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用经济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大洗牌

2017-02-03 大公 大公

导读


在信用经济时代的大潮中,互联网金融必将接受彻底的洗礼,它将从一个新兴的无序的行业走向稳定和成熟,也将在信用评级的指引下成为信用经济时代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前行的助推器。

政策连续出台行业大洗牌

中国互联网金融始于2012年,至2014年已形成网贷、众筹、第三方支付、保险、银行、信托等多种形式的网上金融交易结构。其中,网贷(P2P)是互联网金融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前途具有决定性意义。


而就在互联网金融呈“野蛮生长”之势占领资本高地的同时,也成为其“高台跳水”悲剧的开始。以P2P行业为例,根据零壹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国内能够检测到的P2P借贷平台共4800家,其中正常运营的仅有1613家(占到33.6%的比例),环比下降3.9%。而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2016年的这一惨淡数据也不禁让我们再次联想起2015年该行业呈雪崩之势的“跑路”之祸。


作为新兴的、能够快速形成资本聚集的行业,放任它的“野蛮生长”就等于给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增添不必要的累赘,甚至成为危机的始作俑者。为此,一系列高强度、有针对性的针对行业的整治在2016年强势推行,行业洗牌就此开始。


2016年4月,央行联合多部委出台《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有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项整治。


6月20日,李克强总理到建设银行、人民银行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李克强强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有效遏制非法集资、非法金融活动,做好前瞻性调控和应急性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8月,银监会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这也成为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头条新闻。各大监管机构的政策出台明确了整治时间表,这对行业经历“野蛮生长”期后顺利走入正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国家总理到有关部门,都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治理摆在了显要位置,并在其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背景下果断出击,决心挽狂澜于既倒。而事实证明,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政策的引导下就像一个聘请了专业私人教练决心减肥的胖子,挥汗如雨后迎来的必将是大量减脂。

“去泡沫”进程加速

从2016年4月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推开以来,新上线平台持续减少,11月仅上线2家平台,而转型及问题平台数量持续维持高位,整个行业都处在迅速的“瘦身”过程中。


与此同时,受到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互联网金融行业逐渐走入“资本寒冬”,一些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和营利可能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这一轮洗牌中迅速丧失体温,而那些在“野蛮生长期”打算在这里大捞一把的上市公司和投机者们也在此时为了保存自己纷纷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分手,丧失抱团取暖能力的互联网公司只能在“资本寒冬”中瑟瑟发抖直到完全失去生存能力。


“除了网贷监管办法在法律法规方面的确认,互联网金融整治活动更是加速了市场上不合规企业的淘汰进程,净化整个行业,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发生。”某互联网金融信息平台负责人就曾这样公开表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2016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合规监管、场景饱和、获客困局、盈利困局和资本寒冬,这五大因素加速了网贷行业重新洗牌的进度,它既是这个行业必然会经历的瓶颈,也可能是目前困局的突破口。


据业内人士分析,监管政策的逐渐明晰有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出现两级分化,一部分浑水摸鱼的平台将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检验下自然淘汰,而发展相对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依旧能够获得资本融资,并能对行业平台捅破瓶颈迎来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策杠杆逐步加压的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也结束了“野蛮生长”,市场环境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治理。


经历了2016年范围广、规模大、力度强的全面整治后,互联网金融行业非但没有一蹶不振,其成交量竟然扶摇直上。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底,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为31847.67亿元,突破3万亿元关口。网贷行业于2015年10月实现了第一个万亿元,用时超过七年之久,第二个万亿元仅仅用了7个月时间,第三个万亿元用了6个月,可见行业发展势头依然值得期待。


互联网金融,这个信用经济时代的产物,不仅要依靠互联网来生存成长,更倚赖于在经济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信用”来强壮腰肢。

行业发展倚赖信用护航

回到2015年,回到最初的混沌,回到“野蛮生长”之始。


2015年3月11日,某中国著名保险公司旗下网贷平台被曝出2.5亿元坏账,这一消息不仅在业内掀起巨大的波涛,也拉开了互联网金融全面走向失序的大幕,“跑路”之声不绝于耳。直到此时,世人才如梦方醒——互联网金融并非一眼之下的光鲜亮丽,在华服之下遮蔽的,是吞噬资本和扰乱市场的惊人风险。


而就在这一切开始的2个月之前,2015年1 月 21 日,大公数据发布了 266 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 676 个预警名单,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大公。彼时公开质疑黑名单和预警名单专业性和可靠性的声音从社会的各个角落汇成和声,一时之间大公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却沦为“笑柄”,更成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众矢之的,有媒体直接发问“大公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在舆论压力面前,大公正确的预估了互联网金融行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把风险公之于众,这是大公的职责所在。在风波之后,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年,大公集团董事长就曾表示,信用评级在构建与维护信用关系过程中的媒介地位是信用关系社会化进程中的历史选择。互联网金融作为信用关系社会化的高级形态,不仅评级须臾不能离开,而且要求进化评级理论、方法、操作和管理,实现互联网时代的评级变革。他表示,实现数字化评级是奠定评级在互联网金融的地位和承担公共责任的变革总方向。


而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互联网金融全面治理之后,信用评级也将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公也将不断探索互联网金融行业中评级理论、评级方法变革、评级操作变革和评级管理变革,在这场以数字化物质条件进行的一场金融形态革命中,让拥有先进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公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前行的火炬。

推荐阅读

创新一带一路评级与资本联通模式

大公互联网金融评级“权威”彰显

建筑行业2017年信用风险展望

城市公共交通行业信用风险特征

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