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有这样泪流满面的时刻”——成为儿童的领读者
(2017年12月9日上午,深圳演讲。)
各位嘉宾,各位听众:大家好!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如果没有这个日子,我今天不可能站在这里。今天是什么日子呢?是我参加高考40周年纪念日。大家看屏幕。嗯,这是我的高考准考证。1977年12月9日,我就凭这张薄薄的准考证,跨进了高考考场。四十年前的此刻,我正在考场答题。因为这次高考,我成了77级大学生,后来成了一名中学教师,成了一名领读者。今天,我才能有资格站在这里给大家讲:《成为儿童的领读者》。
我经常问老师和家长两个问题:“您有书房吗?”“您最近读书了吗?(或者:您最近读的一本书是什么书?)”时间关系,今天我不在这里现场调查,但大家可以想想这两个问题,在心里回答自己。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你就没有任何理由要求孩子读书。刚才进场时,屏幕上正播放一部片子,我看到一个数据:有89%的家长认为阅读很重要。我就想问这些家长:您平时读书吗?
我经常给老师们一起讨论问教育良知:“我们给孩子讲的,我们信吗?我们要学生做的,我们做吗?”自己一滩污泥,有什么理由和资格“何恨铁不成钢”?这话我是从网上读到的,虽然尖锐甚至有些刻薄,但话糙理不糙。我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以对孩子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我们就非常了不起了!”所谓“教育”,就是你想要孩子有的,你先得拥有。阅读同样如此。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少要求孩子读书的人——比如老师或家长,自己却不读书。
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我们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堕落”了吗?
提倡成为儿童的领读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为孩子而阅读。千万不能把阅读当做手段,似乎是为了让孩子阅读,我们才不得不阅读。不,对成人来说,阅读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有着独立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为了成为一个因灵魂饱满而幸福的人!记得我给孩子们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流泪,我说:“读这样的书,不能解决吃饭穿衣,但能够让我们的灵魂更饱满,更充盈!”对成人来说,阅读的目的也在于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视野更加开阔,灵魂更加饱满,心灵更加敏锐,情感更加丰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我经常说:“别看现在博士硕士满天飞,但至少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博士硕士,其学问可能还不如民国时期的高中毕业生。我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大家看屏幕上这十位大师,没有一为拥有大学文凭。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分析了,就看这一位,沈从文,文学大师,他的文凭只是小学毕业。还有这位著名的翻译家金克木,学历也只是小学,可后来成了北大教授。再看这位,语文教育的泰斗钱梦龙,学历初中毕业!可他们为什么成了大学问家?阅读!”
我曾担任九年的校长。作为校长,我要成为老师们的领读者。现在有不少老师是不读书的。他们的理由似乎还很雄辩:“太忙,没有时间!”“感觉不到读书的用处!”“年纪大了,读了书记不住!”“那么多书,不知道读什么!”我给他们一一破除这些不读书的理由。比如,说“读了书记不住”,我说:“谁叫你必须记得住?但如果你没记住,你就白读了吗?我问你,1997年8月3日的午饭你吃的什么?你记不住是吧?那么我说近一些的,2007年12月9日的晚饭你吃的什么?你还是记不住。那我问你,几十年来,你吃的每顿饭都记不住,那你还吃它什么呢?其实,你每顿饭都记不住,但并没有白吃,因为每顿饭都化作了你的血肉,你因此而成长。阅读也一样。所有读过的书你可能都记不住,但所有的读物都化作了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灵魂!”
那么,老师应该读什么书呢?我给老师们推荐四类读物:读教育报刊,目的是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以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学生读的书,目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孩子有共同的话语,让自己的心灵永远保持青春的状态,比如,读读郑渊洁,读读杨红樱,读读梅子涵,读读曹文轩,等等;读教育经典:真正的经典永恒而平易。
我在学校倡导老师们读书,但并不要求老师们必须交读后感,因为强迫老师写读后感,往往会逼着老师们作假,抄袭,网上下载读后感。我是这样的,老师们到我办公室谈心,临走我让老师在我书橱里选一本书借去读,读的时候可以圈点勾画,可以写批注。一本书可能会有好多老师借去读过,这样书上会留下不同老师的阅读痕迹。我退休后,把这些书送给学校图书室。再过五百年,那时候武侯实验中学的老师捧着这本书,看到上面的批注,会感慨:几百年前,这校园里的老师就是这样读书的!这就是一个学校的文化。
两年前,我不做校长了,临走时我对老师们说:“我办公室那么多书,我曾想过捐给学校图书室,但那样这些书的使用率并不高,干脆送给老师们吧!如果哪些老师想要,一会到我办公室去选,想要哪本书就拿哪本书,然后我在书上给你签名。”结果老师们蜂拥而至。你们看,这是老师们当时正在我办公室里“抢”书,这是我正在给他们签名,这是大包小包搂着书的老师给我合影。这位小伙子抱着厚厚一摞书有些不好意思,说:“李校长,我是不是拿得太多了?”我说:“你拿得多,我才高兴呢!”
作为班主任,我要成为家长的领读者。我给家长谈阅读的意义,我说,阅读当然不只是为了孩子,但就算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你也应该成为一名阅读者。家长可以读什么书呢?我建议家长至少可以读三类书:第一,读有关家庭教育的书,一个家长就是一名教育者,不懂教育怎么行呢?因此应该多读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第二,读和你职业相关的书。你是搞财务的,你是搞法律的,你是医生,你是科技人员,你是经商的……不管你做什么职业,都不停地阅读和你职业相关的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不断充实自己。这样的阅读,会给孩子已感染:爸爸妈妈都还在不停地阅读,我有什么理由放弃阅读?第三,读孩子喜欢读的书,和孩子拥有共同的精神空间。这点我刚才说过了,就不多说了。总之,对孩子来说,最好的领读,就是父母阅读的背影。
亲子阅读必然会带来的家庭美好生活。孩子的书卷气,来自父母的书生气,无论书卷气还是书生气,都源于家庭的书香气。和孩子一起阅读,是最好的陪伴。阅读,让孩子有了精神的榜样。阅读,和孩子有了共同的语言。阅读,使家庭有了优雅的品位。你们读《傅雷家书》可以看到,傅雷父子之间的心灵交流,多么有书卷气!这又是一个多么高雅的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儿童的教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的智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中占什么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书。”这话就像是对今天的中国家庭说的。每个家长都要问问自己,我的家里有藏书吗?
作为父亲,我一直是女儿的领读者。我认为我是成功的。我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三个好习惯,幸福一辈子》。这三个好习惯就是:健身、礼貌和阅读。“礼貌”在这里是借代,代指教养、修养。说到阅读,我这样写道:“如果孩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依然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而且不少阅读都是超越其职业需要的,那他内在的精神世界肯定更加丰富多彩,他外在的言谈举止也更加儒雅得体,他的幸福指数比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肯定要高得多。”
前天我在做这个PPT时,问了问女儿最近读了什么书,这是她给我列的书目:《被讨厌的勇气》《日本战国——败者的美学》《芳华》《丰饶之海第一卷 春雪》《伊豆的舞女》《强风吹拂》《深河》《左京都男子休日》《源氏物语》《解读疾病的人》《小姨多鹤》《知日·枯山水》《知日·太宰治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我的精神家园》《白鹿原》《城乡中国》《安藤忠雄论建筑》《广岛》《建筑改变日本》《文明是副产品》《我们都是食人族》……这些书没有一本和她的本职工作相关,都是“没有用”的阅读。但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作为教师,我也是学生的领读者。我从教三十六年了,我历届学生对我的共同记忆是:“李老师喜欢给我读小说,喜欢带我们出去玩儿!”今年我一个三十年前的班搞聚会时,我说:“正是三个因素,使我的教育生活比其他老师更有缤纷的色彩,这三个因素是文学、音乐和摄影。”后来一个学生给我补充:“还有旅游。”
我1982年3月踏上中学讲台,给学生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春万岁》,那是整本地朗读啊!就用语文课和午休的时间,一学期读完。第二本给学生阅读的书是《红岩》。大家看,这是我为了做这个课件,前天晚上拍的三十多年来我给学生读过的整本书:《青春万岁》《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第二次握手》《妈妈呀妈妈》《悲惨世界》《傅雷家书》《我是你爸爸》《草房子》《青铜葵花》……
最近的一次给学生读小说,是在武侯实验中学给孩子们读《青铜葵花》。当时我给孩子们评论道:“有人说中国当代小说只有故事没有文学,我基本同意这个判断,但我要加一个例外:曹文轩。”我这样说,并不是因为现在曹文轩老师坐在下面听我演讲,我要拍他的马屁。不,当时刚读完《青铜葵花》,我真的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对学上说的。
大家看,《青春万岁》和《围城》已经读得有多破旧,几乎散架解体了。还有《约翰克里斯多夫》《京华烟云》《平凡的世界》。学生过生日,很多时候我送的就是书。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我送他一套《约翰克里斯多夫》。今年在厦门讲学,遇到一个三十多年前的学生,她还记得我曾经送她一套《红楼梦》。书,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大家看看这几张借书条。是这样的,我在每本书里都夹这么一张小卡片,如果谁借去了,他就在这卡上填上自己的名字和借书时间。书他借走了,卡片则留给我。如果我要看这本书,我会知道这书现在在哪里。等学生把书换回来,我再把这卡片夹回书里。你们看,这是《茨威格小说选》《妈妈呀妈妈》《红岩》《草房子》的借书卡片。看上面的时间,有1988年的,有1997年的,有2001年的……这张《青春万岁》的借书卡,上面借阅人最早的日期是1987年10月25日,整整三十年了。
这两本书我给我历届学生都重点推荐:《爱的教育》《一碗清汤荞麦面》。一个是意大利的长篇小说,一个是日本的短篇小说,主题都是善良和坚强,都是非常棒的小说,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这是我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武侯实验中学当校长九年期间,我到每个年级每个班去为孩子读书,读的《一碗清汤荞麦面》,读《青铜葵花》,读《凤凰琴》,读《在困难的日子里》……孩子们特别喜欢我的课。你们看,孩子多开心!
师生共读带来班级美好生活,整个班级充满书香气。有一段时间,我班孩子课间比赛背古诗词,蔚然成风。久而久之,师生成了书友。他们毕业后,还给我推荐书。几年前我读的《南渡北归》,就是我三十年前教毕业的一个学生给我推荐的,后来我又给我学校老师推荐。
这里我讲一个我给学生朗读《悲惨世界》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二十多年前,我给学生读《悲惨世界》。读到冉阿让后来成了“马德兰市长”,一天他突然听说远方一位和他长得很像的男子被当做他抓起来了。他决定去自首,以不让那个人蒙冤。他又很犹豫。最后他战胜了自己,走向了法庭。当时我给学生评论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两个我,随时在打架。一个人一定要勇于战胜自己。第二天,我来到办公室,我看见办公桌上有一个纸包。我打开一看,十元的纸币,总共二十二张。纸包里还有一封信。原来这个同学曾经偷了班上同学的钱,但因为被冉阿让感动,今天决定向我承认错误,并让我代他把这些钱退给同学们。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这张照片,是五年前2000届的学生聚会时,尹萍同学在读她当年的一篇周记,上面记录了课堂上我给同学们朗读《悲惨世界》的情景——回肠荡气,扣人心弦。今年我和1987届的毕业生聚会时,应同学们的要求,我带去了当年给他们读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现场重现当年给他们读书的情景,我把他们当做三十年前的孩子,给他们朗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勇救朱赫来的那一个片段。毕业多年,阅读成了我和学生梦共同的温馨的记忆。
这是1995届的何翔威同学写的回忆文字,他说:“我想,也许李老师早已忘记了他给我们读过的每一篇作品,而且连我也的确记不起李老师究竟在三年中给我们读过多少作品,但这些作品所体现真善美,却正在化为我们的人格。如果有人要问我最留恋高中生活的什么,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李老师的语文课!’”我的语文课被学生这么难忘,这是我作为语文教师的职业幸福所在。后来成为留美博士的陈峥同学这样回忆:“李老师常常利用课堂时间为我们读一些课外书,其作用正在于培养大家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并对人生、对社会有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敏感,并并常常能有所感悟。他对文学的敏感性使得他每每能将当代文坛的最新佳作推荐给我们,如《文明的碎片》、《风过耳》、《凤凰琴》等等。这使我们比起一般的中学生又多了一份幸运,因为我们的课外阅读有了良好的导向,我们在精神上获益匪浅。”
这里,陈峥同学谈到《凤凰琴》。这是刘醒龙的一部中篇小说,我给历届学生都全文朗读过。在高95届这个班的课堂上,我给大家朗诵中篇小说《凤凰琴》,同学们泪如雨下,倾泻着我们共同的悲伤和善良。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有这样泪流满面的时刻,怦然心动的时候。可现在,本来丰富多彩的教育现在只剩下两个字了——刷题。教育应有的阅读,居然成了“课外”书,好像学校的课堂上本来不该读书一样。多么荒唐!阅读,本来就是教育本身的内容和使命。
阅读,成了我和我的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和温馨记忆。20多年前,我应《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心灵飞翔的时刻》,谈的就是我和学生们的阅读生活。我以这篇文章,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的时候,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不必死记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之类的“名句”,不必苦苦琢磨“‘圆规很不平’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之类的问题,不必老惦记着“这篇课文是高考(或中考)的重点”之类的提醒;有的只是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
这是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作者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
“青春、友谊和爱的花朵,就是在饥饿和严寒中,也在蓬勃地怒放着!……是的,我们正在离开孩子的时代,走向成人的阶段。在这个微妙的、也是美妙的年龄里,将会给我们以后留下多少微妙而美好的回忆啊!”
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氛围,每一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跳动的声音。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马建强、吴亚玲、郑大卫的青春激情而汹涌澎湃……
这是我经历过的许多堂语文课中美好而又普通的时刻,但正是在这普通而又美好的时刻中,我和我的学生都感受到了语文课的美——那来自激情、思想和青春的魅力!
语文课应该飞扬着激情。不能设想语文课仅仅是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而没有对学生心灵的抚慰或激荡。朱自清沉醉于牧童短笛所吟唱的春天的赞歌,老舍迎着冬天的阳光所描绘的济南水墨画,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原对着北国风光所抒发的壮丽情怀,苏东坡屹立长江之滨所挥洒的万丈豪情,还有梁衡散文的诗情画意、沙叶新随笔的妙趣横生、邵燕祥杂文的激扬文字……都应该汇入语文课,或在学生的精神原野流过一股清澈的小溪,或在学生心灵的大海上掀起滔天巨浪!
语文课应该燃烧着思想。聆听着恩格斯面对马克思英灵所发表的不朽演说,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马克思“思考一切”的深邃目光;而一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又唤起了今天的我们对思想沙龙、精神对话多么热切的憧憬与向往啊!在语文课上,我曾和学生追随着鲁迅解剖着我们自己也解剖着中国的灵魂,与余秋雨一起在文化苦旅的跋涉中捡拾、擦磨着文明的碎片,与傅雷一起思考着艺术和人生;我们甚至让龙应台、梁晓声、张承志、鄢烈山、王小波等富于思考的作家“走”进课堂,让他们之间展开思想交锋,同时也和我们进行思想碰撞。
语文课应该闪烁着青春。紧扣学生心灵和时代脉搏的作品,总是能让语文课散发出青春的气息: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王蒙的《青春万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毕淑敏的《送你一条红地毯》、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郁秀的《花季·雨季》以及舒婷、北岛、顾城、海子的诗歌……让我和我的学生沐浴着青春的阳光和时代的雨露。学生从中读到了自己,也听到了中国前进的足音。师生之间共同的感动,以及平等而充满活力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对话,让我也从中找回了自己年轻的心。
无论是对我还是对我的学生来说,语文课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刻。
是的,“在这个微妙的、也是美妙的年龄里,将会给我们以后留下多少微妙而美好的回忆啊!”——我的学生未来回忆起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时,会觉得那是他们精神的聚会;而在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生旅途中,每一堂这样的语文课都是我一次心灵的飞翔!
让我们成为儿童的领读者!
谢谢各位!
2017年12月9日上午,于深圳平安金融管理学院国际会议厅
曾经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欢迎回访
03 关于“李镇西研究会”更名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一封信
10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