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丨如何在生命终结之时“走”得更温暖?
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中国社会工作”全体人员向所有白衣天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医院,还有这样一群可爱的天使同样值得尊重,他们就是医务社工。他们用专业力量,让医院充满人文关怀,给予人们战胜病魔的勇气和信心,也让安宁疗护成为生命尽头的温暖。
作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宁养关爱项目的一名医务社工,每天我都会接触到罹患癌症或其他重症的患者。疾病给他们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带来了精神上的“折磨”。而我的服务就是尽心尽力地给他们更多的生命关怀,让他们在生命终结之时“走”得更温暖。
第一次在病房看到晏婆婆,她躺在病床上望着门口,神情木讷。年已耄耋的她高高瘦瘦的,手背的血管凸出,上面还插着一个针头。在之后的面谈中,我仿佛和晏婆婆一起坐上了时光机,陪她“经历”了一生。
原来晏婆婆的父母早逝,留下她和5个兄弟姐妹,她是家里的长女,14岁就挑起赚钱养家照顾年幼弟妹的重担。当时有人劝她早点结婚,脱离“苦海”。因为实在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弟妹孤苦伶仃,她没有听别人的建议,咬牙坚持拉扯大了弟弟妹妹。为表达同理与认可,我轻轻地拍了拍晏婆婆的手,我知道,就是这双干枯的手撑起了整个家。
那些年,晏婆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养大弟弟妹妹。日子好了,晏婆婆的年龄也大了,婚事也耽误了。关于这一点,晏婆婆并不后悔,她说:“如果当初选择嫁人,就不会有家人的好生活了。”
对于晏婆婆来说,她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从少女时代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养育了5个弟弟妹妹。晏婆婆一辈子吃了很多苦,但在她眼中,看到弟弟妹妹都过得好,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在用心倾听晏婆婆的故事时,我多次被她打动,不由自主地握住她的手,想将我的力量传递给她。晏婆婆像是感受到我的用意,伸出另一只手握住我的手,我们相视一笑。
看着晏婆婆的笑脸,我突然觉得,有时候,倾听也是一种关怀,那是一种默默的支持,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只需要有同理心和耐心,静静陪伴,或许就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在跟晏婆婆接触的过程中,她经常跟我提及早逝的母亲和弟弟,他们都是因为身体的小毛病,很年轻就撒手人寰,这让她感到十分可惜。“如果当时有现在的科技,他俩肯定不会那么早就离开我。”晏婆婆每次说起都眼中含泪,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亲人离世,而自己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法提供帮助,这成了晏婆婆生命中难以忘却的遗憾,对她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决定利用“支线故事”,将她从“母亲和弟弟早逝”的遗憾中剥离出来,引导她与过去道别,然后通过巩固新故事的方法,引导她关注现在的美好生活、参与新故事的发展。
“其实您说得对,现在医学发达,给了很多人希望!”我将话题转移到现在,跟她谈起家人都很关心爱护她。晏婆婆很自豪地说:“现在的日子都是好日子,侄子侄媳都当我是妈妈一样,比亲儿子亲闺女还要亲。”我向她竖起大拇指:“是因为您对家人的付出,才有今天他们对您的孝顺和关爱。”晏婆婆开心得笑了起来。
晏婆婆患有乳腺癌,但在跟进过程中,我发现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她是因腰腿酸痛入院,在医院住了十天,疼痛得到缓解后,她总是疑惑为什么家人还不接她出院。她天天盼望着能早点出院回家,享天伦之乐。
我看着晏婆婆满怀希望,于是打电话跟她的侄子沟通,向他反映晏婆婆的期待,澄清需求,希望他们能够正确引导,满足老人的心愿。
再见到晏婆婆时,她手舞足蹈地跟我说:“姑娘,我明天要出院了!”那一刻,她仿佛是个等待放学的孩子,兴奋地等着家人来接她回家……
晏婆婆其实只是我众多服务对象中的一个,他们大多数人每天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病痛,没有生命质量,也没有生活希望。他们的家人也无法面对亲人即将逝去的事实,避谈病情和死亡。其实,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无须避讳。生命教育更是每个人需要学习的课程,亟待加强。
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社工同仁加入宁养关爱服务中来,身为其中一员,我感到意义重大。倾听服务对象的生命故事,提炼生命的积极意义,生命的最后一程可以更加平和和温暖。
(作者单位:佛山市北达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作者:莫晓帆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6月上刊,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END
责编:张世华
制作:谢霄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