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读 | 王宝珍:读书是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

2016-12-17 最近读 学而优新媒体


△ 王宝珍


“最近读”是学而优新媒体全新推出的栏目。我们每周邀请一位学而优的新老朋友,就阅读、写作等问题进行同题采访。


我们期望读者可以透过这些问答,了解他们的阅读近况,并通过采访拼图,呈现出一幅思想的图景。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读到了哪些好书?

王宝珍:非常巧,看到这些都是与读书相关的问题时,马上就要启程去东欧旅行,书桌上摆着的台湾詹宏志的新书《读书与旅行》(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都还没来得及收起来,所以你要问我最近读的好书,这本当然是首选了,因为我正要开始的,正是同他书中描述一样的一段――“书呆子的旅行”。

 

《旅行与读书》以及詹宏志作品集

 
詹宏志,这位台湾乃至整个华文世界大名鼎鼎的“互联网教父”,其实“认识”他都很晚了,201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他的那套四本作品集,《人生一瞬》、《绿光往事》、《侦探研究》、《詹宏志私房谋杀》,书出的朴素且低调,但看到出来站台助威的“阿城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梁文道”可都是两岸的大咖,对,就是我们常见的腰封上的粗黑名字,内心虽稍有抵触和质疑,但幸运的是,还是打开了它们,由此打开了“认识”詹宏志的大门,詹宏志的文字值得一口气看完四本(还不嫌多),而且作品本身题材跨界之大与作者本人从业领域之大同样令人震惊,什么远流图书、滚石唱片、城邦出版的总经理或创办人,什么台湾电影新浪潮的推手,什么《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监制,艾玛,这世上牛人太多了,我们不知道的牛人更多,不能怪我们没见识,想起阿城说的,“宏志的文字现在才在这里出版,虽然耽搁太久,总算让我长出一口气。”我们是被耽搁了。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家中藏书四万册,每年买书两千本,一小时阅读十万字”这几个数字,嗯,秒变詹粉,对,谁家有藏书四万册(含以上)我就粉谁,对于每小时阅读十万字暂时存疑,但不妨碍崇拜。可惜即使一下子在大陆出了四本书,还是像梁文道担心的那样,这些作品只是让我们大陆读者一窥他“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配备和无线望远镜似的敏锐触角”,“这就够了吗?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陆读者明白,没有詹宏志,就没有今天的台湾?”

 

显然不够,太不够了。等了四年,又有了这本《读书与旅行》,其实这只是詹宏志的一本游记,保证你看了之后,还是不明白詹宏志和今天的台湾的直接关系,但是,就是这本书,已不止一次的在闺蜜群五星推荐,而且,把它一直做为此次东欧之旅的首选攻略书放在案头,其实书中记述他的十段旅行经历,瑞士印度南非阿拉斯加土耳其等与我这次的捷克匈牙利奥地利没有一个是相同的,但是,还是觉得太幸运了,在此次旅行之前,能够看到这样一本书,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作者讲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是你想说的;你在别人看来可能“愚蠢”的行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理由和共鸣,多次想隔空握握手的感觉。是的,指的正是詹宏志书中不惜用自己种种涉险、被骗也有美妙的旅行经验换来的种种感悟,关于旅行与读书的关系,关于旅行的意义,简直不能同意更多,有时候甚至有了一种理直气壮的感觉,看看,好歹这世上还有相似的物种。

 

来,看一下梁文道所描述的詹宏志“书呆子式的旅行”,“这就是书呆子的处世方式,总是以为世上一切还没有提出过的问题,书里早都有了答案。他出门旅行,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应急药物有没有备全,不是换洗衣物是否以应付各种场合,而是书够不够看,带去的书配不配合环境。甚至就连他为什么想去某个地方浏览,缘起也都和书有关。”

 

詹宏志则这样讲述旅行与读书的关系,“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便我们诞生之际时空已定,这个人生也就跟着注定,还有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扩大对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在我看起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读书时,你固然要融入情景,因而有了另种人生的感受,旅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纠缠地,假装另一种文化与生活的短暂化身,这也是我不爱“旅行计划”,也不喜欢“安全旅行”触异世界,也就没有短暂的另一个人生……”

 

读了N遍《读书与旅行》之后,带着对“另一个人生”的憧憬,开始踏上东欧之自由之旅。第一次踏上欧洲,还是东欧,还是布拉格,布达佩斯,维也纳,还是在并非旅行最佳时候的冬季,为什么?因为卡夫卡,因为米兰·昆德拉,因为赫拉巴尔,因为茨威格……



学而优新媒体:当前的阅读兴奋点是什么?

王宝珍:自从确定了旅行的目的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阅读的兴奋点都与旅行之地有关,有关旅行之地的地理历史的,有关当地喜爱的作家的,有关旅行目的地书店、图书馆的,而且,每当这个时候,总会为自己之前所谓“瞎买”的书做了一番辩解,看看,早晚会有用吧,对我来说,旅行的幸福之处是包括做这些功课的幸福。


此次旅行集中在欧洲的三个国家三个首都,布拉格,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因而除了重新温习一下原来看过的经典之外,还尽可能地找到了近期所出版的相关图书,这次带着目的性,读得显然更有效率和亲切感。



《布拉格精神》(捷克),伊凡·克里玛著,崔卫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作者克里玛其实是与米兰·昆德拉、赫拉巴尔齐名的作家,只是在捷克曾被禁了20年,这本书是他的著名评论集,收录的都是当时无法在捷克国内发表的文章,想必我们今天能见到这本由崔卫平译的“首次简体中文完整版”也不太容易,即使我没有机会去布拉格,这本《布拉格精神》也绝对会名列我自己的年度好书。在同名文章《布拉格精神》中,克里玛描述了这座由卡夫卡、哈谢克、哈维尔等人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一座充满悖谬与磨难终究寻获自由的城市,“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城市充满了如此多的悖谬,在相隔几个星期之内,诞生了两位有着巨大差异但同样杰出的作家。一位是犹太人但却用德语写作,是个素食主义者,绝对戒酒和自我专注的苦行僧,如此纠结于自己的责任、使命和自身缺陷,活着的时候他不敢出版自己的大多数作品。而另外一位则是一个醉鬼,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是个美食家,是嘲笑自己的职业和责任的外向性格的人,他在小酒馆里写作并为了一点啤酒在那种地方把自己的作品卖掉。”你们能猜这两位布拉格的代表是谁吗?


“过去时代的布拉格已经结束。没有人能够使那些被杀害的人重返生活,大多数被驱逐的人也很少有可能返回这个城市。然而布拉格仍然存活重又体验自由。它的精神也完好无损。1989年在打开通往自由道路上的革命中,这个城市生机勃勃地展现了它自己。革命通常标志着震天响的标语和旗帜,血流成河,或至少是玻璃碎裂和石头乱飞。而赢得‘天鹅绒’称号的‘十一月革命’不同于其他革命不仅在于其和平方式,也在于斗争中主要使用的武器。布拉格几乎所有那些用得上的地方――建筑物的墙、地铁车站、公共汽车和电车的窗玻璃、商店橱窗、路灯杆,甚至雕塑和纪念碑上,在一段期间均被难以置信的巨大数量的标语标志所覆盖。尽管它们有一个目标――推翻极权制度――它们的口气却是轻快的、讽刺的。布拉格居民给他们所鄙视的统治者最后一击不是一刀,而是一个笑话。但是在这个别致的、不动声色的斗争的核心,仍然居住着激越的感情。这是时至今日这个卓越的城市生活中可以说是最杰出的悖谬。”


之后晃悠在布拉格大街上的那些天里,深深感到克里玛所阐述的布拉格精神,一个走马观花的游客是难于真正体会到的,但对于我们,绝对是值得认真体会一下的。

 

《布拉格之冬(1937-1948)》,(美)玛德林·奥尔布赖特著,一熙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年8月


这也是今年新出版的书,作者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既是自传,也是历史,回忆的是她的祖国捷克以及她自己和家人在二战期间的一段最黑暗的经历,如今,布拉格终于迎来春天,但世界上还有不少地方笼罩在严冬之中,显然,这本《布拉格之冬》是写给仍处在严冬的人们的。当然,看了这本书你还会觉得,美国的政治家们从丘吉尔开始都挺会写的,奥尔布赖特的文字不仅好,而且有深度,书中涉及更深层问题的探讨,哈维尔说,对于影响她职业生涯的历史事件,她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读者也在掩卷之余陷入沉思: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道德上的困境时,我们会作出怎样的抉择。

 

《寒星下的布拉格1941-1968》,(捷克)海达·科瓦莉著,张芸译,花城出版社, 2014年8月


2014年出版,显然不是新书了,确实是此次东欧之行而做的功课。作者是捷克著名的翻译家,虽然也是一部回忆录,但因为所处的特别年代,显然讲的并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整整一代人的故事,而且不仅仅是捷克,而且是整个东欧。林贤治在代译序中这样讲道,“布拉格是一个优雅的城市,但也是一个多难的城市,英雄的城市。前后几百年间,它产生了为世界所熟知的三位人物:一位是胡斯,宗教改革家,死于宗教裁判所为异端准备的火刑场;一位是名叫扬-帕拉夫的青年学生,以自焚点燃“布拉格之春”的反抗烈火;再就是哈维尔,从《七七宪章》到“天鹅绒革命”,他参与并领导了一场运动,颠覆了一个时代,又开创了一个时代。”海达的回忆录虽然只截止到以失败告终的“布拉格之春”,所幸,她还是亲眼看到了人民胜利的一天,“而这一天,距离“布拉格之春”已是二十一年――时间不算太长,当然也不能说太短。”历史,的确像林贤治所说的,不可预测,谁知道呢,等待一个春天,到底要多长的时间。

 


《天鹅绒监狱》, [匈牙利] 米克洛什·哈拉兹蒂著,戴潍娜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10月


先看看这书的简介吧,“本书是一本探讨东欧“被囚禁的艺术”、泄露统治者内心秘密的地下文学,由一个天生爱唱反调的人以一种“御用作家之良心”的口吻所写就。它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剖析了被“审阅”的文学和匈牙利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极富洞见地描述了“镣铐下的美学”、艺术家与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共生关系。”真乃良心之作啊。

 

《布达佩斯往事:冷战时期一个东欧家庭的秘密档案》 [美]卡蒂·马顿著,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月


作者卡蒂·马顿说,众多的秘密在读者面前暴露无遗,对此,父母可能不尽满意;但我认为,他们最终还是会准许的。在《布达佩斯往事》中,父母是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试验中的英勇幸存者,写出他们的故事,又让中国读者获悉这一切,我希望为确保那些黑暗日子的一去不复返,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在布拉格(王宝珍拍摄)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李辉著,中信出版社, 2015年9月



卡夫卡海报



卡夫卡的纪念地照片,拍自布拉格


李辉是我喜欢的作者,相比之前的传记、散文,这本游记当然是看的最轻松的一本,特别是第一篇写卡夫卡的《于孤独中如痴如醉》,布拉格回来之后再看一遍才是亲切,看到最后他说“如果你去布拉格,一定要去拜谒卡夫卡――见到要去布拉格旅行的朋友,我总爱这样说。”嗯,去过了,你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去过了,卡夫卡故居,卡夫卡博物馆,卡夫卡墓地,卡夫卡书店,连听说没有什么关系的卡夫卡咖啡馆都进去喝了一杯,没办法,布拉格全城都是卡夫卡,在卡夫卡故居黄金巷买了两本他在那里创作的《乡村医生》,还请了两张男神回家。


克里玛《布拉格精神》一书中提到的两位作家,第一位正是卡夫卡,第二位则是写《好兵帅克》的哈谢克。奇怪,小时候,我们所知道的捷克,除了鼹鼠的故事之外,就是好兵帅克,现在好象把他都忘了。克里玛说,“两人在相隔不到几条街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短暂的一生,他们去世的时间也相距不到一年。他们从同一个时期汲取营养创造天才作品,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不仅在年代上拉开距离,地点也不一样。从那以后,布拉格人用“卡夫卡式的”这个词来形容生活的荒谬,而把自己能够藐视这种荒谬,以幽默来面对暴力及完全的消极抵抗称之为“哈谢克式的”。

    

《东欧札记二种》金雁著东方出版社 2015年12月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修订版] 金雁秦晖著东方出版社 2012年8月

《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金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谈到东欧国家的书,金雁这本《从“东欧到“新欧洲”》当然是必备,当年一出版就获得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奖以及新浪中国好书榜等一系列奖项,现在带着目的重新再看,依然是好书,客观,冷静,没有偏见,特别是踏上那片曾经以为“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之后,更认可金雁书中的观点和观念,所谓眼见为实吧。之后出版的《十年沧桑》修订版和《东欧札记二种》都值得看,捷克、匈牙利属于复习,波兰,前东德,俄罗斯则属于另一段旅程的预习了。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会重读一本书吗?

王宝珍:重读的可不止一本。“不管是哪一种“阅读”,总是在旅行完成之后才开始。”这也是詹宏志在《读书与旅行》中最后说的,看得我频频点头。20天东欧之旅归来,迫不及待地找出原来已看过的那些书,趁着倒时差之际,重读经典,感觉同当年看时已是大大的不同。

 

梁文道说,《旅行与读书》里面种种因书误事,因书得福,以及在书本和世界之间的距离摸索出的省悟,又让他想起了詹宏志很多年前说过的另一番话:“我很幸运,读书能懂,这个能力使得我不害怕,要是遇上什么我不懂的,我就找书来看。”

 

我也很幸运。“我来过,我看过,我了解”,对我来说,再没有比到过一个地方之后,再重读有关它的书,如饥似渴似的想知道更多有关它的一切,更美妙和幸福的事了。


东欧归来,见到卡夫卡、米兰·昆德拉,赫拉巴尔、茨威格,都像久别重逢的亲人。

 


米兰·昆德拉的书影


准备重读和已经正在重读书的第一是米兰·昆德拉。


这是我最早的米兰·昆德拉,作家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活在别处》、《玩笑》、《为了告别的聚会》、《不朽》,是1995年初刚到深圳之时,一本一本地购于深圳不同的书店。20年的时间,书页已经发黄,书店已经不在,我终于去到了布拉格,它们都已不再不仅仅是一部小说。


 “她来到古城广场。这里有梯恩教堂严峻的塔尖,哥特式建筑的不规则长方形,以及巴罗克式的建筑。古城的市政厅建于十四世纪,曾一度占据了整个广场的一侧,现在却一片废墟已有二十七年。华沙、德累斯顿、柏林、科隆以及布达佩斯,在第二次大战中都留下了可怕的伤痕。但这些地方的城民们都重建了家园,辛勤地恢复了古老历史的遗存。布拉格的人民对那些城市的人民怀着一种既尊敬又自卑的复杂心理。古城市政厅旧址只是战争毁灭的唯一标志了。”

 


米兰·昆德拉的另一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同时找出来的号称全译本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封面上是时代文艺出版社,扉页上是延边人民出版社,比较奇葩,翻开发现前言《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是木心写的,这是1998年,有可能是我见到的木心最早的文字,当时肯定不知道日后大红的木心何许人也。

 

第二重读的是茨威格,最热爱的作家,没有之一。


伟大的作品中总有某种永不过时的东西,吸引着人们一遍遍重读,伟大的作家更是永不过时。第一次走在维也纳的大街上,内心非常激动,告诉自己,就这是,最热爱的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在那套“影响过一代人的书”中,有两本是茨威格的,一本是《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还有一本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在欧洲,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像维也纳这样热衷于文化生活。正因为哈布斯堡皇朝的奥地利几个世纪以来既无政治野心又无军事行动,从而显得特别繁荣昌盛,所以那种国家的自豪感也就最强烈地表现在追求艺术的卓越地位。……一个普通的维也纳市民每天早晨看报的时候,第一眼看的不是国会的辩论或者世界大事,而是皇家剧院上演的节目――这座剧院在公众生活中具有其他城市几乎不能理解的重要。……在维也纳大街上,总理或者最有钱的巨富豪绅可以四处行走,而不会有人回头仰望;但是,一个皇家男演员或者一个歌剧女演员在街上走过,每一个女售货员和每一个马车夫都会认出他们。”伟大的城市,伟大的作家。

 

茨威格的书影。《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赫拉巴尔的书影


第三要重读的,其实是我最喜欢的捷克作家,赫拉巴尔,从《过于喧嚣的孤独》开始,《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时光静止的小城》,他的《传记体三部曲》,一本一本的重读下来,应该更能了解一下真正的捷克;还有关于赫拉巴尔的书,《你读过赫拉巴尔吗》,《赫拉巴尔之书》《喝了吧,赫拉巴尔》,一本一本的重读下来,当然更能了解真正的赫拉巴尔。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在琢磨什么问题?

王宝珍:踏上东欧那些发生过如此剧变并顺利转轨的国家,曾经的社会动荡,昔日的平和宁静,知识分子在社会的变革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现实告诉不了我的,希望从书本中找到答案。“对一个书呆子而言,这从来不可能是个问题,因为读书简直就是他进入世界的方法,一条不由自己选择,更加接近天启召唤的路径。”还是走詹宏志的路径。



学而优新媒体:近来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谈,是怎样发生的?

王宝珍:印象最深的一次交谈也发生在这次旅行之中,说起来这次东欧之旅的缘起是与我国第一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刘适兰赴捷克参加第26届国际象棋世界元老锦标赛,这是距刘适兰大师正式退役二十多年后第一次重披战袍代表国家队出征国际大赛,参赛之前,刘老师力排种种顾虑和压力,利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真备战,但她连同我们陪她去参赛的亲友团都没有想到,在比赛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成为刘老师本人和我们本次旅行的最大收获。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到达布拉格旁的著名的玛利亚温泉小镇,还未完全倒过时差的时候,我们就参加了大赛的开幕式,在布拉格零度的气温下,我们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甚至65岁以上的曾经的国际象棋棋手,达五六百人之多,精神攫硕地聚集在一起,立即就被那种氛围所感动,在随后12天的时间里,这些我们口中的“老人们”连着下了十一天棋,每天一盘,绝对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为了不影响她们比赛,我和伙伴在布拉格,白天在街上晃荡,心里一直牵挂着两个小时车程的玛利亚温泉小镇的战斗。比赛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艰苦,每天下午三点钟开赛,有一次我们等到晚上八点钟还没有结果,即使是一盘和棋都要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激战。即使是这样,比赛结束后,晚上刘老师和国家队女队主教练余少腾还要认真复盘,分析棋局,总结经验,第二天上午还要备战下午的比赛。因为时差的关系,布拉格晚上的时候,已经是国内的半夜了,我们虽然不能每天和刘老师在一起,但晚上都能在微信上没有时差的沟通,感觉我们几个人的心是在一起的,印象最深的一次“谈话”其实是在微信上。经过四五轮的比赛之后,刘老师在微信上发了几张晚上她们所住的酒店到处都是参加比赛的老外摆棋的照片,真诚的感慨,说是元老赛,“没有人是来玩的,看来真不是重在参与”,这些老外的棋非常熟练,一看就是经常下棋和比赛,他们确实热爱和喜欢棋,每天比赛的劲头特别足,一直战斗到不能动为止。相比起来,和我们想象中的五六十岁的人就要退休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次比赛设了两个年龄组,而且参加65岁以上的年龄组的人数还要更多,连这次比赛的裁判长都是三十年前刘老师在波兰参加大赛时的裁判长,今年已快80岁了。就这样,我们在微信上一句一感慨,相互鼓劲,要“活到老,棋到老”,互想陪伴到老,像这些年年参加比赛的元老们一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和意思。布拉格比赛一站还未结束,我们已相约明年的意大利之赛了。这次夜深人静、悄无声息的谈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之后的几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在布拉格,在维也纳,以及后来在布达佩斯街头晃荡的时候,都感十分的温暖和惬意,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多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那就是读书与旅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永远不晚也永远不老。

 


《象棋的故事》


非常巧合的是,这次东欧之旅,缘起国际象棋,我看过的最热爱的作家茨威格的第一部作品,不是《陌生女人的来信》也不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而正是《象棋的故事》,至今觉得还是奇妙的棋缘和奇缘。

 

学而优新媒体:在你生活的城市,有你喜欢的“文化场所”吗?

王宝珍:有书的地方都喜欢。旧天堂书店,尚书吧,西西弗书店,新开的飞地书局都不错,也希望我们书房成为大家喜欢的文化场所。



旅行目的地的LP书


学而优新媒体:最近一次旅行是去哪里?

王宝珍:刚从东欧归来,去了四个国家四个城市,捷克的布拉格,奥地利的维也纳,匈牙利的布达佩斯,还顺路去了一下德国的德累斯顿一日游。



学而优新媒体:可有推荐的网站、app或订阅号? 

王宝珍:经常看的网站都是与书有关的,单向街,单读,读库,上海书评等,学而优书店也经常看。



学而优新媒体:可以谈谈你正在进行的写作,或者计划中的写作吗?

王宝珍:将世界看成一本大书,把世界看成阅读的借口,旅行往往因读书而起,同时又是读更多书的理由。今后的理想就是那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作的计划嘛,就是把这些写下来,像林文月一样“写我的书”,像舒国治一样,写他的路;像我最喜欢的作家林达那样,《一路走来一路读》,“就这样,边走边读,阅读是一大乐事,旅程也还在继续之中。”

 


*  王宝珍,北京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93年底定居深圳。从事商业20年。2013年创办深圳“我们书房”书吧,曾特邀主编《宝安日报·悦读周刊》。定期组织阅读推广、公益沙龙,独立书评人。



点击页面左下方的“阅读原文”,

就能买到上面提到的书!




“最近读”往期:


1、止庵:重读夏目漱石的《心》,简直完美至极!

2、戴新伟:有文学真好,它是现实生活的救赎

3、李长声:我们能像日本人知道杜甫那样,知道芭蕉吗?

4、李辉:我的阅读不是跟着潮流走的

5、野夫:偶尔也读一些诗,读来皆可下酒

6、胡文辉:在生活空间上,我是实用主义者

7、胡发云:阅读能让你发现这个社会的荒谬

8、陈四益:好书理当坦诚、真实、无讳饰,有真实的历史

9、李公明:通过读书,向天空挥动拳头

10、余少镭:从南到北,读书变得很奢侈

11、李淼:现在忙来忙去,也是为了早日得到读书的自由

12、凌越:和纸媒的衰败相比,出版业倒是渐入佳境

13、黄小鹏:我一直都在某个系统的灰色地带做事

14、薛史地夫:我们超英赶美,误解了许多中华传统哲理

15、李亚伟:这些年的文学,让人提不起阅读的瘾头

16、刘庆元:这个时代,并不像你所想象的那样需要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