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顶级大咖华南论道!张洪程 罗锡文 程式华 王丰深度剖析产业新态势
6月23日,第四届广东水稻产业大会在广州盛大开幕。作为广东水稻产业大会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华南水稻产业高峰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丰等多位水稻产业顶级专家从品种、生产技术、产业发展、品质品牌等各个方面为水稻产业发展把脉,市场大佬也纷纷为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建言献策。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500多名水稻行业人士的热情参与。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帼蓉 杨吉龙 植仁政 蒋正中 摄影记者 郑建斯
会上,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黄斌民表示,水稻是广东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800万亩左右。中国稻作学的研究划分和中国矮化育种的研究应用都是从广东开始的,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历史机遇期和广东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践期,在广州召开华南水稻产业高峰论坛具有重要意义。
黄斌民
专家说:
程式华从全国布局上深度剖析了水稻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他表示,我国水稻单产水平高、分布广泛、类型丰富、用途多样、国际贸易量小、产业化程度低。同时,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态势,包括南方地区优质耕地减少,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价格天花板开始下压,生产成本不断抬高的“地板”,科技支撑不断增强而技术突破和推广到位难,粳米消费增加而粳稻品种选育相对滞后,杂交稻种业亟需新突破,提高米业竞争力难度大等。
“机械化的作用就是要让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罗锡文指出,我国谷物总产占世界19.1%,氮肥消耗占世界30 %,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如果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稻谷产量提升潜力还很大。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已涵盖水田耕整、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水稻收获、稻谷干燥及秸秆利用等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目前,农机与农艺的配套已进一步优化。”张洪程介绍,优化的配套包括高性能新型农机的研制、高产栽培技术开发应用等。
从全国看来,近年水稻发展有诸多限制因素。在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下,水稻生产效益难以提升空间,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基于国内原粮和成品粮市场的“稻强米弱”现象,以及加工能力过剩、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因素,国内稻米加工效益普遍不佳。
2004年以来,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由每斤0.70元、0.72元和0.75元提高至2015年的每斤1.35元、1.38元和1.55元。从2016年开始,国家开始调低最低收购价,当年早稻最低收购价每斤降低了2分钱,2017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分别调低3分、2分和5分钱。“可以说,最低收购价已到了‘天花板’。”程式华对此颇有感慨。
受国家托市政策、成本刚性增长等影响,国内米价全面超过进口米价,继续提价将刺激大米进口增加,因此米价提高也遭遇了“天花板”。与2012年相比,2013-2016年泰国含碎25%大米FOB价格分别下跌了10%、28%、30%和28%。同期我国大米进口量分别为232万吨、227万吨、258万吨、338万吨和356万吨。
与此同时,稻谷生产成本“地板”却不断在抬高。受土地、机械等投入品和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影响,稻谷生产成本不断上升。2015年稻谷亩均总成本1202元,比2003年增加785元。其中,人工成本、土地成本、机械作业费分别是2003年的2.3倍、2.8倍和6.1倍。
程式华指出,2014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有9349个,年处理稻谷能力3.1亿吨,但当年大米实际加工量仅有8693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44.5%,企业加工产能严重过剩。此外,加工产品同质,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足,容易引起恶性竞争,导致行业亏损。
专家程式华
院士张洪程
院士罗锡文
中国稻区面积难以稳定,华南四省区、长江下游三省市和西南四省市水稻面积呈下降趋势。长江中游四省面积扩大主要依靠“单改双”,但双季稻比重还是从2004的60.8%降至2015年的59.9%。
全国城镇化发展加速制约了水稻产业的发展。1996-2015年,全国城镇用地增加了6200多万亩,且占用的大多是优质耕地。据分析,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要耕地600多万亩,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水田2082万亩,相当于减掉了近两个浙江省的水田面积。
目前,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000万亩左右,生态修复工程也可能致使水稻种植面积锐减。程式华认为,从栽培技术及其配套看,现有的品种都是在精耕细作的栽培制度下选育的,还不能很好适应机插、直播、抛秧等轻简栽培耕作制度变化的需求,且现有种子、栽培、植保、土肥技术等生产技术缺乏协同性。从技术推广应用看,稻农老龄化日益突出,一些先进实用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大,种粮大户片面追求规模扩大,技术不到位,粗放式生产现象不少,给水稻高产稳产、稻田生态带来隐患。
我国2/3耕地仍是中低产田,
改善水稻种植六大环节还需
机械化!
未来的农业(来源:罗院士PPT 下同)
机械化的作用就是要让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
水田耕整作为种植水稻的首个关键环节,对水稻产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寸水不过田”是水田耕整的要求,但是罗锡文指出,我国现有的水田方法更多是以人工平整、畜力平整、拖拉机平整和耕整机平整为主,农民在平整是主要是凭目测经验,平整后高差一般都在10cm以上,并随着田块增大高差也增大,并不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与轮式拖拉机配套的水稻精量穴播机
为解决平整耕地的高差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研制出了水田激光平地技术与机具,以旋转的激光束平面为基准自动调整平地铲高度实现了平地铲水平位置自动调整,平整精度高(<3 cm)。同时,我国目前业出现了无人驾驶旋耕机等先进机器,运用主从导航技术使机器能根据前车速度自动调节距离,加快耕地平整效率。
在水稻种植环节,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出现多种播种机械,但是我国目前仍有30%左右的水稻种植面积采用人工撒种。罗锡文指出,人工撒播的秧苗在田间无序分布,生长不匀,造成通风、透光性差,易受病虫害侵害,抗倒伏性差。
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播种机械化程度已非常成熟。据了解,美国稻农平均能够种植1300亩,水稻种植80%为旱直播,运用7米多宽的播种机一天可播1000亩;20%为水直播,一架播种飞机一天可播4000亩。澳大利亚的水稻种植60%采用飞机直播,40%采用旱直播。而且,澳大利亚运用飞机直播不仅效率高,而且播种也十分均匀。
美国航空植保技术
“我国田间植保仍主要以人工或背负式喷雾机为主。”罗锡文指出,这样的喷施技术容易导致农药喷施量大、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系统污染的问题。采用常规方法喷施农药的过程中,从施药器械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不足1%的药剂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不足0.03%的药剂能引起杀虫作用,其余50%-75%的农药则以挥发、飘移等形式而散失。
目前,我国目前已经研制出水稻精准喷雾机、高地细宽喷雾机和农业航空植保无人机等喷施机械。罗锡文指出,我国目前虽然已有自主研制无人植保飞防机,但是在实际应用时还应解决药剂飘移等问题。
水稻收获和干燥是我国稻农较为头疼的环节,机械化程度仍较低。目前我国农民仍以马路晒谷、谷场晒谷等太阳光自然烘干为主要干燥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下稻谷常年霉烂损失达250万吨。为减少稻农损失,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水稻联合收获机测系统和稻谷含水量在线测量系统,在这些系统下,的测量误差小于3%。同时,华南农业大学研制成功高精度粮食水分检测仪及可靠的在线采样装置,实现优质、高效节能干燥。
我国目前农村秸秆无效燃烧问题严重,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对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秸秆综合化利用将向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资源化发展。罗锡文指出,在所有秸秆利用途径中,首选的应是做肥料还田或直接还田。这不仅仅是改良土壤、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加强环境与生态建设的需要。同时,对秸秆的利用还出现了炭化还田的方法。罗锡文表示,将秸秆炭化还田后,水稻种植不仅增产体质增效显著,甚至能够有效减轻镉等重金属污染问题。
炭化还田是秸秆综合利用新方式
企业是产业中坚力量
产业如何提升?
虽然说水稻在广东省的种植历史悠久,是第一大粮食作物,不可回避的是经营分散化、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竞争力不足是当前广东水稻产业乃至整个农业面临的难题。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罗明忠指出,水稻产业必须走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企业是产业中坚力量,在本次论坛上,业界大佬纷纷为水稻产业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建言献策。
1
“科技+人才”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种子贵过金”,小小的种子可见一国农业发展的乾坤。发达国家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优势就是育种,种业发展自然是我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隆平高科是中国种业龙头企业,其水稻育种水平更是全球领先。隆两优、晶两优系列水稻品种是隆平高科近年来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是其保障品种领先和业绩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符辰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符辰建指出,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科研体系,生物技术已渗透到水稻育种的每一个环节,已成为传统育种技术的有力支撑。
种子培育“永远在路上”,广东本土企业同样不甘落后,一直在努力。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康平指出,广东水稻育种产业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科研实力与全国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刘康平
刘康平指出,广东水稻种企要做大做强,需要把广东水稻育种优势转化成水稻种业优势,大力扶持种企建立高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引进和培养水稻种业战略和高端种企管理人才同样关键。”
2
打造全产业链转变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以原粮种植为主的模式让水稻产业多次遭受危机,粮价走低,农户收入下滑会上,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源泰农业”)董事长陈龙军提出了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模式,以转变水稻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陈龙军
陈龙军介绍,源泰农业致力于发展自研种子、自家种植、自己加工、自营配送的稻米全产业链一体化实践。在种植过程中,陈龙军提倡应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如激光平地技术、精准点播技术、工厂育秧技术、机械化插秧等技术来提质增效,可有效减少杂草稻危害,提高种粮效益。
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稻香园”)总经理陈炳佳同样认为,水稻产业过程中应实行“五个统一”的产业链模式,即统一品种、统一农业投入品、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回收加工、统一销售。
陈炳佳
3
优质农资保障增产增收
增产不增收这个怪圈一直困扰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但在销售环节,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更愿意为高质量和具有更高安全标准的产品买单。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芭田”)高级农艺师王宗抗表示,当前水稻种植普遍存在着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中微量元素严重缺乏的现象,是导致近几年病虫害爆发、水稻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宗抗
“通过施肥等农学措施是当前简便而行之有效的供给作物充足养分的举措。” 王宗抗认为,芭田“非常稻”复合肥采用全新的高塔聚磷酸铵技术生产,硅元素活性高,螯合中微量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提升抗病能力,省工省肥。
水稻的高产丰收必须战胜各种病虫害,“农药”就是水稻种植中不得不做出的一种选择。然而,当前水稻种植以散户居多,病虫害防控恰恰是最累最苦的环节,效率低,效果不明显。近年来,无人机飞防植保技术开始在农业种植领域应用,有着省工省时、防病治虫效果好的优点。
会上,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水稻项目品牌经理黄星艳介绍,旗下深圳雨燕智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推出了“无人机+专用助剂/药剂+全程植保解决方案+技术服务”创新性四位一体的综合植保服务模式,帮助水稻种植户轻松种田,提高种稻效益。
黄星艳
4
打造品牌提升种植效益
水稻种植如何走出效益低的怪圈?“为客户选择找个理由,为产品溢价找个支撑。”火石品牌策划机构创始人、农本咨询合伙人宋小春表示,面对一个“不单为吃饱而痴迷”的时代,消费者需求的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而是一种功能需求,品牌产品更能实现他们的自我满足。
宋小春
稻香园总经理陈炳佳认为,要发展特产农业产业,要有先建立品牌的意识。如发展地标产品,需要树立自己企业的经营专用品牌,在品牌中注入企业文化元素,加以宣传推广。同时,品牌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品牌定位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其次品牌需要有特色,要能够突出自身产品的特性。还有就是要重视包装,做好品牌的传播宣传。
水稻种植匠“出炉”
谁将获此殊荣?
种植者是农产品品质的第一道把关者,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农产品品质的高低。在水稻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种植水稻为终身事业,靠专注与磨砺,在种植领域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水稻种植匠。
10位中国种植匠示范户
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陈炳佳(云浮)
广东天力大地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黄威龙(茂名)
恩平市沙湖丰穗米业谢国良(江门)
蕉岭县夫妻树富硒产业专业合作社钟广(梅州)
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陈龙军(湛江)
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钟振芳(惠州)
珠海乡意浓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长贵(珠海)
广东金友集团康小松(韶关)
清远市穗源农业有限公司江秋平(清远)
连平县九连山源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赖新民 (河源)
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益辉向每位种植户授予“中国种植匠示范户”的牌匾。
据了解,早在去年1月份,南方农村报社就和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提出“种植匠”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征集歌曲、发掘推荐种植匠等活动,在种植领域推广传播匠人精神,引起行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常言道:“湖广熟,天下足”,即每当这一区域水稻成熟了,全国就不愁没有饭吃了。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王丰表示,千百年来的南粮北运,为华夏儿女的繁衍与华夏稻作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王丰
广东开创了栽培稻与野生稻杂交育种之先河(上世纪30-50年代)。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广东水稻地方品种、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等稻种资源十分丰富,为水稻育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稻作学先驱丁颖教授1933年就开始利用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水稻新品种“中山1号”,并由此衍生出中山红、中山白、包选2号、包胎矮、钢枝占等华南地区当家品种,推广时间超过6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24亿亩。
广东开创了水稻矮化育种,引领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水稻生产采用增施肥料、小株密植等先进栽培技术,传统高秆品种倒伏现象普遍发生,中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频繁,倒伏问题尤为严重,成为当时水稻高产的主要障碍。为此,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黄耀祥院士带领研究团员提出选育矮秆品种的设想。1955年利用“矮子占”作为矮源与当地高秆品种广场13杂交,于1959年早季就选育出中国第一个矮秆品种—广场矮。
广东率先开启了水稻优质化育种,促进了稻米产业的发展。随着矮化育种的成功,人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优质化育种研究在广东开始受到重视。1966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就育成了塘竹7号、双竹占这两个矮秆优质米品种,江西还从双竹占中还系选出优质米品种江西丝苗。广东丝苗型小粒优质米远销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西欧、北美、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广东丝苗米是广东上世纪70-80年代主要出口赚取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广东水稻生产上,米质达到国标优质3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稻比例达到74%。马坝油占米和增城丝苗米广东传统的特色稻米品牌,也是广东小粒优质米的代表。80年代后,广东培育出了小农占、七丝软占、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等深受市场欢迎的高档优质稻品种。王丰表示,美香占2号是目前广东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常规稻品种。广8A品种是广东丝苗性优质米不育系,抗病性强,也是目前我省转让价格最高的不育系,已育成10个组合通过各级审定。
据悉,此次高峰论坛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指导下,由广东省农业厅主办,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承办,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推广中心、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