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箱争鸣:真火还是虚火?是否该迅速入局?看各路行家怎么说 | 语音智能特稿

2017-07-21 最「硬」的 深圳湾


- shenzhenware -


其实,在智能音箱这个领域真正火起来之前,曾经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不温不火。


早在 Echo 发布的 2014 国内就有小智、叮咚、若琪等一批初创企业入局不过那时候的市场接受度很低远不及今天这般热闹。


在过去的短短半年里,国内智能音箱领域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做智能音箱的企业已有近 50 此外还有至少 500 家与之相关的硬件或技术方案商活跃在前沿阵地。面对这种野蛮增长的局面有人说是刚需有人则说是虚火。


接下来深圳湾公众号ID:shenzhenware)将与你一起观察国内智能音箱的火热现状,与你一起冷静思考背后的逻辑并结合部分智能音箱企业、传统音响厂商的观点,帮助你解答「该不该入局智能音箱」这个问题,希望对于各位从业者有一定的启发。(此前,深圳湾还发表关于语音技能市场语音智能 OS 两篇深度特稿,欢迎各位点阅查看。)


国内百「箱」争鸣之现状:互联网巨头、内容厂商、传统厂商、新创企业等蜂拥而入


亚马逊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消费报告显示,从 2016 年下半年开始,亚马逊 Echo 销量开始陡增,并在 11、12 月销量达到顶峰,这两个月占全年销量的 45% 。


Echo 的火爆引发一连串的波及效应,这也是智能音箱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国外市场:


相比去年仅有 Google 这么一家发布 Google Home 以对标亚马逊 Echo 的公司,国外巨头在今年的新动作显得十分频繁,让整个局面热闹起来:亚马逊相继发布 Echo 系列新品 Echo LookEcho Show,微软联合哈曼发布智能音箱 Invoke,苹果推出主打智能家居和音乐体验的 HomePod,三星继推出语音助手 Bixby 之后,也有了做智能音箱的消息……



国内市场:


在国内,不管是大公司、新创企业,还是传统音箱厂商,都独立或者以合作的方式竞相推出自家的音箱产品。而麦克风阵列(硬件)、语音智能平台(软件)相关的技术厂商,也为了跟上局面而马不停蹄的做了相应的布局。


从 1 月份到现在,也就半年的时间,国内发生了一系列与智能音箱相关的事件:联想、海尔相继加入智能音箱产品阵营,叮咚Rokid 分别发布了新一代的音箱产品,喜马拉雅发布了首款全内容 AI 音箱 小雅,天猫发布国内首款购物音箱 天猫精灵 X1 ,百度、腾讯分别发布自家的语音开放平台 Duer OS 和 小微,哈曼发布了 SONIQUE 远场语音技术方案,科大讯飞发布 Morfei 麦克风……


分类盘点:


将目前已经入局的智能音箱厂家进行梳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互联网大公司:这类公司多有庞大的业务布局,多是想要建立以语音为入口的智能生态,为既有的内容和服务寻找新的入口。以 BAT、京东、小米为代表。


  • 技术厂商:在语音技术方面有积累,专注于做技术开放平台或提供语音技术方案,如:科大讯飞、思必驰、出门问问。


  • 内容厂商:音箱本质上是内容与服务的载体,内容厂家占有独特的 IP 资源,开始联合众厂商抱团取暖。代表厂家有喜马拉雅、酷狗。


  • 创业公司:多带有互联网基因,术业有专攻,比较关注与具体应用场景的结合,如主打智能家居的 Rokid 。


  • 传统音箱厂家:在传统音箱硬件研发上已有积淀,倾向于与技术及内容厂商合作。如漫步者、Doss。


与所有其他的风口相似,一个行业的兴起,总有一大批争先恐后的追风者:其中的一些希望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另外一些,抱着「就算不能成为第一,至少也能分一杯羹」或者「担心落后、被淘汰」的刷脸或占坑心态;当然,还有那些站在一旁保持观望态度的吃瓜群众。


月销量不到 2 万台,智能音箱是真火还是虚火?


前段时间,一些关于「智能音箱虚火」、「智能音箱月销售数据惨淡」、「代工厂抢订单,到头来的垫付加工费」等负面报道瞬间给行业泼了一盆冷水,使得不少原本准备入局的从业者望而却步。


面对这些看似对于「虚火」的「冷静」思考,深圳湾(微信公众号 ID:shenzhenware)咨询了一些业内人士,对于这些论述进行佐证和分析。


虚火表现 #1:出货量低?


网络流传一组数据,称京东旗下的叮咚 2016 年整体销量为 10 万台,虽然数据增长可观,但过程十分艰辛。


也有媒体分析,在目前国内智能音箱月销量不到 2 万台的市场现状下,即便如此多数量厂商的大规模投入,最终也不过是一股虚火。


更深一步的分析称,在眼下多数入局厂商供应链不全,且服务应用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容量不足百万台,真正起量可能要等到明后年。


灵隆科技总经理魏强,他表示,网络流传的叮咚销售数据并不准确,且叮咚从未向外部透露过具体的销售数据。今年京东 618 购物节,叮咚的销量同比增长 3~4 倍,占据了目前国内智能音箱 80% 的市场。


关于智能音箱市场的未来,魏强补充说,目前国内那么多玩家入局,说明这的确是一个刚需市场,经历了上半年的火爆预热,未来 6~12 月内会是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虚火表现 #2:产能过剩?


半年内涌入这么多做音箱的公司,苦的却是代工厂,这是某 OEM 业内人士的观点。OEM 厂商见惯了互联网风口一年一换带来的痛楚:风口一到,订单纷至沓来;一旦市场趋冷,大批的产能过剩和前期投入的流水线资源就只能靠供应链自己消化。


不过对此,小雅音箱的硬件方案提供商——东莞佳禾智能高级副总陈亮则持乐观态度。他认为毛利率低是目前大部分硬件厂商都会面临的问题,但佳禾智能对于小雅音箱的未来销量有足够的信心。


如果谈风口,「 AI 硬件其实是互联网公司的风口,而并非 ODM 公司的风口,如果以硬件的盈利和运营模式去看待 AI 产品会很失望。」陈亮的回应同时也表明了他对这一波智能风口的看法。


虚火表现 #3:夸大上游麦克风缺口?


一方面是对智能音箱供货量的质疑,另一方面则是对上游麦克风方案供应风险的担忧。


台媒报道,由于最近国内阿里等大厂商纷纷入局,智能音箱订单暴涨,导致上游 MEMS 麦克风芯片供应不足,出现了 30% 以上的供应缺口。


对此深圳湾也采访了哈曼麦克风系统负责人宋柏勋,他认为这种情况在部分芯片厂商中确有存在,不过 30% 这个数字有所夸大。由于国内麦克风多是原厂封装的裸片产品,前段时间的确存在备料缺口的风险。不过即便缺口,也是预估层面的缺口,属于量产前的备料预估的统计,而并非量产阶段的缺口。


到底该不该入局?看智能音箱企业、传统音箱企业等各路行家怎么说


冷静观察了这场「百箱大战」的喧嚣后,我们就「是否值得再入局智能音箱」这个议题,找来了行业专家并展开了讨论。


在 7 月 15 日深圳湾全程策划和组织的「WARE 2017 语音智能平台与应用峰会 第 II 季」上,我们邀请到了灵隆科技(叮咚)总经理魏强、猫王创始人曾德钧、超声音响总经理刘晓彤这三位嘉宾,组了一场关于「百箱争鸣」的讨论,并就智能音箱的产品观等话题,在现场对话了海翼(Anker)创始人阳萌、以及 Rokid 创始人祝铭明(Misa)。这几位语音智能的先行者,分别从各自的经历和角度阐述了对于「百箱争鸣」现象背后的思考。


▲  灵隆科技(叮咚)总经理魏强、超声音响总经理刘晓彤、猫王创始人曾德钧出席「WARE 2017 语音智能平台与应用峰会 第 II 季」,就「百箱争鸣」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视角 #1:合作大于竞争


灵隆科技是国内最早一批入局智能音箱的公司之一,到目前为止,灵隆科技已推出 6 款智能音箱叮咚,并在销量上一路领跑国内同类产品。


从叮咚音箱概念诞生、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魏强一路趟过了不少坑。从孤独的一路前行到如今有一批一批的入局者陪同,魏强表示,希望大家能共同推动市场的增长,但也不希望各位从业者盲目跟随


「建议新入局者避免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性投入,找准切入的应用场景,打造差异化产品。」魏强还举了竞品的例子,谈到喜马拉雅这家互联网内容商选择与一些优秀的厂商合作,在硬件载体上注入本身海量优质的内容资源,使得自家产品能迅速实现差异化的市场定位,这是一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典型案例。


视角 #2:借势完成产业和技术升级


超声(TYMPHANY)是很多国际大牌音响品牌背后的 ODM 厂商,在智能音箱项目上,超声在近几年持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新技术、新方案上进行预研,同时在传统优势——声学研发上,持续加大投入进行配合。


据超声音响总经理刘晓彤透露,此前,智能音箱给超声带来的业务收入为其所有代工业务的 1% ,近日随着新订单的增加,这个收入比例上升到了 10%。刘晓彤进一步表示,随着富士康这样的大代工厂的加入,预估到 2020 年,智能音频类产品(耳机、音箱、喇叭等)的代工总产值将达到 55 亿美元。


据刘晓彤在行业里的观察来看,目前不少传统音箱厂商对智能音箱都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但由于条件、缺乏相关经验等原因,他们只能原地踌躇。对此,刘晓彤建议,「希望所有同行能够一起参与进来,借着时代的春风和技术的潮流,完成产业和技术升级,让大家都来当一回『智能狂风』里的『猪』」。有能力的厂商可尝试走在前列,至于还的没有起步厂商,可借用语音开放平台的力量,从传统向智能转型。


视角 #3:对于新兴市场要有耐心


这个市场需要一些先行者带给大家信心。


Rokid 创始人 Misa 为了解大众消费者对这类智能语音终端产品的接受程度,亲自带着 Rokid 实验室的博士研究团、以及高管轮番到线下体验店蹲点。Misa 发现,Rokid 在线下体验店的购买转化率达到了 10%,而线下向线上转化的比率为 1:0.8(线下 100 个购买的用户给线上大约能带来 80 个购买用户量)。这些线上购买用户主要是通过线下体验或朋友推荐,上网直接搜索结果并购买,而非通过广告页跳转而来。


▲ Misa 亲自到线下体验店销售 Rokid


相比 3‰~5‰ 的新品类线上销售转化率,线下为 Rokid 带来的销量更为客观些。同时,Rokid 团队也感受到这个市场「比大家想象中的要乐观」,这是个在认清当前技术边界的基础上,不断寻求用户认知与产品宣传平衡点的一个过程,还需要给这个市场一点耐心。


视角 #4:专注产品竞争力


同时,在关注别人怎么做的同时,还需要将注意力放到产品自身的打造上。


将自己定义为「注重用户体验的人工智能公司」的 Rokid 认为,AI 产品要足够好,用户体验是目前首要的事。


海翼(Anker)创始人阳萌此前在与深圳湾对话时说产品差异化本质上还是要回归到这个产品应用的场景「比如做音箱那音质一定要特别好主功能要足够的强。」


另外语音和智能在未来将成为大多数电子产品的标配这时候产品的竞争力就回落回产品基本功能的价值上来「产品本身的基本功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化空间的。」


策划:Shining

主笔:Jes & 谈喆


· ● WARE 2017 语音智能峰会 第 II 季  ·




●  


深圳湾(公众号 ID:shenzhenware)将持续关注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新锐产品和初创团队,欢迎联系我们。微信私人客服:小炫(ID:warex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