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先明:加大金融科技应用,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成都农商银行作为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回到市属国企序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按照“全面彰显公园城市特色和乡村振兴功能的全国标杆性农村商业银行”要求,坚守“因农而生、伴农成长”的立身之本,深耕本土,不断探索创新服务“三农”的新战略、新模式和新产品。在数字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成都农商银行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大推广金融科技运用,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新动能,助推成都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成都农商银行副行长 成先明
注入大数据和智能化因子,探索开展主动授信,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
1.强化“三农”大数据建设,加快打造线上农贷产品。一是创新“农信易贷”线上贷款模式,提升贷款便捷性。依托“互联网+”科技创新,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全流程线上化,采用人脸动态识别、电子签章等互联网技术,运用大数据智能风控决策引擎,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线上化渠道,实现线上申贷、审批、提款、还款等功能,实现农户“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的全线上业务体验。同时,面对新农村孕育的新需求、新变化,将“农信易贷”信用额度提升至20万元,有效满足农户各方面的融资需求。截至2022年6月末,“农信易贷”贷款余额11.45亿元,惠及农户1.73万户。二是实现农户经济档案电子化改造,提升建档质效。农户的生产生活特点决定了“触网少、频次低”,面对广泛的农户都要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且需动态更新档案数据,线下建档的模式会消耗较多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为有效提升建档质量和效率,我行搭建了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客户经理在线建立电子化的农户经济(信用)档案,有效推进农户经济档案的快速采集,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实时生成预授信额度。历年来,成都农商银行累计建档超50万户。
2.建设全行级智能风控中台,保障“三农”金融服务安全。构建风险资源库、风控决策引擎、风控服务配置平台及风险可视化平台“四位一体”的架构体系,助力经营风险从“人防”向“技防”“智防”转变,由“人工决策”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数据决策”转变,输出风险更低、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价值更高的“三农”金融服务。一是增强大数据和AI赋能,绘制农村客群360度画像,建立包括进件准入、授信增信、反欺诈、定额定价、资金流向监测等多维度信贷全生命周期风控模型。二是利用机器学习建模平台助力风控模型快速迭代优化,尤其是结合农村市场主体生产、生活特点,合理确定各项模型指标与评分标准,向评级授信多维度、精准化的工作目标推进。三是强化行内外风控数据的有机整合和共享复用,完善客户画像精准度和有效性;并积极探索“隐私计算”技术在“三农”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相关实验和测试,数据隐私和数据价值双管齐下,推动“数据可用不可见”。四是推广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光学字符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新兴技术运用,替代风控环节中的部分人工行为,进一步提升风控全流程自动化程度。
3.积极参与政府涉农数据平台——“农贷通”平台建设。“农贷通”平台是成都市政府立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搭建的集农业政策咨询、产权流转服务、融资供需对接、金融风险分担、信用信息共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我行将其作为运用数字金融破解“三农”市场信息不对称、融资难等问题的重要抓手,2017年7月成为首家与“农贷通”平台联网对接的金融机构,目前累计通过“农贷通”平台投放贷款1.96万笔,总金额216亿元,位居全市金融机构首位。
推广完善数字终端和服务供给,改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环境
1.推出了村级“惠农微银行”农村综合服务模式。结合农村空心化,留守老人现代金融服务工具接受度不高、普遍使用存折等特点,我行在农村地区推行“惠农微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并对终端机具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是采用“商户”合作模式,安装惠农终端,采用大屏触屏设备,界面友好,操作便捷,更符合农村地区用户习惯,相较于助农POS功能更加丰富完善,且支持存折更契合农村客户特点及需求。二是通过VPN连接到银行内网,支持办理银行卡/存折小额存取款、转账、耕保/林保兑付、社保缴纳、账户查询、补登存折、生活缴费、国债购买等业务。采用专用网络保障安全性的同时,也更适用于农村地区固网专线铺设难度大、调整安装位置的场景。截至目前,全行在成都14个区县农村地区共建设了110个服务点。2021年惠农终端办理业务59.37万笔,交易金额3.68亿元。
2.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提升“三农”客户服务体验。一是结合四川地区农村客户大多使用方言的特点,建设智能客服系统,利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播报等技术,支持客户使用四川话拨打客服热线后,通过智能语音导航至业务办理节点,无需层层按键,提高了服务效率。同时,该系统搭建了四川话混合普通话的智能质检模型,对客服中心人工服务电话录音文件进行准确识别和质检分析,有效降低了操作风险,保障了客服质量。二是针对农村用户使用手机APP以及线上化金融服务的经验和习惯,基于微信平台和H5技术打造了一款简化版的手机银行“掌上农商”,无需下载APP或前往银行柜面,仅需关注成都农商银行微信公众号即可开通使用。首次绑定账户后,后续登录无需重复输入密码;且支持农村客户通过自助设备进行无卡取款,支持快速接入“智能客服”。“掌上农商”成功吸引到大量从未接触过线上金融的农村用户,使其体验到了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乐趣。
加强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互通和有效利用,探索搭建农村金融信息服务体系
1.围绕“便捷支取、查询、缴费”功能,实现与税务、社保、医保、规划和自然资源、城市公园等政府部门协同,实现系统联网互通。搭建城乡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在线实时交付,建成集财政补贴代发、养老保险代收、医疗保险代收、水电气缴纳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并开通柜面、自助机具、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天府市民云等多种渠道,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代收付一站式服务。平台覆盖成都市近150万户农户,年均发放财政补贴资金近30亿元,代收社保300余万人次,其中2021年代收社保即达420万人次、金额55亿元、代发农民工工资19万人次、22亿元;2022年上半年代收社保95.44万人次、19.61亿元;代发农民工工资10.07万人次、11.11亿元。
2.银村业务助力数字乡村服务建设,实现村级财务“账务管理”与“资金支付管理”闭环式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效能。为落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成都农商银行于2021年1月率先在都江堰开展“银村直联”业务试点,该业务支持村级资金在线支付、实时查账、在线打印回单、与银行自动对账等功能。作为成都市首家开展实施业务的银行,截至2022年6月末,我行“银村直联”业务已覆盖19个区市县,开通在线支付账户2052个,支付67.06万笔,在线支付交易额33.86亿元。“银村直联”打通村级会计核算系统与银行业务系统之间的互通桥梁,实现村级财务“账务管理”与“资金支付管理”为一体的闭环式管理,推进政务和金融服务渠道共建共享。一是巩固了村社资金“云核算”基础,拓展了原核算系统收支原始凭证远程预审、“银村直连”资金在线支付、网上财务公开三大信息化管理模块功能。二是通过线上无现金和可追溯的支付交易处理方式,以及采取专线保障、SSL协议加密、交易签名验签等措施,实现资金不落地,保障村级资金使用安全。三是实现金融助力乡村治理,通过对线上财务支付进行全环节审核、监督,有效保障资金使用安全,进一步筑牢了村社廉政网络体系防线建设。四是切合疫情常态化需要,避免基层财务人员频繁往返于网点、代理记账中心等地,实现不出门即可办公,提高了村社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员流动。
结 语
乡村振兴战略描绘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宏伟蓝图,为农村金融、农商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深度融入数字乡村建设,实现科技赋能,是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的新动力和新引擎。成都农商银行将坚持深耕服务“三农”战略定力,坚定“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发展策略,持续强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为促进成都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农商力量。
(栏目编辑:杨昆桦)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点击查看精彩内容)
■ 专题 | 筑牢“小站点”构建“大平台”,金融科技驱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转型升级
■ 案例丨“玄武”大数据平台,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银联商务基于云平台的湖仓一体建设
新媒体中心:主任 / 邝源 编辑 /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