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队的夏天说起 | 联川杂谈
你也看了《乐队的夏天》吗?
那些音乐人、乐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与我而言,那夹杂着我18岁时候开始的另一种生活轨迹。
大学四年,大部分时间都很平常,上课、做实验......剩下的时间就是偶尔在不同的城市乱逛,在livehouse看一个又一个音乐人、乐队的现场。
看的第一个现场是在2016年,当时稀里糊涂的买了票,坐了两个多小时公交,和一群素未谋面的人在微信上说着“现场见”。后面我再也没见过那群人。而那个叫陈鸿宇的音乐人,几天之后将要在北京工体开演唱会。
大学里其实没有去过很多次livehouse,因为我喜欢的音乐人似乎不怎么偏爱大连,而我也懒得为了看现场去其他城市。除了17年赵雷的巡演。
17年4月末,一个人从大连跑到沈阳看赵雷。那天门口聚集着很多黄牛,那一年的赵雷,因为《成都》“爆红”,以至于当时差点没抢到票。
演唱会结束第二天离开沈阳,有趣的是,在火车站等车的时候一个女生发微信说,她朋友在飞机上遇见了赵雷,并且要了签名。
18年的冬天,走出教学楼的时候刚好听到广播站在放不可撤销的《她》,当时为此发了朋友圈。恰巧那年的圣诞节,不可撤销的巡演就到了大连。但是我没去,后面再看到不可撤销的消息就是宣告乐队解散。
相似的事情也发生在18年,当时成军22年的布衣乐队宣布解散。看到消息的时候离大连巡演结束不久,那一场演出没去,因为前不久刚看过。
除了不断认识不同的人,这一切带给我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接受与宽容。
有一条鄙视链似乎一直都在;听摇滚的看不起听嘻哈的,听嘻哈的看不起听民谣的,听民谣的看不起听流行的。
而这条鄙视链真的是来的莫名。不论是金属、朋克、摇滚,我们自认为的所谓小众、特立独行其实都是普通的样子。
就像前不久认识的一个乐队主唱,演出时候他在台上高声大唱,台下的人喊着“牛逼”,但实际上他也只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会为孩子写歌,不演出的时候陪着孩子。
大家都是平凡普通、努力生活的人。所以我们也实在无需标榜自己的独特。
这个夏天,痛仰、盘尼西林、反光镜、旅行团,这些在我歌单里不断出现过的乐队走向了大众,一如17年见证赵雷“爆红”。
我们在这些乐队和音乐人的现场感受我们自身的年轻,演出结束后转头投进汹涌人海,继续紧跟着生活的步伐。而后回想,也只会觉得年轻真好。
我们没有坚持什么了不起的事,认识什么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我们所热爱的这些乐队、音乐人都在督促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更加热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