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方日记接力之46: 那美好的仗,我们要继续打下去

齐东野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0-08-28
来自专辑
方方读者日记

题图:昨日,所居小城的教堂。(摄影:作者)
我们站出来,一起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就是海啸。我们回到群众当中,水回到水,我们还是汪洋大海。

(今天文末有两颗彩蛋)



那美好的仗,我们要继续打下去
文/齐东野


在方方日记的完结篇
里,方方老师写道:“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今天,我想把下一节补上去:“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义审判的主,到了那日赐给我的,不但赐给我,也赐给凡爱慕他显现的人。”——《提摩太后书4:7,4:8》

方方老师是不是基督徒,我不得而知,但是公道公义自在人心。正如臧克家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抒情诗《有的人》中这样写道: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老实讲,方方日记不过是讲了几句实话而已。日记的火爆,倒是映照了当下说实话之难能可贵。它之所以掀起滔天巨浪,也镜像了现实中国社会的巨大撕裂。其毁誉之多,争论之戾,令人唏嘘。诋毁方方的人,恨不得挖其祖坟,竭其精血,餐其髓肉。赞誉的人,又把方方老师看成是暗夜明灯,社会良心,时代鲁迅。方方和她的日记,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当下的生活,就连普通人的朋友圈,也不乏因之拉黑断交,割席割袍。

新冠疫情的发展,客观地说,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年纪稍长一点的人,即使经历过非典,知道我们曾全国抗疫,全民抗疫,也绝不会想到今年会全球抗疫。同样的道理,评价方方日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理应更加平和一点,力争用更加平实的态度,更加冷静的眼光,对它进行重新审视。

日本有评选年度汉字的传统。我们如果有,2020年的新春,一定是“疫”或者“封”。不管是哪一个,我都想用方方日记接力之19:我是保安一文中,保安大哥在疫情期间常有的灵魂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来谈谈我眼里的方方老师和《方方日记》。

我是谁?


我是谁?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颇难回答。我,当然是某个具体的张三李四,John Smith。只是具体而微的个体,嵌入到宏大的社会叙事之中,不能说无意义,但更多的只是一个数字,就像武汉防疫指挥部修正的病亡数字一样。虽然我们知道修正后,增加的那1290例,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曾经的一个鲜活的生命。但当这个生命,在今天变为一个数字,一个符号之后,再去诉说它的意义,所谓的敬佑生命,价值几何?

方方老师的敬佑生命,与此不同。她用日记的方式,在每一个卑弱的生命还有呼吸,还有温度的时候,就试图用她单薄弱小的躯体,去承接这个时代的一粒粒灰尘——努力不让它们落到普通人的头上,变成一座座大山。

我是谁?我是一个历史、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公民,一个庸常生活中的市民,一个新闻报道中的人民。

一个历史、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人。虽然现在已经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了,但我口中的祖国,还是那个历史延绵相继的祖国。我心中的祖国,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远的疆域。

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公民。不是提倡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吗?宪法不是规定每一个公民,都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吗?方方老师,当然也有这样的自由。那些写大字报,写匿名信,在网上谩骂的人,如果觉得方方老师的日记是造谣,是抹黑,是递刀子,是送子弹,那么最好的办法,我可以告诉你们,你们不必浪费时间去谩骂和恐吓她,你们就直接到人民法院去,光明正大地去告她。

方方老师在日记里面不是也写了,打官司的能力和精力,她还是有的。你们不要躲在黑暗里面,咬牙切齿。事不鉴不清,理不辨不明,请你们把那些攻击方方老师的所谓事实,所谓论据,都一一拿到台面上来,摆一摆,让全国人民,看一看,评一评。那些所谓的批评者,我就问你们一句,敢不敢?

一个庸常生活中的市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谁的日子不是这么过的呢?方方日记记录的,就是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在封城期间的忧伤和悲欢。她尊重每一个人的真心付出,她感谢警察敬业爱岗,她感谢志愿者无私奉献,她感谢基层公务员恪尽职守。看见一省包一市,举国援手武汉抗疫,她也戚然动容。这些都在她的日记里,俯首可拾。可那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就是选择无视,一味攻击她“道听途说”、“闭门造车”。吊诡的是,当方方老师针对他们所谓的“污点”认真“交代”的时候,他们却选择全网屏蔽方方老师辩解的声音。

常识是,任何事件一经发生,真相就只能无限逼近而无法抵达真实。那些苛责方方老师的人,懂不懂这样的常识?说方方老师只有负能量的人,有没有看到,她提醒读者“总体疫情走向,还得看媒体报道!”这样的方方老师,还有什么可以致诘的呢?

一个新闻报道中的人民。人民这个词,大约是用来对应国家之宏大叙事的,当然也可以叫我普通民众。但说到家国概念,每一个普通民众的脚下,都是生他养他的土地,爱国不爱国,暂且先不去讨论,谁不爱他的家呢?而他的家,难道不是一个国家下面的家吗?武汉的热干面,武汉的四季分明,甚至武汉女将的汉骂,都让方方老师,心心念念,念念不忘。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那些说方方老师抹黑、递刀子、送子弹的人,无视常识,打棍子,扣帽子。这不禁要让我要想起鲁迅先生的“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了!

国人习惯上喜欢把人物脸谱化,一如京剧的黑脸白脸,现实中的左派和右派。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客观而言,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应该是中立派,他们不愿意去选边,去站队,去跟风。这在方方老师的接力日记中,也看的出来。只是真的“形势比人强”,一些打着爱国旗号的极端分子,生拉硬拽地把许多中立的群众,赶到了方方老师的旗下,这其实是挺可笑,但又十分可悲的现实。

我从哪里来?


我从哪里来?我从群众中来。

我就是群众,就是普普通通,十四亿国人中的一个。现在的国人,其实挺讨厌被代表。我从群众中来,不想代表任何人,就代表我自己。就如方方日记,首先也只代表的是方方老师本人。因为日记这种文体,本身就是一个个体的非文学性的叙事和表达。任何一个国人,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这是宪法赋予的,这是基本人权,不是吗?

方方老师肯定是群众,她的日记也是从群众中来,她的日记代表她自己的声音,怎么忽然就成了给敌人递刀子、送子弹的人了呢?那所谓前湖北作协主席等等标签,只是方方老师曾经的社会角色的一些贴纸。相对于那些过往的标签,它们并不是方方日记走出武汉、走到世界的关键因素。

那些批评方方老师端谁的碗,吃谁的饭的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方方老师首先是用自己的作品,为自己谋得了一席之地。方方老师,首先是个劳动者,她凭自己的劳动,为自己谋一口饭吃,她不欠任何人的,更不需要感恩任何人。《武汉日记》外文版的预售,虽然出版时间可能比其他一些作家的翻译作品要快一些,出版商最初的预售文案的部分措辞,在一开始没有经过方方老师审阅时,也可能偏离了方方老师的初衷,但这些后来很快就有在方方老师的要求下得到了更正,何以谈得上用“汉奸”、“卖国贼”这样的罪名来污蔑她?

颇具讽刺意义的是,正是删帖,屏蔽,查封等等的助攻,凝聚了广大群众的共识,让方方老师成为许多迫默者的代言人。

群众,就是汪洋大海之中的一滴水。但每一滴水,都有他的思想,他的声音。你听,你听,海啸的声音:是海外访学归来的人类学学者的直面恐惧,是保安弟兄的非常非常的喜欢,是就要给学生讲方方的中学老师,是从关注宏大叙事到关注个体,把拯救世界变成帮助留守妇女卖一点手工艺品的荞麦的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是死里逃生的新冠幸存者的虽不想回忆,却时常忆起,是武汉志愿者小万工的爱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永不止息,是年已七旬的海南大姐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是在苏北的八旬老翁的直笔记大疫,启蒙发新声,是心系民族命运的北大校友的条分缕析,是来自福建的七零后方舟的愿和你们一起,成为那不再迫默的顽强烛光.....还包括很多已来和未来的普通人。正因为这些普通人,一起发出自己微弱的声音,它也会变成我们时代一个海啸的声音。

我们站出来,一起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就是海啸。我们回到群众当中,水回到水,我们还是汪洋大海。


我到哪里去?


准确地说,我是从二月六日夜,开始关注方方老师的日记的。因为那一夜,那个为我们吹——哨的李医生走了。

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夜,泪水就是止不住。一夜之中,不知道哭了多少回。现在一提起,眼眶子又热了......

方方老师说得对,没有胜利,只有结束。疫情即使结束了,那美好的仗,老师打过了,却没有打完。方方老师说,一层一层地追究,一个也不放过。不是我们不懂得原谅,而是他们不值得原谅。一个派出所的副所长和一个普通户籍警,背了一口全国人民都背不动的大锅,这不科学!他俩有何德何能,让一个国媒滚动播放对一个医生的训——诫?功是功,过是过。老百姓不是不通人情,我们讲究恩怨分明。我们就是想要个说法。我们就是想确定,将来再出现类似的事,医生会不会再次被训——诫?我们也就是想知道,武汉中心医院的书记和院长,得有多大的后台,多深的背景,才能任凭风吹浪打,仍然稳坐钓鱼船?

李医生走了,很多人都愿意到他的微博下面去留言。他的微博,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一堵精神的哭墙。

方方老师写完日记,把打仗的任务也暂时放下了。曾经的她,傲立江城,拾起作家和知识分子的面子,单枪匹马抵挡住千军万马,一妇当关,万夫莫开。苟利苍生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在《知识分子》公众号上,碰巧看了顾准女儿顾淑林怀念郭永怀、李佩两位先生的文章,我感慨说,不跟风赶雨,凑热闹,于今天尤其有意义。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人薪火相递的士子精神。方方老师也是新时代的士人,她是黑暗里的光,是万马齐喑时代的黄钟大吕。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艾医生讲,老子就要到处去说。

我也要到方方老师的那里去,和她并肩站立在一起。德不孤,必有邻。这个美好的老太太,我要敬爱的称呼她——先生!

还是要清醒


方方老师在六十篇封城日记之后,又写了《关于》系列的不得不有的“自辩”日记。而接力日记已经发了45篇,也过了一大半,快要到60篇的圆满了。那么,即使接力日记也完结了,那美好的仗我们就打完了吗?

没有。远远没有。

因为我们这些声援方方老师的声音,还不得不局限在狭窄的空间里。而咒骂、诽谤、打压、抹黑的文章,却大行其道,比比皆是。虽然都知道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一种声音的社会,不是健康的社会,但事实上,它就还是一种声音!这个社会的病根,还远远没有找到,根除。

我有意无意问了身边很多人,你们看了方方日记了吗?大部分人都摇头。摇头当然不代表真的没有,也可能是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声音,这也是问题。更多的人,我相信他们说的是实话,他们是真的没有看方方日记。能关注方方日记,阅读方方日记的人,其实大多还是有点文化,有点情怀的人吧。这样说,不是骄傲,而是警醒。剔除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我想即使日记的阅读量达到千万人这样的量级,阅读者仍旧还是少数。更多更广的人,既不关心方方日记,也不在意方方日记引发的舆情撕裂。他们只关心自己的饭碗,自己的小日子,这是最大的现实。

这不禁让我想起圣经上,耶稣受难的那一天。他和两个强盗并列钉在一起。其中的一个强盗,还向他的脸上吐了口水,说,你不是拯救者吗?你为什么不拯救你自己呢?这也让我想起罗素的话来: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旧葆有热情和热望。这也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知道了华老栓和康大叔等等,是吃人血馒头的人,仍然对中国社会葆有悲悯。这也许就是方方老师的家国和人文情怀,她爱这个国,她爱这些民,愿意点亮自己,让更多的人醒来。

是的,即使我们是少数醒着的人,即使我们在一个铁皮屋子里面,只有四角的天空,我们还是要呐喊,让更多的人醒来。只有更多清醒的人,这个国,这些民,才更有希望,更有未来。

我在山东即墨,祝武汉城里的方方老师安康。请放心,那美好的仗,我们一定会,继续打下去。


【作者简介】齐东野:山东即墨人氏。齐东,即墨古城在齐国之东野,吾既多野人献曝之忱,又多野人献芹之语,是以名之。七零后,私营小业主。方方日记读者。


文末彩蛋1:铿锵玫瑰- 方方日记接力者献给方方老师的生日祝福视频 (更新版)


文末彩蛋2:绒花- 方方日记读者献给方方老师的生日祝福视频 (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方方关于(1-11)和日记读者接力(1-44)

方方:我的书跟国家之间没有张力
旗帜鲜明主动大胆地接过外国人递给我们的刀子!
唐僧师徒话方方日记海外版
方方日记接力之45: 来扫千山雪,去留万国花
方方日记接力之44: 诚实正直的书写者,遵从内心的追梦人
方方日记接力之43: 春天的末尾,我们迎来母亲节
方方日记接力之42: 方方的作品,奏响文学的未来之声
方方日记接力之41:我愿和你们一起,成为那不再迫默的顽强烛光
美国疫情日记系列:硅谷医生,菊子,饶蕾

李西闽:漂泊者之歌--读二湘的《暗涌》
二湘:母亲节的礼物

更多读者日记和方方日记请移步这个链接

关注二湘空间收看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