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小品类切入,实现6大单品品类冠军,川娃子食品如何实现toC端的快速过度?

新消费内参 新消费智库 2022-11-27

这是新消费内参第1222期文章

来源:新消费内参

作者:鲍妍伊


 新消费导读


根据《中国餐饮大数据2020》显示,从美团点评的线上交易量看,2019年的前三甲是火锅、小吃快餐、川菜;从交易额看是火锅、川菜、粤菜。


火锅和川菜的江湖地位不容小觑。不仅是餐饮,与这条产业链密切相关的「川调」市场也迎来高速增长,据封面新闻2020年的报道显示,四川省调味品年产值超过600亿人民币,整体销量排名全国第3。


数字增长的背后必然是大量企业对整条产业链的助推,近日 @新消费内参 对话了品牌——「川娃子」。我们和川娃子食品董事长唐磊聊了聊川菜、川调为何魔鬼上头,川娃子迎接哪些机会和挑战,以及川调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等话题。



川味出圈只靠辣?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川菜给人的一个重要印象就是「辣」,大部分人非辣区出身的人,或多或少体验过辣到涕泪横流,又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当然,川菜品种其实同时涵盖清淡的官府菜、街头小吃以及口味平衡的家常菜的庞大系统。只是水煮白菜的知名度略低毛血旺和辣火锅罢了。


对于这一点,《中国食辣史》《重口味的逻辑胜利》等书做出一些猜测和分析,比如,地方口味的对外输出很大程度也来自于人口的流动。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四川向全国各地输出近900万人口,很自然地川渝美味也就随着他们带到了各个城市,甚至输出至海外。


这些人中大部分又是普通人,他们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更嗜辣的所谓「江湖菜

」,因为大量加入辣椒等香料,可以提升普通食材的味道,毛血旺、红油辣锅可能都是如此的原理。也因此流传到全国各地,接地气的辣就成了四川标志性味道。


这一解释能否成立,这里也无需争论了,因为这也不是川菜菜系势力扩张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菜系的工业化和产业化。


在快餐进入中国后,中国餐饮业开始了工业化、标准化进程,如何适应「快速、简单、准确」的现代商业理念,几乎是所有中式菜系或者说餐饮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川菜可以说很好地抓住了机遇,实现食品制造的流程化、标准化。比如川菜火锅不仅率先完成四川调味料的工业化改造,还促进了川菜细分品类的工业化,串串、火锅、麻辣烫、卤味、冒菜等川菜细分品类,得以快速发展,成功占领了街头巷尾。


截止目前,川菜已成为大熊猫以外的四川一张非常重要的名片。


川调随川菜崛起


如果不出意外,厨艺平平的当代年轻人,只要在超市买对一份好底料,也都做出味道合格的「红油火锅」。四川调味料太神奇了!


不过在家庭厨房之外,四川调味料(以下称为“川调”)餐饮领域早已默默发挥火和热许多年了。


「中央厨房」模式早已在餐饮界得到肯定,而相对粤菜、卤菜等名菜系,川调在味道上发挥的作用要更为明显。这两者也是更为紧密的相互成就。


就像上一章提到的那样,标准化和工业化是川菜大举进攻的主要动力。听到「餐饮工业化」,很多吃货可能要连连摇头,但市面上大部分的知名连锁品牌,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工业化手段,否则在后厨里从切菜到出锅,是无法保证25分钟出菜的承诺的。


同时,没营养、不卫生或不好吃其实也无需担心,真正的工业化生产一定要结合现代食品工业技术,利用先进设备来改造和提升生产工艺,还原和创新菜式。


工业化转换最核心的是,用现代科技去解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原理,根据食材特性,生产更稳定、更安全、更可口的产品。其中,调味料尽管不是全部,但无疑也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川菜快速扩张的过程中,标准化稳定的调味品能够能提高出品效率,还能降低厨师自制调料对出品的影响。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餐饮企业对厨师个人的依赖,更容易连锁化。


因此,出于保持出品稳定,方便、省时、省力的考虑,更多餐饮企业选择优质的食品企业合作,使用定制调味品。也因此,在眉州东坡等一系列被广大消费者熟知知名餐饮品牌的背后,在四川这片土地上还同时发展起众多销售额达到1亿元以上知名食品企业。


这其中还有很多食品企业更将触角伸向食品研发、加工、销售之外,甚至做起了餐饮品牌策划等全方位的服务业务。根据川娃子食品提供的数据,该品牌已经成为全国超过10000+餐饮连锁门店的幕后推手,可以为不同门店量身定做底料及餐饮品牌打造解决方案。而这样的企业也不止川娃子食品一家。


而另一方面,尽管都是四川风味,但具体怎么四川风味,各餐饮企业还需要吸引消费者的独家秘方,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消费者比较熟知的杨国福、眉州东坡等餐饮名企也都与和川调企业合作生产定制、专供的调味品。


因为食品研发是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和厨师凭感觉烹饪存在差异,如何把「手艺」转换成标准化生产流程,餐饮企业的大厨和食品企业的研发工程师是能够强强联合的。在其他方面,诸如保存包装、外观设计等,与食品企业的合作都是积极影响。


从供应链向C端


据报道,包括火锅调料、佐餐菜、辣酱、调味油、蘸料等品类在内,川调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600亿元人民币。


而《口碑网国民餐饮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随着川菜影响力,更多便捷化的川调产品已经从商用(含中小餐饮)进入家庭餐桌,其产品品类也从火锅底料为主,细分发展到鱼调料、小龙虾料、干锅调料、烧鸡公调料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数据,2020年复合调味料的市场规模接近1500亿元,其中火锅调料和中式复合调料共同的市场规模为578亿元,占比为38.5%。


川调总体来说都是典型的复合调味品,新希望集团在2017年、2018年先后投资了金福猴食品和川娃子食品这两家极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也是看重了川调这一产业,toC端的产品更将成为川调主要增长点。



就像演而优则唱,川娃子食品在toB端深耕多年后,借助移动电商渠道杀入toC端市场。在创始人、董事长唐磊看来,及时把握市场环境,让品牌顺势而为是企业健康的重要因素。


2017年川娃子开始了电商的试水,2018年天猫旗舰店开启,目前从京东到抖音,再到社区电商平台,已实现多渠道的覆盖。


在产品上,也形成了拌饭酱、火锅底料、调味料和方便速食等几大明星系列。尽管2020年遭遇了疫情,但川娃子迅速组建起线上直播团队,以直播带货等形式加强营销辅助,外部以当红主播加成,达成了非常亮眼的成绩:其中「川娃子烧椒酱」2020年在李佳琦直播间里3分钟热销50万瓶,还登上了央视财经频道。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川娃子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目前的成果对初入零售两三年的传统食品企业来说,算得上可圈可点。唐磊认为,品牌进军零售产品、运营和资金三大重要因素,有这三个要素的加持就可以成功。如果说这三个不能取齐,那么至少取其二,好的产品和运营,或者好的产品和好的资金,如果都没有,这个业务应该0。


基于企业优势,参照三要素法则,做好有所不为的合理化取舍,将中心放在核心业务上发展。


第一步是找到核心精准人群,找到他们的需求,进而打造自主的产品。


1. 针对市场有较高的接受和差异化主流产品,把标准化变成自己的爆品;


2. 从研发到生产有一定的难度,存在门槛,还没有标准化的产品;


3. 制定标准,利用研发的优势,制定规范的标准,再把一个小吃变成标品,成为第一品牌。


接下来,是产品的三个切入点。


1.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小品类切入,出奇制胜。


最初川娃子开始进入零售时,没有选择最主流的红油底料这样的品类作为主打,而是分析搜索数据,选择了钵钵鸡底料,并用2个月多月时间做到了同品类的第一名。


2.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数据的分析,切入一些未必大众认为的川味代表的品类,但变成品类第一的话就成为能够第一品牌。在阿里系电商,川娃子已有多个单品达成同品类第一。


3. 把小品类慢慢切入到大品类。


现在,川娃子已将电商店铺打造成一站式厨房购物,让消费者能更为精准地理解“川娃子”品牌。


第三是建立全供应链体系,定制化美食解决方案。为了开发更丰富的特色调味产品,川娃子食品坚持对研发力度投入,还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目前的研发能力能够保证川娃子1年研发的新品超过一百款,上市的、储备的产品可以达到1500款。同时,把研发的数据做了量化,每天每个月完成了多少,和同行相比差异是多少,或者是比同行强在哪里都实现数据化。



而在原料方面,新希望集团的全球采购和川娃子自有的原材料供应体系都可以在源头保证产品的品质。


第四是研发和生产的服务。


首先是2019年,川菜产业园120亩工厂的建成投产与使用,新工厂按照国际领先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的管理理念进行设计和修建,进一步保证了川娃子品牌的产品效率和质量。


同时,组建起近100人的研发人员团队,整个供应链的体系,已基本打造完成。能够实现原材料的供应、研发、制造,再到物流的配送,整体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唐磊认为,在危机中找到了生机,并确立接下来怎么走,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更多的不是改变用户,而是协同发展,建立品牌核心矩阵,让用户可以从对品牌的认知、认购逐渐向信任进行过渡。


结语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川味霸巷背后也有着当地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和助推。


2018年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川菜走出去三年行动方案,力求将川菜培育成为四川对外开放的重要名片和特色优势支柱产业。2020年年中,由四川省经信厅指导,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食品商会又牵头成立了四川食品行业十亿俱乐部,俱乐部旨在“聚力赋能推动四川食品产业高质量加快发展”。


川娃子食品也成为首批加入“十亿俱乐部”的7家企业之一。


成都市食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任伟维在一次采访中曾指出,川调发展迎来了更多机会,政策方面每个时间节点,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支撑。


可以说这些食品企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着这些政策支撑,但品牌的目标始终应该是瞄准消费者。


现如今市场环境在变化,消费者消费习惯也在变化,企业必须要跟着趋势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甚至可能要抛开「toB?」还是「toC?」的壁垒,更多基于消费需求进行判断,及时适应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乘上政策或资本的东风,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 往期精选 -

《2021重新出发,新消费创业者如何战力全开?》

《年轻人也不爱喝茶了?且看这些热爱日本茶的年轻人如何创新…》

《“秃”如其来!2.5亿脱发人群催生千亿规模的超级生意!| 新消费系列研究④》

《卫龙再传IPO,年销100亿包,营收超20亿,辣条网红是如何营销成功的?
《牛年生意经:日本和牛只有60年历史,为何成为全世界最贵的牛肉?》
《牛年生意经:西班牙的传统斗牛,为何正悄悄「移民」南美洲?》
《「毛星球FurFur Land」为何要一边讲故事,一边卖猫粮、狗粮?》
《机能食品Nelo完成数千万融资,它要如何重塑社会人的营养生活?》
《涌向线下买手店的年轻人们》
《6000亿小家电赛道,能否跑出下一个美的和九阳?| 新消费研究系列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