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猪瘟当前,牧原模式和温氏模式谁更抗风险?

财经杂志 2019-11-26

以下文章来源于财经十一人 ,作者刘以秦

温氏分散,牧原集中,由于市场空间大,两种模式本可自由发展,受非洲猪瘟影响,两种模式的抗风险差异将制约其发展潜力

图源Unsplash


《财经》记者 刘以秦 | 文   谢丽容 | 编辑


前所未有的非洲猪瘟席卷全国,不仅导致猪肉价格从今年3月起一路走高,打破201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也导致中国生猪养殖资本市场发生微妙的变化。


温氏和牧原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两大龙头公司。在中国养猪业,一个数据是分水岭——年出栏量超过1000万头。温氏和牧原是唯二两家超过这个数字的企业。


温氏股份成立于1983年,2018年其养猪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为3.2%,是中国养猪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牧原成立于1992年,凭借集中化养殖的重资产模式,在过去5年快速增长。


最近,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陆续发布中期财报。财报数字显示,上半年,温氏收入304.35亿人民币,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83亿;牧原收入71.6亿,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1.56亿,利润规模创下六年新低。


意外的是,两家公司的市值逆势大幅上扬。截止目前,温氏市值2202亿人民币,牧原市值1668亿,今年1月至今,温氏市值上涨约60%,牧原市值上涨幅度惊人,高达179%。


两家公司市值大幅升高的理由有一个:猪肉市场供应量的持续减少和价格的持续上升,意味着手里还有大量生猪的养猪企业,未来将获得更高利润。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给予温氏和牧原高预期。


如果对比两家公司财报,可以发现,温氏的收入和利润表现远高于牧原,但两家企业的市值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通常,上市公司的市值与收入、利润和增长情况直接挂钩,但这一关联在温氏和牧原两家公司身上似乎没有那么强的效力。


非洲猪瘟当前,市值高低,代表资本市场对不同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认可。此次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所有业内人士都表示,非洲猪瘟还将持续蔓延,短期内也找不到能够治愈或防控的药物,未来5年内,中国养猪行业都将受到严重影响。也因此,谁更能抵御疫情风险,谁就能占领行业高地。


多数人似乎偏向了牧原。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温氏多年的老大位置,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被牧原取代。


温氏分散,牧原集中


温氏与牧原的养殖模式完全不同。


温氏采用的是“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平台化模式,大部分猪由分散农户养殖,温氏统一管理。牧原则是“自繁自育自养”的重资产模式,建立中心化的养殖工厂,所有养殖流程都自己掌控。


在猪瘟到来以前,两种模式各有优势:温氏的平台化模式,能够更快扩大规模,同时分散风险;牧原的集中管理,则能更好的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降低成本,过去4年,牧原产能增加5倍。


2015年,温氏全年的出栏量为1535万头,是牧原(191.9万头)的7.9倍。在2019年上半年,温氏出栏1177.40万头 ,牧原股份则有581.5万头,差距缩小为2倍。


如今,这两种模式都需要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比拼的不再是生产效率和成本,而是,谁更安全。


这两种模式谁更能在猪瘟疫情中保存实力扩大规模,业内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温氏由于旗下农户众多,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做到严密管控每一户,部分农户受猪瘟侵袭的可能性难以避免,相比之下,牧原的统一管控,效果更好。


也有人认为,牧原属于“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出现疫病蔓延问题,后果会更加严重,“温氏模式更好的分散了生物安全带来的风险,一家养殖户出现了问题,不会影响到其他养殖户。”一位中型养猪场老板告诉《财经》记者。


但一位长期关注养猪行业的投资人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几乎没有一家猪企不受到猪瘟波及,“在这种千年一遇的灾害面前,任何模式都难以避免。


温氏还有一重保障是,除养猪之外的其他业务,目前温氏的收入中,养猪占比61%,养鸡占比33%,财报中也提到,出于对疫情的心理恐慌,部分猪肉消费需求转移至禽肉。


从财报中也能看出,两家企业都还在继续坚持自己的既定发展策略。


牧原持续保持高资产投入,截止二季度末,牧原在建工程43.15亿元,同比增长178.42%,相比年初增长17.2%。


温氏则是在持续升级“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包括积极推动合作农户养殖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以及探索“公司+养殖小区”模式。由公司、社会资本或政府其中的一方或两到三方,按公司要求建设标准化、高效化养殖小区。建成后,由合作农户承包养殖小区的栏舍与公司合作养殖。


财报称,未来,温氏将并行发展“公司+农户(家庭农场)”、“公司+养殖小区”等两种模式。同时还提到,公司将以全国生猪市场占有率10%(约7000万头)为未来发展第一期战略目标。


生物性资产成关键指标


两种模式孰优孰劣,目前难下定论,两家公司的财报均未直接透露目前疫情带来的确切影响,但一些关键指标则反映了两家公司现阶段受疫情影响的不同程度。


为温氏贡献上半年主要利润的是养鸡业务,如果单看其养猪业务,温氏在财报中称,是亏损状态,但温氏没有透露具体的亏损数字。


温氏在财报中提到,受非洲猪瘟影响,公司生物安全防控设施、设备及人员投入增加,上半年公司商品肉猪生产成本有所上升,同时,1、2月份生猪价格低迷,是导致养猪业务亏损的主要原因。这符合大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6月,全国生猪出栏31346万头,同比下降6.2%,生猪存栏34761万头,同比下降15.0%。


可以预见的是,猪瘟还将继续造成难以预估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养猪企业的生物性资产是比现阶段收入和利润更重要的指标。


一位关注养猪行业的券商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生物性资产的变化,直接关联到猪企未来发展潜力,也是资本市场主要考察指标。”


猪企的生物性资产包括消耗型和生产型,消耗性生物资产包括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及其他,生产性生物资产包括:未成熟的种猪、成熟的种猪,种猪包括种公猪和种母猪。


财报显示,温氏的生物性资产在今年上半年有所下滑,生产性生物资产相比年初减少8.8%,消耗性生物资产减少10%。但如果分成两个季度来看,今年二季度,温氏的生物资产已经开始回升——二季度末相较一季末小幅提升0.7%。


牧原的生物性资产表现良好,生产性生物资产较2018年底增长21%,二季度末环比一季度增长32%。


多位业内人士都向《财经》记者提到,牧原生物性资产能够保持稳定,与其“自繁自育自养”的模式有直接关系,且专注于养猪一项主营业务。也就是说,生物性资产的稳定促成了资本市场对牧原市值的追高。


不过,单看市值也并不能反映所有问题,资本市场并不完全理智。一位养殖企业高管认为,牧原被过度高估了,以牧原目前的体量,还撑不起这样的市值,牧原想要做到2000万头出栏量,还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投入。


财报反映的是公司过去的业绩,非洲猪瘟还在持续蔓延,未来几年内还将持续对中国养猪行业产生巨大影响,无论是温氏牧原这类大型头部企业,还是中小型养猪场,一不留神都将遭遇灭顶之灾。同时,养猪行业也将进行一轮大洗牌,中国养猪行业的集中化程度会进一步提升,能够留下来的猪企,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