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2022固废战略论坛:乌卡时代——寻找确定性
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同时点击“赞”和“在看”哦
。在“2022(第十六届)固废战略论坛”上,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薛涛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乌卡时代——寻找确定性》的主题发言。本文将演讲分为七部分,详细记录了薛涛的发言内容精华,以供读者阅读。
来源:中国固废网 整理:王美玲 王妍
五分钟要览速读
1. 在“乌卡时代”,寻找确定性是我们坚定的任务。在确定性相对突出的to G领域强化确定性,在不确定性相对突出的to B领域发挥企业优势创造确定性,在反复推演“公管、商业、技术”三要素的前提下找准方向,用积极的变革去应对变化,方能勇济沧海。
2. 垃圾焚烧vs建筑垃圾--再谈环保“三体”:在“十三五”期间,垃圾焚烧一路高歌猛进,到现在已超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而建筑垃圾仍任重道远。二者的差异反映出“公管、商业、技术”间三体运动对环保行业的影响,而人性,就是那个导致其复杂也使得个别企业能够成功的万有引力。
3. 确定性中的不确定--内忧外患的焚烧企业:垃圾焚烧正面临着由行业周期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从前端的人口下降和产能过剩,到后端的国补退坡和付款周期延长,焚烧企业盈利压力持续增加。
4. 确定性中的确定之“守”:守住传统焚烧业务底盘,筑牢品牌壁垒。通过“双百跨越”提升运营水平,灵活选择绿电、碳交易增加利润,通过REITs将焚烧资产变成双重公共产品。在焚烧厂运营权即将陆续迎来到期的当口,这些手段将有效提高资产安全性,政府在更换运营主体上将更加投鼠忌器。
5. 确定性中的确定之“御”:在相对容易理解的领域前进一步,同时建立起防火墙。垃圾焚烧企业更懂公共管理相关市场规律,利用特许经营权力的延伸扩张到一般工业固废领域,并在末端通过热电联供将其转化为公共服务部分,是形成防御的重要手段。
6. 确定性中的确定之“攻”:跳出舒适圈,入局不确定性领域。不管是新能源、储能还是循环利用,公管都已弱化,需要企业在技术和商业上着重发力。而随着3060的推进,这些领域在确定程度坐标轴上的位置亦或发生变化。
7. 垃圾焚烧增量持续放缓,叠加2021新增规模,垃圾焚烧“十四五”进度刷新近半,增量天花板已然显现。58%的新增项目落地县城地区,80%新增项目规模不足1200吨/日,平均单体规模逐年下降,市场下沉趋势愈发明显。十大影响力企业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光大、美欣达、首创的资源化业务表现尤为突出。
8. 有机固废方面,小型、短周期购买服务类项目仍以东部地区为主战场,大型投资运营类项目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餐厨垃圾收处价格基本稳定,厨余垃圾收处一体化项目价格优势凸显。民营企业和市场化国企双雄争霸,有机市场仍大有可为。
9. 垃圾填埋存量市场继续领跑,填埋场治理打开二次发展空间。伴随各地相继出台“零填埋”规划,封场修复项目快速释放,一举跃升至2022项目新增数量之首,在市场供需杠杆调节下,封场中标金额明显上涨。在复生类项目上,华东地区领全国之先占据了近半的市场,东部地区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需求和较强的给付能力共同催化了这一市场空间的释放。与此同时,伴随环保督察的持续加压,填埋场渗滤液应急处理需求激增,应急常态化影响下,以两级DTRO为代表的渗滤液技术企业迎来发展机遇。
10. 土壤修复项目中标数量有所下降,财政压力是重要影响因素。土壤修复类环保企业逆势翻盘,2022市场份额增加至74%,已占据绝对优势。受益者企业释放项目大幅减少,修复工程与后续产业联动存在困难,可持续商业模式仍需探索。
11. 环卫市场在疫情影响下呈现良好韧性,年服务总额仍以8.7%的复合增速稳步扩大。大额订单数、量齐升,亿元以上项目年服务总额复合增速高达30.3%。伴随环卫一体化进程,订单大型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资本参与热情不减,国企强势入局,在超大型项目(>3亿)的中标上具备压倒性优势,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12. 不确定性中的确定--“金”戈破局:在“无废城市”的巨大机遇中,“金”循环(有色金属危废)以其高价值、高流通性异军突起,而高危害性带来的政府强监管也为固废龙头的进入提供了有利优势。技术导向刚性是这一领域的制胜基础,通过实现元素的深度提纯实现产品升级,叠加从厂外走向厂内获得的来料控制优势,达到对不确定性领域的确定性防御,完成企业进阶。
13. 不确定性中的不确定--“金”涛骇浪:对于固废AB方阵来说,“金”循环领域依然存在其本质的不确定性,收益高波动性对国企考核机制的建立提出了较大挑战,而危废民企灵活的财务调整能力也是国企普遍缺乏的基因,国有企业在进入时是否在组织管理上准备了充分的适应措施,才是他们能否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的关键。
首先表示感谢,这次PPT的主题,我选用了最近正流行的一个概念——“乌卡时代(VUCA)”。
什么是乌卡时代?“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这四个形容词,完全代表了至少这3个月的深刻体会。2022年的整个变化都处于极大的不确定性中,没有人能告诉大家,明年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外部环境,经济到底用什么方式来拉动,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在3个月后是否能够完全退出?我们正面临着大量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大量的复杂和模糊。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冲破疫情的难关召开本次战略论坛,一同探索如何获得确定性。企业家永远是这个行业的孤勇者,他们不怕面对不确定性,他们必须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预判能力为企业掌舵。所以,面对乌卡时代,寻找确定性,是我们为企业家们举办战略论坛的坚定任务。而昨天的很多谈话充分体现了企业家坚韧的气质,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详情请点击下方视频↓)
那么今天我的内容就将围绕以下四个标题展开:在确定性领域中存在着哪些不确定,如何找到更好的确定;在不确定性领域如何获得确定性,以及必须承担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其背后反映的商业逻辑是我们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对比:截至2021年,我国城镇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9万吨/日,已超前完成2025年80万吨/日的规划目标;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但落后于各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远没有达到60%的国家规划要求。我很怀疑,在2025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实现”建筑垃圾60%的指标,我说的是真正的实现,而不是报表上的数字。我一直在讲,我们做行业研究不要完全相信统计数据,而要对行业真实的数据有所认知,如此才能形成对战略的正确判断。
回到两个领域的对比,建筑垃圾和垃圾焚烧理论上同属于公共服务的领域,但发展现状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在去年的固废战略论坛上(相关阅读→薛涛之固废年度盘点:以三yu跨越技术创新陷阱的九类方式),我提到过“在环保toG领域,技术并非唯一驱动力”,今天我们继续用这张三圈图来推演垃圾焚烧和建筑垃圾的发展逻辑。
在公管上,垃圾焚烧相较于建筑垃圾具有更加强烈的公共服务的属性,产废端和消纳端基本都落在公共服务范畴内,和B端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在建筑垃圾领域,企业、个人等利益主体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产废端到消纳端都有很强的控制力,导致政府公共管理的压力不一定能够轻易落地。在商业上,垃圾焚烧的商业模式上相对简单明确,成熟的BOT特许经营模式受到金融机构普遍认可,融资逻辑相对简单,焚烧企业能够迅速实现市场规模扩张,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拿到上市通行证。建筑垃圾虽然也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但受制于各方利益主体,特许经营权的效力实际较弱。例如广环投,在掌握了前端砼站和后端消纳资格的前提下,依然难以控制建筑垃圾的物质流向;再如王瑟澜总在昨天的论坛上提到,真正高品质的拆除垃圾很难收到,最后进入处理厂的大多是混入了生活垃圾的装修垃圾,行业的现实情况可见一斑。(相关阅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海环境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后再到技术层面,建筑垃圾领域同样有很多优秀的技术企业,但是在公管和商业未理顺的情况下,技术的驱动力明显减弱。
做环保市场分析是特别困难的,其他领域的商业分析往往仅涉及二元因素,就是技术和商业模式,比如汽车、家电、大消费等,而在环保领域,必须把公共管理的科学加进来,这就形成了环保领域特有的来自“公管、商业和技术”的难以预测的“三体”运动,而人性,就是那个导致其复杂也使得个别企业能够成功的万有引力。我们一直讲,E20是在推动市场经济,我们并不简单的相信政策文件强制性的“一元理论”,环保行业的复杂属性,及其在细分领域体现出的“堵症”,建筑垃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到现在还在摸索呢?市场的博弈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力量,何为市场?西方经济学当中市场博弈的就是人性,《国富论》中“人是自私的”这个基本出发点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系统的基石。如果不能掌握这个逻辑关系,不能理解“人性”、协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那么就很难准确分析市场的演进和趋势,尤其是不确定性较强的细分领域,人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对应收益的不确定性。(详情请点击下方视频↓)
而这也是下面一系列分析的重要出发点。
首先明确一下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政府客户(to G)的环卫、垃圾焚烧及垃圾填埋领域在推进过程中整体是比较顺利的,相关企业基本上熟悉政府的游戏规则,也熟悉整个打法,中间的确定性很高;而当这些企业想要扩展到“无废城市”的大机会当中时,折戟沉沙的不在少数,因为此时已经出现了从政府客户(to G)到企业客户(to B)的转变,后者带来了区别前者的强烈的不确定性特征。也就是说,环保客户指向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双重属性。
在确定性突出的垃圾焚烧领域,我们其实正面临着由行业周期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是垃圾焚烧企业在垃圾焚烧主业上必然面对的压力。首先在前端,人口下滑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由此引发的垃圾量下降给焚烧运营带来隐忧,而在垃圾焚烧产能迅速上马的情况下,已有近2/3的省市出现产能过剩。其次在后端,国家可再生能源拖欠已经占据了焚烧企业应收账款大头,而地方政府在抗疫压力下也延缓支付,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只有具备强大现金流能力的央企才能抗住这样的冲击。垃圾焚烧企业正面临着两头的压力。
11月底5部门印发了鼓励县域垃圾焚烧的文件,这个文件就像前面所说的,一定能落地成为具体的商业模式吗?还是得回到前面“三体”的推演中去。县域垃圾能否走通,目前来看余热利用或许是更好的途径,而这则面临着具有相当不确定性的销路的问题。如果垃圾焚烧厂正好在工业园区旁边,有比较好的热用户,也许可以在100元/吨处理费下打通商业闭环。而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能够达标的小型垃圾焚烧装置大概成本在300元/吨左右,对于县域的财政支付能力来说,这样的成本肯定是不安全的,进而带来商业融资的不便利,再到整个业务的落地困难和技术成熟度的迟缓。
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在确定性领域当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在我们的论坛当中,所有人思考的是如何应对,而不是抱怨。企业家们在寻找战略当中,一定要在他自己的领域增加确定性,所以我们总结并且提示了一些在确定性领域增加确定性的方法。
第一部分,守。
“守”--守住传统业务底盘。对垃圾焚烧企业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途径增加收入、提高利润、锁定关系,提高收益保障性。比如说REITs,就在前几天,曾经挽发改委PPP于危难之际的韩志峰司长在发言中提到,到2022年底将有24只REITs正式挂牌,总发行规模为783.6亿。并预计到2023年底,基础设施REITs能够超过60只,总发行规模能够超过2000亿元,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期(相关阅读→韩志峰:基础设施投融资热点问题解析 | 论坛观点)。那么REITs的作用是什么?它把未来收入的股权收益在资本市场上再次变成了一个公共产品,实际上是品牌强大的表现,同时也锁定了未来资产的安全性,政府在付费和更换运营主体上将更加投鼠忌器。除了REITs以外,绿电、碳交易也是增加收益、提高利润的重要方式,稍后晓数绿景也会做相关的报告。(相关阅读→“双碳”新机遇 CCER或将给垃圾焚烧带来24~40元/吨额外收入!)当然还有我们E20发起的“双百跨越”以及“领跑者”标准的制定,其倡导的标准化、集约化、产品化等发展方向其实提供的是内在运营效率的提升,并进而带来利润和资产安全性的增加。我们注意到,智慧化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图元科技稍后会和大家分享其在智慧环卫中的经验。(相关阅读→如何用数字化转型推动环卫企业的精细化运营?)总体来看,所有的这些方面,最终形成了企业的品牌壁垒,帮助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影响力的辐射。
另外,常规的“守”也包括走向国际,目前领头羊的垃圾焚烧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一带”上。当然,如果深入理解国际市场的话我们会发现,企业真正的强大和融入国际市场,不是把它割裂为国外和国内,而是实现双向的交融。比如普拉克,作为吸收海外技术品牌并国有化的典型代表,在有机厌氧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相关阅读→普拉克是如何实现有机废弃物能源化绿色处理的?)
第二部分,御。
“御”--进攻中的防守。在相对容易理解的领域前进一步,同时建立起防火墙,增加收入和业务覆盖的领域。这主要反映在一般工业固废的可燃上(相关阅读→让焚烧厂吃工业固废?浙江发布生活垃圾协同焚烧处置废物推荐名录),在生活垃圾来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垃圾焚烧企业选择扩张到一般工业固废以及工业污泥领域,同时他们的打法又有不同,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垃圾焚烧企业更懂公共管理相关市场规律,所以也更善于利用一些行政手段,比如特许经营权力的延伸。目前特许经营在中国尚处于不够严谨的半模糊的状态,中间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商业模式,而它的内在垄断权对防御有很大的帮助。另一防御手段是通过热电联供将末端产品纳入基础公共服务,一般工业固废是商业领域的充分竞争,而当它变成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时,垄断性就提高了。
这就是光大、瀚蓝、康恒等在“三体”相互作用的环保行业中间,利用自己的优势所采取的防御手段。
当然,有机固废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洁绿环境(相关阅读→成卫东:“金水模式”,开辟产品化落地新路径)就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将来料的适配度提高,以降低不确定性风险;而朗坤(相关阅读→长跑21年,朗坤环境靠什么在有机固废领域持续发力?)则从消纳端入手,通过生物柴油提高资源化产品的品级来降低去向不可控的风险。所有削弱不确定性的方法都是防御当中很重要的部分。
我们总结了固废行业,甚至是整个环保领域企业正在扩张和涉及的领域,我们把它分为产端的to G和销端的to G,还有销端的to B和产端的to B。从左到右也对应着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的演化。
那么在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图谱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领域所处的位置以及正在发生的变数。比如垃圾焚烧,当它进入供热领域后,销端便已经从to G向to B端延伸,必须要考虑热用户的不确定性;再比如光伏风电,首创在筹划布局水、固、气、能(相关阅读→曹国宪:与其在不确定里恐慌,不如在确定性中增长),我们必然期盼着在3060的推进下,风光储、包括分布式,能够在城市中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部分,如果能够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作用,那这些领域的位置将从to B端向to G端演变,并将从不确定性向更大的确定性提升。而作为比较熟悉能源配置的垃圾焚烧领域,就有可能在中间获得优势地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3060的原因。类似的还有污泥、建筑垃圾、储能等,都在这张图中发生不同的变化,这张图也成为了多元化的“推背图”。
第三部分,攻。
“攻”--跳出舒适圈,入局不确定。到了这个部分,企业已经基本离开了熟悉的to G领域,大步迈向不确定性。无论是新能源、储能、锂电回收还是废橡胶资源化,都无法再依赖政府给的垄断权,企业在入局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具备对这些领域的技术控制力和人性控制力,成为企业重要的能力结构,也是固废行业正在摸索的方向。而我们的十大影响力企业,显然是具备探索精神和勇于尝试精神的代表,中国天楹在风电光伏、重力储能、废塑料资源化等多个领域已形成广泛布局,旺能环境也开始进军锂电回收和废橡胶资源化,未来的成绩值得期待。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作为传统的水处理企业,天源环保也将其业务版图扩张到固废领域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相关阅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发展的研判,固废企业怎么办?)所有的竞争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4行业数据分析
介绍完垃圾焚烧领域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确定性防御路径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年的行业数据。
首先看生活垃圾焚烧进度,新增规模刷新近半。从左图看,虽然近几年历年新增项目数量和规模均呈现下降趋势,但结合“十四五”生活垃圾焚烧规划看,2021-2022年新增规模依然完成了“十四五”规划新增规模的50%(右上图)。
点击查看大图
地级市维度看,四五线城市新增焚烧项目占比从5年前34.3%增至2022年近50%(49%),可见大、中型地级市焚烧新增规模已到顶端,四五线城市的新增量也已接近顶端。
如果按照县城维度划分,新增生活垃圾焚烧项目所在地为县城的占比已从原来(9年前)的17%到现在(2022年10月底)的近60%(58%)。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加快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短板弱项的实施方案》对县城生活垃圾焚烧亮起了一个红灯,针对现有焚烧处理设施年负荷率低于70%的县级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从设计能力角度看,2022年1-10月新增生活垃圾焚烧项目规模主要集中在300到1200吨/日;并且近几年历年新增中300到1200吨/日规模范围占比已从57.3%升至75.5%,换句话说,设计能力超过1200吨/日的中、大型焚烧项目新增在不断减少,这和前面新增焚烧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五线城市、县域下沉相呼应。
前文也提到过,对于公共管理中的文件,可以发现,其实违背市场规律的很多文件很难被落实,文件如果背离市场发展规律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就如同现在还在发布PPP规范文件,这和半个月前国家卫生部还在发布疫情感染数据类似,文件已和市场无法接轨,但这就是实际情况。从市场数据看(左上图),2022年1-10月新增焚烧PPP项目占比已跌至4.26%,也就是新增项目中,几乎所有项目都采用非PPP特许经营模式。
点击查看大图
从E20研究院历年积累数据看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垃圾焚烧领域的发展。总体而言,民企在垃圾焚烧领域表现一直不错。再详细分析不同性质的国企,平台型公司在这两年有一定增长。
对比生活垃圾焚烧、市政污水、环卫等领域的市场化率,焚烧领域市场化率一直非常高,2022年达到87%。同时在2019年后,已运营的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大幅增长。垃圾焚烧领域的行业集中度也非常的稳定,基本保持在60%。
点击查看大图
从2010年开始,环境产业迎来上市高峰期。在十年周期里,环境产业中小技术企业确实更能赢得资本市场青睐,并在历年新增上市公司里占据较大份额。而在上市板块中,重资产环境公司更加倾向于沪深港,技术型企业则更多登陆于深交所和科创板。
水务、固废上市公司数量占比全部环境产业上市公司比重约80%,30%固废上市公司为固废重资产公司。
点击查看大图
十年之间,固废重资产上市公司总资产均值增长约26倍,净资产均值增长约4倍。营业收入均值增长8倍,净利润均值增长4倍,这些都是不错的数据,而且数据还处于增长势头之中。
点击查看大图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实现大幅好转,企业应收帐款情况也得到一定控制,这些变化是2021年环境产业重大调整所带来的。固废重资产上市公司近些年的负债水平基本稳健,净资产收益率小幅增加。
了解行业的整体情况后,下面我们结合本次十大影响力企业(12家)以及其他12家入围企业的经营数据,对其经营规模、经营能力、增长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做了众生相分析。
点击查看大图
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占据生活垃圾焚烧新增规模80%,然而2022年生活垃圾焚烧新增规模只有2.7万吨/日,增速加剧放缓。在固废业务多元化布局中,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战斗力依然很强,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已抓住并锁定90%市场。
点击查看大图
关于资产规模,固废十大影响力上榜企业资产规模约为非上榜企业的两倍多,财务规模也存在类似比例。
点击查看大图
尽管生活垃圾焚烧增量在放缓,然而这两年生活垃圾焚烧厂在建转运营的比例明显增加,固废多元化结构基本稳定,环卫、危废保持同步发展。
另外我们看到,在多元化业务的可控制性运营收入中,上榜的12家影响力企业拿到了90%的市场,这也是他们战斗力的表现。昨天锦江环境的韦总也提到了,他们正在大力加强非电的资源化收益(相关阅读→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浙能锦江环境的破局之道)。
上图橘色部分看似很高,占比大约66%;然而从中扣除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收入后,资源化收入仅仅包含以产品形式销售给企业的收入,不再包含卖电收入,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资源化比重约为3.5%,其它入围企业比重仅为1.5%,固废十大影响力企业资源化能力是其它入围企业的两倍多。由此可见,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这些龙头企业比固废其它企业有竞争优势。
在“双百跨越”评选中也可以看到,固废十大影响力上榜企业占榜26座,占比80%。(相关阅读→12座垃圾焚烧厂!“双百跨越”第二期标杆新锐榜单展现环境服务分级新格局)
这张图之后,我们看到这些固废企业互相之间的对比数据,固废市场很内卷,竞争很残暴,成果很显著。
在做市场研究时,我们也一直区分项目来自本地还是来自于竞争,橘色部分是本地项目,蓝色部分是竞争性获得项目。
点击查看大图
这张图是可控制性运营收入排行榜,按照行业平均单价计算每家企业固废各板块收入后发现,固废企业多元化布局较为明显,在排行榜上,光大遥遥领先。
上文刚才提到,每一家重资产固废企业的收入既有来自To G端也有来自To B端,红色表示来自To G地方政府财政支付的垃圾服务费,蓝色表示To B企业支付的资源化收入。右边的图更有意思,黄色是从左图蓝色挑出来的部分,这部分表示资源化收入去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后,剩余的其它资源化收入(比如肥料、油脂等收入)。其中3家企业进展很快,一是光大,二是美欣达,三是首创。
右侧是“双百跨越”标杆厂数,有6家公司各拿到3座;2023年垃圾焚烧标杆比选将更加严格。
恭喜光大环境、中国环境保护、康恒环境、上海环境、三峰环境等12家公司成为2022年度中国固废企业评选的十大影响力上榜企业。
在固废领域还评选了固废最具社会责任投运企业、生活垃圾专业服务领域领先企业、生活垃圾专业服务领域领先企业的其他部分等等,详见2022年度固废&环卫十大影响力企业等13大榜单揭晓(相关阅读→2022年度固废&环卫十大影响力企业等13大榜单揭晓)。
再到餐厨/厨余端,近两年餐厨/厨余处理处置市场化投资运营项目新增仍以非PPP特许经营项目为主,但整体餐厨/厨余处理处置市场化新增项目均在下降。但很有意思的是,2022年厨余市场化投运项目的新增量是2021年的4倍。
从地域维度看,餐厨/厨余垃圾的小型、短周期购买服务类项目更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大型基础设施类项目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占比更高。
分散式餐厨垃圾处理工艺五花八门(左上图),集中式处理工艺中厌氧消化工艺占比较高,为61%,本部分在有机垃圾的报告上也会给会员们做出更详细的分析。右图是厨余垃圾分散式和集中式处理工艺比例,厨余分散式以好氧发酵工艺为主,集中式同样以厌氧消化工艺为主。
价格上来说,无论是餐厨垃圾还是厨余垃圾。收处价格总体稳定、略有下降,E20研究院认为这和财政紧缺有一定关系。
点击查看大图
从分散式和集中式角度分析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市场化项目单价看,分散式价格略高于集中式价格。另外还对餐厨/厨余垃圾不同处理工艺的价格进行了比较(不完全统计),差异不明显。
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典型大项目的分布(左上图),E20研究院进行了统计,包括地域分布、项目数量和工艺。E20研究院认为每一个规模在500吨/日以上的大型项目才是行业关注重点,它也代表未来趋势。通过地域分布可以看到,大项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中部地区,主要处理工艺为厌氧消化。上海安若必科承建的武汉千子山有机质固废处置项目所采用的干式厌氧技术,是目前国内一次性建成、设计处理规模最大的项目。
分析投运项目的社会资本方,在这个领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比垃圾焚烧领域高。2019-2022年1-10月民企中标的餐厨/厨余垃圾处理投资运营项目占比过半,市场份额占比为36%。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为市场化国企,占比为42%。
这是2022年餐厨和厨余处理总规模排名,以及2022年病死畜禽处理总规模排名。
榜单详见2022年度固废&环卫十大影响力企业等13大榜单揭晓(相关阅读→2022年度固废&环卫十大影响力企业等13大榜单揭晓)。
建筑垃圾领域,左上图是历年新增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商业模式分布图,同样是采用非PPP特许经营模式的项目远多于PPP模式项目。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中标方,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可控性,被本地企业中标的占比为80%。右侧来看,河南所有的项目都是本地企业中标,这和当地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把中标方按照企业性质进行拆解,2022年1-10月50%的国企中标建筑垃圾资源化投运项目,国企在非PPP特许经营项目的获取上同样在进行发力。
这是建筑垃圾领域的优秀技术供应商。
生活垃圾填埋场,五年来新增项目数量非常少(左上图),仅6%,且新增项目超六成在西部地区(右上图)。
当前,填埋场仍然以存量场的治理为主。工程类项目中,2022年封场类项目在增多;右侧是四大不同类型填埋场治理项目的七大地理区分布情况,近五年,存量填埋场运营类项目主要分布在华南、华东以及西南地区;维护改造扩容工程类项目各地理区分布较为均衡,华东和西北地区略多;封场修复类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复生类工程项目则近半数在华东地区,其次是在华南地区,这和经济发达地区土地有限有一定关系,有限的土地资源需再次开发利用。
从中标额角度看,封场和复生类工程项目的平均中标额上涨明显,专业环保公司中标价更高。
这是优秀的填埋场领域企业。
点击查看大图
再聚焦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领域,近年来,设备租赁类、应急处理类的项目占比都在升高。E20研究院还对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项目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采用两级(DT)RO工艺的项目占比为37%,在应急处理项目中此工艺占比更高,为57%。
这是优秀的渗滤液领域的企业。
土壤修复领域,2022年1-10月土壤修复工程类项目的中标数量大幅减少,E20研究院认为这和财政的压力有关系。
在对比去年的市场份额发现,土壤修复类环保企业较工程类公司占比增多,所以叫做逆势翻盘,占据2022年前10个月工程类市场份额的74%。
此外,遗憾的是,2022年1-10月,(受益者)企业释放得工业污染场地工程类项目大幅减少。
这是土壤修复领域的领先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
上图为2022年危废处理的规模排名,危废行业2022年的财报非常糟糕。
以上是危废领域的领先企业以及工业固废领域里的优秀供应商。
环卫市场化市场2022年的情况基本稳定,市场化的速度保持同比增长。另外,年服务金额过亿的市场化项目年服务总额明显增高。
3年前的环卫市场化市场,除了北京环卫外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但是现在进入存量博弈阶段,环卫确定性极强的业务已经成为蛋糕上不可忽视的部分,国企明显发力,包括首创在内。右图是历年年服务金额过亿项目的中标情况,2022年国企中标超60%以上的年服过亿环卫市场化项目,压过了民企。在2016-2022年1-10月期间新增年服超3亿元/年的超大项目中,国企中标数量同样压过了民企 。
历年新增不同年服环卫市场化项目社会资本参与数量对比,项目规模越大,竞争主体越来越多。
其中,环卫市场化的项目当中,虽然总的“玩家”在减少(左上图),其中有很多只是注册没能够拿到项目的企业或项目到期后没有新项目延续的企业,现在被淘汰出局。如果到3年及以上的优质环卫市场化项目(右上图),也就是计算商占率的项目,投入的参与竞争主体在增加,虽然很多企业在中间被淘汰,但是进入优质项目的“玩家”总数仍在增加,竞争更加激烈。
地图为2022年各省市环卫市场化商占率,即大型企业能够获得商机的比例。比例越低,商机越多,深蓝色的部分是进展比较迅速的省市,这部分省市这两年的商机比较少。整体看,环卫市场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搏杀。
左图是前文出现过的各领域市场化集中度数据图,E20研究院在计算后发现结果是下降的。环卫市场化市场不断有新的主体进来,这说明这个领域的壁垒不够高,领先者在稳定底盘上很有限,只能通过不断的增加扩张来确保自己地位。即便如此,集中度仍然在下降。
右侧是十大影响力企业的占比,环卫的十大影响力企业在这个领域占据了一定优势,没有垃圾焚烧90%那么强大,也能够有75%左右的空间。
这是环卫截止到2022年的10月底的业绩增长情况,分别是是环卫影响力的总服务规模和新增规模排名。
3年以上的环卫项目总规模和新增规模排名。
10年以上环卫项目总规模排名。右侧是不同规模的项目优质比例。
这是新闻热度的榜单,更加受到资本市场和行业关注的企业排名。
这是2022年度的环卫十大影响力的企业名单,北京环境、侨银等等。
还有环卫最具成长性服务企业和环卫最具社会责任服务企业榜单。
下面我们进入不确定性领域,来分析一下这个领域的特征。“无废城市”的建设指标实际上打开了整个固废领域扩展的空间,无论是一般工业固废,还是工业危废,都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缺口。2022年“无废城市”的建设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20多个地区,更多的商机出现在企业面前,我们面对一些必选的指标: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也面临一些商业上的思考:投资运营机会是否优质、商业模式是否完整、技术路线是否合理、如何实现产品高值化以及产业融合等等。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中,涉及的固废种类十分庞杂,不同的细分领域对应着不同的规则,因此我们尝试采用道家“金木水火土”的概念对各类固废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商业分析。
“金木水火土”的分类标准主要看来源。“金”来自冶金行业。“土”更多来自建筑端,包括磷石膏、无机硅酸盐等,对于这类固废,价值较低、运距受限影响了其资源化,而污染物掺杂往往会进一步恶化其价值链的形成。“木”主要指来自农业源的有机质,当然也包括食品加工和餐饮业,这部分固废的去向很有意思,比如通过厌氧等方式提取能源,但这就必然面临沼渣还土的问题;再如去年我讲过的路德用酒糟做饲料、朗坤利用餐厨垃圾制备生物柴油等,这部分在3060中能否遇到较大的机会,能够和农业领域形成充分的联动,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火”是来自石油、化工行业的废料,比如说废纺织品、废塑料这些一般工业固废,火的特点首先是可燃,因此它可以通过进入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同处置或成立一般工业固废焚烧厂来解决去向问题。当然,国家还是鼓励将其回收以提高产值,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博弈:焚烧足够简单成熟且收益模式稳定,回收既没有补贴又要面临销路风险,要协调这其中的利益关系并不容易。“火”的领域还有废机油,东南亚和日本基本都是直接把废机油烧掉,而在中国,废机油的资源化已经支撑一个企业实现了上市,这说明其价值是存在的。
最后到“水”,这部分我们讲的是可溶的问题,比如最近在整个水务行业,由于废盐的可溶性,它的资源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堵点,另外还有溶剂再生。“水”还有一个特点,像废酸这类危废的运输需要用到专门的液体转运罐车以保障安全,在利益驱动下其实也隐藏着安全风险,因此收集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一定博弈。
以上就是对“金木水火土”的一个总览,总体来看,每种来源的工业固废都由于它特点的不同而对未来去向其实产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也成为工业固废资源化思考的要点。
今年危废的处理量首次反超产生量,所以我们看到危废估值的下降包括危废企业利润的节节下降其实也是这一数据的反映,供给过剩的情况已经出现。那么在这中间,危废简单的炒作肯定是不能持续了,对整个市场的分析就显得更加重要。
那么在这一情况下,我们注意到一组数据,在产生量上位于全行业第二的有色金属行业危废,在处理处置量上已经成为了全行业第一,也就是说有色金属危废正在变得炙手可热。下面我们重点来看一下“金”的部分。
“金”有什么特点?首先是高还原性,尤其是高价值的有色金属,通过冶炼技术可以得到高纯度的零价金属。我们知道,目前行业中原生铝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大量铝材都是再生铝。这种高还原性是“水、木、火、土”领域基本做不到的,所以也形成了它在资源化上的差异化路径。而还原后回到原料端的金属完全可以做成期货,从而形成高变现的存货,也因此具有了高价值、高流通性,这几个特点其实互为因果。当然更重要的,有色金属具备高危害性,受到的政府监管力度会更强,具备公共管理的属性,对于固废龙头企业来说,会是更加熟悉的领域和更加擅长的打法。而像废铁、废钢这种常规的大宗物资回收,公共管理的干预相对微弱,并且市场过于透明,我们的环保公司实际并不具备优势。要知道所有的竞争,比较的是个体企业的长板和短板,如果能够用擅长的公共服务管理基本常识和资质手段来进行延伸,那么环保企业的竞争优势会相对较大一些。因此基于以上几个因素,我们本次的研究重点落在了有色金属行业危废这一细分领域。
那么在这一领域的资源化情况上,我们看到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的产值在逐年走高,预计到2025年能达到6000亿元,锌、铜、铝、铅是这一市场上的四大主要再生金属。而铜价一年内的变化幅度就达到了15%,价格的波动性非常大。
由此我们总结出有色金属危废资源化在商业模式方面的特点。首先,它是采用BOO模式的纯商业经营;其次,风险自担且深度市场化,不确定性极强,政府授予的危废许可证仅仅提供了市场进入资质,但由于整个的供需端均是to B用户,企业不可避免面临市场化的充分竞争;再者,它具有高波动性,跟大宗商品的周期有着很大关系;与此同时,它必须要做好融入产业,我们关注到的企业基本上都不是环保口的危废无害化企业,更多是属于冶金行业,而他们的技术支持基本都是中南院、恩菲设计院等领先的专业机构,所以也体现了这一领域较高的技术门槛。
针对“金”循环领域的企业打法,我们用最习惯的二维形成了一张战略思考图。从整个固废行业来看,固废可以分为危废和非危废,低价值的和高价值的。如果在非危废的低价值领域,比如生活垃圾,其实是监管者在付费,这部分固废的处理处置一般都以公共服务的形式呈现,而付费主体能否向居民端转移仍然需要很长的探索。如果是危废中的低价值领域,那一定是产废者付费,比如含铜量低于5%的工业污泥,而企业对成本的控制就成为它的优势所在。在非危废的高价值领域,比如包括废塑料、废纸张的城市矿山部分,企业在获得这部分固废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也就是利费者付费,如何控制来料的物质流是企业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而杭州联运通过智慧化的方式提高了收运效率,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简单分析完这三个领域后,我们进入今天讨论的重点。在以鑫联、飞南、浙富为代表的高价值危废领域,同时包含了产废者付费和利费者付费,而技术导向刚性成为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在这个领域能够获得优势的企业一定不仅限于在物理级实现简单的分选,而是进入化学级进行深度的元素提纯,进而走向高价值,形成了产品的升级,就是所谓的“产品buff”。更进一步地,未来我们期待企业能逐渐从厂外走向厂内,通过绑定重点客户从分散走向集中,控制高价值危废的来料,形成“来料buff”,实现商业模式的稳定。
因此在上面的分析中间,我们看到在有色金属危废资源化这个不确定性领域增加确定性的几个方法。首先,危废许可证的申请难度给企业建立了资质壁垒。但是目前来看,危废许可证的实际使用量很低,只有27%。
其次,刚刚反复提到的技术壁垒也为企业提供了重要防御。无论是飞南在含铜污泥中废铜的回收,还是鑫联在高炉灰中微量锌的提取,都是把金属纯度做到了99.9%,在芸芸众生基本只能做到70%纯度的情况下,技术带来的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另外鑫联在提锌的过程中还能在其中提出微量的铟,用在我们现有的电路板、显示屏上,虽然铟作为贵金属价格非常高,但是每个电路板或显示屏上面铟的使用是纳米级的,因此实际平均到每个显示屏上面仅增加几块钱成本,末端消纳整体顺畅,进一步加强了鑫联危废资源化业务的盈利能力,当然这和两家企业敢于在研发上投入资金是密不可分的。
回头来看鑫联,在得到环保处理的200万吨高炉灰中,鑫联一家的处理量就达到了130万吨,一方面是由于它深度绑定了前端产废企业,锁定高炉灰来料,另一方面也和它不断提升产品价值有很大关系,当提取的锌或铟做到99.9%纯度时,已经完全达到了期货的标准,从而可以建立起完整的消纳体系来保障后端收入,反过来又降低了前端收料的价格制约,一个良性的商业闭环由此形成。
当然,“金”循环领域依然存在着它本质上的不确定性。我们看到这张图,固废AB方阵垃圾焚烧企业的平均净利率是20.5%,而像资本热捧的飞南、浙富,收益是7%,好像并不高,另外他们的收益还跟期货市场的变动有很大关系,铜价的上升和下降明显影响收益。那么这就是国有企业在进入这个领域时面临的一大问题,国企的考核机制是每年收益都要稳步递增百分之几,而在这样一个高波动性领域,我们对下属的企业用什么样的考核机制,包括国资委对我们用什么样的考核机制,才能适应领域的收益波动属性呢?如何在这样高度市场化且不太规范的危废收运处市场协调各方利益,激发各方主体的能动性呢?这些都是我所说的“人性”的问题。
另外,虽然“金”循环领域呈现出的收益率仅为7%,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差别,鑫联和飞南作为民营企业,他们有很灵活的手段去调整它的财务报表。比如飞南,账面上有20亿的存货纯铜,大家知道,铜是期货类的大宗产品,具有高变现值,企业完全可以在铜价最好的时候将其卖出,这样一来就可以用存货调整它的收益和现金流。这和垃圾焚烧企业较直观的报表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它的特点。
再往下,铝灰行业,今年铝灰入危,伴随着铝价格的走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河南明泰、江苏海光,包括我们十大影响力的瀚蓝环境都已经相继进入到这个领域,这会不会成为有色金属危废领域的一个热点呢?我们会在后续的研究中持续关注。
“金木水火土”循环不已,今天我们着重了“金”,但是在木、水、火、土的领域,同样有其各自的代表企业,比如聚海环境在磷石膏的资源化上取得了突破,朗坤在生物柴油上的优势等等。所有这些领域都具有来自本身行业属性的强大不确定性,国有企业在进入时是否针对它的不确定性在组织管理上准备了相应的防御措施,才是他们能否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的关键。
后面还有一个彩蛋--锂电回收,由于时间有限,本次锂电的介绍非常简单,大家知道最近锂的价格直线上扬,强势增长带动的是行业的高景气,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到2025的市场空间分别能达到57亿和138亿。
总体来看,锂电池回收一共有三大模式,包括第三方回收模式,以格林美为代表,电池生产商回收模式和整车企业主导的联盟回收模式。包括广环投、旺能在内的AB方针都开始布局,在时限性极强的市场周期下,我们的垃圾焚烧企业本身缺乏技术基础,完全依赖自身去完成从研发到投产的全套流程后,恐怕市场周期早已过去,像危废的“产能过剩”“价格过山车”便是这样的先例。所以,垃圾焚烧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可以在三类企业中择一合作,以快速掌握在回收端或消纳端的优势。这部分也会成为我们在明后年的研究重点之一。
我也学习郝总,找一句名言来结束我的报告——“应对变化的最好办法就是设法创造变化”。以上就是我的报告,谢谢各位。(相关阅读→郝小军:百战归来再出发,资本视角下的固废产业)
团队介绍
论坛精彩报道
12座垃圾焚烧厂!“双百跨越”第二期标杆新锐榜单展现环境服务分级新格局
环保央企的“二次增长曲线”探索,中国环保的新格局、新理念、新目标
“双碳”新机遇 CCER或将给垃圾焚烧带来24~40元/吨额外收入!
上海环境、康恒环境、深能环保、浙能锦江环境:环境服务产品化新路径
END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微信:Liu-T1997。
编辑 | 刘彤、李丹
统筹 | 李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