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进一步:5G网建迈向深层覆盖
从大到优:5G网络覆盖如何迈向高质量?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11部门联合开展北京市重点场所5G网络信号覆盖提升行动(简称“241”行动),聚焦北京重点区域,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破解选址难、进场难、场租高等问题,进一步推动提升北京市重点场所5G网络信号覆盖,提升北京5G网络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5G融合应用创新水平,夯实北京市数字经济城市底座。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引领性技术,是赋能数字经济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商用两年来,我国5G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发展的步伐也由最初的网络建设加速步入应用创新的新阶段,因此面向场景的5G网络支撑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从“做大”到“做优”,高质量的5G网络覆盖究竟如何打造?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建成超过165万座5G基站,而中国更是直接建成了超115.9万座5G基站,占到了全球已建成5G基站数量的70%,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5G第一大国,国内三大运营商拥有超过6亿5G用户,5G终端销量也超过了4.5亿台,占到了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总的来看,我国已初步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独立组网网络。
5G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满足今后十年的网络数据流量增长的需求,网络的优势取决于网络的规模和覆盖范围。众所周知,5G频段相比4G频段更高、损耗更大,5G要达到4G同样的连续覆盖能力,需要更多的基站数量,然而目前来看,我国5G网络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与4G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日前工信部正式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5G独立组网(SA)规模化部署,逐步构建多频段协同发展的5G网络体系,适时开展5G毫米波网络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也指出要加快拓展5G网络覆盖范围,优化城区室内5G网络覆盖,重点加强交通枢纽、大型体育场馆、景点等流量密集区域深度覆盖,优化产业园区、港口、厂矿等场景5G覆盖,推广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结合北京“241”行动,也可看出,在今后,面向场景的5G网络建设将成重中之重。
做优中频:加强行业场景适配能力
当前,信息技术正处于系统创新和智能引领的重大变革期,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集成创新与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 经济贡献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5G行业应用正快速扩张。据工信部组织开展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和全国5G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现场会等活动显示,我国全国5G应用创新案例超过1万个,涵盖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而随着数字化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治理等新需求不断增长,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面向场景的5G覆盖,要强化中频段5G产业能力,组织开展5G毫米波产业研发和测试,持续推进5G增强技术产业化,分阶段开展技术、产业化和应用导入,加强5G技术行业需求的适配与支撑。
据了解,面向场景的5G网络覆盖,中频频段仍是主流。《“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指出,结合我国产业发展水平和频率使用现状,有序重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发挥频谱资源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先导作用,增配中频段频谱资源,分阶段出台5G毫米波频率规划,开展公众移动通信系统频率使用率和使用效益评价,推动商用频谱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统筹满足公众移动通信产业发展中长期频谱需求。
而在确立了网络建设标准之后,面向场景则需要选择合适的5G解决方案进行交付。
匹配体验:完善场景网络覆盖
对于5G建设场景来说,通常可以分为室外、室内两大类。无疑,以体验为目标的网络建设标准,是实现高质量网络覆盖的先决条件,在以信号强度为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以用户体验角度定义的网络建设标准,可以实现全网的体验一致性。
据悉,5G应用面向个人和行业应用,既要满足个人应用对交互方式、生活便捷提升等需求,也要满足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的需求,
华为相关负责人指出,对于toC为主的5G网络可以通过上/下行体验速率来衡量网络质量,上行以满足随时随地5Mbps为体验基线;而在医院、高校、交通枢纽、景区等高价值场景,为满足更高清晰度的2K视频直播、XR直播等为5G新业务需要,体验速率需要提升到10Mbps以上。
而从场景来看,室外场景主要是城市的主干道路,为充分体现5G的高速率、大带宽特点,推荐选择大带宽、多通道的MassiveMIMO AAU设备,采用MassiveMIMO设备的5G网络下,用户体验速率可以达到4G的10倍以上。
室内场景主要是如医院、高校、高铁站、客运站、地铁、景区等场所,都存在人员密度高,话务需求大等特点,在5G建设方案上需要重点考虑容量上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当前的容量需求,还需要考虑面向未来一定周期内的业务发展带来的话务增长。
日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南有限公司携手华为采用700M+2.6G SUL上行增强技术,在湖南移动华为建设区域全网开启SUL上行增强特性,极大地增加了5G用户的上行可用时频资源,提升了上行传输速率,同时利用700M的覆盖优势提升了上行覆盖,700M作为实现5G深度覆盖和广覆盖的黄金频段,与2.6G大带宽协同组网,除了能满足日益增长的ToC业务大带宽、广覆盖需求,还将在智慧钢铁、智慧矿山、工业制造、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ToB行业应用中凸显出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5G产业、网络建设、用户规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5G应用发展仍面临终端、网络供给能力不足、应用标准缺乏等问题。
由此可见,在5G网络已经规模部署情况下,根据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5G深度覆盖,最大化5G站点覆盖价值,打造高品质5G网络,离不开运营商与设备商的持续探索。
协同互促:打造高质量5G网络
建设不是目的,应用才是核心。无疑,网络建设和应用是相互促进的,5G作为国家关键数字化基础设施,构筑了5G高速路后,通过产业的带动也必将会进一步推进应用的发展。
作为中国5G建设的排头兵,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已经建设5G基站4.7万个,万人基站数全国第一,基本实现五环内和副中心连续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精准覆盖,5G终端用户占移动用户32.4%,可以说,在5G应用的培育上,北京的土壤已经足够“肥沃”。
而回看“241”行动,其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北京市重点场所5G网络信号覆盖能力,不仅对个人5G体验和相关应用发展带来提升,对于5G行业数字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速。
回顾4G网络的建设历程,通过优质4G网络建设,移动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在社交、出行、购物、支付、娱乐等多个与普通人息息相关领域切切事实做到了“4G改变生活”。
而目前5G网络仍在建设过程,网络存在弱覆盖区域,影响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据了解,从现网统计来看,5G网络的高清视频观看比例高于4G网络,高速5G网络下,用户更愿意享用优质业务体验。
当前我国5G发展已进入“无人区”,技术、产业、应用方面国际上均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一定会经历一个攻坚克难的创新过程,需要遵循从试点示范到规模推广,再到大规模商用的规律,不会一蹴而就,而5G网络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设施,唯有持续打造与场景匹配的5G网络,才能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好局面,推动5G服务质量及用户感知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