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东山,与造物游 | 新刊来了(有福利)
在福建最南端的东山岛
历时1年采访
呈现276P“野生东山 与造物游”超厚特刊
讲述当下的自然与传统间,海岛上的动人故事
28P 随刊别册“𨑨迌东山”
包罗海岛风景、美食、文化各类攻略
对东山的了解是从拜访东山铜陵镇铜山古城文化促进会(文促会)开始的。一群退休了还依然热心于东山本地文化的老先生,聚在一起整理文献资料,内容除了编辑成册,还会编撰发布在文促会公众号上。从有“史前文明的印记”之称的大帽山壁画、东山通往台湾澎湖的“海峡陆桥”的考古研究,唐将陈政父子带领十八姓氏上兵落户东山,开荒建村,到明朱元璋命江夏侯在东山建外卫所防御倭寇,始建铜山守御千户所城。史海钩沉,东山有太多的故事。
我们被推荐去东山二中,里头藏着一个海洋生物标本馆,几代师生的传承,积累了近一千二百种标本,基本涵盖了台湾海峡的各类海洋生物资源,同学们的校本课程,是跟着老师去市场认识海产,去南门湾展开净滩活动。不大的铜陵镇就有三四个市场,去吃海鲜呢,一定要点“土豪巴浪”,养殖的比野生更肥美;本地的“皇金鲍”是刺身级别的,一点不比进口的差;夏天要点盘白芦笋,那是天蒙蒙亮手捧着细沙种出来的;冬天要吃头水紫菜,是渔人黑白颠倒每天运到十多海里外吊养的。东山厉害的物产太多了。
一年多的时间里往返东山,每次都行程满满,让我们看到了一座野生野长、充满生命力的岛屿。作为福建第二大岛屿,东山的海岸线蜿蜒,港湾毗连,每个海湾都有独有的景致。屿南湾上潮起潮落间等待一片“双面海”,涨潮时去宫前湾等渔船回来,岸边就有热闹的渔市。岛上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断续延伸,巍巍向海。苏峰山环岛公路上,暮色中趁着海风落座,享受一泡热茶,过冬村里步履不停,远眺着海,看看别有闽南韵味的古民居,山脚下老渔港还改成了营地,烧烤喝酒看着日落……时髦的生活方式,总有年轻人把它带到东山的山海间。
抵达每处风景都要经过一段距离,深入海岛一隅,才会发现当地总有自己的节奏。有年轻人把村落社区小屋改造一番,给孩子们做了阅读室,同时给游人留下了聚会餐桌;去前楼或是下西坑村,入手一份“会说话”的手绘地图,就是最快速了解当地的方式;也有人回到从小长大的渔村,用现代的方式做海味买卖,让更多小伙伴回到东山。从小长在本地的年轻人,最知道岛屿需要什么,用本地人和游人都喜欢的方式,为在地带来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们每次走在东山,总会在不经意的地方遇到新张的小店,不断更新自己心目中的东山打卡清单。
2023年春天开始,岛上来了更多的年轻人,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老师带队,几十位师生在东山开启了艺术实践,给村民们拍摄影像志,把在地风物科普壁画画在海边村落的屋墙上,教孩子们写诗,将在海边礁石上刻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的诗。邱老师将明嘉靖年间福建右参政蔡潮在东山题下的“与造物游”,作为第一届山海艺术节的主题,这应该就是东山岛最好的写照。
岛屿的形成是浪漫的。万载海积,地壳上升,海水退去,点点沙洲连起片片岛屿,最终,岛与岛连成大地。自然造化,古今流传,海岛的包容,古城的浑厚。在自然与传统间,新一代的东山人都可以找到一处所在,实践自己心目中更好的东山,去点一盏灯,去照亮一片海。
目录
006 野生东山 与造物游
008 从苏峰山开始东山之旅
034 海岛生活,自由生长036 让更多人进入这座山,参与这片海046 在顶街的女孩们056 让东山成为回得去的故乡062 本地餐饮新鲜正发生074 住在岛屿
090 去传统中找灵感
092 做东山岛的线上八尺门098 文创化的关帝,让年轻人了解本地106 手绘地图,重返家乡的路112 热闹又温柔的故乡,是我研究地方性的开端122 藏在方言里的文化与记忆126 在岛屿唱戏,带着海洋气息的曲艺文化136 海洋生物大狂欢138 渔歌回荡的岛屿
140 鲍鱼的海上牧场148 从平价日常到市场宠儿154 给海马一个16℃的家158 靠海吃海的养殖经济162 深海养殖紫菜,打造东山地理标志产品170 为白芦笋留下一片种植地178 让更多人能够尝到东山岛海的味道182 回到眷恋的小岛,留住记忆中的味道188 将“海底世界”搬上互联网192 守护大海,成为奇妙花园里的小孩198 校园里的蓝色梦想204 山海之间的天然实验室210 在东山,与造物游
214 以生态的方式,在东山落地艺术节222 用老照片,将个人记忆串联成时代记忆232 以“人”为中心,结合艺术与海洋科普246 把孩子们的诗,留在海边的礁石上252 东山日常
联合出品/东山文旅集团
专题策划/家园编辑部
执行/陈珺 郑忱 姚祎 潘逸群 刘知章 孟翰林
摄影/陈铤宇 录音整理/李安儿
特别感谢/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孙用川 黄振桂 陈俊民 林勇发 林碧丹 林艺明 刘长国 王江
陈旭山 何武添 林艺欣 朱友成 赖凡凡 沈淑芳 涂渐烽 黄益权
走在东山岛,抬头便能看到一座山高耸于大海之上。碧波万顷间架起的彩虹桥,如丝带穿梭于山海。苏峰山秀美,山光海色,自古就是游客流连忘返之处,山中有着许多名胜,亦少不了文人墨客的足迹。直到今天,苏峰山仍是东山岛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当我们从八尺门大桥进入东山岛,最先见到的一定是扑面而来的苏峰山。咸湿的海风拂面,木麻黄的身影渐次清晰,水雾萦绕着石厝,无尽的山海直抵眼前。
海岛生活,自由生长
东山的变化发生不过五六年,但街道间、海湾边便已有了与过往截然不同的面貌,城市里流行的各式料理在岛上悉数新张,咖啡馆悄然落入社区巷弄中,如今的岛屿不止有海味,不同的风味正在丰富着岛屿的餐桌。越来越多的游客寻着美食而来,住在东山也有了新体验。主理人们顺着本地生活的脉络,或依山或傍海将岛屿风景,囊括进居住空间之中,为了解东山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而东山正是在年轻人的返乡、旅人的到来,和一个个空间的开放中,逐渐有了新的模样。
扎根在地文化的年轻人中,既有扎实的传承脉络,也有汲取现代化飞速转动的视野,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建立在了众多前辈的基础上,并试图寻求新的突破。无论是把握着流量风口的短视频团队,还是将关帝文创化的父女两代人,以手绘地图为切口融入岛屿火热的旅游业开发中的年轻团队,抑或是以摄影记录故乡、专注地方性研究的年轻摄影师……他们都在传统中寻找灵感,结合东山岛独有的本地文化,让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重新进入到当代生活中。
渔歌回荡的岛屿
鲍鱼、巴浪鱼、海马、对虾、紫菜、白芦笋……东山丰富的物产中,已出现了不少带有当地印记的标志性产品。相应的工厂在东山兴建,一些本地品牌在行业中崭露头角。近年来,电商平台兴起,东山物产随之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从事与本地物产相关的养殖业、加工业、销售行业,为家乡的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在这里,人们还逐渐产生了面对海洋的新视野。年轻人们自发成立公益组织,以海洋保育工作为核心,共同守护大海;本地校园里传承海洋知识,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从教育抓起,展开海洋知识课程的传播;与海洋相关的科研基地出现,用一处海洋生态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探索起科学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等专业命题。
在东山,与造物游
东山山海艺术节包括了国际儿童诗歌海滩计划、乡村科普壁画、海洋科普生态艺术展、交通基础设施改造等多个项目。2023 年4 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的下乡季期间,几十位师生来到东山澳角村,开启了艺术节的相关实践。三个项目同时在澳角村进行,调研访谈的同时收集村民们的家庭相册、整理村里的大事记,将其剪辑为串联起村子个人与集体记忆的《村民影像志》;在问卷与调研的基础上策划、落地科普壁画方案;开设儿童诗歌工作坊教小朋友们写诗,并挑选出即将刻在海边礁石上的优秀作品——这也是国际儿童诗歌海滩计划的其中一环。
东山日常
当天光跃动,朝霞满天,归岸的讨海人带着渔获铺满海鲜市场,相熟的、陌生的,都将在此汇聚,几两鲜货、一碗鱼粥,热气腾腾的一天才开始。沙滩边、古街上,游客涌动,伴随宫庙长明的灯火,璀璨的剪瓷雕下就此人声鼎沸。有合掌祈福的,有逐浪寻鲜的,都争先融入在地,去找寻当地人家鲜活的海岛生活。古城、老县城与海合成的铜陵镇上最有旧日光景,石板路、旧巷弄、老商铺、理发厅,迎来送往的古厝里有属于本地人家的闲适与静谧。而再远些的码头,木船划开水面,沉甸甸的海货亦会变成家家户户门前晒网上的鱼干。是要到入了夜,才又回到本地人家与游客相遇的时刻,共同坐在大排档里,几杯酒下肚,尽是闲话家常,山海都远去,一切生猛亦有了温柔的归处。
海湾边的人家,承袭逐鲜而食的渔村日头,靠海吃饭,过着活色生香的海岛生活,在家祀关帝的信仰中延续一代又一代的精神向往。从捕鱼为生,到造船、织网、海钓等手工业的兴起,当地渔业的发展,令海峡两岸的商贸往来多了些文化交流的意味,完整古朴的民间习俗和信仰随之展开。
直至今日,来东山岛,除了体验天然的山海风味,岛屿人家生发出独特的烟火气与古早味,也成了许多人钟情它的理由。循着当地人的步伐,去山海间漫游、寻鲜,抑或只是休憩,看众多海神信仰和谐共处,古庙宫祠里寻找岛屿多元的文化印记,都能满足对海岛之乡的所有想象。
有福利
留言聊聊“你与海岛的故事”
我们将挑选3名读者
每人送出173&174期HOMELAND
“野生东山 与造物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