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指导学生,大工的老师这样做!
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时期,我校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合理开展科研工作的倡议,在保障身体健康前提下,坚持有序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他们有的总结梳理科研成果、筹备申报奖项,有的酝酿撰写项目申报书筹备申报大项目,有的撰写论文、专著、专利……充分体现了大工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为传播正能量,学校推出“科研不停歇”系列策划,分享他们的工作安排、成熟经验及克服困难的办法,以供师生学习借鉴。
“围绕本领域的紧迫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努力解决本领域中面临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
化工学院于畅教授认为应利用疫情防控期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撰写、修改和完善项目建议和申报书。其次,思考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和可能的突发问题,最终提出自己的见解,建立相应的实验方案和方法,形成特色的技术路线,进而完成申请书的撰写和申报。
在筹划大项目方面,他发挥自己所长和团队共同协作,围绕本领域的紧迫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努力解决本领域中面临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他引导学生以此次疫情为实例,让学生深刻了解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危害性的重要性。
“‘疫情’也是一种警示,我国城市群建成输水管网,即形成了统一的供水保障系统,但也会有一定的风险”
化工学院马伟教授表示,“疫情”也是一种警示,我国城市群建成输水管网,即形成了统一的供水保障系统,但也会有一定的风险。比如类似病毒污染,一旦进入水体将如何应对?他结合自身专业与相关的合作单位,提出了“冠状病毒污染的医疗废液和医院污水可移动应急处理方法与装置”项目计划,正在积极加工当中,希望为实现源头的控制、避免扩散做些工作。
同时从长远考虑,在学校科研院支持下,他提出了“长距离暗渠输水供水生物量控制与水质保障新技术示范及应用”重大需求建议书,目前正在积极征求住建部、省住建厅和市水务局的专家以及国内高校专家意见,进行下一步的完善。另外他还积极与有关企业合作,针对疫情研究设计出消毒设备、消毒剂,努力参与到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切断污染源抗疫当中。
“疫情期间,广泛阅读顶级期刊与会议的相关论文,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写作技巧”
软件学院林驰副教授在疫情期间,广泛阅读顶级期刊与会议的相关论文,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及写作技巧,与实验室项目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研究兴趣点,找到突破点,进一步构思问题解决的方法与模型,并积极进行探索实验。同时他仔细打磨自己的论文,特别注意章节之间、段落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检查图表文字格式的规范性,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等细节,力争高质量地完成论文。
“利用学校提供的电子资源,撰写重要的综述论文,同时指导学生整理平时积累的实验、计算数据,并进行论文、专利写作”
能源与动力学院梁刚涛副教授在春节前已经完成了项目申报书的初稿,疫情期间反复修改、打磨申报书,以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另外,他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电子资源,撰写重要的综述论文,同时指导学生整理平时积累的实验、计算数据,并进行论文、专利写作,每周组会正常进行,改为视频或语音会议,主要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和文献阅读等工作。
“第一时间对每位研究生现状进行了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通信费用补贴等措施”
电信学部副部长赵珺教授考虑到在防疫期间具有相对充裕的独立工作时间,结合科研方向,其团队通过文献查阅和仿真实验重点推进基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工作,并同步撰写论文与专利成果总结。团队第一时间对每位研究生成员现状进行了摸底,明确了学生在家的科研条件、具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以此安排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通信费用补贴等措施。
除此之外,其科研团队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充分采用音视频会议等线上方式与其他高校教授和企业研发管理人员沟通,牵头拟与东南大学、上海宝钢等单位合作在2020年底开始国家科技奖励提名的申请工作。
“疫情期间时间相对集中,是整理材料、撰写论文和专著的好时机”
运载学部张桂勇教授团队在寒假开始的前一周,就根据拟申请的几个申请期跨年的项目,制定了较详细的时间表和工作计划,有些项目在春节前已完成申请,其余项目申请和科研探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开展音频、视频会议讨论。
同时他认为,疫情期间时间相对集中,是整理材料、撰写论文和专著的好时机。一方面,可以对已经完成的论文草稿修改完善,通过电话和相应学生讨论,以期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利用已有的结果数据,分析讨论,整理成文;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通过阅读网络和最新文献,关注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阅读经典文献,进一步充实自己。
“老师就像发动机,学生则是汽车各个部分,只要在合适的时间点火、调节油门,就能带动大家保持在最佳的速度,跑更远的距离。”
“我们科技工作者要将知识服务于抗疫第一线,让科研成果落地,把科研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运载学部赵剑教授一直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病症状、机理、检测方法以及传播途径等,并思考如何将课题组已经取得的高精度微传感器成果应用于生物病毒检测。由于条件有限,他们正通过文献收集开展用于病毒检测的生物传感器设计和实验方案相关基础工作。
课题组借助组群视频、语音和邮件搭建了有效的协作交流平台。赵剑表示,在远程协作办公中保持沟通和及时反馈对于工作进展以及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特定时间网上见面、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并迅速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里面,老师就像发动机,学生则是汽车各个部分,只要在合适的时间点火、调节油门,就能带动大家保持在最佳的速度,跑更远的距离。”
“明确任务,及时沟通,分组讨论,确保学生不掉队”
机械工程学院王大志教授针对疫情期间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或开展科研工作给出了他们的策略:分组讨论、紧密跟踪。对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老师分别与小组进行网络会议,讨论科研工作进展、论文与专利撰写,并布置5-7天的工作安排,这样有利于充分讨论科研工作,并明确每个学生的工作任务;对于本科生,将本科毕业设计同学建立微信群,根据毕业设计任务安排,每周与学生讨论工作进展,布置下一周工作任务。
“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学生群,发布相关消息,积极分享资料,通过客户端数据实时监控学习过程”
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闫英作为一名开学第一周就需要进行本科生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机械设计教学团队的十几位老师进行视频会议,制定线上教学工作计划,并分配任务。他们通过QQ以及微信的方式建立学生群,发布相关消息,并使用大连理工大学超星金课平台以及雨课堂客户端为线上教学做准备,积极在群里分享资料。
此外,通过录制同步语音的PPT,上传至超星客户端,发布给学生,保证即使网络不顺畅的条件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散进行网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客户端数据实现学习过程的监控,并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利用本专业知识对新冠病毒进行研究,为彻底遏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贡献力量”
自疫情暴发以来, 生物工程学院杨永亮副教授和其研究组成员们一天都未休息,他们正在利用在生物信息学并结合实验验证的交叉领域特长,基于在蛋白突变与重大疾病致病机制方面的长期工作积累,从而预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突变指纹以及可能的演变方向,为新冠病毒的有效防控、为新冠病毒的药物和疫苗开发提供理论以及技术支撑。
一些国外留学的研究者也加入其中,他们以微信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充分利用研究组内的计算资源并调用了远程计算资源,完成了全部的前期数据计算、准备基金委的新冠病毒应急专项申请以及拼多多集团的应急专项申请。目前,该团队正在进一步全力预测新冠病毒可能的中间传播宿主,希望其研究成果为抗击新冠病毒的重大疫情,为彻底遏制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贡献力量。
近期精彩内容
为大工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