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界者,郎咸平

2017-08-26 彭梁洁 华商韬略





越界者,一谓跨界,二谓越过边界。


出生于台湾、远赴美国留学、在香港任教而走红于内地,郎咸平一直在不同的环境中“求生存”,在众多身份中来回切换,毁誉参半,成为“越界者”。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彭梁洁  编辑丨陈光 

美编丨刘彦潮




三十而“立”


2005年郎咸平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说:“你从小就是好学生你不会理解,我们这种差生是没有话语权的。”


1956年,郎咸平出生于台湾桃园,祖籍是山东潍坊。


小学和初中,郎咸平成绩并不好,他也因此没什么自信。


那时候隔壁班同学过来跟他借水彩笔,郎咸平都会双手奉上,“太激动了”,郎咸平甚至清楚记得那个同学的名字。


后来,郎咸平在台湾东海大学、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主修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服了两年兵役。


在校期间,郎咸平曾有过一次考试作弊被抓的经历,后来就一根筋地想证明,靠自己也能考好,结果拿到99分,这种成就感第一次激发了郎咸平对做学问的浓厚兴趣。


1983年,郎咸平一边做记者一边申请留学,终于等来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系的录取通知书,自费。


沃顿商学院是美国第一所也是最著名的大学商学院,连续多年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最佳商学院排行榜”中名列第一。


从那时候起,郎咸平才找到自信,“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些天赋”。


他的天赋是,两年时间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仅用了半年时间完成博士论文,取得金融学博士学位,据说是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最快的人。


那一年,郎咸平30岁。


“我是研究公司治理这一问题的国际权威,也是迄今为止亚洲在这个领域取得国际层面认同的第一人。”后来,郎咸平在公共场合这样介绍自己。


郎咸平说这话是有底气的。


在相关领域重量级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论文被引用次数,是学术界衡量权威性的重要标准。


在沃顿商学院金融系,郎咸平研究的方向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毕业之后的八年,郎咸平辗转于美国多家知名大学执教,并在纽约大学获得终身教职。


作为Larry H. P. Lang,郎咸平在全球经济学和金融学TOP3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1篇,与郎咸平的名字一同出现在上面的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000的不在少数,全球排名100位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


有人评价,“在这种杂志上发表三篇在美国就可以评终身教授了”;而其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也远超国内众多著名经济学家(如林毅夫、李稻葵)。


如今,郎咸平已经离开学术圈很多年,后期《郎咸平说》一系列书,并不能列入学术讨论范畴。如果因为他的人品和道德问题质疑其学术水平,显然有失公允。



“郎旋风”来了


高中时,郎咸平读到革命党人林觉民的《与妻书》,从此奉为楷模。“这个人在妻子怀孕的时候能为了一个理想就投身革命,让我很受震动。”


因为“做学问太冷清”“在国外,除了做专业研究和教书之外,不可能再有更大的发展”,1994年,郎咸平漂洋过海来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郎咸平是希望有一番作为的。


2001年初,香港特区政府修订《证券及期货条例》的议法会上,郎咸平在没有受到邀请的情况下只身前往,针对投行操纵股市的现象,舌战十大投行的25名律师,不输丝毫。


无奈反响寥寥,“香港人只在乎股票赚多少钱、房地产什么时候涨”,郎咸平依然没有用武之地。


相对美国和香港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内地的改革开放无疑提供了太多机会和悬念。


郎咸平刚好具备这种能力,也接住了这个机会。


2001年,郎咸平公开炮轰上市公司德隆,一战成名。


德隆公司当时如日中天,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其掌舵者唐氏四兄弟是各类风云人物榜的常客。


当时,郎咸平的团队在多个城市工商局奔走,拿到德隆全部股权资料,拼出德隆系的股权结构图,“德隆自己未必都这么清楚”。


透过德隆版图,郎咸平直指关键问题——一定会造成资金链断裂。然而这一点一经提出,便遭到各界打击。


实际上,在此之前,郎咸平在深圳交易所演讲时就提出过德隆的问题,却引起深交所老总的不满:“我们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而三年后,德隆系崩盘,巨人轰然倒下。


随后,TCL、海尔和格林柯尔等大型上市公司,都成为郎咸平的靶子。郎咸平也借此登上财经版面的头条,在人民群众中混了个脸熟。


期间,郎咸平“平地惊雷”的观点和行为让他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争议与赞美齐飞。


他多次发文批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宣扬“国退民进”;极力强调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学习美国的做法,积极推动辩方举证和集体诉讼。


有人说,郎咸平以蚍蜉之力,揭发上市公司黑幕,在中国股市刮起一阵“郎旋风”,“郎监管”的美名也越叫越响。


也有人说,郎咸平这样的“扒粪行为”完全是为了钱,看似保护中小股民利益实为民粹主义,为自己谋取私利大开方便之门。


其间,“人民币应该再贬值2%以打击进入中国市场的游资”、“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等观点都曾引起轩然大波。


当年有些事,至今对错尚无定论,但郎咸平确实“红”了。



财经界的谢霆锋


“看我节目的人多吗?”“不少人固定收看”。“有《环珠格格》受欢迎吗?”“你想做‘小燕子’?”“想。”


在美国和香港求而不得的,郎咸平在内地都一一收割。


2004年,《财经郎闲评》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开播,这是一档财经评论类节目,郎咸平是主持人。


节目一播出便引起轰动。


数据显示,节目开播三个月,收视已跻身上海有线电视节目收视率排行前三名。


那时候,互联网的发达程度还远不及现在,大众媒体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郎咸平的成功,一方面也是受益于信息不对称。


这个有着国外留学背景、知识渊博的学者在电视屏幕里析精剖微,用人们听得懂的方式将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讲出来,似乎也不赖。


有此天时地利人和,郎咸平也成为最早一批被电视台包装出来的“学者明星”。


当时一个流行的段子是,上海女人有三大爱,路易威登的包、卡地亚的手表,郎教授的脱口秀。


郎咸平享受站在镁光灯下的感觉,也从不掩饰自己对于成名的渴望——希望做财经界的谢霆锋。


郎咸平非常清楚大家想听什么,也深知博得眼球的奥义。


在回应关于炒作的质疑时,郎咸平说:“任何人都有炒作自己的机会,任何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问题是别人是否接受你的炒作。”


2006年,《财经郎闲评》停播(后更名为《解码财商》),官方说法是郎咸平“普通话不过关”,后被曝出是因为揭露的问题伤害到有关部门利益。


2007年,郎咸平转战博客,阅读量10万+是家常便饭,媲美当时的博客女王徐静蕾。


2009年,郎咸平与广东卫视合作推出的《财经郎眼》,打着“让经济学生活化、媒介化”的标语面市。



重新夺回发声阵地,郎咸平的言论却似乎开始跑偏。


“中国经济未来已经无可救药”“新帝国主义在中国”……这些年,此类夸张言论屡见不鲜。


而郎咸平也因此失去了一些最初支持他的粉丝。


“言论过激,充满阴谋论”“说来说去都是那几个观点”“写的书,标题都是问句,再看内容,硬生生找不出答案”“公司金融专家硬要对宏观经济指手画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有人将原因归于郎咸平受到之前停播事件的刺激,向国内现实妥协,干脆一心一意赚钱去了。



人设崩塌


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2010年,网易做了一个《造谣者郎咸平》的专题,对其观点和学历进行公开质疑。


这个专题虽因其动机“主观性太强”争议颇多,却拉开了郎咸平声名日下的序幕。


这几年,除了“越来越不好好说话”,郎咸平主要被冠以“三大罪状”——为郭美美洗白、私生活混乱、为P2P平台站台敛财。


2011年,“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危机,8月,郎咸平专访郭美美母女并为其洗白,其在一部分人心里“仗义执言”的形象土崩瓦解。



2015年12月,郎咸平站台过的泛亚财富被指诈骗,22万投资人的400多亿现金打了水漂。


其后多次,郎咸平在参加活动时被投资人围堵、谩骂,公众形象一落千丈。他的难兄难弟还包括同样为泛亚站过台的宋鸿兵。


今年4月,郎咸平在多地参加活动均被围堵之后,他在云南的企业内部讲座被取消,因当地公安局下发紧急通知,称收到情报,泛亚投资人已聚集400人下午将前往会场声讨。


此后,望洲财富、快鹿、合拍贷……郎咸平站台过的多家P2P平台纷纷“踩雷”,他被指利用公众人物影响力、不负责任大肆揽财,吃相太难看。


随后,郎咸平及其子郎世杰、郎世玮的投资图谱也被挖出,郎世杰是快鹿的股东,郎世玮是合拍贷的股东……总之各种“坑爹”。


这几年,郎咸平确实生财有道。


我们可以知道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资(香港中文大学教职)、做节目及版税、各种活动的出场费。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教授,郎咸平的年薪至少上百万。


除了《财经郎眼》节目的薪酬,这个大IP的“周边”《郎咸平说》一系列图书也成为郎咸平一笔不少的进账。早在2011年,郎咸平就以485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登上作家富豪榜第9位。


此外,坊间传言郎教授的出场费为六位数,有人说是25万,有人说是60万,最忙的时候,据说他一个月能跑20场。


在一些路透的文章里,郎咸平被描述成一个非头等舱不坐、为5000元日常花销就斤斤计较的人。


2016年,郎咸平与小三上演狗血剧情,一篇《做牛做马别做郎咸平的小三!退2套房,背900万巨债》的文章让人哭笑不得。


郎咸平不仅因此私生活败露,“商人重利轻别离”,其在背后的精于计算甚至让同情小三的声音成为主流。


历史的欠账也到了清算的时刻。格林柯尔创始人顾雏军前几年出狱,直指当年郎咸平“收了400万港币受雇批评我”。


接二连三的风波之后,郎咸平的人设彻底崩塌,嗜钱如命的标签怕是怎么都摘不掉了。



越界者


“从小成绩就不好,从小就是为了求生存”“一个求生存的人是谈不上什么理想的”——郎咸平这样说过自己。


“求生存”的郎咸平一生似乎越了三个“界”:


其一,从学者身份“出走”,转行做媒体,后又成为“演讲明星”;


其二,作为公众人物,私德饱受诟病;


其三,超出社会认定的、知识分子本应具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设。


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相比圆滑、高谈阔论、生财有道,固执、潜心治学、不求名利,这样的人设才是容易接受的。


而郎咸平,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一个知识分子的所有设定——这太让人们愤怒了——连“修身、齐家”都做不到,遑论“治国、平天下”。


郎咸平生于台湾,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外不受国内学者“体制内思维”的束缚,内免于旧式知识分子道德情操的自我约束。


而年少时的不如意,让郎咸平比任何人都渴望成功,也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话语权”。


如今对于自己辛苦博得的名声的透支,短期利益和长远回报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郎咸平不会不懂。


或许郎咸平的世界里没有得失,只求“生存”。


而名与利、话语权,已经变成“生存”本身的意义。


2011年10月,郎咸平被网友评为“中国底层九大意见领袖”之一。这也意味着,人们认为他应该担起“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义务。



然而,郎咸平始终没有学会,“一旦开口,就要负责”的道理。实际上,他从来只对自己负责。


主流经济学家对郎咸平甚是不屑,然而在这个时代,郎咸平的存在并非没有意义。


不管是为了什么,他至少说了一些真话。


例如郎咸平说,马云是毁灭者,让中国走上不归路。


字面上看,完全是危言耸听,但其论述中提到阿里巴巴的垄断地位对创新的负面影响,意义深远。


例如郎咸平说,中国企业不要做大做强。


违背常识的背后,郎咸平道出了“为了做大做强,一味寻求大肆并购而没有积累”的逻辑,而他强调的“要时刻关注现金流和投资回报”这一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何况早些年,郎咸平的一些预言和提醒都成为现实。


此外,炮轰德隆时的郎咸平至少还撕开了一个角——在此之前,国内上市公司几乎没有被公开质疑的接受度。


去年,郎咸平已过耳顺之年。


耳顺是说,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让人家去说,自己都听的进去而不会动“气”。


到这个境界,当是波澜不惊,可以举重若轻了,但还未达到从心而欲的地步。


不知道被泛亚受害者围堵在车里的那一刻,郎咸平在想什么,是否真的能做到镇定自若?


或许他一直都在回味当年隔壁班同学来借水彩笔时,自己激动的样子,和那种“有用武之地”的感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片来自网络



END


意犹未尽吗?进群聊聊吧!


【今日群话题】

你如何评价郎咸平这个人?


 戳我 加入华商韬略读者群

也可直接搜索微信号加入读者群


精彩文章回顾

马化腾的力量郭广昌和复星到底怎么投资的中国实业界最沉默的大BOSS高通围猎紫光董建华家族退场孙宏斌逆袭京东方的抗战20年香港最清苦的巨人霍英东的笑与泪被开除的“首善”他用2924亿买下一外国公司不老的李嘉诚刘銮雄病了“悲”者李经纬平安帝国的“老司机”让世界敬仰的老先生他才是格力创始人恒大到底有多大坐着劳斯莱斯的老干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