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回顾|“地名生息”主题论坛:深圳墟、罗湖及其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深圳市地名学会 Author 地名学会

地名生息

深圳墟、罗湖及其他


“生息”有一种时间感和生命感。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罗湖馆主办的“地名生息:深圳墟与罗湖”主题论坛,是对深圳、对罗湖一系列老地名的一次巡礼和溯源。


罗湖是深圳经济特区最开始发展的地方,深圳最具激活能力的大型展览回到这个“梦想之都”最开始的地方,令人欣慰与感慨满怀。

近日,“地名生息:深圳墟与罗湖”主题论坛在深圳市罗湖区布心片区的金啤坊举行。此次论坛是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下简称“深双”)罗湖馆的一项活动,由未来+学院组织、深圳市地名学会作为学术支持机构参与。

深圳市地名学会会长张一兵,深圳市地名学会理事、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廖虹雷,深圳市地名学会理事、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蔡保中,资深媒体人,历史作家蒋荣耀,未来+联合创始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要创建者和早期组织者(2005-2017)黄伟文共同参加了当天的讨论,活动由未来+联合创始人陈雪主持。
左起:陈雪、蔡保中、廖虹雷、张一兵、蒋荣耀、黄伟文(图片提供:futureplus)
本届深双总策展人之一、建筑与城市规划学者鲁安东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是深双第一次回到罗湖,回到深圳发展的起点。城市的更新,更需要我们构建关于场所的记忆。”本届展览主题为“城市生息”,它首先强调的是“人和其他生命的共同存在”,同时也是一种有时间感的表达。因而,“地名生息”讨论的是地名在岁月长河里的产生与变迁。
第九届深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选址罗湖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为深双主展场首次落地罗湖。(较早前,在2017年,第七届深双的罗湖分展场曾选址清水河的“深圳工业站”——历史上是作为供港物资在国内的最后一个中转站,目前仍然是深圳仓储物流的重要集散地。)
罗湖是深圳经济特区最开始发展的地方,深圳最具激活能力的大型展览回到这个“梦想之都”最开始的地方,令人欣慰与感慨满怀。

张一兵:深圳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几个重要地名考古

张一兵老师从考古学和历史学追溯了东官郡、东官司盐都尉垒、南头古城的历史地理关联。

他指出深圳南头实际上有三个古城:现今的南头古城(东莞守御千户所、新安县城)、东官郡城(现在南山公安局的北面)以及司盐都尉垒废弃后的芜城。
他提到2000年左右他参与的一次考古,在南头古城的西南角(现在南头博物馆的位置)挖出了一个呈曲尺形状的壕沟,该壕沟因为年代太久,已无法看出文化底层,但是根据其位置,猜测应为当年的司盐都尉垒(东官盐场)。文献上没有对此具体的位置记载。因此说,深圳地区最早在设置“司盐都尉垒”之前,已经有非常重要的盐业生产,因此中央才会在此设置盐官、司盐都尉,乃至东官郡。
文献中记载的“城子冈”则在现今深南大道(当年叫宝太路)的旁边,是一个极为平缓的斜坡,非常适合建造都城。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在一张照片上见过标注“城子冈”的指示牌。
张一兵老师表示,这是深圳地区最早的几个重要地名,未来地名学会还将在这方面着力,厘清未清晰的部分。

廖虹雷:和深圳墟相关的三件小事

廖虹雷老师用自身经历和大家分享了三件和深圳墟相关的故事:第一件是拆掉上大街的心痛,第二件是流产深圳墟建墟六百年嘉年华,第三件是六口井被填埋的懊悔

第一件:上大街的拆掉。深圳数十条纵横的街巷中,有一条上大街。廖虹雷老师曾在上大街住了几十年。上大街在历史上是深圳墟最长最繁华的一条街,上大街即民缝街,专营布匹、裁缝、染布及日用杂货,其中染完晒布(现在东门有“晒布”路等)。除了上大街还有猪仔街、鸭仔街、鱼街、陶街、谷行街等十几条农贸街,有浓烈的农耕时代特色,周边的村子的村民砍柴挑拆到深圳墟来卖。当时的深圳墟最繁华时有600多家店铺。

新中国成立之初,深圳墟的三角街、西和街等几条小街拆掉打通了之后建成了横贯东西的解放路。解放路就成了商业街,上大街的商铺也搬到了解放路。上大街主要成为民居,只剩下了居住功能。

20世纪80年代东门第一次改造,把北门街一带拆掉,新建了文山楼、西华宫、宝华楼;一直到1996年第二次改造把上大街、鸭仔街、南塘围拆了,其中建了现在的太阳广场,东门的多座炮楼、车公庙、天后庙、雍睦堂以及叶挺东江游击指挥部、蔡子襄烈士故居等许多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都拆了。有时候回到东门,看到生意兴旺,然而具有非常独特的岭南风情已经消失了,感到很心痛。

第二件:深圳墟的建墟时间。有文章和一些视频说深圳墟最早建于明代永乐八年(1410),2010年的时候刚好是600年。于是,有人提议筹办建墟600年大型的嘉年华庆祝活动,体现深圳并非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后来慎重起见,廖虹雷老师又查了大量典籍文献,发现“永乐八年”的出处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清康熙《新安县志》中出现“深圳”两字的记载是康熙七年(1668)设置“深圳墩台”。而“深圳墟”最早见载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新安县志》,故深圳墟建墟应以康熙《新安县志》的记载为准。于是,后来就没有继续筹办“深圳墟建墟600年”的庆祝活动。网上深圳墟在“永乐八年(1410)”建墟的说法疑与隔塘村(今水贝村)的建村时间混淆。

第三件:六口井被填埋后的懊悔。深圳墟内以前有6口井,都在城建改造过程中被填埋了。东门町扶手电梯的地方有一口井,是南塘围的井,当时井水最为丰富;十字街杆秤雕塑的北面有一口井……

后来有相关部门找到我们座谈,帮忙寻找东门老街以前的井的位置。老井全部被填埋在一栋栋的大厦底下,为什么要去寻找?后来才知道有潮汕籍的商人说,东门旺丁不旺财,步行街每天人流量几十万,节假日上百万人次,但是赚不到钱。广东人的习俗视水为财。老街新园路的位置,之前有条布吉河,后来这条河因污染,影响到迎宾馆的环境,于是被上盖变成了暗河,上面成为新园路。没有了河水,有人建议重新打井,但是又担心发生安全事故,后来在鱼街东门町旁边和思月书院侧边的文化广场,搞了两口井的雕塑,实际上是没有井水的假井。

俗话说市井市井,现在有市无井;如今懊悔,没有给子孙后留下历史,留点市井风情。

蔡保中: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有了城市的基础

蔡保中老师则立足于从文献看罗湖、东门一带地名变迁。

根据清代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新安县志》可以看到,“村落”一节康熙年间,可以看到罗湖村、黄贝岭、油炸头、坳下、罗坊村、大望、笋岗等村落。有许多在明代已经存在里,在康熙县志里有记载。“渡口”一节有“罗湖渡”,就是罗湖桥的地方,是一个横水渡。“墟市”一节有“深圳墟”,深圳墟一带有“惠民桥”(即后来的人民桥);这些墟市后来都发展成了城镇,比如深圳墟、平湖墟。军事设施“墩台”一节有“深圳墩台”,明确写了是康熙七年设置。因此可以说,根据目前可考的文献,“深圳”二字最早出现于1688年的《新安县志》。

到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新安县志》,其中记载的村落更多,并且增加了客籍村庄。他们是从梅州、福建、江西移民而来的人,成为客家村庄,罗湖一带有莲塘等。

康熙和嘉庆年间编修的《新安县志》的“墟市篇”里均载有“深圳墟”

关于“深圳河”位置的历史考据,可跳转至蔡保中的文章:《深圳在何处》
蔡保中指出,很多人认为深圳这个城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城市的,就是一个小渔村。实际上,东门这个城区在改革开放之前已经为城市做好了基础,像一个房子一样,已经打好地基、建了好几层了。
1948年,宝安县深圳墟:一竖一横一撇——竖的是现今的人民北路;横的是现今的解放路,撇是当时的布吉河(现今的新园路)——这个格局是一直未变的。深圳有两个城区,一个是南头镇,一个是深圳镇。县城在南头,深圳已经是比较丰富的城区了。1953年,宝安县城搬到了深圳镇。
蔡保中老师着重指出,为何深圳1949年解放,深圳镇可以能马上投入使用?是因为这里已经有了城镇的基础。

1948年的深圳墟
1977年,这一片有县人民医院(即后来的深圳市人民医院)、卫生学校、招待所、工人文化宫、电厂、塑胶厂等等。

1977年的深圳镇
因此说,无论是新中国成立时的深圳,还是改革开放时的深圳,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一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当时已经有了城区,是一个很齐全的城市。有人说深圳只有四十多年历史,这是不对的,它只是换了名号而已,以前叫宝安县,现在叫深圳市。

蒋荣耀:从影像看罗湖与深圳墟的三个世纪

蒋荣耀老师从19世纪末、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几个时间节点向观众展现了罗湖与深圳墟的岁月变迁。
19世纪末:深圳墟远眺(围墙疑为南塘围的围墙,南塘围即现在东门町的位置)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九线上的深圳火车站

蒋荣耀指出为什么有这些照片,说明广九铁路开通以后,有不少人已经在拍摄这里一带的照片了。许多照片都是私人拍摄的照片,被后代拿出来。广九线开通后,深圳墟越来越繁荣,据史料,这一时期有五六百家商店。
1972年美国人William Joseph(威廉 ·约瑟夫)拍摄的罗湖村,当时罗湖村是深圳镇的一个小山村
郑中健、何煌友等老一辈摄影师,拍摄了大量老深圳和改革开放初期的照片,不仅记录了深圳,也对宣传深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还有深圳特区报的记者江式高等,以及城市规划人士韦洪兴拍摄了大量高清的建筑照片。

何煌友 《罗湖小区区域》 1982 (上图)

张燕方 赖雅君 《罗湖小区区域》 2017 (下图)
这一部分图片来自蒋荣耀原文,详情可点击:《罗湖·深圳墟: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影像》

黄伟文:通过展览把罗湖的历史可视化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罗湖馆总策展人黄伟文老师从罗湖地名的缘起讲起。罗、湖、桥分别指什么?深圳又为什么叫深圳?与前几位讲者不同的是,黄伟文更偏重于把历史地理进行可视化呈现。



左右滑动可浏览——罗湖桥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版本状态(1、原版罗湖桥;2、加盖罗湖桥;3、双层人行桥;4、退役正版罗湖桥)

在第九届深港双城双年展罗湖馆的室外,有一个以罗湖桥为原型设计的休憩作品《坐在罗湖桥》,作者:未设计(王小盟,朱森森)


罗湖馆的展览梳理了大量罗湖的历史资料。其中指出,罗湖可能与山有关。
罗湖村族谱记载明初洪武年袁愚(字彦安)到此立村,距今600多年。据罗湖村家谱的卜居记载和罗湖村先人诗歌,罗湖村选址及日常生活都跟罗溪(现深圳河)、梧桐山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罗湖名字更大可能来自罗溪,罗溪的支流莲塘河源头则在梧桐山,“罗”则是此地残余古越族语对“山”的发音。1898年罗溪成为内地与香港界河,1911年广九铁路开通及之后的口岸海关,都让罗湖这个地名变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也在罗湖桥头先行一步,开发出罗湖的商贸中心区,罗湖也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排头区名。
黄伟文最后呼吁,能否恢复“深圳墟”的名称。深圳墟在1911年广九铁路开通设“深圳墟”站和“深圳”站之后日益兴旺和知名,30年代一度成为珠三角区域商业及博彩娱乐中心。改革开放给深圳墟带来再次的兴旺以及较为彻底的改造更新。东门名字也逐步取代深圳墟,根据专家梳理原因有两:一方面深圳墟与升级的市名及新设特区名要有所区别;另一方面深圳墟东门当时日用百货较集中吸引的人流多。深圳墟四至范围还能辨认,但改名东门老街后也带来一些方位的困扰,比如地铁1号线老街站出来看到小广场上的“东门”刻字,实际上却是深圳墟的西门位置。深圳墟名字代表深圳历史起源,有必要恢复使用并推动更好的历史延续。
如果想了解深双罗湖馆整理的更多地名知识,可点击:《罗湖地名词条》

“地名生息”论坛现场

延伸阅读:《深圳市地名志》(2020年版)之“罗湖区”词条

《深圳市地名志》(上、下)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编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01

地理位置

罗湖区位于深圳市中南部,东起梧桐山伯公坳分水岭与盐田区为界,西至红岭路中线与福田区相连,北与龙岗区、龙华区接壤,南邻香港特别行政区。

扫一扫,可欣赏720度航拍全景的罗湖,拍摄时间:2020 年

1970 年代初深港边界,罗湖口岸与深圳河

如今的罗湖口岸、深圳河与繁荣的罗湖商业区

02

地名概况

罗湖区面积78.79 平方千米。下辖黄贝、东门、南湖、桂园、笋岗、清水河、翠竹、东湖、东晓、莲塘10 个街道,81个社区工作站、109个居委会、31家社区股份合作公司。2021年末,罗湖区常住人口114.82万人。(人口数据根据罗湖政府在线更新)
罗湖是内地与香港交流的“桥头堡”。罗湖与香港山水相连,一区之内有罗湖、文锦渡、莲塘/香园围等三个口岸。罗湖口岸是深港最大的交通枢纽,文锦渡口岸是以供港鲜活产品过境为特点的客、货运综合性公路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已建成投用。罗湖也是香港人的“情感码头”和来深圳居住、消费、投资的首选之地。

03

地名沿革


向上滑动阅览

现罗湖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90 年设立。

“罗湖”名源自辖区内的罗湖村。罗湖村地处古螺溪下游,地势低洼,遇雨积水,被称为“螺湖”,附近小山也被称为“螺湖山”。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为解决低洼地多洪涝水患影响城市建设的问题,1980 年12 月动工推平罗湖山,填高罗湖村洼地。因辖区地势低,另有“五水归湖”之说:大雨时莲塘河、沙湾河、清水河、布吉河、香港梧桐河五水汇集于此,但雨停之后积水即经深圳河排走,成湖快,泄流也快,有如箩筐装水般来去匆匆,故名罗(箩)湖。

罗湖村袁氏渊源自汝南,后裔播迁江南赣州府信丰县龙川乡。北宋淳化四年(993),袁仍(字悦塘,官朝奉大夫)自江西龙川乡竹子园宦游岭南,乐山水之美,遂卜居东莞温塘,为东莞袁氏一世始祖。明洪武初年,袁仍裔孙十二世祖袁愚(字福庆,号彦安)为岁贡生,屡试不中,于是隐姓埋名,自东莞温塘向东南而来,先暂住泰坑(今香港新界北区),后择地罗湖卜居立村,遂成为罗湖村袁氏开基之祖。

罗湖区原属宝安县的深圳镇和附城公社,为宝安县治。

1979 年1 月,广东省委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3 月5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市下辖罗湖、南头、松岗、龙华、龙岗、葵涌6 个区。同年,罗湖区成立,为深圳市政府县一级的派出机构,实行区—公社(镇)—生产大队(居民委员会)的建制,下辖福田、附城、盐田3 个公社和深圳、沙头角2 个镇。

罗湖区成立之初,借用原东门汽车站的空置厂房作为办公场所,10 月迁至原深圳镇政府院内办公。

1980 年7 月,盐田公社和沙头角镇从罗湖区划出,设立沙头角区。罗湖区辖福田、附城2 个公社和深圳镇。1980 年8 月26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 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罗湖区属深圳经济特区内的行政区。

1981 年8 月29 日,罗湖区、南头区、沙头角区3 个区合并,成立中共罗湖区委和罗湖区人民政府。

1983 年9 月,深圳经济特区内划分出罗湖、上步、南头、沙头角4 个行政区,属县级建制,各区成立区委和区办事处。罗湖区成立区委,为中共深圳市委的派出机构,行使地方一级党委职能;设立罗湖区办事处,为深圳市人民政府派出的相当于县级的办事机构,行使一级政权机构职能。10 月起,罗湖区撤销“政社合一”建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改设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居民委员会。

1984 年12 月,罗湖区办事处改设罗湖管理区,仍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年,办公地址迁至湖贝路6 号。1987 年,罗湖管理区搬入湖贝路4 号新楼办公。

1990 年1 月4 日,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深圳市设立福田、罗湖和南山3 个市辖区,均为县级建制。罗湖区由原沙头角区、罗湖管理区合并组建。是年9 月21 日,第一届罗湖区人民政府成立(县级建制),区政府驻湖贝路。罗湖区作为市辖区,实行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的建制。

1992 年,经国务院批准,深圳市撤销宝安县建制,在原宝安县设立宝安区和龙岗区。

深圳市下辖五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均为副厅级建制。

1997 年10 月21 日,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深圳市从罗湖区划出沙头角镇和盐田、梅沙2 个街道办事处,设立盐田区。

至2003 年12 月底,中共罗湖区委和罗湖区人民政府,分别为一级党委和一级政权机构。下设10 个街道办事处。区委和区政府驻文锦中路1008 号罗湖管理中心大厦。


04

地名异名

曾用名“深圳镇”,据《宝安县志·地理》记载,“1924—1932 年实行区乡编制,全县划分为7 个区、99 个乡、3 个镇:第二区辖深圳1 个镇,上梅林、向西、笋岗……27 个乡。”《宝安县志·大事记》记载,“1949年10 月30 日,深圳镇和3 个联乡办事处及10 个乡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曾用名“附城公社”,据《宝安县志》记载,1979 年,罗湖区成立,为深圳市政府县一级的派出机构,下辖福田、附城、盐田3 个公社和深圳、沙头角2 个镇。

05

境内地名特征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罗湖区地名主要以自然地理实体、地理位置、自然景象、自然现象、动物及田地命名。①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水贝(背)村、莲塘村、清水河村等。②以地理位置命名,如向西村、向东村、南塘村、西岭下村等。③以本地动植物命名,如鹤围村、水贝村等。④以“田”命名,如田背、田心、新田等村庄。⑤以姓氏命名,如蔡屋围、叶屋村、罗芳村等。

从地名通名看,辖区内行政区划地名、居民点、山地名地方特色更为浓郁。①因广府“ 村围” 文化命名。如蔡屋围( 蔡氏家族居住的屋宇村围)、鹤围等。②因深圳地势多为低丘河谷和台地地形,山地多以“坑”“坳”“岗”命名,如田螺坑、禾塘坑、坳吓、泥岗等。

06

社会意义

罗湖区是深圳经济特区开发最早的城区,是我国著名的商业区之一。

20 世纪 80 年代,深圳罗湖区街景

1994年,罗湖区东门附近的街景

辖区内的文锦渡口岸和罗湖口岸是联系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地的重要枢纽。罗湖口岸片区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从晚清最早的广九通关口岸到改革开放的起点,这里沉淀了百年粤港交往、40 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印迹,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郭永怀等爱国人士都曾踏上罗湖桥,经罗湖口岸回国。作为连接香港和内地的“第一口岸”,港澳台同胞和内地居民跨过罗湖桥回到内地或去香港。罗湖桥和罗湖口岸见证了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奇迹,更见证了中国内地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史进程。罗湖口岸不仅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更是引来各种外来投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罗湖口岸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在湾区战略价值和未来粤港两地社会对接融通、深港双城更加融合的生活中将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0 世纪80 年代初,文锦渡往香港过境通道

1950 年 7月,罗湖桥头旅客过关时的情形
20 世纪80 年代罗湖区曾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深圳速度”,这里也是深圳市金融、商贸和信息中心,其中金融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 以上,“水贝中国珠宝指数”和“深圳钻石毛坯交易中心”使罗湖黄金珠宝业在全国具有重要话语权,塑造“时尚罗湖”、提升罗湖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水平是近年罗湖着力打造的核心内容。

梧桐烟云见证了深圳的历史,百年罗湖桥见证了时代的变迁,40 年间罗湖飞速发展,诞生了许多中国第一:第一块拍卖的国有土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中国第一家境外银行,这里诞生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为中国改革开放闯出一条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如今的罗湖国贸片区

罗湖区内有许多深圳“地标”:国贸大厦、信兴广场(地王大厦)、京基一百大厦,不断刷新深圳的高度。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长子”,率先遇到发展瓶颈的罗湖区“五立五改”:破旧立新、破满立危、破怠立为、破粗立精、破浮立实,攻坚克难。通过旧改、棚改、医改、教改,罗湖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领下,金融业曾开创多项全国第一,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各区(县)第一,经济密度排在全省全市前列,万元GDP 能耗连续8 年全市最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鲜活样本。

罗湖黎围村(现为水库新村)黎围舞麒麟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湖贝有祭祖暨大盆菜习俗。笋岗老围,又称“元勋旧址”,是为纪念村民祖先岭南名贤何真在此发迹而建造的,始建于明代,是深圳现存的岭南广府围村建筑文化代表之一、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贝村怀月张公祠,是明代中期湖贝张氏族人为纪念开基始祖张怀月而创建的,清康熙时期海禁时受到破坏,清嘉庆九年(1804)重建,砖木结构,三间三进两天井,门堂前檐与后檐为石作结构梁架,甚为罕见。每逢初一、十五,湖贝村民都来祠堂供奉祖先;每逢元宵节,添男丁的人家会来此点灯,寓示传宗接代、福寿绵长之意。


观展指引\

展馆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开展,每周一闭展


周二至周四 

10:00  - 18:00 (17:00停止入场)


周五至周日 

10:00  - 21:00(20:00停止入场) 


  交通指引:



主展场:

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公共交通:

地铁5号线/7号线:太安站E出口

地铁5号线:布心站B出口

公交:东昌北站、太白路中站


第九届“深双”地图 :


■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主题:城市生息 | Urban Cosmologies

主展场:深圳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11日 至 2023年3月 

分展场:前海合作区、南山区南头古城、龙岗区国际低碳城、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坪山区大万世居、深汕特别合作区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执行单位: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专项资金支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总策展人:鲁安东、王子耕、陈伯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