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圈”出幸福生活 “逆”出乡村新颜

吴明娟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05-28


许昌、驻马店、新乡、信阳,连日来,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史林静跟随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报道采访团以行进式采访,现场“聆听”河南人民自强奋斗、携手奔小康的时代交响。


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史林静寄语本报读者。


6月12日,史林静(右)在河南新县采访田铺大塆村60岁的许秀青。

李嘉南 摄


“15分钟”便民圈里看小康


史林静一直关注着许昌经济社会发展。前不久,她和同事一起采写的《抢出一个身位谋发展——河南许昌经济复苏见闻》,报道了许昌市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化危为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跑出了经济复苏加速度。


“在许昌,能真切感受到中国近年来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取得的成就。”试问,15分钟能做什么?史林静告诉记者,在许昌从市内的任何一处居民小区出来,步行不出15分钟,几乎都能找到一处健身休闲的游园或绿地、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便民阅读书屋、一个生鲜便利店……近些年,许昌连续打造了5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包括生鲜便利圈、养老服务圈、休闲健身圈、医疗卫生圈、智慧阅读圈等。一个个民生圈,不仅“圈”出了生活的便利,更“圈”出了百姓的幸福感。


“这可不是吹牛,在我们许昌,买菜、看病、运动、学习,这些在家门口都能解决。”家住魏都区许继社区的张巧云老人自豪地说。


许昌“绣花针”式的城市管理、扎扎实实的民生工程、久久为功的生态建设给了史林静较为深刻的教益和启发,“做记者也需要有‘绣花针’式的功夫,扎扎实实,久久为功,写好自己的新闻报道”。


“逆袭”的乡村家家有好故事


向史林静“显摆”幸福生活的,还有信阳新县田铺乡大塆村60岁的许秀青。


大塆村一共81户,最少时剩不到50口人,“最有出息”的事就是离开这个村。而许秀青是留守人员。一到下雨天,泥泞混着牛羊粪,整个村没有好下脚的地方。“或许这辈子都走不上石板路了。”许秀青说,儿子结婚加上老伴生病,家里一下子欠了20多万元的债。


2014年,在村干部的动员鼓励下,许秀青办起了村里第一个农家乐,成为“春临农家”饭店的老板,仅用3年就还清了外债。去年,她的农家乐收入30万元,2018年,她还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奖状”——田铺乡“创业示范典型美”。


新县属大别山革命老区。如今,当地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规划“九镇十八湾”,发展乡村旅游。乡村面貌变了,人口结构也悄然发生改变,返乡人员一天比一天多。


在新县,“逆袭”的村庄还有很多,比如河南省重点贫困村西河湾村。


史林静2016年曾去过西河湾村。这里以美丽乡村建设和古村落开发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环境好了,村里的农家乐多了起来,当年充饥用的木槿叶尤其受游客欢迎。有个村民的话让史林静印象深刻,“以前没粮食的时候吃这个,现在条件好了还吃,大山里的东西都是宝,没有政府的帮助,那就是草”。于是,史林静写了篇通讯《木槿叶子上的脱贫梦》,从一片叶子看乡村巨变,受到广泛好评。她说:“记者要想做好新闻报道,就要从小切口讲述大主题,以不同角度讲述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


精神食粮足,文化也小康


在行进式采访中,确山县有一群农民让史林静印象深刻,他们放下锄头拨琴弦,奏出了小康乐章。


确山的老百姓,过去没几个人知道啥叫提琴,上世纪90年代一批农民到北京的提琴厂打工,从学徒一路做到制琴师,“确山师傅”名气渐渐大了。从小听着“确山师傅”故事长大的小镇女孩张婷婷高考报的就是音乐院校,“每次寒暑假回家都能看到变化,县里和镇上的乐器行多了,音乐人也多了,甚至还会有人向我打听学音乐的事情”。张婷婷想不到,那个全校只有一架脚踏琴的小镇,那个连琴行都没有的小镇,已变成了“提琴之乡”。2015年,确山县建立提琴产业园,一批批制琴师返乡创业,带动村民就业。如今,这里年产提琴约40万把,产值达6亿元,造出了中国80%的手工制作中高档提琴,远销欧美。


采访半月余,行程几千公里,一个个采访对象丰富了史林静对“小康”的认识:小康不仅仅是本“经济账”,更是千千万万个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不光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满足需要,这是人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通过在新华社客户端、微博等平台开展“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行进式报道,史林静和同事们相继推出“大别山里的美丽小村”“昔日黄沙滩,今日花果川”等现场新闻以及多篇重点融合报道。


2014年进入新华社以来,史林静就对“一老一小”予以更多的关注。从五毛食品包围农村校园谈起,多次对儿童营养状况进行扫描。又从“60岁”的晚年和“6岁的期盼”入手,对养老和儿童福利保障这两个方面作了深入调研,并对小学课改、山区教育信息化实践进行调研采访,采写了多篇生动鲜活的新闻。


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史林静说,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能够有幸奔赴一个个新闻现场,讲述真实而动人的中国故事,让越来越多小康路上的奋斗故事,成为照亮大家不断前进的温暖火把,这是一种责任。“爱是繁星,指向光明。也正是这些给了我最持久的震撼和感动,也让我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责任编辑:路滢月)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阳光的老乡  实在的小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用心用情写好人民的小康故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元古堆的村民更爱笑了

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
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将我置顶起来——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

↓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

版话儿

版人版语

传媒瞭望

发行观察

广电家

好书品读

印业独家

中国农家书屋

中国出版

↑喜欢我,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