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国的逻辑丨非遗+民宿,得出什么?
文丨宋彦成(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日前,传闻民宿知名品牌“花间堂”创始人张蓓将离开花间堂,坊间猜测诸多,有人据此揣测当前中国民宿市场不景气,资本遇冷,民宿的寒冬即将来临。2017年3月25日,张蓓公开宣布告别花间堂,但保留其作为控股方北京青普旅游发展文化有限公司的股东身份,传言不攻自破。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青普旅游注资花间堂,并成为花间堂最大的股东,以及途家2017年的战略布局以市场扩张为主,将资本的游戏进行到底。如此,可预见的未来是,资本进入国内民宿行业不再选择另辟蹊径,而是更多地押宝成熟的民宿品牌。
随着民宿知名品牌如花间堂、悦榕庄、安曼酒店、隐居集团等稳踞国内市场,以及一些有着互联网背景而进军民宿领域的新贵——如途家、蚂蚁短租、小猪短租等对市场的占有与沉淀,既往群雄逐鹿的场面不再,接下来是属于品牌民宿枭雄版图扩张与整合的时代。
花间堂连锁酒店
那么,着对于民宿经营散户来说是好是坏?除了坐等被吞并之外,民宿市场是否还有其一席之地?尤其是途家日前声称将“让非标产业标准化”,发起民宿变革,用优质服务来攻占市场。在民宿领域杀伐之声四起的2017年,面对财大气粗的民宿领军品牌,除了不遗余力继续提升服务品质外,“小而美”的民宿不得不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而作为精明的、有情怀的投资人是否还要趟民宿的水?
这也是在内容时代,我们再来谈非遗的价值,讨论民宿与非遗融合的可能性。不同于非遗与其他空间形式的融合,包括特色小镇、非遗街区、体验馆和店铺空间等,民宿从本质上来说作为一种居住空间产品,处处要同消费者/住客的身体与思想接触和交流,因此,其所承载内容的独特性与体验感才是核心竞争力。
1民宿能否装载“非在地”的文化
民宿可以说是闲置资产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大部分的民宿都是由闲置民居改造而来,包括花间堂的第一家门店,就是创始人全部生活美学与有故事的古宅之间的互相成全。就像是从前远离都市到异乡寻找归园田居梦的造梦者一样,租赁当地的古建民居打开门来做四方生意,便是精明地利用闲置资产的行家里手。
途家在2017年战略布局的产品之一“斯维登”,即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异地分享空置房屋资产。分享毫无疑问是民宿存在的核心理念,无论是宏观上的分享经济业态,还是微观上住客与空间主人对空间、食物以及故事等的分享,都是以“在地性”的空间化为前提。
民宿所体现出的“在地性”,往往立足于自然与文化。比如杭州、成都、大理、丽江、凤凰以及阳朔等地由民居古建改造而来的民宿,以山水为空间背景,以在地文化体验为内容,至于消费场景是外出于民宿的,即民宿至少不完全是旅游终点,而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居住的意义。42 35552 42 15263 0 0 2419 0 0:00:14 0:00:06 0:00:08 2981n>
民宿所体现出的“在地性”,往往立足于自然与文化
事实上,民宿是伴随旅游经济而产生的,作为与连锁品牌酒店以及其他分散经营模式不同的居住空间产品,民宿的异军突起在于满足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其中包括对于在地文化的感知。
建筑师张雷参与的“云夕深澳里”项目
无论是花间堂以家为理念还是悦榕庄所强调的在地文化,都是其品牌得以成功塑造的核心思想。比如以浓烈地域风格划分的主题客房,其分布地域可以在当地,也可以跨地域呈现,但其所谓地域风格归根结底是在地文化的表达,比如途家网提供的云南主题客房系列,纵在沿海的广东也有布局。
所以从前说民宿是在地文化的集中呈现,言下之意是认为“非在地”的文化和民宿难以兼容。然而,在今天,不以闲置房屋资产为前提的连锁品牌民宿向前走了一步,在其投资者看来,移植外地文化也未尝不可。的确,在一些民宿投资的实例中,通常是业主与建筑师合作进行设计规划,以非本地文化营造异地居住空间。
这样的案例其实并非首创于大陆,在台湾地区早就有类似的异域风情主题民宿,这也招致了一些研究者的批评,认为其与地方景观与社会文化脉络割裂。不过,目前而言,大陆地区尚未形成此类主打异域风情的民宿市场,一方面是整体民宿行业发展的迟滞(而未来会多起来),另一方面中国大陆步入大众旅游时代并不意味着现阶段内大众体验经济的到来。
民宿主题设计可依托在地文化,而移植外地文化也未尝不可
方塘智库认为,借用其他地域风格的意象来装饰民宿或者直接隔空复制,并不加考虑在地文化与异地空间的融合程度,倘若不责难其文化本真性的话,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出于对内容的绝对信任。非遗作为在地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其他空间形式中或能以商业的面貌呈现,但是在民宿的居住空间中就不得不与民宿的核心理念相契合,而后才能一展所长。
2什么才是民宿的核心理念?
一种观点认为民宿缘起于日本,成熟于台湾。台湾地区民宿发展中强调“在地、文创、古早味”,有国外学者在对印度Pondicherry地区旅游者的研究中发现,“家一样的氛围”、“物有所值”、“本土性”、“主客关系”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民宿的主要因素。
一种观点认为民宿缘起于日本,成熟于台湾
可见,游客更注重民宿的体验性,甚至发展出民宿旅游的新业态,即以民宿为最终旅行目的地。那么,民宿何其有幸成为体验旅游时代的香饽饽?其动人之处何在?因此,就很有必要阐述民宿的核心理念。
其一,家的理念。对于“家”的强调,从民宿在国外被命名为Home Stay、Bed&Breakfast(B&B)、“Inn”中可见一斑。因此,民宿需要体现出家的感觉,家所承载的“老的”、“旧的”意象就不仅仅限于居住空间,而是指涉到与空间有关的一切物、事与人。
花间堂的成功也在于此,张蓓日前在《我幸福地完成了一件叫“花间堂”的事》的公开表述中,声言花间堂的创始初衷发端于“对儿时爷爷奶奶家的那个小四合院生活的怀念,那里承载了我对中国式幸福生活的理解”。这也与日前途家2017年战略发布会上,其创始人兼CEO罗军转述一个民宿经营者关于其祖父母、祖居与乡下生活的故事如出一辙。
其二,以人为本。有人的家才是家,无论是民宿经营者对于“家”的感知,还是游客对于“家”的心理诉求,不止在于物化的居住空间,还是对人与人之间亲近关系的认同。在一部描述贵州地区某旅游村的纪录片中,家庭客栈的女主人无意中谈起这样一件事:她说有一段时间她和家人产生了小纠纷,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客人面前装作相安无事的样子,而私下里却互不言语。她的解释大概是若客人看到家庭不睦会影响生意,一定程度上他们已经在迎合客人对于乡土社会中合家欢乐以及热情好客的美好想象。
莫干山民宿
其三,休闲体验。通过对国内外民宿地域分布的梳理,发现民宿主要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区域。比如,在国内的杭州、滇西北、成都地区以及湘西地区等。以滇西北为例,滇西北所体现出的独特地域气质在于气候、湖光山色、太阳以及慢时光所带来的身体感,集结自由与情怀,而终于成也情怀,败也情怀。
民宿主要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区域
当中产或小资产者逃离都市,到乡野找寻自我的意义,租赁当地人的民居,以自己的情怀构筑后花园。与此同时,当地人退出古城古镇,这也是为什么像大理、丽江以民族文化著称的古城古镇,却最终以商业气息过于浓重而为最初的文青所抛弃,原因在于当地人退却的同时也拔走了在地文化的根。
这也是如何调和情怀、在地文化与商业所必要思考的问题,最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方塘智库此前的研究文章《民宿:情怀的里子与商业的面子》一文中,作者指出“独特的文化体验、更具艺术特色的设计、营造、以及卓越的品牌营销正在成为民宿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家”、“人”与“休闲体验”等要素才是民宿的核心理念。那么,非遗何以成事?
3今天的非遗如何融入民宿?
既然数据显示中国人均GDP早已突破5000美元,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这标志着多元化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那么民宿经济是否随之而来?
从当前众多民宿品牌的战略布局来说,国内民宿市场所遭遇的征伐与整合,无论是分享理念下的物尽其用,如B2C或C2C的商业模式,还是独立名宿品牌的兴起,如前述花间堂、悦榕庄以及其他知名与不知名的民宿品牌,所表露的都是民宿市场的集体活跃。
从民宿的整体经营理念来说,其所营造的氛围主要聚焦在住家的身心体验感,具体而言是指民宿这种空间形式能够带来身体的舒适与心灵的愉悦,这在于前者是基础设施,在于后者是在地文化。换言之,民宿是生活方式的集中呈现。
那么,“非遗”在这种“家”里的价值是什么呢?
首先,“非遗”帮助回归日常生活。非遗从根本上来说是嵌入在当地生态与社会文化脉络中,作为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文化事项,是其思想脉络与行事逻辑的起点与终点。所以说“非遗”代表的是一种日常化与生活化,只有回归日常生活才是对在地文化的最高敬意。
因此,以非遗为内容的民宿的营造就需要体现出日常生活原本的样子来,比如火塘文化于中国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不可或缺,而民宿出于安全与清洁方面的考虑,往往将火塘排除在外。这就使得民宿体验感的多元性大打折扣,以此为例,非遗的存在就是要唤起民宿回归日常生活并驱散同质化的内容场景。
火塘文化
尤其是,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与地域化的文化表达才是民宿这一类空间形式的归宿。滇西北区域民宿市场的衰退现象是外来精英文化对本地文化的驱逐,而其东山再起则需要重拾在地文化的信心,而使不同社群文化或个体思想可以平等进行对话。
其次,“非遗”背后有“人”的意义。一方面指人与民宿的关系,另一方面指人与人的关系,即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民宿说到底是用来住人的家屋,人的思想与身体随时在与民宿交流,民宿这一空间形式所显现出的匠艺匠心以及民宿主人的美学理念,都在促成消费者与民宿进行对话,更不必说民宿主人身怀酿造、饮食制作技艺,甚至是茶艺与香道等。
这也是非遗最能体现人的味道的原因所在,非遗与传承人缺一不可,而民宿可集二者于一身,完成人与民宿、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甚至会淡化主客关系,引导并形塑主客间的亲近关系。这也是民宿以家为理念的显现,无论是借助民宿来传达“家”的讯号,还是在主客互动之间激发共情,在我们看来,非遗更像是触发器,连接人与物、人与人集体或个体记忆的媒介。
最后,非遗内容与民宿空间的融合。民宿与非遗最为常见的融合方式是空间营造法式与空间装饰艺术,包括传统建造技术,如木结构房屋中用到的卯榫技术等,而空间装饰是指砖雕、石雕、木雕、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以及由非遗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等。
这就需要考虑到非遗在与民宿融合过程中设计的重要性,其中对地理空间、在地文化与市场意识的集中表达是设计的整体理念。那么,什么类型的非遗内容才是市场的痛点?在方塘智库看来,唯有在与民宿融合的过程中同“家”、“人”、“在地文化”以及“休闲体验”等关键概念不相背离,才是非遗作为内容实现价值的根本所在。
非遗主题民宿的市场空间蔚为可观
此外,也不排除以非遗为主题的民宿营造的可能,一些非遗主题民宿,比如像唐卡民宿、剪纸民宿、陶艺民宿、民族服饰主题民宿以及以各类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民宿等等,如此在地或跨地域形成主题民宿集群,其市场空间蔚为可观。何况较之于异域风情主题民宿更为接地气,且较少受文化原教旨主义者的指摘,本身既作为居住空间,也是微型博物馆或体验馆,当然这需要市场与设计的磨合。
编辑:蒋亦鸿
设计:孙月园
非遗中国的逻辑
中国之美,非遗发现。方塘智库“非遗中国的逻辑”系列,致力于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散布于中国大地上“最安静的风景,最沉默的文明”的寻访和思辨,寻找中国文化的基因,表达中国故事的灵魂。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