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好书】《何有此生》|让日本知道中国人的善良

2015-09-02 中国好书 中国好书


书名:《何有此生》

作者:(日)中岛幼八 著

出版: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7月版

定价:36.00元



【内容概要】


他是一名“老日中”,即日本的日中友好活动家。


他曾与唐 家璇同场做过翻译。唐 家璇主动介绍他说:“中岛先生长期从事日中友好工作。”


他始终对中国怀抱感恩之心,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中日两国友好做见证。


中岛幼八,曾作为日本遗孤在中国生活十五年。一岁即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牡丹江省宁安县。战后,他没有随亲生母亲返回日本,而是凭着自己的意愿,和中国的养父母一起,度过了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童年生活。他的养母和养父都是勤劳淳朴的中国农民,这塑造了中岛幼八朴实坚毅的性格。十六岁回到日本后,中岛幼八凭着这种性格成功地适应了日本社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作者简介】


中岛幼八,1942年生于东京三田。一岁时全家移居中国东北,抗战胜利后由中国养父母抚养长大,1958年回国。1966年进入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之后也一直从事日中翻译工作,为两国的交流服务。六十九岁退休,七十岁开始撰写回忆录《何有此生》,完成日中两个版本。


中岛保存着养母当年为他缝制的学生装。

【媒体报道】


中岛幼八:要让日本人知道中国人的善良


他叫陈庆和,也叫李成林、赵成林;在日本,他的名字是中岛幼八。


作为一名日本遗孤,他在70岁高龄之际完成回忆录《何有此生》,并掏出养老金在日本自费出书。如今,这本书的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在中国出版发行。73岁的老人在首发式上郑重鞠躬,说:“谢谢中国!”


“我和中国骨肉相连”


1942年生于东京的中岛幼八,一岁时与父母随“日 本开拓团”来到中国东北。抗战后由中国养父母抚养长大,1958年回国。1966年进入日本中 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主要从事翻译工作,全面投身于恢复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民众运动。之后也一直从事翻译工作,为两国的交流服务。


1945年日本战败后,父亲被征兵不归,当年冬天食物匮乏,中岛刚出生的妹妹不幸夭折,他的生母在一个寒夜把饿得奄奄一息的中岛托付给了中国小贩老王。老王用担子挑着熟睡的中岛挨家挨户寻找好心人。“这个小生命多可怜!我来养。”一位名叫孙振琴的中国农妇二话没说收留了他。


“这位中年妇女就是把我抚养成人的养母。”中岛至今仍然记得,“养母每天早上用手反复轻揉我的肚子,因为消化不良,我的肚子一直是鼓鼓的。她再把吃的东西嚼烂喂我。经过她的精心料理,终于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


在养母抚养中岛的13年中,他们一起经历了第一任养父的死亡,养母改嫁等艰难岁月。养母为了给中岛一个户口,将他放在了工人赵树森家中抚养。后来中岛才得知,赵树森还收养过另一位日本遗孤,改变了两个孩子的命运。


16岁归国后,中岛幼八一直惦记着养母、二位养父和其他亲友。成人后,他几次回乡看望他们,为去世的人扫墓。中岛幼八说,“日本是我的祖国,中国是我的家乡,我身上流的是日本人的血,长的是中国人的肉,血肉相连。”


“想让日本民众了解更多”


像中岛幼八这样,被遗留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称为日本二 战遗孤,总人数在4000左右。他们从日本平民,沦为战争孤儿,却由同是战争受害者的好心中国人抚养成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回国后把中国当做自己的故乡。“像我这样的战争遗孤不少已经离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中岛如是向记者说明自己写这本回忆录的初衷,一定要用文字让养父母和中国乡亲们的形象能够留下去,这是我的一笔财产。


中岛认为,现在的日中关系不是太好,日本媒体也报道中国人不好的形象,都是两个民族缺乏了解和信任,人和人、心和心的相处和交流特别重要。“必须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让日本老百姓知道中国人热情、实在、心善,他们就不会相信中国 威胁论。”他说,自己是被中国老百姓养大的,那些人本来就很穷苦,却收留了他,没有私心,就是纯粹的善良。“我这个日本孩子,对他们来说本是敌对国家的后代,被他们拯救和抚养成人,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


“闯关东”的日本平民与四千名二战遗孤


1936年,日本关东军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大批日本的农业贫民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东北,称为“日本开拓团”。中岛幼八的父母也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来到中国,成为日本人“闯关东”的一份子。


1945年日本战败,中岛幼八的父亲中岛博司也被征兵不归,当年冬天食物匮乏,中岛刚出生的妹妹不幸夭折,他的生母便在一个寒夜把饿得奄奄一息的中岛托付给了中国小贩老王。老王用担子挑着熟睡的中岛挨家挨户寻找好心人。“这个小生命多可怜!我来养。”一位名叫孙振琴的中国农妇二话没说收留了他,尽管她知道这孩子是日本侵略者的后代。


中岛的生母在被遣返前,想把他带回日本;然而,此时年幼的中岛已经与养父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生母与养母争执不下,村长只好把中岛放在中间,两位母亲各自站开20米,让他自己决定去留。中岛摇摇晃晃走向了养母,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13年的遗孤生涯。


像中岛幼八这样,被遗留在中国、并被中国人民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称为日本二战遗孤,总人数在四千人以上,其中九成以上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从日本平民,沦为战争孤儿,却由同是战争受害者的好心中国人抚养成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回国后把中国当做自己的故乡,不见容于日本社会。中岛写就的《何有此生》,以自己的故事向世人揭开这段充满矛盾的历史。


一位养母三位养父的恩情


中岛幼八的身世,可谓不寻常,背井离乡、流离辗转,看起来似乎不幸,却“在每一个节骨眼儿上都充满了幸运的因素”。


食物匮乏的1945年,中岛奄奄一息。养母给中岛按摩腹部,将食物嚼碎后喂给他,寸步不离地看护左右,终于使中岛渐渐恢复了元气。中岛说:“养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了我这个侵略者的孩子。”


之后的13年里,孙振琴和三个养父如接力赛一般,将中岛养大。中岛在书中详细记述了他的三个养父。第一个养父叫陈玉贵,一个朴实的东北农民,打长工为生,一直将他视若己出,疼爱有加,但在中岛8岁时因病去世。养母带着中岛,改嫁第二个养父李希文,12岁那年,中岛染上重病,李希文用牛车拉着他,费尽周折寻医问药。第三个养父叫赵树森,是卖苦力的驼背码头工人,每个月给他15块生活费,供他上学。多年之后,中岛才知道,第三位养父与养母结婚多年,却从没有在一起生活,之所以结婚,是养母希望给中岛一个户口,让以后的日子过得更顺利一些。


关于赵树森的更多故事,是中岛长大回到日本之后才知道的。一次,他被朋友叫去为归国的战争遗孤翻译家信。打开信封,掉出养父赵树森和他的日本养女一家的照片。原来,早在收养中岛之前,赵树森曾在东北一户日本人家当长工。战败后,男主人被送到西伯利亚,女主人病亡,留下3个儿女。大儿子跑出去给人当苦力。赵树森帮着埋了女主人,把才3岁的小儿子送给附近没有孩子的人家,把女儿收为养女。中岛这才知道,自己无儿无女的赵树森,曾经养育过两个日本家庭的遗孤。这个身体佝偻的“赵驼背”,成为中岛心中永远的英雄。


村里有玩伴,学校有同学,他和中国的其他孩子一起顽皮、一起读书。老师们的教学风格各异,但都认真负责,村里还有颜爷爷这样的“乡绅”给他讲讲传统文化……村里十五个日本遗孤的孩子,都受到很好的对待。不仅如此,当地政府还有对日侨的保护措施,教育民众不要歧视日侨。少年中岛幼八在班里第一批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


中岛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民,与中岛没有半点血缘关系,却让中岛感受到在那个艰苦年代的爱意。他因此更加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以至于身在日本的母亲多次召唤也不肯“回国”。


回日本,“不受待见”的中日友好工作


1954年,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李德全女士率领下访问日本,中岛的母亲向李德全女士说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在中国,恳求代为寻找。李德全女士回国后,通过各种渠道多方查找,数年之后在牡丹江找到了16岁的中岛幼八。


政府工作人员面对面告诉中岛,生母希望他回日本。平时腼腆的幼八也坚决地拒绝了:“如果把我拉上火车,也要跳车跑回来。我绝不回日本。”中岛亦师亦友的老师梁志杰待他如兄弟一般,不仅教给他学问、体贴他的生活,其见义勇为的高尚品德也成为幼八的榜样。梁老师站在“为中日友好做贡献”的高度劝幼八回归日本,帮助他做了人生的最大决定。


1958年,在决定回国之后,中岛幼八更是得到了无数人的帮助。留在中国的寺岛悦子热心地居间联络,各级机关都热情地帮助这个16岁的日本少年办各种归国手续,宁安县公安局还派一名民警送他到哈尔滨,……终于登上了一岁时来中国的同一艘船——白山丸。中国人在中岛回国前的最后一刻,仍给予了中岛以极大的尊重和礼遇。


然而,回到日本后的中岛,遇到了自我认同的困境。一直以来以中国人自居,向周边同胞宣扬 中国人的友善,却时常遭到冷遇。许多日本人不愿意相信中国人的友善,也不愿提及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过,中岛幼八凭着在中国养成的坚毅、正直的性格,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生活,完成学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 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1966年,他放弃高薪职位,进入经常发不出工资的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总部事务局,全面投身于恢复日 中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坚持与日本右翼势力的斗争,甚至因此多次遇险。近年来,日 本媒体总是抹黑中国,导致日 本人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怀疑,中岛对此深感愤怒。中岛意识到,他自己所亲历的这段应该被铭记的中日交往佳话,在日本 国内却鲜有人知。由此,他萌发了写书的念头,“像我这样的战争遗孤一共有3000多人,不少已经离世,再不写就来不及了。”中岛说,“我写的都是最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他们自己也很穷苦,他们收留我,没有私心,就是善良。”


要用真实的故事驳斥“中 国威胁论”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国家主席习 近平今年5月在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时如是指出。


曾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残暴侵略的中国人民去收养敌人的孩子,如今的我们想象不出当时的中国人父母内心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心理斗争,只是感动于70年前纠结痛苦后做出的决定里闪烁着的温暖的人性光辉。


“谢谢,中国!”


这是这位73岁日本老人的肺腑之言。这位身世坎坷的老人,一生深深厌恶战争,也深深感激着中国。


提起共同社曾报道说战争遗孤在中国受过虐待一事,中岛就十分气愤:“这哪有的事,当时我们村里15个日本遗孤,村里人对我们都很好。有个孤儿一次被小学同学骂了句‘小 日 本’,当地政府还特意发通知让学校开展教育,不要歧视 日 侨。”中岛回忆说,中国 政 府一直区别对待军国主义和普通日本人,“把我们也当成军国主义受害者,在政策上予以特别关照”。


“日本媒体总报道中国这不好,那不好,如今90%的日本人对中国没好感,和中 日邦交正常化时正好相反。”中岛担忧地说,“连很多日中友协的老朋友对中国的感情也有了变化,开始怀疑中国”。


为了为数千名日本遗孤记住这段中日交往的历史,退休后的中岛幼八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并以日文和中文两种文字书写。他说,“我曾在日中友协工作,知道光喊口号不行,必须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通过书里的具体形象,让日本老百姓知道中国人实在、热情、心善,他们就不会相信什么中国威胁论。”


自费出版的回忆录,引发日本主流媒体关注


书,几年前就写好了,却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2015年,中岛决定花费100多万日元(相当于他一年的退休金)自费出版了这本回忆录。因为没有销售渠道,他就找到家附近的书店。店主中村德义最初只让留一本试试,第二天一早却主动打来电话:“昨晚一宿没睡把书看完,被深深感动”。中村通知公司旗下几家书店在店铺显眼处推广此书,一下子卖出了170多本,成为该店最佳畅销书。中村德义说,他卖的不是书,是“感动”。中岛已经成家的女儿也在社交媒体上帮忙推广此书:“没有中国养父母就没有我父亲,也就没有我们。”


后来,此书开始受到日本主流媒体的关注,《朝日新闻》6月10日刊登一篇题为《遗留孤儿出书献给中国恩人》的报道,“《何有此生》饱含深情,传递出中国人的温暖”。


目前第一版500本已经售罄,“第二版加印了1000本,”中岛笑着说,“多一个读者,就多一个日本人懂得中国人的善心”。他也收到了不少读者来信,信中说,“中国人太善良了,很感动”、“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最近有日本导演联系中岛,希望把这个故事拍成纪录片。除了出书,他还将受邀去大学演讲,以亲身经历向日本年轻人讲述中国人的恩情。


“其实,日本老百姓也很善良,善良的人也要有主见。国内出现一撮军国主义分子,大家随大溜的话,整个国家都成了军 国主义。”中岛说,今年正值战后70周年,“安 倍现在着急推出安保法案,不反省历史和战争。我的书也是战争受害者的故事,有一定现实意义。”


现在,除了媒体的采访、关注,还有大学邀请中岛幼八去做讲座……老人感慨:“一个脑袋一个身子不够用啊!”


战争离我们远去了,但战争带来的伤痛,却在这个73岁的日本老人身上做了最集中的展现。中岛幼八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历史,以战争受害者的身份敦促日本政 府反省侵略战争。何有此生?他用50年的人生,报答中国人15年的养育之恩,也唯愿日中两国永远友好下去。


谈及此书,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表示,这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题材。其个人的经历见证了可贵的历史,中岛是非常可贵的第一手记录,还原了一段其实还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事实上,《何有此生》中文版的出版也促进了日本版的发行。中岛透露,最近有日本书店的宣传部长给他写信,表示这本书一定要在日本推广。



【拓展阅读】

书香留情爱心传递-为陶龛书院捐书倡议丨活动

周恩来打动邓颖超芳心的一封特殊情书│读史

强者,会让自己的不适变舒适│自省

【中国好书】《大道之行》:对共产党,你真的了解吗?

十张图看出你的潜在性格,超级准|分享

冯仑:与人交往不能装丨悦读

曹汝霖:民国第一大律师|人物

王礼堂:那片记忆中的海丨随笔

孟博:选择什么样的自己│深度美文

梅子:放弃是一种美丽│随笔

焉得萱草:怀念母亲丨随笔

萧七:螃蟹人生丨随笔

韩逸:那些“越简单,越不易”的事儿丨随笔

南怀瑾:人生以人生为目的丨国学

【泪!】这一定是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




在这里,分享中国好书!

欢迎推荐好书到微信@CHNbook | 新浪微博@中国好书。

荐书:将图书出版信息以附件形式发至mb319@126.com;

投稿:将书评(注:城市-署名)投稿至mb319@126.com;

回复SD可以阅读到最近一期。

本期责编:孟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