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教育,意味着和孩子心心相印,摸爬滚打,意味着和孩子一起编织故事

李镇西1 镇西茶馆 2024-01-09

(题图为1985年寒假,我和孩子们在河滩上玩儿“斗鸡”)


在我校教学楼墙上,有一句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会想,这一个个“完整的世界”里,充满了多少精彩的故事啊!


前不久,有一位老师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推荐美国2009年的全国年度教师托尼•马伦的获奖感言。“感言”中有几句话让我特别感动――


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这里所说的“故事”,并不单指“事件”和“情节”,而是指孩子成长的过程;或者打个比喻形象一点说,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


这条河,每天都在向前流淌。有时平缓舒展,有时急速湍急,有时汹涌浩荡,有时又曲折回旋……于是,孩子的一生便摇曳多姿或惊心动魄起来。


那么,面对这条河,每一个教师是什么呢?


有时候,教师是泳者,他在水中畅游,被水浸泡着,亲吻着,抚摸着,享受着水的清澈与清凉;有时候,教师是船夫,他被河水托着,悠然自得,欣赏着河面的浪花和两岸的风景;有时候,教师是漂流者,他驾驭着并征服着汹涌的河水,劈波斩浪,一泻千里;有时候,教师还可能是清污者,清除水面的污染物,或者排除河底障碍――如果有必要甚至还可能引导河水改道……


在生命的河流里,教师走进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河流一样不可逆转,而且每一天的风景都不可预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惊叹。故事的原创是孩子,但编辑是教师。如托尼•马伦所说,教师帮助孩子“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为孩子“编辑错误”,并“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作为高明的“编辑”,教师一定要读懂每一个孩子的故事。什么叫“读懂”?我理解,就是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用童心去感受童心。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总是有着纯真的童心,并能够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感情去热爱……对此,陶行知先生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我一直主张教师应该和孩子心心相印,摸爬滚打,只有当我们能够听到孩子的心跳,能够感到他们的脉搏时,教育才能可能真正发生。


这不是我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深情地写道——


我总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我曾时时试图参与某个儿童集体的生活:同孩子们一起去劳动或到家乡各地去远足,去参观旅游,帮助他们享受一些不可多得的欢乐,缺少了这种欢乐就难以想象有完满的教育。




这也是我参加工作之初,直到前几年带最后一个班时,我一直和学生一起玩的原因。也许老师会说:“你那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现在不敢了,上面管很严。”不对,以前同样“管束很严”,我年轻时曾为此多次挨处分,而时间进入21世纪后,我依然“我行我素”和孩子一玩儿。


就凭这一点,你们知道我年轻时为什么很长时间没有任何荣誉,也不发展我入党的原因了。所以,和孩子一起玩,和年代无关,只和心态有关。


(八十年代的一个大年初一,我和学生在郊外玩儿。)


(九十年代的一个夜晚,我班在青城山过夜,篝火晚会上我和学生摔跤。)


(前几年,我当校长同还担任班主任。这是我和我班孩子在公园比赛做怪相。)


唯有和孩子“融为一体”,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


而和一般的阅读不同,“读懂”孩子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教师仅仅是一个旁观者。不,教育是我们和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生命的交融、心灵的相通,让教师和孩子一起在生活的河流中奔涌、漂流、探险……

同时,教师还是这个故事的整理记录者――用文字留住孩子的成长,也留下自己的成长。教师所记载的故事,决不仅仅故事,里面蕴含着教育的情感、思考、智慧与幸福。因此,这样的写作促使教师更快地成长。


读懂孩子,就是读懂教育,就是读懂自己。在这里,孩子和教师已经通过教育融为一体――帮助孩子成长,也是帮助自己成长;成就孩子,也是成就自己。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依存又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编织师生的生命故事,并追求一个“完美的结局”――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追求”。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那也不要紧,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的职业更加精彩,我们的生命更加明媚,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


孩子每一天的故事不可复制,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不可重现。教育的严酷与责任都在于此。读懂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愉悦而谨慎地编织故事,让教师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叠与交相辉映。这是教育的意义和幸福所在。

                

          2009年6月13日



曾经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欢迎回访


01 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

02  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03  关于“李镇西研究会”更名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一封信

04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05 教育初心是怎么失去的

06 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有这种泪流满面的时刻

07 家长,我教育的最大阻力就是你的不信任

08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我提三条建议

09 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

10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




鼓励原创 ,随意打赏




有缘相逢,来者皆客,欢迎再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