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等孩子长大再离”是一些中国父母婚姻最后的共识

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2021-01-21

酒酒 ✑ 撰文
酒鬼 ✑ 编辑

记得高考还没结束那几天,就有朋友开始预测:看吧,考完后肯定会有一波离婚潮。

果然,上周末已经听说有老家亲戚去民政局办手续。家人还抱怨,“怎么劝都劝不回来”。

让我想到去年看过一个报道,一位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说,但凡中高考之后来离婚的,往往面色平静。大家看到这样的夫妻,便知道他们早已心如死灰,也不会再多费口舌。劝不回来的。

等孩子考完再离,是许多中国父母婚姻最后的共识。“家庭责任高于自己快乐”,是父母们为孩子着想的良苦用心。

但这个良苦用心真的有意义吗?将一段强弩之末的婚姻拖延下去,真的对孩子好吗?

我们和几个经历过父母离婚的孩子聊了聊,离婚究竟给ta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离婚一定会伤害孩子吗?

一个7岁便经历父母离异的女孩说,经过14年后的今天回头看,她其实是庆幸的:

这些年我多多少少了解了父母的故事,知道他们选择分开是为了追求各自想要的生活。分开前的日子父亲天天叹气,母亲天天哭——每个人都不快乐。长大以后再回头看,父母离婚是我觉得很有勇气的事情。

离婚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痛苦的——几乎和过去的生活要做一个了断,打官司那年父亲才三十四,那一年头发就全白了。熬过了最困难的那几年后,我也亲眼看到父母的日子越过越好,都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新生活。

父母离婚对孩子有影响,但影响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心理学家E. Mavis Hetherington在2002年的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刚刚得知父母离婚时有短时间的负面情绪,主要包括:焦虑、愤怒、惊讶和多疑。这些负面情绪往往在第二年结束的时候就消退了,只有一小部分孩子会受苦得久一些。

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在长期发展中,并不会受父母离婚的影响。社会学家Paul R. Amato在2001年开始的纵向研究中,邀请了一批家庭完整的孩子,以及在不同年龄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孩子。观察人员观察和记录了这些孩子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和新成人时期的学术能力、情绪问题、不良行为、自我认知水平和社会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离异家庭的孩子和完整家庭的孩子在上述诸多指标中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大多数孩子在长远的发展中可以将父母离异这件事消化得很好。

反而,那些苟延残喘的婚姻,更伤人。

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女生,跟我们这样描述了她看父母吵架的感受:

“每次看到我爸妈吵架砸东西,然后我妈哭着跟我说’要不是因为你,我俩早离了’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很想把自己蒙在枕头里大声尖叫。我理解他们很努力在扛起给我一个完整的家的责任,可是他们没有问过我这样的牺牲是不是我想要的和真的对我好的,就私自做了决定。我期待的家是有真实而饱满的爱意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完整。这样强加于我的牺牲让我即得不到我想要的,又要背负起对他们的愧疚。”

儿童心理学家Kimberley O’Brien说,那些为了保护孩子而假装婚姻状况完满的家长只能是徒劳无功:

“孩子们对于家长的变化是很敏感的,他们可以用直觉体察出声调的变化和父母的焦虑水平。如果婚姻已经破败的父母不告诉孩子他们的真实状况,而是选择’为了孩子好’而假装无视发生,其实是在为孩子制造一个不坦诚的家庭氛围,会为他们往后的余生埋下更大的隐患。”




离婚时,真正伤害孩子的是这些做法
 
如果父母发自内心地不想伤害孩子,那就要记住,离婚也有方法论。

“离婚”这件事本身不一定伤害孩子。而离婚过程中父母的一些行为,往往会成为孩子们的重要创伤来源。
 

1. 离婚肯定会吵架,但吵架的时间点很重要

 

离婚这种事情,免不了吵架和争执。真想为孩子好,那就要懂得在合适的时间争吵。

 

心理学家Hetherington和她的助手在1985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看到父母离婚前吵架较多的孩子,比看到父母离婚前争执较少的孩子,在父母离婚后适应得要好。

 

不难理解。如果离婚前的争执避开孩子,他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来面对父母之后的离异,会对离异这个决定更为惊讶和惶恐。再有,父母争执比较激烈的孩子会把离异看作一种解脱——终于不用天天看着父母吵架了,求之不得。


2. 不跟孩子解释清楚离婚的原因


不要藏着掖着。坦诚告诉孩子,你们为何离婚。
 
孩子看父母离婚这件事的视角,和父母任何一方都是不同的。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婚姻无法走到尽头的原因相对一目了然,可孩子并不会这样理解——他们往往会将父母离婚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背负着这种隐秘的负罪感。
 
就像我们采访的孩子中,一个女孩所说的:

爸妈离婚后我最难过的那段日子里,最大的感受不是愤怒,不是不公,甚至都不是无助——而是很深很深的歉疚。我抱歉他们不够爱彼此,还要为了我生活在一起;也抱歉明明终于有机会分开了,还要因为我而这一生都有所牵连。

3. 逼迫孩子在父母之间做选择

爸爸妈妈离婚后你跟谁?这是个再经典不过的问题了。
 
另一位姑娘确实经历过这样的“选择”,她这样描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们坐在桌子的两边,中间坐着他们共同认识的一位阿姨,问我,爸妈离婚了你想跟谁呀?
       
其实我从小就想跟爸爸。可是那时候我低着头不敢回答。我不知道跟着他会不会是他的拖累;不知道他到底是想要我还是不想要我;也不知道妈妈会不会难过。
 
我爸吸着鼻子蹲下来平视我,孩子,你什么时候能为自己做主呢?
 
我好费力地想,然后跟他说,十岁吧。那时候我以为最难的事情不过小学二年级的乘除法,最远的将来不过是三年后的十岁。我以为十岁是很高级的人类了,像我这样的小孩永远都只有七岁,永远也到不了十岁。
 
然后爸爸说好,那我等着,等到你十岁的时候,你自己跟大家说你想跟我。
       
十岁这个承诺像是魔咒一样笼罩着我七岁到十岁这三年。吃着妈妈做的饭想起对爸爸的承诺来,都好像是一种背叛。我深深觉得自己对不起爸爸,也对不起妈妈。

愧疚着愧疚着,我终于还是长到了十岁。

有一天补习班下课,我爸和我妈两个人并排站在门口,脸色铁青。我刚到门口就被他们一人抓住一条胳膊,像是扭送犯人一样拉扯着出门,都要把我塞进自己的车里。后来我妈忍不住了,撒开了我上去就对我爸动手,在我的补习班外我爸和我妈在街上对打,满街的人都在看。我爸扑通一声给我跪下了,他带着一脸被我妈抓出的伤痕跪着跟我说,孩子,爸爸对不起你。那是十二月的天,北风冷得像刀子割脸。我想拽爸爸起来,但是又害怕得动也不能。我妈又冲上来跟我爸拉扯,围着的看客纷纷指指点点,有人还打了110。我被挤到人群外,看着旁边儿的马路上车水马龙突然明白,生活不会因为你十岁就让你一夜之间拥有了可以自主选择的能力。我忽然觉得庞大的无力感从头顶压下来。

那时我十岁,我第一次想要冲进车流。

逼迫孩子在父母间做选择,永远都会比你想象中更加残忍,尤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

他们是最无力的群体,拖着两条束手无策的胳膊,手心却被塞进切割生活的刀锯,扮演自己原生家庭的刽子手。
 
无论怎么选,孩子的心中都会从此深埋下一份歉疚。




那么,
如何做才能尽量让离婚对孩子的伤害小一点?

1. 少让孩子看到你们离婚期间的争执。

离婚过程中,父母之间的争执少让孩子见到会让TA适应得好一些。
 
并且,如果父母能够清晰地向孩子描述离婚的原因及其后续进程,且不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对孩子的适应非常有帮助的。

2. 不要对孩子说另一位父母的坏话。
 
离婚后不要为了寻求认同,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任何时候都不要。
 
另一位父母离异的女孩回忆说,妈妈让她一起说爸爸的坏话,这件事至今都是她的阴影:
 
很多年里我都像是拿着一本字义扭曲的字典,“我爱妈妈”的同义词是“我恨爸爸”,“我希望妈妈开心”的同义词是“我不想见到爸爸”。我的妈妈在婚姻里被我爸爸伤害了,而我要被当作惩罚我爸爸的刀俎。仿佛八岁的我的身体里,已经住着一个三十六岁的婚姻不幸的女人。那时候我连男孩子的手都没牵过,却要和我妈一起咀嚼一场失败婚姻里的龃龉。
 
最白热化的时候,妈妈不许我叫爸爸“爸爸”。她说反正这个男人不负责养你,就没必要叫他了。小学六年级我生了重病住院,爸爸给医院打来电话的时候我妈正好在旁边。那时候我发着高烧,一边夹着电话一边小心地觑她的脸色,她锁着眉头瞪我,跟我说,“叫他叔叔”。
 
或许你的婚姻结束得很惨烈,你和你的前任伴侣在余生甚至都反目成仇,可孩子对每个人都没有仇。

对孩子说对方的坏话,必然会让Ta夹在中间左右两难。要知道,你的前任伴侣或许不是你的好丈夫、好妻子,但Ta永远是你们孩子的父母,你的孩子像爱你一样爱Ta。

3. 对正在经历父母离婚的孩子进行离婚教育。
       
对于正在经历父母离异的孩子进行离婚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双方家长都要给孩子足够的情绪支持,并且密切关注孩子在此期间的行为异常;在离婚程序结束之前,这个家里的家庭秩序需要所有人一起遵守和维护。

其他可以帮助孩子平稳渡过离婚期的因素包括:稳定的经济支持和社会支持,比如孩子的朋友、同学和老师。
 
4. 离婚后至少一方父母生活稳定,这对孩子自我认知的意义重大。
 
离婚后至少一方父母生活稳定对于未成年的孩子的意义不可或缺,而且,离婚后一方状态不稳定时尽量通过减少探视等方式,避免将孩子牵扯进一个动荡的生活氛围。
 
一位父母离婚后又分别再婚的姑娘说,她觉得父母离婚是好事。
 
我们也希望用她的故事来结尾:
       
父母分开后我最常被人问到的问题是“你希望爸爸妈妈复合吗?”而我永远说不。他们都很快组建了家庭,我跟着妈妈,有一个很疼我的继父和继父带过来的哥哥,现在过得很幸福。
 
说没遗憾那是假的。小学时我爸送我的兔子玩偶,我搬了四次家一直带在身边;中学以后但凡是记叙文的作文题,我几乎写的都是他。
 
但我爸妈各自的第二段婚姻都很幸福,比起明明不合适还要为了孩子让婚姻苟延残喘,我更希望的是我能看到我的父母有好好爱一个人和被爱的能力。
 
这是对我意义更大的事,家长的婚姻是每个孩子认识爱情的模板,虽然我的原生父母有一段失败了的婚姻,但是后来他们的稳定生活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真的有学会怎样去爱与被爱,给我勇气以后如果成立家庭,也可以像后来的他们一样美满和幸福。
 
是的,让每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能获得幸福,这才是最重要的。



References
Amato, P. (2001). Children of divorce in the 1990s: An update of the Amato and Keith (1991)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5(3), 355-370. https://doi.org/10.1037/0893-3200.15.3.355
Arkowitz, H., & Lilienfeld, S. (2013). Is Divorce Bad for Children?. Scientific American. Retrieved 9 July 2020, from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is-divorce-bad-for-children/.
Benson, H. (2014). When, and Why, Divorce Hurts Kids.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Retrieved 9 July 2020, from https://ifstudies.org/blog/when-and-why-divorce-hurts-kids#:~:text=No.,especially%20in%20the%20immediate%20aftermath.
Divorce Statistics and Facts | What Affects Divorce Rates in the U.S.?. Wilkinson & Finkbeiner, LLP. (2019). Retrieved 9 July 2020, from https://www.wf-lawyers.com/divorce-statistics-and-facts/#:~:text=In%20addition%2C%20children%20of%20divorce,a%2035%20percent%20higher%20rate.
HETHERINGTON, E. (2002).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INTAMS Review, 8(2), 178-192. https://doi.org/10.2143/int.8.2.2004434
Wolfinger, N. (2005). Understanding the divorce cyc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猝死前兆  |  男性凝视  |  结婚焦虑

什么是好爸爸  |  亲子家暴  |  抑郁  |  性单恋

肺炎防护  |  微笑抑郁  |  识别PUA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心理学专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