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云晓:赋权是对「数字原住民」最大的保护 | 腾云读书会

腾云 腾云 2022-09-26

腾云读书会 003 期领读嘉宾  孙云晓

上周四,第三期腾云读书会暨DN.A网络素养名师讲堂第2期在北京举办。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和现场的爸爸妈妈们一起,共同探讨了“如何在网络时代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问题。在正文开始之前,我们为你摘取了孙云晓老师的精彩观点:
  • 后喻时代来临。孩子成为了网络的原住民,父母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地位开始慢慢消解。
  • 网络问题的背后,其实是理解和尊重的缺失。
  • 父母不应该“因噎废食”地将孩子和网络简单隔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赋权”成了网络时代的主要特征。
  • 亲子沟通是维护亲子关系的纽带,父母应该学习“积极的”解释风格。
  • 家长可以和孩子“共享屏幕”,家长也需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建立起自己的手机使用规则。



领读嘉宾 |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人们已经置身在信息的海洋中。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17年到2018年,我们组织的“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比较”调查显示,中国中小学生使用最多的设备是智能手机(近七成),其次是普通电脑、平板电脑和一般手机。


孙云晓在进行分享


▌父母“沉迷手机”如何影响亲子关系


2018年9月8日,上百名德国孩子与支持自己的爸爸妈妈走上街头,打出他们的口号:“和我玩!而不是和你的手机玩!”“我们在这里!我们表示抗议!因为你们永远只想着自己的手机!”



无独有偶,我们研究发现,中、美、日、韩四个国家都有三到四成的父母存在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交流的情况,中国父母因玩手机而忽视孩子的现象尤其严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国当中,中国的亲子沟通也最困难,只有不到六成的孩子会经常和父母聊天


2017年暑假,重庆一位11岁女孩写下这样一篇暑假日记——


今天爸爸来了,和妈妈一起陪我去玩…可是他们只知道玩手机。

他们说我是他们的宝贝,但我现在觉得手机才是他们的宝贝。今晚我爸爸回去的时候,他的手机已经玩得没有电了…下次也不要有电!

手机等新媒体占据了父母的时间和精力,让陪伴缺少了沟通和交流,也严重忽视了孩子。孩子们会认为自己没有手机重要,更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除了影响亲子关系,父母沉迷手机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据英国《镜报》报道,最新调查研究显示,近四分之一的父母因沉迷智能手机,导致思想不集中,致使小孩处于意外事故或走失的危险之中。



▌孩子“沉迷网络”如何影响亲子关系


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CNNIC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从各项数据可见,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越来越低,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据相关调查显示,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近一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QQ和微信账号。发语音、刷朋友圈、晒图片已经成了中小学生的日常交友方式。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关注相关资讯,网络俨然已经成为中学生新的学习工具。


对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儿童来说,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很强,但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却不够,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文明、不道德信息的影响。这使得父母非常担心孩子的用网问题。最终导致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紧张,甚至引发严重后果。 



不仅中国如此,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这样。据“常识媒体”针对1240名父母与儿童的调查,近80%的青少年说他们每小时都会查看手机;36%的父母说,他们每天都因为手机问题跟小孩吵架。


▌手机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困扰?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传承》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文化存在的形式具有后喻文化的鲜明特征。


“我们今天则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年轻一代在对神奇的未来的后喻型理解中获得新的权威。”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体会到,在对一些新媒介的运用上,成人往往不及孩子,孩子往往成为大人的老师。



在“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时代的家庭教育中,以成年人向孩子传播信息为主,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孩子成为了网络的原住民,父母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地位开始慢慢消解。


▌网络问题的背后:理解和尊重的缺失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什么亲子之间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凸显?我认为是因为父母对网络认知出现了偏差,他们没有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要。


对于出生在网络时代的“网络原住民”来说,网络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需要在网络中实现自我的需求,比如进行知识的学习、社会的交往、休闲娱乐等。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孩子在使用网络时,中国父母比起其他国家父母,存在更多的不信任的态度,而这种不信任极易引发亲子矛盾。例如,当孩子使用电脑查阅资料时,中国父母误会孩子用电脑玩游戏的比例最高,达到57.5%,韩国为49.6%,美国为39.7%,日本仅为34.4%。


另一方面,网络不是单纯将信息传播给儿童的工具,也是中小学生表达自己的工具,更是一种学习社会参与的工具。网络既是中小学生求知的需要,也是社交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通过研究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中实现的。在这一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模仿父母来发展,同时也可以从其他许多方面、包括同伴进行学习。儿童同伴群体一旦形成,就成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场所。


儿童从群体学习社会文化,形成自己的群体文化。在网络中,孩子有自己的同伴群体,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兴趣爱好,对于同伴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网络促进了儿童的在同伴交往中的社会化,父母应该做到理解和尊重。 



除了信任和尊重的缺失,在亲子沟通中,父母和孩子还存在“话题不一致”的问题。这在中国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其他国家的家庭,家人首先交流的话题是学校,只有中国中小学生与父母交流的首要话题是学习。而孩子所关心的同伴关系、兴趣爱好等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理解和尊重。


这当然会阻碍亲子之间的沟通。


▌那么,怎样做?

网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着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影响着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但父母们不能因此对孩子接触新媒体感到畏惧和焦虑。


在21世纪,学习的特征是掌握管理知识和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父母需要引导孩子了解手机等新媒体,提高自己和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媒介素养,建立起积极健康的亲子关系。



▌赋权是对儿童青少年最大的保护


对于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儿童,网络环境是他们一出生就存在的,媒介成了人们获得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父母不应该“因噎废食”地将孩子和手机等新媒体简单隔离,更不应该将其看成洪水猛兽,限制孩子接触网络。


手机等新媒体在亲子关系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在信息源头上把好关,引导孩子进行有益的选择,陪同孩子一起讨论手机等新媒体信息,新媒体不仅可以帮助孩子获取知识和休闲、娱乐,还可以开拓视野,增强孩子的想象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赋权”成了网络时代的主要特征。


网络时代,传播的主体开始泛化,话语权也开始从少数人回归到多数人手中,青少年不仅成为了网络的受众,而且还是生产者、传播者。


因此,“过度保护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了。


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不再是掐断孩子接触网络的渠道,也不仅是教会孩子甄别各种信息,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选择,充分发挥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提高家庭教育整体的媒介素养。


父母最重要的任务,不只是把媒介素养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而是在自身的媒介素养提升的同时,通过赋能,组织和引导孩子进行相关讨论,对孩子进行思想启迪,进而提升孩子面对各种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能力。


把赋权和赋能相结合,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保护,才能让孩子知道如何进行自我管理,从他塑到自塑,通过分析、批判、传播和自我表达等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亲子沟通是维系亲子关系的纽带


曾有一位母亲向我咨询是否应该把孩子送到封闭式的“问题少年学校”,因为她已经对自己初三的儿子深感绝望——他的儿子出现了叛逆、厌学、逃课、离家出走等问题。


我的建议是,这位母亲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对孩子重拾信心。但是这位母亲却只顾倾诉自己的痛苦和绝望,数落儿子的诸多不是。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父母是乐观或是悲观,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影响巨大。父母对自己生活的解释风格会影响孩子解释风格的形成,父母对孩子发展的解释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我判断和评价。


那么,什么是积极的解释风格呢?


塞利格曼认为,事情好结果的原因需要解释为永久性的、普遍性的、人格化的,而事情坏结果的原因需要解释为暂时性的、特殊性的、非个人化的。


在上述案例中,母亲正确的解释风格应该是:孩子的行为是青春期特有的,是教育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改变的。而错误的解释风格就会罗列出孩子所有的错误(普遍性的),强调他是坏孩子(人格化的),而且是很难改变的(持久性的)。


消极的解释风格无益于亲子之间关系的融洽。



我们再来看看杰克·韦尔奇的故事。


杰克·韦尔奇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前董事长,但是他小时却因为口吃而自卑。母亲通过积极的解释来鼓励孩子:“儿子,你是有点口吃,然而这正好说明你爱动脑筋,思考的速度比说话的动作更快。”


在母亲的鼓励下,韦尔奇不仅没有因为这一缺陷而一蹶不振,反而将其变成一种激励,给自己带来了自信,后来的韦尔奇不断进取,创造了20世纪美国的商业奇迹,被誉为“全球第一CEO”。


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解释风格是很重要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


首先,父母要学会拒绝用悲观的心态对看待问题。因为父母的心态是乐观还是悲观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父母要坚持两个原则。解释风格的第一原则是准确,第二原则是尽可能以乐观的解释评价孩子。可以批评,但是绝不能彻底否定。对问题的解释风格是教育成败的分水岭,父母们在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时候,要变消极的解释为积极的解释。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榜样


父母使用媒介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玩手机,尤其是玩得很投入很开心,那就是对孩子最强烈的诱惑。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面前有节制地使用手机,教育孩子的权威性就会大大提高。



▌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


当我们抱怨孩子总是沉溺在游戏、网络中的时候,也应该反思,是否给孩子安排了更加有意义、孩子也乐于参加的家庭休闲娱乐活动呢?


多年的研究探索使我得出两条经验: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贫乏的生活,以反复成功的体验代替反复失败的体验,这是解决网络问题的两大法宝。


孩子的童年不应该只是学习,而是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亲子之间的娱乐互动、引导孩子学会交往、亲近大自然,坚持体育运动等活动,不仅能够更好地连接亲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让孩子懂得更好的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为孩子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 对谈环节
对谈嘉宾 | 刘晋锋前媒体人、木果书架联合创始人

#成为淡定自信的家长#

刘晋锋:我们是第一代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是第一代触屏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网络每天给我们推送海量的信息,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它带来的后果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复杂,做每一个决定都好像要走一圈迷宫。


现在的家长,每天都被全世界各地传播过来的、价值观多元的育儿信息包围,每天打开手机,源源不断地读到各种优秀孩子和努力的家长的故事,这种“剧场效应”和“迷宫环境”让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容易身处焦虑与压力之中。

孙云晓:今天的父母确实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网上查询很多与孩子教育相关的问题,但对于这些经验或者说法,千万不要简单照搬。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网络上适合于他人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孩子,具体应该怎么做,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


今天的父母,和以前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定要有足够的定力,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所掌握的常识,在这个前提下,再去借鉴吸收一些好的方法。


当然网络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让家长通过网络看到全世界优秀的孩子和家长,所以很多家长会产生焦虑、无所适从的心理。


我在百度百科中创建了一个词条,叫“童年恐慌”,指的是儿童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焦虑心态。这种压力其实是来自父母和学校。然而越到这个时候,父母的淡定心态就越重要,特别是妈妈,妈妈的笑容是孩子幸福的源泉,而妈妈的笑容就来自于她的自信。


想要做一个淡定自信的家长,就要充分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幼儿时期,孩子只要养成学习兴趣,有好的习惯和优良的品格,那他/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一定错不了。



#生活需要游戏、图书和手机#

刘晋锋:以前我们小时候带着几本书出门,现在孩子揣着一个手机出门,就好像带着百科全书、全世界的电影、动画片,还有游戏厅、聊天室……家长又羡慕他们,又很难不担心。我们担心错了吗?我们怎么面对这种“复杂”?

孙云晓:我觉得让孩子出门只带一个手机这样的做法并不好,因为纸质书对孩子来说也非常重要,即便手机的功能再强大,也不能代替书本,孩子对书本的触摸,对字体的观感可以让他/她受用终身。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手机不能代替一切,要让他/她有多样化的选择。


在学前阶段,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定是游戏和运动,这是全世界的共识,而不是认多少字,做多少题。要让孩子知道,生活需要游戏、需要图书、需要手机,当孩子学会带着这三样东西出门的时候,他的生活就会更丰富。




#家长不要说:我老了#

刘晋锋:如今在新技术的使用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已经超越了父母,您也提到父母的权威身份正在瓦解,但是家长不能仅仅是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就没有爹妈了。在我们在这个时代,家长怎么去看待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孙云晓:我对父母主要有两点建议。


第一,父母一定不要总对孩子说“我老了,我不行了,现在的时代是属于你们的”这样的话。一定要勇于去接受新事物,无论是微信、QQ或者各种各样的新的App,父母要积极去使用。


我们在研究中就发现,父母上网的水平越高,孩子网瘾的可能就性越小。相反,父母越是不了解网络,孩子反而更容易产生网瘾。所以作为父母,本身拥有学习精神非常重要的。


第二,在这样一个后喻文化的时代,晚辈是有能力影响长辈的,所以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向孩子学习,要承认自己的不足。父母越向孩子学习,孩子跟你的关系会变得越密切。


21世纪家庭教育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并不丢人,家长越是有这个意识,家庭的亲子关系就会越好。专制的家长在这个时代是没有生存余地的。



#家庭共享屏幕#

刘晋锋:家长和孩子的相处,从之前的一起读书,变成一起看电视,现在又变成各自看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如果我们承认电子屏幕对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有没有可能发展出一种家庭共享屏幕的模式,比如让大家一起玩游戏?

孙云晓: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有研究表明,当孩子看电视,玩电脑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大人如果可以和孩子一起,效果是最好的。因为爸爸妈妈在身边时,孩子会感到很安全,很放心,他们知道当自己遇到了不懂的事,可以随时向父母求助,也可以即时得到帮助帮助。



#父母的手机使用规则#

刘晋锋:我们听到很多孩子抱怨,说当他在看手机的时候,其实是在学习,但家长以为他在玩游戏。反过来其实也一样会有误解,父母看手机,很有可能是在处理工作,但孩子以为父母是在玩手机。很无奈,我们的确处在一个无时无刻都待命的时代,我们除了给孩子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学习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方法?

孙云晓:孩子是很讲道理的,如果你跟他/她说爸爸妈妈工作很紧张,随时可能处理工作,他/她是可以理解的。父母在手机使用上,也可以跟孩子做一个约定,比如说需要一个小时要看一次手机,或者半个小时看一次手机。


当你和孩子解释清楚自己拿手机的用处后,他/她会很相信你,你使用手机也不会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展现出自制力,说好的规矩一定要遵守,不要没有工作也随时想看下手机,要给孩子做榜样。


#“惩罚”的技巧#

刘晋锋:我们知道很多家庭关系出现问题是在于惩罚不当。现在大家的共识是不能打孩子,家长还能惩罚孩子吗?如果需要惩罚,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孙云晓: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和孩子约定。比如约定好每天看电视和使用手机的时间,约定里要包含惩罚的方法。比如孩子今天看电视超时了,第二天就不能看电视。如果孩子做得好,也要有相应的奖励。


另外,要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概念:你相信他/她是一个好孩子,非常爱他,但是不喜欢他/她今天的某某行为,因此需要他/她承担后果。这个某某行为,要说得非常具体,比方说“你不洗手就吃东西这件事,我很不喜欢,你违反了约定,所以要给你一个惩罚。”


家长在惩罚时一定要把行为和人分开。始终肯定你是爱孩子的,他/她是个好孩子,之所以会受到惩罚,只是因为今天做出了一件不好的行为。




❒ 观众提问

Q

我是一个刚刚上初三的孩子妈妈,今天您说要给孩子赋权、赋能,坚定了我让孩子拥有一定的手机自主权的决心。但一方面,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很难量化,自控力也不够强,虽然我尊重和信任孩子,但她有时和同学聊天就容易控制不住时间。此外,孩子在手机上能接触到很多信息,我担心一些信息会对她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干涉,心里又很忐忑。怎么把握孩子用手机的这个度?

孙云晓:这是任何妈妈都会有的担心。但要记住一句话: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让孩子感到你不仅关心,而且信任、尊重她,两个人有默契,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且,人都会遇到例外的情况,青春期的例外特别多,所以关键在于信任。


我认识的一个上海的妈也是教育专家,她说有一天,刚上初一的女儿说:老妈,再过一小时我要去见个网友。妈妈说:那你要听听我的意见吗?女儿答应了。于是父母给孩子分析了见与不见的利弊。听完后,女儿还是下决心见,父母就给了她六条建议,说明各种防范措施。


见网友回来后,女儿对妈妈变得特别亲切,觉得妈妈的指点非常好。通过这一次的事情,女儿和妈妈关系更加密切,什么话都跟妈妈说,滔滔不绝。


其实父母完全有能力坚决不允许孩子去见网友,但慢慢地孩子就可能不跟父母说了,这更危险、更麻烦。所以对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关系好坏决定教育的成败。掌握这个原则之后,很多问题都会化险为夷,这是最好的保护。

丨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