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片”《狗十三》:中国式教育,有多少以爱为名的暴力?
点击收听读者电台 本期主播×云湾
文 | 弦思
为人父母,应该去重新理解你的孩子。
《狗十三》,知名导演曹保平2013年的作品,在获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最佳影片奖后,就销声匿迹了,网上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但曾经有幸看到的人给与它很高的评价。
12月7日,这部迟到5年,裹挟着议论纷纷的影片终于上映了。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青春片,但它却比你预想得更残酷也更具有意义。
《狗十三》呈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13岁少女李玩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离异的父亲另有家室并刚刚有了一个男孩。
情绪敏感的少女有了一只宠物狗「爱因斯坦」寄托情感与忧愁,但随着狗的丢失,暗潮涌动的青春开始澎湃起来。
宠物狗「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了,家人却没有寻找,用一双旱冰鞋来弥补,但李玩疯了一般地寻找,不依不饶,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爷爷受伤,奶奶走失。李玩“过激”的反应,不被理解,只剩责骂。最后父亲暴怒之下用拳头摆平了青春期少女最后的挣扎。
经过爱暴力后的李玩,彻底变了一个人,越来越沉默,渐渐学会了摸索爸爸的晴雨表,她学会像小狗一样察言观色。
平静地接受继母找来替代真爱因斯坦的新狗,在全家沉浸在弟弟生日的欢乐氛围里,她学会了假模假样地笑,无比尴尬地祝福弟弟生日快乐。
淘气的弟弟打爱因斯坦,被狗咬伤,继母歇斯底里地要父亲把它送狗肉馆,李玩不敢阻拦,只是不断地哀求父亲:送哪都可以,求求你不要送它去狗肉馆。
在知道假爱因斯坦绝食死去后,长辈给她点了一盘红烧狗肉,在整桌人的注视下,她一口便将其吞下,并微笑着谢谢叔叔。即使在影片最后,找到真爱因斯坦,也只能转身离开,自己躲在角落里痛哭。
李玩从“任性”到“懂事”,用无数妥协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可是这成长的代价,太苦,太伤人。
豆瓣上有人说:如果看这部电影你没有共鸣的话,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福。影评人桃桃林林就认为:“看电影就像是在看自己。”
▲网友热门评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爱暴力、懂事教育,经历过这些或痛苦或无奈的成长过程。
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
姜思达说:“我们一生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句对不起,父母一生都在等待我们的一句谢谢你。”
在姜思达的成长过程中,小学五年级时父母离婚,他选择与妈妈生活,因疏远无法理解认同父亲,这一生活轨迹几乎与李玩一致。
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姜思达回忆到:离婚后没人说对不起,还说你得理解我们,我只能理解,学会察言观色。就像李玩,她只能懂事,只能改变自己,这是一个痛苦的改变。我宁可我傻白甜。
姜思达在生活中几乎不提起父亲,与父亲的电话中说:“我们不太熟。”对面的父亲只有一声很长很长的叹息。姜思达的父亲很无奈,在刚与孩子分开的时候,经常晚上做恶梦,梦见自己找孩子,却总是找不到。
大人有一套高效的、权衡利弊的处事原则,他们不自觉地把这些用在孩子身上。
给孩子一巴掌然后在讨好孩子,除了成绩以外,根本不关心子女真正的想法?根本不愿用平等的姿态去和孩子交流?总是以工作忙缺席孩子的成长?用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固执自私的替孩子决定他们的一生?
面对着一个从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只想着要让孩子认错改变的家长,孩子只能选择改变,与父母渐行渐远。
也许父母应该学习的,是如何真正地尊重一个孩子,而不是训话。
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可以允许孩子的“活力”和“真实”的存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过早地用“你咋这么不懂事”“听话,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去要求孩子,让孩子过早的成熟,去接纳这个不易的世界。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要相对平等,对孩子的事情,不能太武断,只考虑大人的角度,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从而忽略孩子,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
亲子关系是双向的,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如果只有一方努力,而另一方毫不在乎,那也是于事无补的。
最近脸书(Facebook)上有则小视频很火,是一个外国爸爸自拍的一段“教育”孩子的视频:
视频中的孩子3岁左右,跟爸爸一起逛超市,出来之后,爸爸却看到他手中拿着一个蓝色盒子,问他是什么,付款没,孩子说没,既然没有付账,就应该还回去,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我们不能偷东西的。
于是,孩子将巧克力打算放回货架上,然而爸爸却把男孩拉过来,让他跟超市的工作人员解释,并且说自己以后不会这样。小男孩却因自己的行为不好意思开口,而歪着脑袋掩面哭泣,并将巧克力还给超市工作人员。
这样的爸爸让人点赞,他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打骂孩子,而是用言语给孩子解释,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该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
而相反的一个例子:小龙女小时候做错事,妈妈吴绮莉让女儿举着《辞海》罚站两个小时,不许放下来,一放下来就用皮带抽女儿的大腿和屁股。
有次小龙女过了11点不睡觉,吴绮莉一怒之下罚她整晚不准睡,开着灯“拿了很厚的纸,让她在那写我不睡,停下来就打,写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多……”
吴绮莉作为父母显然是不合格的,她用“爱暴力”惩戒孩子,并理所当然的认为对孩子好。这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有许多人选择用爱暴力让孩子屈服,从不试着理解孩子。
总是说孩子不懂事,不体谅自己,但却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从未认真对待对过孩子,只是看自己的心情,给与孩子一切不想要的事情。
在这个世界,孩子不能变成一只一直听话会察言观色的“狗”,被打、被骂、被说不懂事、被逼长大......成长的过程中只有道歉、认错、妥协......
为人父母,应该去重新理解你的孩子。不要在认为你的孩子就像小狗一样不需要理解,听话就够了,随便做点什么哄哄,事情就过去了。
不要忘记孩子是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替孩子做选择,最好的方式就是尝试互相理解,找到一个能够平等对话的位置,和平共处。
以爱为名的暴力,正在拉远你与孩子的距离。
请不要用“爱暴力”伤害你的孩子!让你的孩子平安正常长大。
本期话题
你曾经是否经历以爱之名的暴力?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作者:弦思,向往自由被工作折磨的孩子。来这里找我呀。公号创文斋(id:cwz8794)
主播:云湾:暖心宝哥哥,每晚用声音伴你入眠。公众号:听云湾(yunwan6666)。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编辑x弦思 本期责编x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