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用研究丨我国首例国企信用债违约案例分析(上)

2017-02-06 大公

信用违约案例简述


A企业主要从事输变电及光伏业务。2011年2月和4月,其分别发行两期中期票据;2015年4月,其正式公告称2011年第二期中期票据2015年应付利息未按期付息,构成违约。自A企业于2011年发行债券以来,其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合并报表范围内债务问题频发,出现多起债务欠息、逾期及诉讼等,同时失去对上市子公司D企业控制权,导致融资能力丧失,资金枯竭,最终债务违约。这是国企债券违约第一例,也是首单违约的银行间市场债券。

信用风险剖析


1、光伏行业景气度低迷,偿债环境恶化削弱财富创造能力

A企业自2001年起涉足光伏行业,是首家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国有企业,且在2007年前后大肆布局光伏行业,投资多个大型光伏项目,危机爆发前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光伏电站融资困难,加之欧美国家对光伏产业的支持政策减弱、相继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双反”政策导致需求减退,中国光伏业自2011年起迅速跌入低谷,产能过剩严重。同时,国内开始经济结构调整,在传统产业受到打击的同时,并没有给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明确的政策扶持。光伏行业偿债环境恶化,A企业光伏产品成本倒挂现象严重,偿债环境恶化削弱其财富创造能力。

2、应收账款和存货规模较大,占用大量现金;同时投资多个大型项目,严重依赖外部融资,财务风险上升;业绩下滑导致部分子公司贷款逾期,外部融资渠道受限,偿债来源进一步萎缩

2011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影响,A企业客户销售回款难度加大导致应收账款规模较大;同时国内光伏产能开始大幅释放,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存货积压,占用大量现金;行业市场景气度低迷、产品价格下跌又导致应收账款坏账增加、存货计提大量减值准备,资产质量较差;获现能力下降,导致2011年经营性现金流呈净流出状态。


同时,A企业投资多个大型光伏项目,2011年和2012年在建工程均保持较大规模。由于大型光伏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较长,其投资规模远超出承受能力,后续发展严重依赖银行借款和债券融资。2013年以来,随着在建工程完工转固和部分子公司因业绩下滑进入破产清算,在建工程大幅下降,A企业投资支出压力已大幅减少,但部分子公司开始出现贷款本金和利息逾期情况,A企业外部融资能力已急剧下降,偿债来源进一步萎缩。

3、资产质押和股权转让反映大股东支持力度减弱;资产置换和重组导致A企业丧失对优质资产控制权,外部支持意愿显著下降,偿债能力严重削弱

2011年以来,随着业绩下滑,A企业获取外部融资难度加大,多次通过抵质押向其控股股东B企业下属财务公司C企业进行融资借款。2013年6月,公司将核心上市子公司D企业3.52亿股股票转让给B企业,转让后A企业持有D企业25.66%股权,B企业持有25.64%股权,虽然A企业仍是D企业第一大股东,但由于同时有3.52亿股占D企业股权25.64%的股票质押,其实际已无法对D企业施加有效影响。由于业绩下滑和资产质量不佳,A企业不得不通过资产质押和股权转让来获取融资,控股股东对其支持力度已明显减弱。2013年10月,A企业与D企业进行资产置换。虽然从净资产的对价上来看,两方置换资产价值对等,但是A企业置出资产中除其中一家子公司有亏损,其余子公司保持盈利;而置入资产中的子公司全部都出现大幅亏损。资产置换导致其对优质资产控制力大幅下降,外部支持意愿显著下降。2013年11月和12月,A企业又将8家子公司100%股权、部分房产和土地使用权质押给C企业获取授信。2015年2月,D企业资产重组,B企业成为第一大股东,A企业正式丧失对D企业控制权,偿债能力严重削弱。


总体来看,控股股东在A企业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未采取救助措施,而是通过资产置换和重组将其对核心上市子公司的控制权完全剥离,在战略上放弃了经营困难、财务恶化的A企业,而全力保全上市公司,使得A企业偿债能力持续恶化。


(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

2017年全球保险业信用风险展望

石油化工行业2017年信用风险展望

信用经济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大洗牌

权威发布丨2017年全球主权信用风险展望

广电企业信用风险特征及发展趋势展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