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5年企业销售稳增,融资大涨,2016年转型进入深水区

2016-01-03 CRIC研究 克而瑞地产研究

文/克而瑞研究中心

2015年以来,330新政和央行的多次降准降息,直接刺激了楼市的回暖,房企销售企稳回增。A股再融资及国内发债通道的畅通,使得2015年以来房企融资大涨,房企的债务结构也得以改善。而金融和互联网概念受持续热捧,房企普遍受到了“互联网+”和“金融+”的洗礼。然而从行业整体来看,库存依然高企,投资开发增长乏力,房企拿地意愿并不高。

展望2016年,将进入存量盘活和整合的新常态。房企将逐步适应新环境,转型依然是主题,并进入深水区。去库存将成为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房企将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竞争力,促进项目去化。城市分化将持续,大部分三四线城市项目市场困境难以破解,或将再面临融资约束难题,一线城市及重点二线城市也将因为竞争的加剧不断压缩利润。行业继续裂变,并购整合、多元扩张、“互联网+”将成为大部分房企都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销售:整体销售形势向好,多数企业超额完成目标

1、房企销售整体回暖,典型房企业绩普增

2015年,30家典型房企1 的销售总额达 21627亿元,同比增长13%;销售面积19941亿平米,同比上涨14%,亦实现较好增长;但销售均价有所下降,为10846元/平方米,较2014年同期略微下降2%。总体而言,在挨过了2014年的“寒冬”之后,房企在2015年迎来了销售的“暖春”。

分季度来看,一季度的销售情况表现一般,2月份受春节影响销售为全年最低;二季度在降息、降准等政策利好作用下,市场情况好转,企业为冲刺半年业绩也加大营销力度,整体的增长非常明显,5月份的同比增长更是高达44%,当然这也和2014年上半年销售疲软有关;三季度房企一定程度上放松了销售,但整体依然保持较好增长;四季度前两月销售增长均在15%以上,尽管12月销售同比微降1%,但是仍然为全年最高。


注:[1]30家典型房企包括:

第一梯队(千亿企业):万科地产,绿地集团,恒大地产,保利地产,万达商业,中海地产,碧桂园

第二梯队(500-1000亿):华润置地、世茂房地产、绿城中国、融创中国、金地集团、富力地产、龙湖地产、招商地产

第三梯队(200-500亿):雅居乐、远洋地产、新城控股、首开股份、保利置业、旭辉控股、首创置业、中国金茂、龙光地产

第四梯队(<200亿):中国奥园、建业地产、宝龙地产、禹洲地产、花样年、当代置业

2、各梯队企业总体势头向上,少数企业销售下滑

在整体销售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多数企业的销售业绩可喜,少数企业的销售业绩有所下滑。下面我们分梯队来看:

第一梯队: 2015年,7家千亿房企中5家的销售金额同比呈现增长。恒大销售2050亿,同比增56%,为千亿企业中增速最高。中海销售同样表现不俗,销售同比增33%,11月单月销售286亿港币,为历年之最。万科在2000亿销售基础上依然保持增长,保利地产、碧桂园等企业也都有8%以上增长。

第二梯队:在第二梯队企业中,销售情况出现了一定的分化。金地、华润两家企业销售同比分别增长27%及23%,一方面是企业2014年的销售情况不佳,另一方面也是企业2015年更加重视销售。招商2015年销售额570亿,同比增12%,但考虑到招商系整合,预计2016年的销售增长应该会更加明显。龙湖、融创则继续保持稳健的势头。富力、世茂、绿城等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

第三梯队:第三梯队的不少企业2015年表现相当活跃,而且多数都呈现高增长的势头。龙光、金茂、旭辉、首开几家企业的销售增长均超过40%。其中金茂2015年销售达303亿,同比增63%,以上海大宁金茂府为例,首次开盘销售21亿,后续加推去化情况也都较好。仅雅居乐全年销售有略微下跌。

第四梯队:和第三梯队一样,第四梯队的不少企业同样实现了“大跃进”。得益于2015年一线城市较好的市场行情,以当代、禹州、宝龙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全年销售额增长超过30%。建业2015年的销售金额增长较低,主要是布局中有较多三四线城市,均价较低拉低了企业整体销售金额。


3、典型企业目标完成率较高,少数企业未能完成

2015年有不少企业已经提前完成销售目标,30家典型企业(除万科外),平均目标完成率在98%,其中仅有8家未能完成目标。恒大、中海、龙光在上调全年销售目标后,仍然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未完成全年目标,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企业的销售目标制定过高,典型的如绿地、万达、首创。首创完成销售目标的92%,主要因为企业销售目标较2014年增长41%。二是房企暂时性工作重心偏移。如招商,2015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重组整合。三是受布局影响。如建业,销售面积增36%,但金额仅增长7%。



二、拿地:房企拿地依然谨慎,土储充足为最大依仗

1、新增土地储备价涨量跌,房企拿地分化明显

2015年30家典型房企新增土地总建筑面积约18345万平方米,同比小幅减少2%。典型房企上半年的谨慎拿地与下半年的小冲刺结合,是全年拿地量下滑,但下降幅度不大的主要原因。

其中上半年房企拿地积极性不高,则是全年房企新增土地总建面积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2015年上半年,整体楼市还没有全面回暖,房企销售表现不佳。房企普遍采取加快去化、暂缓拿地的策略,整体拿地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政府推地力度也不大,所以导致2015年上半年典型房企新增土地总建面积同比下滑三成多。

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二季度以来,企业销售开始快速增长。加上2015年国内融资环境一片大好,房企纷纷通过公司债融资,企业现金得到很好的补充,下半年房企拿地积极性有所抬头,土地市场迎来一个小高潮。

虽然典型企业新增土地储备面积出现小幅下滑,但是拿地金额却仍然有明显增长。全年30家典型房企拿地金额约为7648亿元,同比上涨37%;新增土地储备拿地均价为4169元/平方米,上涨了40%。一方面与土地价格居高不下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与房企拿地结构有关,30家典型企业在一二线城市拿地面积占比达到68%。


从拿地企业的梯队来看,第一梯队的千亿房企仍为拿地的主力企业,碧桂园、万科、恒大、万达和保利地产的新增土地储备均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而相较于2014年的大手笔拿地,2015年绿地和中海则低调了许多,尤其是中海,新增土地储备仅435万方,考虑中海目前的土地储备量,预计2016年将会有较大的拿地动作。

第二梯队房企拿地积极性高低不均,其中华润2015年收获颇丰,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及福州等地拿下多个“地王”,而世茂和绿城则谨慎得多。同时,三四梯队中的新城2015年拿地也相对激进,耗资211亿元新增709万方土地。作为国内首家“B转A”的地产公司,融资成本的降低与财务状况的改善,是新城大手笔拿地底气之一。当然更多的三四梯队房企拿地还是比较保守的,包括雅居乐、宝龙等在内的多家房企全年新增土地储备不足50万方,房企拿地分化可见一斑。


2、房企纷纷抢占一二线,三四线未来存在继续下滑的可能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几经跌宕,房企意识到三四线城市高库存带来的高开发风险,逐渐回归一二线城市,抓紧时机抢占市场。2015年30家典型房企在一二线城市的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约12497万平米,占比达68%,较2014年同期增加2个百分点,新增土地储备投资金额6504亿元,占比达85%,较2014年同期增加1个百分点。

从各级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总建面积及拿地金额均有所上涨。一线城市是房企必争之地,房企在一线城市的拿地意愿始终强烈。但是一线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前景相对较好的二线城市成为了房企的主战场。二线城市新增土地总建面积虽然同比出现小幅下滑,但新增土地储备量占比超过50%,其中成都、南京、杭州、苏州及厦门等更是房企拿地热门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总建筑面积较2014年也有所下滑,这与房企拿地战略有很大的关系,如一直深耕三四线城市的碧桂园2015年都开始选择进入上海等一线城市,因此三四线城市绝对量的下滑也在意料之中,预计未来存在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3、房企拿地方式多样,收购及联合拿地受到房企青睐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大洗牌,2015年房企拿地最突出的特点是收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相较于传统招拍挂的拿地方式,收购拿地对于房企最具吸引力的一点是能够低成本拿到一些优质地块。

30家典型房企中,融创是收购拿地的有力践行者,2015年,融创共新增土地储备量771方,其中通过收购方式新增土地储备就达到586万方,占总新增土地储备量的76%,2014年同期收购拿地土地储备量则仅占18%。其中,融创在2015年2月份通过收购方式所拿上海浦东的一幅地块,平均收购成本仅为6080元/平米,而目前周边地块的土地价格已经达到29000元/平米左右,由此可见,融创青睐收购方式拿地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房企拿地方式另一个典型变化是逐渐增加了合作拿地比重。目前房企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及重点二线城市拿地,这些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价格逐年上涨,高企的土地价格为房企拿地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而联合拿地能够很好地降低拿地成本,且能够分散拿地风险。因此,一些一直很少合作拿地的房企在2015年也开始采取联合拿地方式来降低拿地的压力和风险,如华润置地、龙湖等。

据CRIC统计,2012年-2014年以来,龙湖一直是“独行侠”,没有合作拿地。但是2015年却一反常态,拿地投入共计411亿元,而合作拿地投入约占三成。其中在北京共新增8幅地块,4幅地块为联合体方式获得。通过合作拿地,龙湖既可以增强在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获取优质地块的竞争力,同时又能够降低拿地的压力和风险。预计未来合作模式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4、多半企业拿地销售比不足0.5,房企拿地谨慎依然

另外,从30家典型房企的拿地销售比来看,2015年房企拿地态度还是比较保守谨慎的。其中22家企业的拿地销售比不足0.5,特别是第一梯队的龙头房企拿地销售比均不足0.5,一方面是龙头房企土地储备量相对充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龙头房企谨慎的拿地态度。而三四梯队中的首开、首创拿地相对较为积极,拿地销售比均超过1,主要是因为2015年首开和首创新增地块几乎全部位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成都、厦门及天津等重点二线城市,因此导致拿地投入较大。


5、多数企业土地储备量适中,少数房企需抓紧补仓或暂缓拿地

土地储备总量和消化周期方面,恒大的土地储备仍然远远超过其他房企,总量约为1.4亿平方米,足够集团未来6-7年的发展。整体来看,多数企业土地储备消化周期保持在4-8年的中等水平。一些高周转的房企,比如万科、中海、绿地等,土地储备量略低,只能维持企业约2-3年的发展,未来需抓紧时机补仓。另外,还有小部分房企土地消化周期长达10-13年,如花样年的去化周期就长达13年,是30家典型房企中周期最长的企业。主要是因为花样年前几年强势扩张,其扩张力度远远超过去化力度,从而出现如此高的土地消化周期。同时还有部分企业因主打去化速度慢的中高端产品,也出现土地消化周期过长的状况。不论是哪种原因导致企业土地消化周期过长,对于这些企业,都可以暂缓拿地,加大去库存力度。

而从四大梯队来看,土地储备量与房企所属梯队紧密对应。第一梯队的千亿房企中除中海外,剩余的6家企业的土地储备量位列30家典型房企中的第一至六位。而第二梯队的房企的土地储备量在30家房企中也位于中等水平。第四梯队的建业地产因土地储备多处于三四线城市,去化相对较慢,所以土地储备量也处于中等水平。第三、四梯队的土地储备则在30家房企中忝居末位。



三、融资:国内资本市场持续宽松,企业融资现井喷之势

1、国内融资环境持续放松,企业融资大增

根据CRIC监测,108家监测企业2015年融资总规模达13600亿元人民币,融资规模为2014年同期两倍。继2014年降息以来,2015年货币政策持续宽松,先后实施了5次降准降息,贷款利率进入历史低点;而发债审批标准也有所放宽,使得发债通道畅通。这也直接造就了2015年企业融资的井喷现象。企业经营方面,销售回暖,带来融资扩张信心,“借新还旧”改善财务状况颇为常见。


2、发债规模进一步扩大,融资方式进一步丰富

从108家监测企业的融资类别情况来看,2015年,房企票据、债券类融资成为房企融资的主流方式,金额达7376亿元,占比54%,较2014年48%的占比增长了6个百分点;而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的比例大幅下降,仅占9%;增发配股的比例2015年有所增加,达20%,若非受到6月股灾的影响,增发配股额度将进一步增加。

2015年,房企在融资方式上有更多有变化和创新。例如股权私募基金的增多、资产证券化方式的出现。典型的如世茂进行的两次融资创新,一次是物业费资产证券化,另一次是购房尾款资产证券化,这都有效盘活了企业资产,也为房企融资拓展了新渠道。


3、境内资本市场活跃,融资利率现新低

CRIC监测显示,2015年108家监测房企境内融资比例达87%,而2014年同期比例为48%,房企境内、境外融资态势发生了巨大转变。在年初佳兆业债务违约事件影响下,房企海外发债的难度实际是在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境内资本市场的逐渐宽松,促使更多房企主动选择境内融资,并有部分房企境内融资以赎回境外高息债。

从融资成本的角度来看,人民币的贬值导致房企境外融资成本增加,而境内2015年多次降息,融资成本的下降明显,尤其是房企公司债成本一低再低,更是境内融资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房企公司债成本的普遍水平在4-7%之间,发债就相当于赚钱。其中央企和行业巨头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中海地产、保利地产两家央企发行的公司债利率水平仅3.4%,万科3.5%,金茂3.55%等,较大降低了房企的财务成本。



四、财务:短期资金压力缓解,债务结构维持长期化

在A股再融资开放和发债通道畅通后,国内融资环境大为宽松,房企整体债务结构有所改善。不同规模房企分化依然持续:大型房企融资能力本来就较强,融资环境的宽松并未给大型房企的财务指标带来明显提升,各项指标尽管有所波动,但仍维持在远高行业水平的健康状态;小型房企在融资环境宽松中受益最为明显,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提升;中型房企短期偿债压力有较大改善,但经营资金压力却不容小觑。

1、行业资金运营改善明显,短期偿债压力较小

  • 受益融资环境宽松,行业现金短债比全面改善

受益于2015年以来融资环境的宽松,2015年三季度末,A股135家房企现金持有量环比上升13.0%,其中大型房企仅增长2.6%,增幅最小,中型房企增幅最大,达到20.6%,也直接推动现金短债比上升了17%至0.92。三季度末,135家房企一年内到期短债环比上升8.5%,现金短债比为0.94,环比上升13.6%,整体来看,短期偿债压力有所缓解。

不同规模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均得到了改善,不过分化依然明显。小型房企现金短债比上升至0.76,有所改善但依然处于低位,通过融资改善的债务结构并不可持续。大型房企虽然现金持有量有所下降,但短期债务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使得现金短债比上升到1.70,维持较为稳健安全的水平。


  • 行业经营性现金收支情况持续改善

2014年三季度到2015年三季度,A股135家房企商品和劳务买卖活动的现金收支比先下探再回升。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行业现金收支比环比上升1.7%至1.25,经营收入高于支出,整体运营相对安全。

不同规模房企经营收支状况良好,但分化依然持续:小型房企在2014年底出现收支平衡后,波动向下又在第三季度末回升至收支平衡状态;大型房企第三季度收支比达到了1.58的高位,相对2015年第一季度末的低位有了37.2%大幅的提升,为各类房企之最;中型房企经营收支比自2014年稳步上升,2015年上半年快速冲高,不过又于三季度末有了较大的回落,趋近行业平均水平。

2、行业长短期债务结构趋于平稳长期化

2015年三季度末,A股135家房企长短债比1.52,较上半年末提高2.8%,同比有所下降,但相较2014年底已有较大改善,并有趋于平稳的趋势。其中,小型房企进入2015以来长短债务结构开始稳步改善,并上升至行业平均水平。大型房企自2014年同期以来处于波动下行状态,2015年第三季度环比略有回升。

行业长短期债务结构相比2014年底有所改善与2015年整体融资环境宽松也不无关系。根据CIRC监测,2015年1-11月,所监测的108家房企共融资约11236亿元,相比2014年同期增长近100%。而由于2015年债市宽松(尤其公司债),1-11月票据及债券累计发行总额达到了6604亿元,占总融资额的59%,金额同比增长了130%。



五、展望:存量盘活与整合新常态,房企转型进入深水区

行业正在急剧发生变化,2015年注定是个转型年,2016年房企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去库存压力增大,转型进入深水区,行业将进入一个存量活和整合的新常态。展望2016,房企还将从利润与规模、产品与布局、土地与融资、主业与多元、创新与升级等五大维度入手,积极应对市场新常态。

1、利润与规模:去库存时代,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

无论是遇到规模上升瓶颈,还是出于健康长远发展的需要,不少房企已经表示规模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龙湖、绿城、雅居乐纷纷下调2015年销售目标(相对2014年销售目标),保利地产、融创、远洋地产、富力也仅仅是维持或微增。部分房企淡化销售目标,甚至提出不再考核销售规模,开始转向“有质量的增长”,更多强调利润的获取。

在销售目标完成上,我们也需要看到,在部分房企销售乏力,去化不佳,甚至完成不了销售目标的同时,如保利置业、华润置地、旭辉等房企却已经在11月份提前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而恒大、绿城、首开、龙光等房企完成销售目标也基本无虞。

房地产行业利润空间压缩大势所趋,行业也难以再呈现爆炸性增长。对于大型房企而言,规模已经到达一定层次,拥有较大的行业势能,借高打低,在资本市场融资和业务发展上优势明显。对于中小房企而言,规模或将还是获取一些优势的门槛,但方式上却不能再是过去的粗放式发展。

未来,不管是国家层面的推动和还是企业自身需要,去库存和行业升级将是接下来的主旋律。其一,房企采取包括互联网、金融、降价折扣、租售结合等多种手段促进去化;其二,运用互联网、技术升级、管理优化等手段提高成本管控和精细化运作水平。总而言之,行业的主题将从“做大做强”过渡到“做强做大”。

2、产品与布局:改善型产品渐成主流,一、二线城市竞争加剧

产品方面,在330新政、降息、二孩政策的综合作用之下,改善性需求得到充分释放,改善型产品迎来市场热捧。2015年以来,深圳、北京、上海、苏州等城市改善型产品、豪宅产品持续热销,而那些品质优、地段好、配套完善的完成则优先脱颖而出。随着二孩政策落地,预计未来改善型产品、多房户型将继续受到市场欢迎。

布局方面,各能级城市市场分化已经得到大部分房企的普遍共识。一线城市及核心二线城市由于经济与人口支撑等因素,项目去化压力小,增值潜力较大。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较大,市场支撑不足,面临较为严重的去化难题。大部分房企开始纷纷转移投资重点,提高了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的比重,维持或减少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和投资。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2015年以来北京、上海地王频现,“面粉贵过面包”屡见不鲜。

在未来的布局中,三四线城市市场艰难的情况将持续,实力房企、大品牌、好产品或将获得一席生存之地,中小房企面临的困境将加大。一线城市持续火热,然而过度的竞争也不断推高着地价,盈利空间持续压缩,中小房企,尤其是成本控制能力不佳的房企要谨慎进入。二线城市(尤其是区域经济中心)内部板块分化,宜选择潜力板块进行布局,或将成为有眼光、有实力房企的新选择。

3、土地与融资:并购整合势不可挡,融资环境或将出现分化

行业调整时期,房地产投资开发增速下降到新低点,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分化严重,大型房企与中小房企发展质量差距正在拉大,中小房企面临利润下滑、亏损,甚至退出的局面。国家层面强调楼市去库存,将去库存问题提上了新的高度。不可否认,行业已经开始进入到存量盘活与整合的时代。

行业并购与整合潮势不可挡,越来越多有资金实力和开发实力的房企开始由公开土地市场转向收并购市场,恒大、融创等便是典型的代表者。不仅是土地资源的收购,还包括成熟房企的整体并购,在行业新环境下,增量发展难度大大提高,对于存量的整合反而成为房企规模扩张和降低土地成本的重要途径,甚至是捷径。

融资方面,整体资金环境将继续宽松,然而亦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三四线城市项目与中小房企的融资难度将变大。部分银行已经开始收紧面向三四线城市项目的贷款,而中小房企(尤其是依然聚焦于地产主业的中小开发商)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或将面临融资困境。而金融机构将加大向大型房企的支持力度,面向大型房企并购整合的配套金融服务将增多。

4、主业与多元:业务多元化逐渐深入,地产基本功不可废

2015年以来,转型成为火热话题,而业务多元化成为众多房企转型的共同选择。目前,房企多元化转型涉及的领域包括:“大金融”、“大健康”、“大文体”、“大消费”、“互联网”等领域。多元化转型一方面是受环境变化所迫寻找新的增长点,一方面也是顺应形势优化投资组合的选择。在转型力度上,大型房企属于杠上开花,尝试与探索,而中小房企则更有破釜沉舟,全面转型的意味。

非房业务转型方面,最多房企布局大金融方向,绿地、万达、恒大、中天城投均设立金融平台,有策略地布局金融产业。比如,绿地收购杭州工商信托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设立互联网金融平台吉客网、绿地广财APP,并在此之前早已发布“地产宝”等金融产品;恒大收购中新大东方人寿打造金融平台,并迅速将产品上线京东金融;万达借助旗下快钱金融上线“稳赚1号”众筹金融产品引爆业界,并继续借助快钱金融实现旗下多个万达广场的轻资产化。

房地产相关业务转型上,物业管理最受青睐,中海物业、第三方物业管理服务平台中奥到家先后上市,而提出物业管理板块分拆上市的房企并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企业便是看中基于海量社区打造的社区O2O平台未来将释放的价值,并进行签约管理物业的快速拓展和物业管理公司的快速并购。目前包括花样年、万科、恒大、龙湖、中海等多家房企均试图大力布局社区O2O领域,并且进入及加码者越来越多,未来物业拓展成本和难度将有所加大。

未来,房企多元化逐渐深入,非房相关业务的布局短期难以较大发展,将需要大量投入进行培育;而房地产相关业务的发展亦需要依托社区、商业地产等资源。对于房企来说,不论哪种多元化业务的发展,短期来看,都需要依托主业的健康发展,为其提供资金和资源。

因此,房企在多元化选择的时候,一方面要考虑企业战略定位和产业组合的协同效应,比如金融产业与房地产行业协同性较强,发展潜力也较大(不过在收购中也要注意收购资产的质量和收购价格);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房地产主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为新业务探索提供支撑。多元化是大部分企业发展的最终形态,预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房企推出多元化措施,而2016年也是检验房企多元化阶段性成果的重要节点。

5、创新与升级:竞争力提升之利器,企业永葆发展之动力

一家企业永葆竞争力的关键来源于创新,房地产行业作为传统行业尤其需要创新。2015以来,多数房企积极创新求变,主要围绕在产品、营销、融资、管理等领域。

在产品创新上,绿城最具代表性,一改过去大户型产品的风格,开始推出小户型创新产品,比如在临安桃李春风项目上创新性打造了83平方米的小型别墅。另外,随着2016年二孩政策落地,或将出现针对性创新产品。在营销创新上,大部分房企一方面与平安好房等第三方服务商、金融机构合作,通过理财产品、首付贷等金融手段加速项目去化,另一方面通过众筹营销、淘宝房产店等互联网途径促进成交。在融资创新上,绿城两次合作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售后回租的方式进行合作,而世茂更是先后将物业管理费和购房尾款进行资产证券化,首开行业先河,而众筹融资方式将被越来越多地被尝试和创新。在管理创新上,万科、越秀、碧桂园、金科等房企都提出项目跟投制度,泰禾也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行业调整期,房企推出激励制度,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项目成本控制,提升盈利水平。

房企的在业务和管理各个层面的创新,值得称许,未来,随着“白银时代”的推进、行业竞争的加剧,为了脱颖而出、提升行业竞争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房企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升级。


语:不同能级房企将持续分化,大型房企依然无法逆转利润空间压缩的大势,而小型房企虽然受益融资环境宽松,债务结构有所改善,但生存困境仍然存在,或将难以承受竞争压力,逐渐濒临淘汰。行业存量盘活与整合时代,去库存、转型与并购整合大势所趋,将成为所有房企共同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2015年总结与展望之运营篇》2015年总结与展望系列专题七大篇章:(点击文章标题阅读原文)

行业篇:高库存压力下2016年房地产投资难有明显改观
政策篇:支持“房产下乡”运动将成2016年政策核心
城市篇:一二线强、三四线弱贯穿全年,明年格局仍难改变

土地篇:供需双降价新高,分化加剧地王烧,明年继续

营销篇:2015年十大营销事件盘点及未来趋势展望

战略篇:复盘2015,房企战略观察与趋势解读

运营篇:业绩稳增融资大涨,明年转型进入深水区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下载《2015年全国房地产市场总结与展望》系列专题七大篇章完整PDF版

专 业 • 深 度 • 客 观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回复关键词,系统将自动检索相关文章,如:

万科 | 绿地 | 万达 | 融创 | 房企

地产 | 销售 | 独家 | 排行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