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报道 | 王传顺:重症病房的勇士
1月31日上午,在疫情最胶着时刻,我和同事们毅然前往武汉。到达的当天晚上就参加了防护知识培训,第二天便前往火神山医院采访拍摄。
在武汉的60天里,我用镜头记录下了身着迷彩军装的白衣战士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攻坚克难、连续作战的英雄壮举。为了能够拍摄到医院重症病房医护人员救治新冠肺炎病患的画面,我曾经10次进入医院“红区”进行采访拍摄,每次穿戴着防护装备几个小时下来浑身都湿透了,这让我真正体会到医护人员面对的危险和付出的艰辛。
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军队抽组1400名医护人员于2月3日起承担武汉火神山新冠肺炎专科医院医疗救治任务。图为2月2日上午,空军派出8架大型运输机空运医疗队员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上午9时30分,武昌医院、汉口医院等定点医院的患者陆续转入刚刚交付给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新建医院。图为医护人员转运确诊患者。
2月7日上午8点,我走进驻武汉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的病房,这是我第一次进入“红区”采访拍摄。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我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和手套,摄影器材也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虽然之前考虑到一些不利于拍摄的因素,但真正进到病房拍摄时发现困难很多,尤其是手上戴着三层手套,相机包着保鲜膜,每按一次快门都特别费劲,后来我索性拆掉保鲜膜进行拍摄。当天,我用了3个多小时拍摄了三个病区,有时甚至因为想要拍摄一个好的画面距离病人太近,而被医护人员“警告”。
2月7日中午,武汉市中部战区总医院感染科,又有一名患者治愈出院,患者与医护人员道别。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在病房里,我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患者与医护人员相互鼓励、相互打气。很多病人都非常乐观,对治愈充满了信心。在采访中,我听说当时在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非常辛苦,院领导决定轮岗,把一线的医护人员换下来。但是有16名调休下来的医护人员联名签了请战书,要求继续战斗。还有很多医护人员不愿意宣传自己,怕家人担心,同时觉得这只是自己的职责所在。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
“如果你的报道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现场不够近”,这是许多记者的座右铭。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给我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记忆是2月19日第三次进入“红区”。那是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等待拍摄第一批接诊的病人,由于我当时戴的三层手套尺寸都偏小,防护服和护目镜也不太合体,当时就感觉浑身箍得很难受。病人预计下午3点抵达,我2点30分就进入“红区”等候,还不到半个小时护目镜上全是水汽,看人都是影影绰绰的,等到4点,病人进来我只能对着人影盲拍。但是更难受的是因为手套太小了手被勒得不回血,整个手都是麻木的。大概到了4点30分以后,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头疼得好像要炸开,整个人处于一种濒死的状态。要不是旁边医生一直按着我,我真想一把扯下口罩,不管那么多先让我痛快吸一口气再说。如果不是有医生搀扶着我一点点挪出“红区”,我一定会晕倒。往外走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个护士在呕吐,我试图举起相机拍下这一幕,但是发现根本掂不动相机。等我出去以后立刻吐得一塌糊涂,感觉就像死过了一次。
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有预见性地快速调整救治方案,采取呼吸支持、抗病毒、维护脏器功能、加强营养等方法,使重症患者逐渐有了好转,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图为2月24日上午,医护人员观察液体流速,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做好每个环节工作。
2月24日上午,医护人员精心护理重症患者。
武汉火神山医院综合科,根据老年患者病情的变化,有预见性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月28日上午,患者紧紧抓住医护人员的手,不愿意松开,千言万语道不尽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理解到了医护人员的不易,作为记者的我们只是偶尔进入一次“红区”,他们却要忍受着穿防护服的闷热和不适,每天数小时工作在“红区”里。还要细心地为病人诊断治疗,再难受他们都不能倒下。
前一秒风平浪静,后一秒惊心动魄。这是我多次进入ICU病房的切身感受。
在火神山医院ICU病房里,陈静护士长告诉我,从2月10日开始收治重症患者以来,数十天“戎装天使”们和时间拼速度,与死神抢生命,每个步骤都是按秒计,每一秒都生死攸关。她还告诉我,ICU病房里的护士们非常辛苦,很多时候病人大小便失禁,或者吃饭呕吐,都要护士们来清理。常规情况下,医院里都有护工来处理,非常时期这些都变成了护士们的工作内容。防护服一穿上即使不动都是体力消耗,但是护士们还要穿着它们完成各种工作。
武汉泰康同济医院重症监护室运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血液净化等治疗方法,有效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图为3月19日上午,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中部战区总医院驻守在武汉疫情的“暴风眼”,他们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血脉相连。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感染专区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进行着顽强地战斗,他们从死亡线上挽救了无数个生命。图为3月16日上午,医护人员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病房。
武汉火神山医院ICU病房,采取恢复期血浆、中医药、托珠单抗、ECMO等手段治疗,对危重症患者实施“一人一案”救治,建立筛选评估和疗效评价救治体系,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图为3月24日上午,由于长时间站立,护士何宾(右一)差点摔倒,战友赶紧扶住。
张西京主任是大专家,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他说:“在重症室行医,必须有敢与‘死神’掰手腕的勇气与担当。”长期担任重症室主任的他和同事们每年成功抢救危重患者600余人,他说要随时有预见性地调整医疗方案,他们从死亡线上往回拉人,哪怕稍微一松懈就有可能失去一条生命。
每天,我都被医护人员的敬业、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大疫面前,他们都是英雄。我想对他们说:战友们,向你们致敬!向你们学习!每天走向战位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做好防护!等战“疫”结束时,我们要一个不能少地平安回家!
回望数十天的战斗,我们每天都收获着无数的感动,每天都强烈感受到了军人的担当、军人的情怀和军人的奉献。作为一名军事记者,疫情一线就是我们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最好场所,采访好、挖掘好、报道好广大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0年·第25期·8版
“疫”线报道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