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田计划之走访深圳社区共建花园

园艺治疗师美红 可持续园艺 2022-06-08

这次的活动由春田计划的学员们自己策划和带领,主要是傅博和丽冰,我协助带领海月花园和深圳湾公园走访,徐琪带领共建和部分走访。


由于临近九九公益日,公益圈的伙伴都比较忙,我们线上碰了两次,把流程和分工大概梳理了一下。我提前去了海月和工业八路踩点。


活动开始的前一天,我们四个协作者及朦朦在深圳北站碰头,把流程又理了一遍,每个人自己带领的部分都过了一遍。虽然有些地方还不是太满意,只能边做边改了。


这次除了我们春田计划的固定成员,还有广州来的几位研究社区花园的研究生及两位春田计划的前学姐。给我们的讨论带来了不同的思路和视角。


我们计划走访四个花园,其中三个在蛇口,属于去年共建的社区花园。


一、馨月园


第一站是蛇口海月花园的馨月园

馨月园是深圳第一个社区共建花园,我做为亲历者,参与了整个过程。



也有幸邀请到了花园的主要维护者张建老师,为我们分享馨月园的建造背景,参与人员,后期维护,花园功能等等。

(以下照片为当时共建时的照片,时间为2019年8月,来自境兰园林。)

馨月园是由海月花园的一些爱好园艺的花友们自发筹建的,在城市居住的花友,都会有这样的烦恼,阳台太小,光照不够,很多漂亮的植物养不了。也有一些花友买了特别漂亮的植物,养了一段时间开始枯黄掉叶,于是有人把花盆往社区的绿化区挪,发现吸收阳光雨露的植物长得特别好。刚好小区有块空地,就跟业委会商量给花友们放植物,慢慢越种越多。大家自觉维护。

后来花友中有人联系到了基金会和街道,在业主群里召集了十一个花友共同筹钱,加上基金会的支持,请了专业的设计公司“境兰”,当时还有自然教育界及景观设计界的一些同行。

在充分听取了业主们的意见后,综合各方考虑,出了方案,参与者现场开始动手共建。从移走原来的植物和砖头开始。我还保存了珍贵的搬砖视频。


平整地面,找来果皮,做厚土种植。挖水池,做雨水花园,做香草园。

当时天下着小雨,大家都冒着雨工作,特别是境兰的女将,从车上卸货,抬物资进来,完全能顶一个壮汉。

花园建好之后,主要是张建老师在维护。

偶尔会组织小朋友来花园做活动。花园里也会接收一些邻居种得不好的植物,名副其实的“植物医院”,植物养花之后,邻居再搬回家赏花。

大树上,挂满了捡来的年花蝴蝶兰和石斛。花园的角落,新添了几个工具箱。都是孩子们自己手绘的。


二、四海路社区花园


询问大家意见后,都同意步行至工业八路与四海路交界的共建花园,全程十几分钟。

徐琪强烈推荐,是因为这个花园有更多的参与式共建,孩子们从设计到施工,全程参与,前后做了二十来次工作坊。

 我在网上只找到这张照片。具体的过程没有参与,也没有亲历者来分享。只能通过文章或数据来了解。徐琪作为跟带领方有一些渊源的管道,跟我们分享了一些她听到的情况。

这个花园最赞的地方在于这个圆圈,对我们协作者来说,是再好不过了。不用再吆喝大家一起来围个圈,自动就坐成一个圈了。而且中间的磁砖贴出来的放射型的圆圈,能把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聚焦在中间。


第二个比较赞的设计是这个石笼的凳子。非常方便行人休息,而且头顶有大树,可以遮荫。

其实便是树底下的沙池,巨大的沙池,过程中看到许多路人,小朋友被吸引过来玩沙子,不肯走。大人只好陪着孩子在这里玩一会。我们春田的大朋友也被吸引了。玩得很开心。

还有就是锡纸做的昆虫。


这个花园作为植物最少的花园,如果不是有人特别推荐,可能我们走过都不会停下。


三、八芳园

再往前走几十米,就到了工业八路的八芳园。据说这个最像市政园林绿化。

入口的石笼,很多伙伴都在猜测它的用途。从低碳的角度来看,这石头明显不属于本地,又不能坐,又不是当LOGO展示,它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由于头顶没有大树,到达这里的时候正值正午,协作者提醒大家,用身体去感受这几个花园的不同。很多伙伴都感觉到了热,从脚下的石仔散发出来的阵阵热浪。馨月园铺的是树皮,四海路花园上面有树古树,冠幅巨大,留下许多树荫。

看得出来,这里维护得比四海路好,明显有人打理。也可能是因为它加了一个竹篱笆,四海路的是全开放式的,几乎已经没有好看的花了。不知道之前种过些什么。


四、深圳湾公园雨水花园

深圳湾公园雨水花园算不算共建花园?我也说不准,但参与时,我明显感觉到有共建的部分,比如我们那组是四个成员一起合作设计到施工,到种植,都是我们自己决定和完成的。


这个比任何一个共建花园都要早。那时是红树林基金会请的盖娅设计的泰山老师过来,给志愿者们培训,一起学习做雨水收集设备、堆肥箱、厚土种植等。


大家的关注度更多在建筑上。被这个四合院所吸引,以及里面的一些摆设,各种种子等。大家都感觉不到这里是花园。哪儿有花?从四个共建花园来看,这里的维护最差,堆肥箱只有展示作用。

当然,它最有优势的地方还是建筑,因为有教室,我们用“春田计划共学小组”的名义申请了半天的使用期限。这个教室也曾是我们参加盖娅自然体验师培训的地方,有白板,能围圈,这个场地真是太棒了。


五、讨论总结

我们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们分小组讨论了四个花园的背景、参与共建的人员、后续维护、功能等。分组上台分享展示了。由于伙伴里有共建花园的带领者,也有主办方、推动者,还有我这个参与者,对这个领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知道它的痛点在哪。说的也都是大实话。


我看到组织和带领共建花园的人们如此着急和拼命,每次快到结束的时候都已严重透支体力。最后重点都在完成上,而不是在参与上。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一定要当天完成吗?看起来是的,如果不完成,植物和物资放在那里都不安全。是否可以拆解,分批次来做不同的工作坊?招募不同的人群来参加?是预算不够?还是人员难以招募?是什么让原本一个很美好很享受的事情,变成了一个需要赶快完成的任务?


广州来的年轻伙伴们表示看到了公众号上了解不到的部分。我们表示过早地让孩子们知道了现实的残酷。


在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中,大部分人提到了馨月园中,张建老师热心地持续不断地用心维护。也辩论了到底是开放还是不开放?共建、共商、共治、共享能否落地?我认为共享是建立在共建共商共治的基础上,也有伙伴提出反对意见。


当方健谈起小时候,屋前的桂花树,人们在上面挂秋千,坐在树下聊天。大家自觉保护它,不允许有人破坏。并且没有门槛,谁都可以来,谁都能够维护。那就是我们最初的社区花园呀!一个有人气的地方,平等、开放、共治、共享。


所以人才是共建花园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花园呢?这个“我们”是谁呢?馨月园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是那些花友。工业八路呢?路人?附近的居民?是否有做过调查,了解他们有哪些需求?深圳湾主要是用来作为教育功能的,来的大多是访客。有它的特殊性。

如果按需求来建社区花园,最需要的应该是人群扎堆的地方,比如没有公共空间的城中村。只要有一棵树,树下都聚满了老人孩子。城中村小小的出租屋,更需要公共空间,需要一点绿荫,一个没有车子来往的空间,给孩子奔跑,给老人下棋,给带娃的妈妈们能放心聊聊天。可现实情况是,城中村只要有一棵大树,很快就被砍了。树下的人群散了,开始找其它的能遮荫的空间。(也有砍掉树建亭子的,可是炎炎夏日中,亭子哪有大树下面荫凉。)城中村需要更多的停车位、需要更多的充电桩。长者和孩子及妈妈的需求,并不被人看见。


什么时候,社区花园能够建到城中村来呢?能够真正地让需要的人享受那片绿荫?

我盼望着早日有那么一天,哪怕是不需要做什么,只要保留人群聚集的那几棵大树,在树下放几个石头,一些凳子。那也是最好的社区花园呀!


关于春田计划更多,请点链接

春田计划:2、反思篇——沙园市场VS盒马鲜生

春田计划:1.体验篇——沙园市场VS盒马鲜生

仙娘溪——美好而悲伤的远乡(一)

仙娘溪——美好而悲伤的远乡(二)

春田计划之食农教育与生态系统

春田计划之庆丰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