业一侧包括了投资运营商、技术产品供应商、设计院。

 

各方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一定非常谨慎,毕竟两侧中既有实力又有意愿做基础研究的都不多。


而一旦确认,这形态又必然是一种超长期稳固关系,思想统一、分工明确:科研侧注重“发现”,企业侧研究“方法”,双方共同“发明”。

 

在此,企业扮演了三个重要角色:

1,实验室和市场间的桥梁

2,技术应用价值的探索

3,技术工程实现的任务

 

目前为止,污水行业还没有企业像华为公司一样主导过“国奖”项目,但这不代表没有企业做基础研究,比如张全兴院士和他的南大环保、王双飞院士与他的博世科,可能是另一种还不常见的理想形态。

 

二、种子——母学科的复合

 

《窘境》的一个重要结论:成功的“破坏”大多不是来自本行业最尖端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也不是客户更高、更强的诉求拉动,相反,其供应链行业中某一项小的技术革命、或新的产品组合,触发了本行业某一较低维度或较低性能需求的革命性延展,开辟出一片崭新应用市场,进而彻底颠覆掉过往。

 

其中的顽固分子,实际上遭受了一场降维破坏、自然很难幸免。

 

这结论很有启发性,且与2020年“国奖”的三个项目相符(本段学习资料来自非官方搜索引擎,不一定准确)——

 

1、王爱杰团队案例:与微生物学、材料学、电化学复合

1)发明了充分利用污水碳源的非稳态连续流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

2)发明了含氮有机物快速解构定向胺(氨)化的生物调控方法

3)发明了以廉价单质硫、菱铁矿作为无机电子供体的新型脱氮复合填料,并基于此形成高负荷硫-铁协同驱动自养反硝化滤池技术

 

2、全燮团队案例:与微生物学、化学、材料学复合

1)发明了零价铁强化厌氧代谢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生化处理技术

2)发明了具有亲水、亲电、营养缓释,厌氧、硝化、反硝化等功能型载体及制备技术

3)发明了具有垂直折流等特殊结构的塔式生化反应器

 

3、俞汉青团队案例:与微生物学、检测监测、智能化控制等学科复合

1)发明了污水厂运行状态量化判定和动态模拟关键技术

2)发明了污水处理中微生物代谢状态的在线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

3)发明了多目标决策的污水处理过程优化和控制技术。


 

三、肥料——需求,和对需求新的理解

 

《窘境》书中建议大企业应对“窘境”的策略是——成立独立小团队,以构建足以与小企业竞争的灵活机制和条件,主动“引领”而非被动“追随”客户需求,以摆脱需求陷阱。

 

这结论大可不必深究,中国环保技术商“引领”需求的动力和能力都趋近于0,最多跟着院士们对政策层做一些呼吁。

 

但对需求陷阱的越狱依然是“破坏”诞生的最佳养料,或许也是唯一养料,过去20年的“国奖”就一直围绕“标准、成本、安全(稳定)”三大需求,进行梯级进化。

 

2020年依然如此(本段学习资料来自非官方搜索引擎,不一定准确):

 

1、王爱杰团队案例:解决低碳氮比污水处理中碳源成本高昂及COD超标风险的难题(珊氮工艺、AOA工艺)。

 

2、全燮团队案例:通过调控反应介质和电子,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使功能微生物高效发挥作用,从而强化废水生化处理效率(MBBR改性填料、VTBR工艺)。

 

3、俞汉青团队案例:将污水处理由经验依赖的粗放运行提升为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行,显著提高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要有-要用-要有效-要安全-要效率-要效益,需求的每一次进化和全新解读,都将催化新一轮的创新升级。




以上是初步粗浅的学习、思考和观察,大概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已经完全过了要有、要用阶段,正在要有效、要安全,马上要效率,未来要效益;创新的现实一定异常困难,难在复杂的博弈,也在痛苦的选择与坚持。

 

最后,我查询了华为公司的“国奖”情况:已连续14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20年度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其中最后1项作为第一权重主导完成。

 

路还很漫长,但它就在脚下。


附:污水处理行业历届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学习统计


郭永伟--读者、跑者、环境守卫者




近期热文    





傅涛: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要遵循新的价值规律
3年将投超721亿,贵州重点聚焦土壤修复及畜禽粪污资源化等领域
绿谷丨中国环境产业里的“清华系”创业帮
高水位运行,污水处理的痛点和问题的表现点
酒糟变饲料,盐湖来提锂?环保企业靠技术创新跨界突围

十月热文,欢迎点击阅读




沉痛悼念水业鼻祖许保玖先生!(8745)

沉痛悼念水业泰斗——清华大学王占生教授(7896)

10年前借款经营,如今资产超千亿,未来10年计划营收2000亿,山东水发集团这么牛?(7578)

一个环保创业者的自白(7365)

王洪臣:排水与污水处理行业应找准碳减排着力点(7107)

曾因王小郢项目一战成名 柏中环境未来或迎新机(6674)

全球碳中和博弈:中国的地位、挑战和策略(6576)

十四年变迁,一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在消逝(6476)

傅涛:技术不固化成产品,就没有产业未来(5835)

近9亿!胶州废弃物综合处置产业园项目花落光大环境(5524)

“心不诚”的招标公告,废标背后是64亿厂网一体化项目的隐痛(5274)

戴晓虎:从五大技术路线角度看污泥领域如何减污降碳(5261)

何品晶: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与思考(5138)

低成本、高减量的污泥干化新思路:无热脱水干化(4755)

北京第十水厂20年(4473)

张辰:再谈城镇污水系统碳排放研究3949


备注括号内为总阅读次数,统计时间截至11月1日9:37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微信:Liu-T1997。


编辑 | 刘彤、刘蓁

统筹 | 李晓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