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日来,《浙江日报》密集关注临海...

临海发布
2024-09-02

开局即冲刺、起步即加速

连日来

《浙江日报》密集关注临海

围绕“三支队伍”建设、冲刺开门红

各镇(街道)、部门和企业

纷纷以饱满的工作状态

铆足干劲,乘“龙而上

↓↓↓

3月13日

《浙江日报》关注

临海小镇培育古建筑新工匠

老行当迎来年轻人


日前,走进临海市汇溪镇古建共富工坊内的装配式基地,工人正操作着砂光机、滚圆木机等设备,轩椽、栏杆、桁条等木构件源源不断地从产线下线。


“基地定制的木构件,我们再运输到古建筑工地进行组装,比向外采购成本更低,比现场制作效率更高!”入驻基地的临海古建公司副总经理黄米秀告诉记者,汇溪镇是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陆续有3000余名从业者“走出去”修复了尼泊尔中华寺等全球各地古建筑,创造近10亿元的年产值。去年,镇里搭建起基地,标志着汇溪古建产业“回归”,进军上游产业链。


因古建筑产业市场需求庞大,基地投用后订单源源不断,用人需求增加,加之古建工人老龄化加剧,技艺繁琐的古建筑行业呈现人才缺口。为破解发展困局,汇溪镇积极探索“技能创富”新路径,推动古建共富工坊转型,内设古建技艺学堂,一站式培养、输送古建技能“后浪”,培育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近日,古建技艺学堂上,资深工匠朱达峰在现场传授木工技艺。经过理论课、实操课的学习,村民金磊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了结业证书,入职装配式基地。



将农民培养成古建筑工,只是工坊育人的第一步。“古建用工报酬十分可观,基地的工作较为基础,更好上手,已帮助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达10万余元。”黄米秀说,“如果去古建工地当学徒,在瓦工、木工各个行当完成技能进阶,成为能工巧匠,日均收入可达500至800元,做到项目经理年薪达20万元。”


古建筑来自不同时期,要想修旧如旧,还需具备系统的古建筑文化知识。为破解产学脱节之困,建设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临海市政府联合台州学院、临海市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大树文物与历史建筑学院”,与临海海商职业技术学校开办古建筑专业班……截至目前,该市共与6所院校、10家企业签订了《“人才赋能产业带富”古建筑行业产教融合联盟协议书》,构建起“理论+实操+就业”全周期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95后黄郑强从古建技艺学堂毕业后,经过6年历练,组建了小团队,参与修复杭州法喜寺等10余处古建筑;85后古建项目经理黄明利用3D打印技术机刻牛腿和雀替,提升了生产效率。



为优化技能生态体系,该镇还积极链接行业资源,举办国匠论坛、古建文化体验节等系列活动。如今,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8家高校的古建实训基地以及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传统建筑工匠培训基地也已落地汇溪。



3月13日

《浙江日报》关注

“诚义江南”打造人才引留育强磁场


在临海市江南街道,得益于研发团队向高校借智,中联重机(浙江)的智慧农机无人作业、“聪明”避障,加速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代表;女性企业家、共富合伙人座谈会如约举行,街道认领难题全力解决,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技能小白通过培训,从“掌握技术”向“找到工作”进阶,尝到了“服务增值”的甜头……



这便是江南街道做优人才生态的生动写照。自我省针对“三支队伍”部署系列行动以来,街道在全省率先推出镇街层面《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干货满满、针对性强的“八大行动”,围绕每一支队伍建设一个阵地、搭建一个生态圈,打造人才引留育强磁场。

这也是贯彻“大人才观”的又一次先行。溯古追今,不难发现江南街道对于“人才”的重视。宋代设义城乡,“诚义江南”文化品牌在这里生根发芽。古有李景庆赈大米、设义渡的善举,今有“帮农客”培育新农人、高层次人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景。每逢佳节年会,在江南,企业家、农创客、新乡贤总是座上宾,街道不仅表彰龙头骨干企业,也聚焦成长型的“小而美”,更增设外来人才突出贡献奖,让他们有归属感。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488家工业企业集聚于江南街道,覆盖临海三大主导产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占据临海半壁江山……这里的人才生态基础之优不言而喻。高素质干部队伍一马当先。街道兼济严管与厚爱,打造高素质“诚义铁军”队伍。最近,“新柏计划”启动,年轻干部到项目一线等吃劲岗位上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村级关键指标考核体系则因村而异,“定制”阶段性任务,擦亮考评“显微镜”。江南街道不仅拓宽成才之路,让干部干事创业更有劲,又同步出台暖心福利,让其生活更舒心。


一手锻造“诚义铁军”,一手引育“诚义菁英”。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江南街道坚持“高精尖缺”导向,综合运用柔性引进、兼职研发等方式,引育“菁英入江”。高校博士带着高品质电机项目在江南产业化落地,力川永磁将在一年内创造5000多万元产值,成为高端装备领域的新增长极;璎黎药业带着创新药制剂项目落户江南医谷,助力临海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今年,街道再次梳理人才需求,创新开展“百名海外博士江南行”活动,吸引更多人才来江南创新创业。



近期,溪望谷景区被网友赋予台州“小九寨”的美名。作为文旅新势力,江南街道屡出实招,塑造高素养“诚义乡才”队伍。此前,一纸英雄帖招徕12个青年合伙人,为乡村带入新业态;最近,又有以数字游民为代表的“旅乡人”、身在他乡却远程助力的“念乡人”加入,继古村咖啡馆落成后,“今有光”乡村创意空间即将上新,开启“五乡人”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双向奔赴。


挖掘招募“乡才”只是第一步,更需培育发展,让其与产业同频共振。江南街道直面需求,联合部门、院校等定制培训课程,更加优化从技能培训到就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乡村振兴学院建设进程再提速,农民田间学校率先开班,构筑起“30分钟技能培训圈”。主营米酒、年糕的农创客们破解了发展瓶颈,或新建厂房,或成功办理SC认证,有底气“卖全国”。拓卡奔马搭建了技术工人自主评价体系,让技能等级和工资水平相对应。


探索还在深入。“诚义铁军”“诚义菁英”“诚义乡才”正形成一股合力,为建设“滨江新城、诚义江南”提供人才支撑、队伍保障,未来可期。



3月14日

《浙江日报》关注

临海市杜桥镇

创新人才变量 成高质量发展增量



小小蜜橘自动剥皮、分瓣,经分拣、冲洗等操作,变身为水果罐头。追溯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的源头,在临海市杜桥镇便能找到答案。步入台州市通益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封罐系列及码罐机等配套设备不断下线,装车运往全球各地。“目前,我们的生产线内销与出口齐头并进,构建了双循环的发展格局。”通益机械负责人王迪说。



2015年,作为海归理工科硕士的王迪,因“500精英计划”的招引,带着项目落户家乡杜桥。9年间,杜桥镇聚焦人才引进的后半篇文章,联合市级部门实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护才”全链条、一揽子服务,帮助通益机械从初创型企业成长为台州专精特新“小巨人”。


这是杜桥镇以人才为牵引,奋力建设“杜桥城”带来的生动蝶变。近年来,杜桥镇积极推动以医化、机械、眼镜为代表的三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了许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新春第一会”,我省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随着临海人才强市战略再深化,人才政策再加码,杜桥作为首批省级中心镇、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也在进一步谋划改革,如何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创新抢占制高点,高能级人才平台不可或缺。最近,杜桥镇人才创业创新平台步入装修尾声,这里马上迎来镇级部门以及专业团队的入驻,为镇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平台一头对接全国科研院所,一头面向杜桥产业,打通基础科学和产业应用间的双向通道,精准匹配到符合杜桥产业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构建创新研发—人才引育—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的创业生态链条。”杜桥镇主要负责人介绍。


物理空间仍在完善,但服务已先行。最近,由该镇各部门组成的调研团队纷纷入企走访,记录了企业优劣势分析、未来发展目标、人才需求等信息,并为其与高校资源牵线搭桥。如今,团队不仅帮助通益机械成功匹配到海外技术专家,将有效针对海外需求推动技术迭代,还推动了光伏、海底勘探等领域相关科创企业落户杜桥,助推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手强招引,一手重培育。产业丰富的杜桥也形成了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缺口。于是,该镇探索建设“1+X”“强技共富学堂”矩阵,挖掘高校讲师、技能工匠和乡土人才等师资力量,订单式培养人才。这头,西蓝花地里的田间学堂开课了,“新农人”直观地感受到农机轻松收菜的高效成果;那头,车间学堂精准对接眼镜用工需求,工匠面对面教学,推动技能实打实提高,还推荐优秀学员入企就业,实现结业即上岗。


既服务人才创业创新“大事”,也关注人才生活“关键小事”,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圈。眼下,临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扩建、杜桥镇第三小学新建等民生项目正有序推进,杜桥镇持续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才在杜桥生活的幸福指数。此外,杜桥镇还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在便捷化的基础上,提供更精准、个性的衍生服务,将在南工业城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岗,为人才在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3月14日

《浙江日报》关注

临海“小巨人”企业迎来开门红

日前,记者来到浙江亘古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隆,各个规格的电缆正不断出货。总经理郑怀蜀说:“目前,已有超10亿元的订单在手,占去年总产值近一半。”



其中,高压电缆、特高压导线产品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增长的重要引擎。郑怀蜀指着眼前137米高的产线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协同国内设备厂开发试制的立式高压电缆生产线,采用了我们自主专利的L型生产工艺,经过多年的磨合与改进,可稳定、高效地生产。”



记者乘坐电梯来到31楼——立式生产线的最顶端。“由于生产工艺需要在垂直状态下挤包绝缘层,137米高的垂直产线确保电缆绝缘的同心度。”郑怀蜀说。近年来,亘古电缆不断顺应能源电力发展的新要求,持续迭代升级生产设备和工艺,研发了大截面高强度钢芯铝绞线等3大类30余款新产品,先后参与完成了新疆伊犁—凤凰II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浙江舟山±200千伏五端柔性直流输电科技示范工程等项目,2023年入围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此,临海市还给予企业100万元的激励。“随着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对电力的安全高效传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研发人员已扩充至60名,占人员结构五分之一,研发投入也不断扩大。”郑怀蜀说。


“对于政策资金的支持,临海从不吝啬。”临海市经信局局长郭剑锋说,“近年来,临海建立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出台进一步加强企业专精特新、小升规培育的通知等系列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欢迎关注“临海发布”
在这里了解
党委政府权威声音,民生政策权威解读
热点难点权威消息,公共信息权威发布



编   辑:汪璐霞

一   审:周昱吟

二   审:于   恺

三   审:张微煦来   源:浙江日报大家都在看

这些电动自行车抽查不合格!看看你家有没有在用美翻了!中国国际电视台向全球推介涌泉旗袍快来看,临海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启用啦,未来活动精彩纷呈~~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临海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