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疫情”:谁来修复心中的创伤? | 病毒与未来⑧
病毒与未来 | 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将和智库专家、特约作者一起,与你探讨新冠病毒可能对互联网产业、社会组织、商业世界带来哪些影响,记录并呈现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在特殊时期的不同行动。敬请期待。
今天,是本系列的第八篇。
本文的主角,是五位参与疫情中大众心理援助的咨询师。他们来自大学、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救助团队。从疫情爆发至今,他们志愿加入到不同的心理援助服务工作,在全国各地,依靠电话、微信与求助者交流。
在采访中,他们讲述了那些藏在人们心中“看不见”的“疫情”,同时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疫情后个体及特殊人群的心理重建提供了方法建议。
现在让我们从六段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说起,了解疫情下医生、患者家属与普通大众的心理状况。
❒ 受访者
吴才智:心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
田媛:心理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大家心理的“熊博士”:心理学博士、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联合发起人,曾参与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马航事件等重大危机事件的心理援助
Christina:杭州某康复中心咨询师,参与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志愿工作
Anne:20多年的资深护理从业者,参与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志愿工作
▶ 人们在怎样的时刻按下求助键?
*为保护求助者隐私,所有信息均进行了脱敏处理
“失控”的一线医生
▌2月初,一位医务人员的情绪失控,在接线前20分钟一直哭诉,几乎处于崩溃状态。他作为多年的医生,虽然有着比较丰富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疫情,几度怀疑自己的身份,因为在病魔面前束手无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面对患者渴望生命的眼神,他根本不知道说什么去安慰他们。
当时,物资处于匮乏状态,大家对病毒并不了解,更不知道疫情到什么时候结束,高强度工作导致的头痛、失眠、厌食、焦虑、恐惧和暴躁情绪也一直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因为头痛的实在受不了了,那位医生终于在轮休的时间拨打了心理援助热线,目的是为了能重新回到一线工作。虽然他一想到穿上防护服去工作,心里就感到害怕、不敢去。最终他还是回去了。
这并不是个案。在目前接到的咨询个案中,那些拨打心理援助电话的一线医务工作者们,出发点毫无例外的都是希望恢复正常工作,帮助到尽可能多的患者。(记录者:Christina)
▌我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疫情什么时候才能控制住?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恢复自由”?
在较早期的时候,有一位医生打电话来咨询,他的父母、妻子先后都被感染新冠肺炎。因为住不进医院,加之体弱多病,母亲不久便去世了。他本人虽然没受到感染,但母亲的去世、家人相继染病对他的打击很大。他自己是医生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母亲去世。
他为此感到极端的痛苦、无力和内疚。(记录者:大家心理的“熊博士”)
返乡后遭遇歧视的外卖小哥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外卖小哥,就叫他小孙吧。
小孙在武汉打工,春节前回到自己的老家。在农村,小孙主动给村里上报了自己的行程,14天隔离期后并无症状。然而,到了第17天,一位同村村民出现了感冒症状,该村民回忆,自己在感冒前,和小孙说过几句话。
很快村里、乡里的领导也到他家了解情况。小孙告诉我,那些不实的传言给了他和家里人很大的压力,他非常委屈,他的奶奶也因此和邻居吵了一架。我和小孙在电话里交流了30多分钟。这让他的注意力得到了一些转移,没有了最初那么强的情绪反应。第二天,我再与小孙沟通时,他表示自己现在情绪好多了,那位感冒的村民经查明是普通感冒。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记录者:Anne)
更多的人:身体健康却焦虑不安
▌有人打来电话,他自己并没有感染新冠肺炎,但周围有很多人受到感染。他看到周围有人住不进院,于是感到害怕、恐惧、生气、绝望,同时担心自己如果生病的话会传染给别人。
另一类是对自己未来生活问题的担忧。例如,他们会问,什么时候复工?什么时候开学?担心各种事情无法完成。对于没有受到感染的人来说,会更加关心就业和生活,这也反映出大家的焦虑。(记录者:吴才智)
▌打来电话的是一位在武汉家中自我隔离的成年男性,他非常恐慌,对自己是否会感染新冠肺炎感到焦虑不安,非常恐惧。
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自我怀疑的状态,由于紧张出现胃痛、体温升高的状况,因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反复测量体温,不断比照自己身体反应和感染症状是否对应。另一方面,他也时刻关注和疫情有关的消息,又因为感染人数的增多变得更加心神不宁,害怕疾病无法控制、害怕生活失去控制感。由此,正常的生活节奏,睡眠质量非常差,食欲也下降,有时候感到很无助。(记录者:田媛)
▌一位咨询者担心自己患病了,去医院做了CT检查,结果良好,所以没有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测。可是他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情绪,甚至一个人居家隔离起来,害怕自己处在潜伏期传染给家人。同时,他每天在家不停查看疫情消息,十分紧张,看到医务工作者在一线那么辛苦,而自己却在家里无所事事,有时还抱怨自己“被禁足”。一想到这样的自己,就深感自责和愧疚。(记录者:Anne)
据了解,重症患者、死亡家属、一线救援人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如果他们自身的心理免疫力不是很强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甚至心理疾病。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没有仪式的诀别,无力拯救的生命...
疫情之后,怎样帮他们摆脱阴影?
当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没有感染疫情的人会放松下来,但我们其实有很长的路要走。几类“特殊人群”的心理状况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上文第二个案例中那位医生,以他为代表的家中有亲人因疫情去世的人群。他们没能对亲人完成哀悼(因为亲人遗体直接被火化)的过程,逝者的家人可能会感到愤怒和内疚,内心无比悲痛、冲突。
对于这些现在不能安排追悼仪式就与亲人告别的人群,建议他们可以在家中或网上,让亲人们聚在一起,找一个合适的替代性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哀悼与思念。在疫情结束后,在家庭或家族商议之后,也许可以补上哀悼仪式和哀悼环节。
还有在战场上见证了太多生死的一线医护人员,他们精力耗竭、压力巨大。也如上文咨询案例中提到的那样,许多医护人员觉得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却仍然挽救不了病人性命,对他们来说,这段经历就像噩梦和创伤一样存在。
作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家人,应该与他们进行很好的交流,给与理解和支持,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医护人员自己可以将这些创伤转化为力量,提醒自己更加珍惜当下、珍惜亲人,成为一次升华。但如果发现自己很难走出抗疫时的心理阴影,有必要寻求专业心理健康人员的帮助。
此外,还有那些经历了“确诊-被隔离-康复”的人,在他们之中,有些人会觉得感恩,也有人会觉得委屈和愤怒。后者情况严重的话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
其实,任何心理问题的调整,或者严重心理危机的应对,概括来讲基本上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勤于自助,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然后主动应对,借用自己过去熟悉的、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去应对。但自助强调的是自主性,并不是说遇到心理问题要一个人“死扛”。
其次,“扛不住”了,一定要善于求助,家人、朋友、同事、老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支持系统,调查显示,这样的支持对很多人非常有效。当身边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或身边的人不方便讲、不理解自己时,就应该向专业心理帮助机构求助,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等,都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
第三方面,就是乐于互助,主动伸手帮助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发现个体面临严重危机时,更要主动关心、主动帮助。勤于自助、善于求助、乐于互助,这是我们认为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原则,也是策略。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这种求助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做的,但它是我们倡导的。作为普通大众,我们也要鼓励这样的求助。
一个社会的进步,不能只看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应该让每一个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感到被尊重、有尊严,哪怕是少数人群,都能够被社会救助、被关爱。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社会进步及发展的价值。(分享者:吴才智)
▶ 若身边有人出现了这些状况,需引起关注
你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他们
当身边的家人、朋友出现长期的情绪困扰,同时对个体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或者个体主动向我们寻求帮助,表示不堪忍受时,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例如以下这些情况——
在情绪上,一段时间以来情绪上出现恐惧、迷茫、慌张、焦虑、愤怒、抑郁等;
在认知上,一段时间以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决断能力差,产生无助、无望、兴趣减退等现象;
躯体上,表现为食欲下降、失眠多梦、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头痛乏力等症状。
这个时候,作为亲人或朋友的你需要重视。
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
▌适当情绪宣泄。例如,可以通过交流,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和实际情况,或者可以鼓励当事人通过兴趣爱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注意在宣泄情绪时需要选用安全、合理的方式。
▌理性认知调整。在饱受困扰和折磨时,人们的思维僵化具有局限性,会夸大坏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与当事人讨论:还能想到其他结果吗?如果是比较好的结果,当事人的感受又如何?如果不是最坏的结果,那么能够反驳的证据有哪些?对于那些更好的结果,能够支持的证据又有哪些?加强理性认识,重新分析和列举事实情况,可以帮助他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积极联想练习。可以通过正念和冥想训练的方式,帮助他去联想一些积极的、放松的场景,有利于改善心态,提高免疫力。每天花10分钟进行1到2次的积极联想,或回忆自己生活中欢乐美好的时光、或想象宁静的森林、想象溪流洗刷自己的身心,驱散内心可能的阴影。
▌寻找积极资源。帮助当事人寻找自身的有利资源,相信当事人有解决和帮助自己的能量,引导当事人从当前的情绪中转移到日常出现同样状况时的处理方法,借用以往的有效经验进行一些调整,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助的信心和力量。
当以上的方法均无效时,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分享者:田媛)
▶ 特殊时期的“自我审视”:我的心理健康状况怎么样?
审视自己的心理状况就是自我觉察,也就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自我觉察的方式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和自我感受两个部分进行。
自我观察可以在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或者事件结束后来分析和思考以下问题:
观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感受是什么?分析当时具体发生了什么?自己的行为表现是怎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为什么会这样处理这件事?我的想法和信念是什么?我的自动反应是怎样的?这件事的处理从侧面反映了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除了分析和思考特定事件,还可以摸索自己的行为模式和规律性,可以通过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别是什么?我的个性特点是?我的优势、劣势分别是?我在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看重的是什么?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有哪些差异(共同)的行为/想法?对于某一类型的事件,我通常的表现是?背后的原因是?......
我们还可以通过正念练习的方式增强自我感受力,对身体进行扫描。练习时,以不评判、好奇和开放的态度,依照一定的顺序陆续感受和体验身体各部分的感觉。
正念练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于将正念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例如,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等日常事务到运动、吃饭、学习、工作等,试着“一次只做一件事”,在做事时全身心的投入当下,专注于活动本身,通过感受自我,观察自我,觉察审视自我,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分享者:田媛)
往期回顾 |「病毒与未来」特别策划
聊天时间
分享一句话
给那些在疫情中受到心理伤害的人吧