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准备越狱吗?
有时候旧文章会突然被评论,尤其是那些似乎发现宝藏一般惊喜。
我心说,哈,才发现呢。真是羡慕你。
我也会顺便重读一遍。有一种不真实,是我写的,但有些陌生。还有一丝感慨,还好我写了,因为人无法像机器那样,程序一般完美重现过去的所思所感。现在我也确实没这个心思了。
比如这篇文章:《这一篇,终结了无数篇》
具体表达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但是整体上依然是目前有关奥地利经济学最简明扼要,尤其最精准的一篇了。
我现在是一枚根正苗红的鸡汤博主,心灵按摩师,我以为《你不可能比他更惨》已经是最好的鸡汤了,终结者。昨天突然有读者翻出来《去他妈的飞行学院》说也喜欢。确实,挺好的。
还有一些不错的,不记得了,有兴趣翻翻,那种经得起时间考验常看常新的好文章。毕竟哪怕是很低的概率900多篇文章也应该出来个10篇优质文章。
《暗中观察》只是一本纪念品,对关注多年的读者而言完全就是买个纪念品支持。里面太多遗憾,只能说能印出来就不错了。该书完全不代表本人真实水平。但另一方面,中国如此之大,观念结构层次如此丰富,客观说还是看目标受众,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买本《暗中观察》随便翻翻,足够让他们看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你可能不信,我还是更喜欢近段时间以来闲聊,可能都谈不上是一篇文章,就是随便说两句。
要严肃认真地进入某个学科,掌握技能,随便聊聊肯定是不够的,得有长时间系统性的学习。但闲聊经常有重要启发,不仅是我说,有些留言比我说的好。学习大概就是这两种,要么严肃认真,要么随意轻松。后者是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交流而已,不需要条条框框的章法。
我很难想起来自己写过什么。但基本上都还是很用心。你或许会好奇,难道每天都能在状态。好问题。其实大多数状态不好不坏,偶尔一些日子状态差,迷迷糊糊中完成一篇,纯靠熟练和惯性。典型的特征是错别字比较多。不过有时错别字又是在状态特别好,兴奋状态下打字太快造成的。
人行动的根本原因是稀缺,绝大多数问题分析到最后你会发现都是因为“穷”,这种“经济学帝国主义”顿时让人觉得了无生趣。举个例子,人的性格固然有差,但是手头宽裕的人通常比较大方。富裕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几乎没有,而家庭成员斤斤计较的多半只是因为穷。人穷志短。
小到家庭,大到地区和国家,一样。
热衷于讲人情的地方,尔虞我诈。重商誉之地,抱诚守真。
经济发达地区,人普遍素质更高一些。人性都差不多,财富影响人的行动状态,更富有就有更多选择,也更具备能量感,人的精气神会受影响,对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俗世的问题大抵如此。能够超脱于经济基础的人,有,但少,因为难。
佛祖可以,你不行。
关于人生的比喻,大概还是监狱最贴切。
安迪其实在肖申克监狱里早就如鱼得水了,他完全可以在里面养老等死。但他还是冒险逃出去了,为此准备了差不多20年。实际上多数人都在等死。
你看老布的形象就是正常退休的,不用越狱,监狱估计也不希望这么老的人还死在里面。但他在监狱里生活太久,已经不会生活了。只好自杀。
我见过不少大龄劳动者,开心的不多。不是96岁老奶奶街头卖饼的自在心态,大多是生活所迫。如果年纪很大了之后还不得不从事一些根本不愿意干的活,滋味必定不好受。什么颐养天年,那都是年轻时候的想当然。
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没有人愿意二十年如一日用小锤子挖一条可能通往自由的地道。但生活并不关心你打算怎么办,所谓天地不仁。
想过自己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后的生活状态吗?是自由了,还是成为一个满心怨念的老人?
想想。
不用焦虑,有空就想想,一两分钟就行。
想清楚了大概就有计划,就会坚定,就不容易被日常波动影响,就可以相对比较从容地度过这饱暖但乏味的每一天。
上篇:农夫和蛇
推荐:去他妈的飞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